《童年夏夜》

赠人玫瑰

<p class="ql-block"> 童年夏夜 </p><p class="ql-block"> 于玲</p><p class="ql-block"> 看到现在丰富多彩的夏夜生活,想起了童年夏夜。</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夏天的傍晚,景色格外迷人,夕阳给村庄披上一件金色的衣裳,天上的云变幻莫测,一会变成一匹骏马,一会变成了金胡子爷爷,一会又变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一会又变成了可爱的娃娃……村民们扛着锄头㧟着草篮子踏着夕阳回去吃晚饭了,小伙伴们也都被大人们喊回去吃饭。我们那儿农村吃完饭叫“喝茶”,就是锅里兑些水,上面用箅子馏些馍和红薯,吃些馍喝点儿馏馍水,就是晚饭了。所以晚饭后人们打招呼习惯说:你喝罢茶没?</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农村蚊子特别多,那时候没有蚊香片和蚊香液,吃过晚饭,母亲在屋里用一小堆麦康拌些六六粉,用火柴点着熏蚊子,瞬间屋里全是伴着六六粉味的烟雾,这时候要关上门,全家都去门口凉快。距离我家门口大约二十处有一口水井,水井旁特别凉快,是夏天人们聚集的地方,晚饭后人们喜欢在那里聊天,搬着小凳子,拿着扇子,妇女们拿着早早泡好的莛子,边聊天边掐辫子。年轻的姑娘们,一撮一撮把莛子交叉摆成“井”字型,谁先掐完一撮就拿一撮,全部拿完后,比一比看看谁掐的辫子最长,谁就赢了,其他人一人给她一撮莛子。凉爽的晚风,开心的说笑声和不远处的知了声,汇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母亲把家里的收音机也拿出来了,大家开始听戏,是马金凤唱的《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喜欢听戏并喜欢唱戏的母亲,跟着唱了起来。我是听着妈妈的唱戏声长大的,《花木兰》、《朝阳沟》、 《打金枝》、《小二黑结婚》、《打銮驾》、《西厢记》等,母亲都能唱上一段。我最喜欢听母亲唱的《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的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听得多了,我也学会一些,有时候和母亲一起唱。</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伴着夏夜的晚风掐辫子、听戏、聊天。我们几个小学生也在这水井旁集合,由民兵营长带着我们去田间巡逻。我们每人拿着一杆红缨枪,排着队,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迈着坚实的步伐,去地里巡逻,看看有没有谁家的猪、羊去地里偷吃庄稼。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稚嫩的脸上,星星眨着眼睛向我们点头微笑,凉爽的夏风调皮的亲吻我们的头发。走在田野的小路上,我们警惕的观察每一块庄稼地,寻找猎物。玉米向我们招手致意,一棵棵玉米,身穿绿衣裳,手持红缨枪,像一个个军人,守护着田野。大豆们向它们投以敬慕的目光,高粱也羡慕玉米们的红缨枪,玉米们自豪的捋了捋自己的红缨,挺了挺身子,昂起了高傲的头。田野里一股股青棵味沁人心脾,一棵棵庄稼如同一个个小朋友开开心心的玩耍,生长。</p><p class="ql-block"> 小伙伴们除了巡逻,最有趣的事就是去村外的小树林摸爬蚱。几个小伙伴一块,拿着手电筒,带一个瓶子,聚精会神的寻找爬蚱,有的爬蚱已经爬上树,我们就把它捉住装瓶子里,有的还在地下,这时候你会发现,地的表面有一个个小洞口,用手轻轻扣掉洞口的土,伸进去一个手指,爬蚱就会抓住你的手指,然后轻轻的把它提上来,摸爬蚱特别能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幸运的话,一晚上可以摸到几十个爬蚱,几十个爬蚱放一堆,你扒拉我,我踩着你,好玩极了。</p><p class="ql-block"> 夏天的晚上,外面凉爽,但是屋里还是闷热。我和姥姥睡在院里软床上,所谓软床,就是用四根木头做腿,再用四根木头做一个长方形的框,再用绳子横竖襻成无数个小长方形或正方形,一张软床就做好了。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几张软床。软床上铺一张芦苇席,既透风又凉快。躺在舒服的软床上,望着满天的繁星,听姥姥说着天上的事:这个像勺子一样叫“勺子星”,那三颗斜着星星的叫“三星”,那个圆圈叫“八砖琉璃井”,那是天河,天河东西小孩冻的哼唧,天河南北小孩不跟娘睡,冬天的时候,天河东西方向,夏天的时候,天河南北方向。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天河的鹊桥上会面。姥姥总是一边给我讲一边给我扇扇子。姥姥还会讲故事,其中印象最深一个故事是,从前,一次发大水,一群蚂蚁马上就被淹死,一个年轻人用树枝把它们救了上来,蚂蚁被救后不忘恩。年轻人参加秀才考试时,写字时有一笔忘了写了,一只蚂蚁趴在了上面,这位年轻人顺利的考上秀才,这就是善有善报吧。在我小的时候,姥姥就在我心里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使我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 夏天的夜晚,快乐的童年,童年夏夜,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于玲,小学高级教师,鹿邑作协会员,喜欢与文字为伍书写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