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全国共有5个地方入选,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名列其中,让家乡东兰东金线一带的乡亲父老欢欣鼓舞。河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世铜鼓见证了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河池的厚重与久远。自2012年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批复设立以来,自治区、河池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的建设发展,专门出台《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成立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持续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保护与传承,全面推进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经过不懈努力,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通过评估验收,成为目前广西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记得五年前的2018年11月25日,广西电视台播出的《生态长寿地三姐文化城》,全方位展示了河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与成果,以及改革开放40年、自治区成立60年来,这片红色土地书写的转型、发展、跨越奇迹。东兰县长江镇伟领屯人,几辈子都没有想到,伟领的铜鼓,伟领的山歌,伟领的人,在这系列节目里上了广西卫视,成为东兰东金线铜鼓文化走上城市舞台耀眼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伟领屯,广西东兰红水河西岸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有70户352人口, 村屯四周冠木郁郁葱葱,三面群山环绕,好似一张藤椅,风景秀丽,有400多年的村史。</p><p class="ql-block"> 一个不大的山村,拥有20面传世铜鼓,这在当地村屯中为数不多,且许多男女鼓手,都参加过区内外的大型活动表演,特别是2000年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华鼓王大会,鼓手父亲牙国高率16人东兰铜鼓队到江苏省无锡市参加了表演,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特别是媒体对中国铜鼓和铜鼓历史文化的关注。父亲牙国高接受了央视等多家媒体的采访, 之后他采写的《壮乡铜鼓与铜鼓王》 《世界铜鼓之乡东兰县》 《蚂拐歌会》等文章被不少报刊采用,包括港澳台刊物,壮乡铜鼓名声由此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 史学界素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之于红水河流城的百姓,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有人说,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东兰铜鼓在长江。据专家考证,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面,广西馆藏量900多面,而东兰县就有612面记录在案,约占世界铜鼓收藏量的四分之一,占全国藏量近二分之一,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的“铜鼓之乡”。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是壮族珍贵的乐器。</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壮族人民把铜鼓视为吉样之物,当作兴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当外人侵扰时,人们敲打铜鼓报警,聚众抵御敌寇。佳节喜事之日,人们敲打铜鼓,祈祷世间太平,人寿年丰。天灾人祸时,人们敲打铜鼓,以图除邪降魔,造福人间.....</p><p class="ql-block"> 铜鼓,在我国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它是古代骆越先民——壮族祖先的一种乐器,最早的时候叫铜釜,它是用精铜铸成,外圆内空,鼓腰微凹,腰上有耳; 鼓面饰有花纹图案,中央铸刻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周边铸刻有龙凤、虎狮 .蚂蜴、稻穗等物。在古代,铜鼓是由部落的头人掌握和宗族所有, 谁的部落占有铜鼓多,谁就势力强大,以铜鼓多寡论权力大小。 随着历史的变迁,部落演变为宗族家庭, 于是铜鼓也就随着宗族家庭代代相传, 一直流传至今。铜鼓的铸造和流传, 说明壮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铜鼓成为壮族人民一种强悍、不屈的民族性格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壮族铜鼓还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前, 有一对壮族青年男女,小伙叫银哥,姑娘叫金娘。 两人情投意合,深深相爱。秋天,河水猛涨,阻隔二人相会。 一对恋人在思念中煎熬。犀牛富于同情心,接连三年背银哥、 金娘过河相见。到准备成婚时,犀牛听仙家说,二人无缘结合,乃隐身不现。二人无法相见,相约殉情。当银哥、金娘跳进滚滚河水时,突然金光闪动, 二人好端端站在犀牛背上,犀牛将二人背往大海……银哥阿爸和金娘阿妈思念儿女心切,历尽艰辛,向各村寨讨来碎铜,找皇帝要得封号,铸成一公一母两面铜鼓。六月初六,铜鼓敲响,银哥和金娘即站在犀牛背上回来。</p><p class="ql-block"> 铜鼓本身所蕴藏的文化成分丰富而多彩。就其构造及形状看, 绝大部分铜鼓风格相同,大小相当;鼓面直径在40到50厘米之间,鼓身高26厘米左右;鼓面中心皆有太阳纹,全为十二芒; 束腰,周围饰四扁耳;鼓面饰纹除太阳纹外,尚有雷云纹、回形纹、人形纹、鱼形纹、蛙形纹等。长江那谷屯有一面晚期铜鼓,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九晕,在第六晕内,饰有四条龙形纹,两两相向,分别各朝拱一圆形图案,犹如常见之双龙戏珠状,晕间的对称空白处,有“永世家财,万代进宝”阳文凸出鼓面,其中财、万、进等为繁体字,唯宝字乃当今之简体字,其他晕内,饰纹仅回形与雷云纹。伟领屯的二十面铜鼓铸造年代不详,据说 有一些面上铸有“同治廿年造”字样,可见年代很晚。 东金线敲打铜鼓,常在春节期间、喜庆的日子里进行,原始的意义为驱魔辟邪,祈求风调雨顺,以求得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每年中秋节以后,农事基本结束,人们就开始敲打铜鼓,直至次年的正月末。吃过晚饭, 一旦凑够了人,就把铜鼓吊起来敲打, 甚至有时通宵达旦。八月十五敲铜鼓,象征迎接丰收;春节期间 打鼓是辞旧迎新,是敲打铜鼓的高潮期,年初一至初五,几乎每 日通宵达旦,鼓声不绝。春节时还有村寨之间的敲铜鼓比赛,看 谁敲的铜鼓最响,音质最好,谁的技法最高最动听。蚂蚜节、歌 圩都要敲铜鼓助兴。现在村里人富足而休闲,敲铜鼓已成了日常 的娱乐,以鼓为乐就如同城市人的以舞为乐一样,纵情其间,任 意而为。以铜鼓和山歌命名的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从1999年开始, 至今举办了20届。铜鼓山歌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壮族文化是红水河流域的主体文化,80公里东兰东金线是壮族传 统文化生态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这是国家级铜鼓文 化(河池)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铜鼓的成功铸造,铜鼓的声音 由乡间响到了城里。东金一线在东兰县城工作和生活的鼓迷们于 节假日、双休日在县城敲打铜鼓,引起文化部门和县内外记者的 关注,相关报道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东兰成了铜鼓艺术之 乡。20世纪90年代初,东金一线就组建一个民间铜鼓文化艺术团, 频繁参加县内外、区内外的各种文化活动,东兰铜鼓由乡村走上 城市,由民间走上社会的大舞台。</p><p class="ql-block">——1990年,100多名鼓手应邀到南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百鼓齐鸣,气势恢宏,让未见闻过铜鼓的观众惊奇不已。</p><p class="ql-block">—— 1994年5月,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编导杜丽华等9 家省级以上记者专访东兰,铜鼓艺术团为他们进行表演,让记者颇感新鲜和好奇,纷纷执槌试敲。</p><p class="ql-block">——1995年,铜鼓艺术团先后为“金士明”集团在北海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龙滩电站开工典礼进行表演;广东台联合拍摄的56个民族风情录《中国有条红水河》《拿松的老板》《小村官》 《中华民族这光铜鼓》等专题片以及电视连续剧《韦拔群传奇》, 东兰铜鼓队按导演要求进行多场铜鼓表演。</p><p class="ql-block">——1999年,第一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在金城江举行,东兰160面铜鼓参加开幕式的演出,鼓手们从驻地到演出场地一路敲打,吸引了沿途市民的目光。——2000年,中央电视台在无锡市举办中国鼓王大会,铜鼓艺术团16名鼓手应邀参加。牙述豪、韦名永两人同时敲打8面铜鼓,流畅而有规则的节奏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牙国高接受央视等多家媒体的现场采访。</p><p class="ql-block">——2001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东兰铜鼓队的表演获得二等奖。</p><p class="ql-block">——2002年,东兰铜鼓队带8面铜鼓到上海参加《中华鼓宴》打击乐大会,与来自31个省市、解放军和中央歌舞团等演员共演出100多场次,连续18天轮流演出。东兰铜鼓队出场表演12次, 每次10分钟,每次表演后出场,都有中外记者前来采访。同年11月, 赴广东惠州华夏民间铜鼓收藏评比活动,从全国前30名当中选出 前3名,东兰县东金线的韦万义、韦福尧、韦名忠分别获得一、二、 三等奖3个奖项。</p><p class="ql-block">——2003年11月,在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上,列在舞台 右侧的30名东兰民间铜鼓艺术团进行30分钟的铜鼓表演,宏大的鼓声震撼人心,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山歌唱不尽》 慰问演出在河池市政中心广场进行,东兰百面铜鼓应邀到场助兴,铜鼓分列舞台两侧,演出前有节奏敲打,渲染烘托场面,增强热 烈气氛。此后,东兰铜鼓还跨过黄河,到陕西黄帝陵祭奠中华文明的始祖。上北京,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参加《壮锦献给毛主席》专题片的拍摄,东兰的铜鼓文化不断向更广更深的层次传递。</p><p class="ql-block"> 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以广西河池市红水河流域为中心,对集中分布、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存完整的铜鼓习俗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文化生态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既保护铜鼓文化,也保护孕育发展铜鼓文化及其他非遗项目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信心百倍,也倍感自豪。</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多彩神秘的铜鼓文化历久弥新。每当聆听神秘的鼓声,便是浮想联翩:鼓声来处是家乡,千年铜鼓再生缘。但愿源远流长的铜鼓文化生生不息,不断赋予新的元素,传向更加广阔的空间,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15日于南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