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中读书时的那些人和事(1963.9一1968.3)2

谷远

<p class="ql-block"> 三. 悠 悠 往 事</p><p class="ql-block"> 从1960年常州二中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五年一贯制教改试点中学,我们那批学生经历了三年读书学习和两年参加文革的阶段。1963届小升初进入二中的共有6个班,约300人,我们班是一(6)班,51位学生来自原西直街小学、卧龙桥小学、南河沿小学、西郊小学、西上街小学、西大街小学、局前街小学、青山桥小学、西圈门小学、西仓桥小学、新市街小学等十多所学校。</p><p class="ql-block"> 因为同学们大多是来自分散的城市边缘地区,有不少同学入学后为解决回家吃饭路途远的矛盾,遵守学校包伙和搭伙的管理规定,除了中午路途相对近一些的同学回家就餐,其他在校用餐的一部分是包伙食费,据回忆当年每人每日三餐包伙费8元/月加粮票,搭伙是每学期每人2元水电费,搭伙即自带盛具和大米蒸饭,菜蔬自理。学校在礼堂楼上放了几张八仙桌和条椅,包伙的同学就在上面用餐,搭伙的同学一到饭点电铃声响就蜂拥挤到食堂里,在蒸屜里找寻刻着各自名字的饭盒分散到各班喂脑袋去了。包伙就餐的同学吃好饭以后就会你争我抢到楼下礼堂的乒乓桌上先占为王,再约好玩伴比试球艺,我虽不大会打球,但当时乒乓球打得比较好的也晓得几个,如高一阶段的汤润康、蒋乐民、张胜南、张二琪等,我们班也曾出过几个乒乓球高手,当年龚志顺、柏青、朱顺庆球都打得不错,若干年后柏青还参加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残联乒乓球比赛,战绩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令人难忘的,头几年全国人民共同经历了缺衣少食苦难生活的煎熬和挣扎,饥饿和灾难给我们上了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一课。1963年我们从灾难的深渊中重新站立起来,我记得教音乐的郑老师教我们唱的一首歌:“赶走了慢慢的长夜,雄鸡唱亮了东方。万里山河一片春色,天空是分外明朗。毛泽东的思想阳光灿烂,各族人民心花怒放,祖国的脚步万马奔腾,革命前程无限辉煌。……”歌曲最真实地反应了我们那个时代同仇敌愾、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一到下午自由活动期间,学校广播站就会播放激情昂扬、抒情优美的革命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红梅赞》《学习雷锋好榜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好歌子。</p><p class="ql-block"> 那年头学校特别重视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每逢重大历史纪念日,学校团委和学生会会组识一些文娱演出,渲染节日氛围。记得有一年为了纪念12.9青年学生抗日运动 ,要求每个班都要有文娱节目参加,大家都十分踊跃,观募的同学都汇拢在大礼堂,一赌同学们自编自演的歌舞节目,高一(1)班有学生会的文娱委员姚中淳领衍,表演不俗,我至今还记得她们的节目有葛同学演唱的评弹《卜算子.咏梅》,有蒋同学的手风琴演奏。高一(3)班在王甦老师的带领下唱了一首苏北小调《扁豆花》,十分诙谐有趣,我们班也别出新裁唱了一首俄语歌“Иаша Родииа великая,Иаша Родииа багатая, Мы любим бетъ , Мы поём о Родине!”那场演出也更激发了我学外语的浓厚兴趣。杨仕良老师擅长说书,在阶梯教室另开一场说书《林海雪原》,他表演说到长白山的概貌,用惊堂木一拍加上一连串的秃噜词“山连山、山套山、山环山、山迭山、山前有山、山后有山、山中有山、山外有山……绵延不断,气势宏伟。”那出色的口才让我们这些初出茅蘆的学生娃钦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阅览室在东边雅静的院子里,约有40㎡面积,里面摆放两张大会议桌,配套一圈长条椅子,墙上布置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先哲和伟人的名言。室内四周分门别类摆放期刋杂志的书架,大课间休息(如午休或下午自由活动时间)会有不少读者来浏览涉猎有关军事、体育、无线电、棋类、文史类、自然科学类的知识,都会从最新的期刋中了解当下科学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趋势,对书本知识进行拾遗补缺。学校规定每个班推选一名图书委员,义务为同学办理借阅图书,要借阅图书的同学可以到阅览室通过图书编目,抄写好小条给图书委员,在规定的日子里到图书馆取书,每次借阅须多写几个备用书名,以保证借阅成功。《红岩》《林海雪原》《三家巷》《青春之歌》《苦斗》《上海的早晨》等文艺丛书都是我初中一年级时阅读的。</p><p class="ql-block"> 学校每年举办春秋两季运动会,逢到运动会全校都要停课,按照比赛组委会安排的比赛项目,分别在各自的场地上进行,参赛的选手奋勇争先,全力拼搏,不参加项目的同学都是啦啦队和观众,广播站的扩音设备都架设到现场,不间断地播报比赛项目和成绩,运动场上不时爆发一阵阵欢叫声,遇到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为本班取得荣誉同学的绰号“马头,加油!”“马脚,加油!”那些帅哥一时间风头无二,声名鹊起。当时学校玩田径项目的高手高丰安、胥毛毛、张月华、木进好、刘京平、刘国光、马解平等人都是田径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呵!</p><p class="ql-block"> 教工蓝球队也经常开展友谊赛表演,有时是校际比赛,有时也和高中学生队比,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的开心日子里,到球场上围观一场高水平的球赛,既能领略到先生们身手敏㨗聪明灵活的球技战求,还能欣赏到他们大汗淋离匀称健美的身材,袁寿鑫老师的沉着老练起到定海神针作用,黄荣柏老师行家里手,可圈可点,姜建国老师干练飘逸,百步神投,杨裕前老师风华正茂,潇洒轻盈,陈瑞安老师球路花妙,另有套路,同学中的帅哥如高丰安、胥毛毛、史有樾等也都是人中翘楚,球壇新星。总至,只要有这些“球星”上场,球场上总会呈现最靓丽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 羊淇老校长1993年为本班全体同学题诗。</p> <p class="ql-block">  1965.9~1966.7我在市二中学生会任学习委员,同时期学生会组成人员:主席 潘鑫森,副主席 张莉君, 机构分学习部,文艺宣传部,群工部,体育部,文革前最后一届学生会委员有潘鑫森,张莉君,吴安之,吴小萍,周道衍,徐文龙,李平秋 ,史有樾,屠治明,姚中淳,王易,刘国元,毛卫祖,蒋韩婷, 童阳敏等十余人(有几位记不清了)回想当年,市二中学生会在潘鑫森,张莉君两位主席带领之下,大家都是朝阳初始,高年级的学兄学姐都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充沛的工作热情,积极配合学校中心活动开展工作,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好人好事,宣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有同学还特地写信向刘英俊烈士的母亲进行慰问;获知沪上知识青年乘车赴疆,请屠锦铭、李平秋手绘几十张明信片到火车站进行分送,鼓劢他们支边支疆的革命行动;配合形势教唱革命歌曲;请胥毛毛同学联系纪念八一建军节之际到锻造厂游泳池游泳,点点滴滴都留下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清华附中红卫兵在人民日报上连发了数篇论造反精神万岁的文章,河南安阳中学一个叫慕振奎的同学写了一张“我们学校也有修正主义”的大字报,被新华社记者发到《人民日报》上以后,全国各地所有学校原有的一切规章秩序和教学活动基本陷入混乱状态。各学校成立了红卫兵组织,该组织成了非常时期学校的临时权力机构,教师和学生均按出身成份划分成“红五类”和“黑七类”,资产阶级血统论的错误思潮四处泛滥,一时间狂飚大作,煞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我经过深思熟虑斗胆抛出了一篇“左激派要批”的檄文,矛头直对极左思潮的人和事,强调要严格按团结干部和群众中两个百分之九十五的文革十六条精神办事,并在末尾署上“中世革”(意为担当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重任),结果文章一贴到黑板报上,校园内随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轩然大波,围观者暗自欣喜,批评者口诛笔伐,随后还正而八经地在礼堂上与戴X进行了严肃的辨论,成为轰动当年校园里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大事件则发生在1966年7∽8月间,在学校党支部和文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召开了一次“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全面批判羊淇执行的资产阶级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大会。会议规模空前,庄重严肃,市内各校都派代表参加,大会堂和风雨长廊上都排满了条凳,坐满了学生,由高二的郁XX同学代表发言,(就是这次全校大会知晓大名的)朗读了一篇措词尖锐犀利的宏篇大作,从此常州二中的“走资派”校长羊淇沦落红尘。</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我将在二中读书期间的一些琐事写成小诗以作备忘,附录于后:</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月夜孤灯静,护校籐椅坐。</p><p class="ql-block">各抒兴旺事,有责在肩头。</p><p class="ql-block">届时将毕业,沪友赴疆锄。</p><p class="ql-block">卡纸明信片,锦铭担承做。</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共向英俊学,慰书寄朱母。</p><p class="ql-block">暗下三世志,革命不蹉跎。</p><p class="ql-block">八一滂沱雨,浇志志不踌。</p><p class="ql-block">锻厂游泳池,微波不屑游。</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文革起狂飚,抗附掀大波。</p><p class="ql-block">豆箕相煎急,派战争不休。</p><p class="ql-block">牛犊不畏虎,向前不葸后。</p><p class="ql-block">志名中世革,檄文讨阎罗。</p><p class="ql-block"> 4</p><p class="ql-block">自兹无宁日,造反破四旧。</p><p class="ql-block">愚氓以为荣,知识反曰丑。</p><p class="ql-block">人妖是非淆,国难何时休?</p><p class="ql-block">令说农村去,一任斗批走。</p> <p class="ql-block">  ↑ 照片为1963届常州二中录取的初一(6)班部分同学。</p> <p class="ql-block"> 四·吾班师生</p><p class="ql-block"> 1963年小升初进入常州二中的学生约300人,编6个班,有几个班的学生都是市重点名校考入的,像局小、觅小、实小等学校录取人数多,进了中学后就自然编成一个班,像我们这个班录取生员来源就较分散,51个人来自城郊结合部的13所小学,组成的班就比较杂。几十年后学生们在回顾活动时汪鹤鸣老师曾披露当时的招生情况,是他和其他几位年轻老师到每个学校审慎挑选的,足见当年作为试点中学在生源选拔上是很有些特权的。</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班排序为一(6)班,第一学年正副班主任是张荷霞和赵筱莱老师。从初二开始吴永铭老师就调来当副班主任,以后一直持续到1968年学生统通走出校门,走上上山下乡的道路。我们班男女生比例为38:13,约3:1,女生属稀缺性资源。那时候学校里狠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着装、发型都要求朴素大方整洁,花里胡哨者少,奇装异服者无,一旦发现,大家都会鄙视甚至会批判资产阶级生话方式和虚慕。教学上没有像今天这样内卷严重,也没有将班级和学生按高低顺序排名的现象,官宣的主旋律是“学生为革命而学 老师为革命而教”提倡“走又红又专的道路”,确立“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现实状况是读书读得好,家庭出身好的升学基本有保证,读书读得好,家庭出身不好的,升学和就业就会受挫折;读书不好的,没有家庭背景的就只能上山下乡或打工,路线分明,前程早卜。</p><p class="ql-block"> 刚进初中,同学还按就近自由组合的原则结合成学习小组,二三人一组到同学家里一起做功课,像小学生过家家一样有趣,大家对对作业,背背古文和外语。我还记得曾到过朱顺清、冯良大家里参加小组学习,这种形式持续较短就自行解散了。闲聊时也传一些听到的八卦趣闻,例如我们班上某位精明的女生到医务室郑洁老师处以咳嗽喉咙痛疼为由配些口嚼含片煞煞馋,还把经验传授大家尝试分享;又如某班上有个机灵调皮的女同学上任培基老师的数学课,一门心思专心致志地奋笔疾书,被老师冷不丁把他的写稿扯来一晒,大大的纸上画了一个农人背着一只鸡,旁边还有歪七倒八的谐音字“人背鸡”,一时引逗得教室里哄堂大笑,笑点低的同学们得到片刻无聊的嬉悦。</p><p class="ql-block"> 各班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班有一支以张福忠、蒋克麟、林伯钧、邵志平、印顺兴与(3)班汪维张、杨炜达等人组成的初中足球队,在小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几年摔打和校际比赛,赢得了绿茵场上良好声誉,也令足球队长张福忠颇为自豪,到如今鬓鬚斑白时,老张还常常要抖包袱,不忘自夸几句当年踢球一年穿破四双回力鞋,还有冯良大要䃼上一条自夸的花絮新闻,说他们在踢足球时,我在旁边帮他们抄作业抄到手痛,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回忆当年足球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中足球校有名,</p><p class="ql-block">6班多名主力军。</p><p class="ql-block">日练季赛活动满,</p><p class="ql-block">校际交流敢比拼。</p><p class="ql-block">队长耗鞋年四双,</p><p class="ql-block">足下威猛闻者惊。</p><p class="ql-block">矍铄老人精气神,</p><p class="ql-block">福忠把茶摆古今。</p><p class="ql-block"> 当年学校发了一本周记本,类似现在孙女学校里发的家校联系本,规定每人每周要按栏目填写,一本16K的记事本要填写每周发生的国际国内新闻、思想汇报、学习收获、建议要求,刚开始还能认真操作,到阅览室拿来报夹,新闻大标题一抄,客里空的官腔一套,到后来成了个负担,干脆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一顿乱写交差了事。有的同学礼拜天落了项,星期一到校就火急火燎抢来好同学的本子张冠李戴照抄就算完成。</p><p class="ql-block"> 赵筱莱任初一语文老师,曾布置大家学写古诗,同学们好学新奇,兴趣颇浓。记得李昌耀描写操场上学生生龙活虎的运动场景,有一金句“龙腾虎跃夺锦旗,赛过当年小校场”,很被老师表扬了一番,加之我校老先生们创造的浓厚的诗词学习氛围,这些外在因素激发了我热爱诗词的浓厚兴趣,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还参加了艤舟诗社活动,至今诗和远方成了我精神生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中学时期实行每学期支工支农劳动,是创造学生认识和熟悉社会的机会,也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多数同学是持欢迎态度的。我们初一的时候是下到林机厂,整理厂容厂貌。到初二就下到生产队助农了,我们曾经分别到过芦墅村、瓦园村、谈盘桥村等生产队。夏收夏种也要割麦拾穗,秋收秋种就是抢收稻子,割稻挑稻都要学,那时才十四五岁,说老实话干不了多少活,但人的心情是舒畅自由的。乡村有纯朴自在无拘闲适.的民风,可以和老师有诚挚亲和的交流,同学之间也可放松愉悦地说悄悄话。记得在新闸谈盘桥村,吴老师领着我们嘹亮放歌,把华为歌唱华莹山的歌声唱响在乡村原野,《航标兵之歌》的旋律经久回响,至今想起来仍会激情难抑。在农家草铺上马焕达戏谑演唱的“我的个算盘好呀么好伙计耶呃,打起个珠子劈里叭喇嘿……”老来返童,还会感到别有滋味。孙泰民充满磁性的男中音也受到张荷霞老师和同学的称赞。</p><p class="ql-block"> 张荷霞老师在同学的印象中,端庄漂亮,服饰考究,不卑不亢,不威自严。在张吴两位班主任管理下,我们班风班纪、学生素质都是比较好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在传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教训时说过的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是“不动枪、不动刀,城门头上换旗号。”无产阶级的敌人采用的手段是“香烟开头酒搭桥,和平演变开始了。”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即使针对60年后的当今社会现实,不仍然是震聋发聩的警告吗?张老师的德育教育是和风细雨的,她会将她订阅的《中国青年》杂志中的优秀文章,利用晨读课为我们娓娓道来,入耳走心,焦裕祿、麦贤德、王杰、欧阳海、董加耕等时代英模的光辉事迹都是她给我们朗读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将两首小诗赠给曾经的班主任老师,感谢他们在我们中学时代的几年里为我们指明人生航向,传授学业知识得到终生教益。</p><p class="ql-block"> 1.致张荷霞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似水流年五十载,</p><p class="ql-block">滔滔东去鬓已衰。</p><p class="ql-block">芙蓉馨香茎婷婷,</p><p class="ql-block">蕙兰高雅叶娓娓。</p><p class="ql-block">严谨推演释千题,</p><p class="ql-block">精心引领融四海。</p><p class="ql-block">一别匆匆思念深,</p><p class="ql-block">余暇何日共觞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缅怀吴永铭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君归期杳无期,</p><p class="ql-block">驾鹤西逝赴瑶池。</p><p class="ql-block">一世教书立丰碑,</p><p class="ql-block">十年育人修竖子。</p><p class="ql-block">谈盘桥边唱红曲,(注1)</p><p class="ql-block">阅览雅座吟赵词。(注2)</p><p class="ql-block">春蚕到死丝方尽,</p><p class="ql-block">质朴方正忆先师。</p><p class="ql-block">注1:当年到新闸乡谈盘桥村学农跟老师唱红歌。</p><p class="ql-block">注2:当年在校阅览室聆听吴永铭老师朗诵赵朴初的某公三哭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2023年8月14日朋友群里传来的原常工院部分学生拜访和慰问百岁龄羊淇先生近影。</p> <p class="ql-block">  ↑ 这是2003年常州二中建校七十周年时,本人撰写的《念奴娇》并与倪晓农、张二琪、李汉忠同学共同赠与学校的书匾制成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4周年活动所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