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的超越,—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丁淼

<p class="ql-block">文字/丁淼</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 网络</p> <p class="ql-block">  通过观看央视主持人挑选赛和大学生辩论赛的电视直播,认识了那位端坐在评论席上,温文尔雅又博学多才的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他也是我心中崇拜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我一向以来欣赏既懂历史又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文学大家,同时也认定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兼教授的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此书是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其中有很多篇目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景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倚仗着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部《文化苦旅》,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并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手捧这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漂亮但又愚昧无知的好心办错事的先人们。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为之慨叹。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只要顺从他的牵引,脑中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着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缥缈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壮的庐山瀑布。</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p> <p class="ql-block">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古通今而显得游刃有余?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大段大段的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带给我们一个感觉就是美,美极了。</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即使是很深奥的东西,在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下,也能被我们所理解并接受,甚至在书的基础上,自己对于那些问题也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见解,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与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和一位高人对话”,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好像是在和余秋雨先生面对面交谈一般,他用他那渊博的学识,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沾有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故事。看到书上一行行的文字,在脑海中想象着、揣测着,倒是真的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一不小心就踏入了另一个世界。读书时,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深情,作者语调时而平和,时而轻快,偶尔在伤心处,或许会蹙眉轻叹。四壁的文字间,可以让我感知到怎样咆哮的狂风在我指间游走,怎样绵长的细雨带给行者无尽的乡愁,怎样回旋的流水唱着抑扬有致的曲调。的确,余秋雨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p><p class="ql-block"> 听着花鸟鱼虫的歌声小憩一会儿,心中却泛起一阵不可名状的惆怅,或许我也感受到了历史气压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诱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读到发人深省的句子,思绪就不经意间地游离开去,整个人便瘫软下来,脑中一片空白,无力再读。总要反反复复地从开头连到结尾,然后继续让某句话引发的联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经中游荡,慢慢地迷恋上这种感觉,这是历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着我,感染着我。</p><p class="ql-block"> 《文化苦旅》,看似是一场文化艺术的艰苦旅程,实则是奉献给广大读者一场宏大的文化盛宴,是一种最甜最美的艺术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