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宝的美篇

林培宝

<p class="ql-block">一一这就是我们家乡讨海蛏劳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一一《一段无法忘怀的劳动》</p><p class="ql-block">一一又是一年盛夏到了,此时也是传统海上海蛏收获的季节,一天一潮水,每每出海讨蛏劳动,总提前到长沙岭榕树下坐等退潮,全村共有八千多人口,常态化的情况下出工劳动力有一千多到二千左右。如此多的劳动大军,将长沙岭榕树下当作每次出海的集散地已经是习以为常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各自家门出来,都是集中在山坡向东向海的长沙岭半山腰,以阶石为椅。借助榕树枝叶繁茂,遮阳凉风,这条为劳动生产而修建的山岭方便了村民也同时方便了东岱,浦口两个乡镇的商旅,学生从乌猪坐轮船到福州一带而返往必经于此山岭的人们,它是1958年在姜珠太书记,林英顺乡长主持下发动村民义务劳动修建的翻山步道,考虑村里的劳动力多,劳动归来时担子重,两个乡镇几十个村里的商旅,学生通道等因素,很有前瞻性地设计宽2.5米,每个梯步仅十公分高的阶梯,全长300多米的整条梯形山坡石阶岭,而岭顶两边山头还有一个连的驻军布防,2021年我带着福建电影制片厂张厂长来连察看拍摄电影外景而到过此地,他看过后说,这是个全国少有的劳动步道(岭)和中国清末民国后的茶马“古道”,是个美丽的风景线,若有机会将其搬到影视作品中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此岭。我们的村民们充分利用它,以高低之差,天然成椅,又可迎面享受着阵阵海风吹佛,好之爽快,真的让人久坐不疲,又可以顺观海潮,浪花,故,夏天的此地依山顺岭坐满了等待退潮出海的劳动者。文革后期,国家处在相对穷的年代,电风扇都还没有,许多人早点来剩凉后再出海,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自从社会主义高级社开始,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出海劳动,收入归生产队所有,个人以工分评定劳动报酬,年终再结算的方式,分配家庭收入,经历了四十多个年头。又因潮水和集体劳动而形成的集中出海是一种道澳村特有的现象。</p><p class="ql-block">一一退潮了,大家随手拿上工具陆续下海,一个长龙阵劳动大军逐向大海深处走去,到了各自生产队的蛏田前才停住脚,面对着一块块海上的蛏田,(长方形一般情况下都是按40米x8米规格),生产队长开始发号施令,布置作业。传统的海蛏养殖都是让蛏苗种殖在松软的海泥土中,5个月后收成,每一个海蛏子都有一个自己的上下垂直的洞,象蜂窝囊一样分布式长在海土壤之中,深度在50一70厘米左右,队长组织本队出工劳力,进行抽笺进入岗位,一排七,八人,与蛏田两头平衡开挖,先排好萝框后各就各位,入位伏身,用小锄头把矿头弄好,紧张的劳动开始了,整个讨蛏劳动大约要一个钟头左右,依潮水而定。挖海蛏是种特殊劳动,身体必须保持着面朝蛏田背朝天状态,右手用小锄头断崖式的一片一片从田皮高处向下切除到田底,左手配合右手忙着提取蛏粒,再让指头用力将蛏粒抛到萝框中去,同时把无蛏的泥土向身后扒掉,保持断崖式矿形状态向前切挖以取海蛏。此时谁也无心顾着火热的太阳,暴晒后脑勺和整个背部是无法避免的体势,整个劳动过程唯有汗水不停的从身体中往外流,又饥又渴又累,许多人到了疲惫不堪的状态时候偷偷地立起身环视一下劳动情况,或者是到田外解手片刻,然后又要归位伏下身体继续干活,终于到了生产队长收工的口令响起,于是我们才可大胆地立起身,并迅速地将整框收成的蛏拖出蛏田,放进刚涨潮上来的海水中荡洗,动作且行且快,否则会被涨潮之海水冲走,因此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忙碌的着,之后又用篇担挑着一担收获的海蛏离开蛏田,向家的方向归去……辽阔的海埕,涨潮就是号令,全大队一千多号人,在不同的蛏田上不约而同地相继结束劳动,再之后人群自然地又一次集结,形成了千军万马齐上阵的劳动归来的场面,人人挑着刚收获的成品海蛏,在海埕和平地上快步走,小步跑,赶着回家称重量,评工分。大家走阿走,走到了长沙岭脚下,开始蹬阶而上的时候,行走中的队伍开始慢了下来,抬头往岭上看,密密麻麻的全是肩膀上压着担子的人,人头高低不同却并排石阶上,或两个人或三个人,人头密度大,蛏担子把路面遮住了,眼睛暂时不起作用了,只凭脚的知觉踏着一个一个台阶,负重上行,缓慢地登上岭顶,当下的你,再怎么累,再怎么苦,还是要咬着牙关随队伍继续前行,如果说讨蛏劳动很苦了,而更苦的时刻是在这里一一肩负百斤的担子过山岗(岭),那时的我真的处在欲哭而无泪啊!</p><p class="ql-block">一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养殖蛏,蛤为主业的道澳村,祖祖辈辈传承着这个非常辛苦的劳动而生存,一年最冷的时候下海翻蛏田,筑蛏坝,下蛏苗,哪怕是下雪天也是要去的,曾经有一次农历正月清晨时分,天还不怎么亮,赤脚下海翻蛏田的我,双脚刚刚踏进沙滩浅水,冰凉凉海水瞬间如同电击一般,膝盖以下的双脚全部麻木了,但还是要跟上队伍迈步前行,足足半小时多,步行到蛏田双脚才恢复了知觉……最热的夏季开始收获海蛏或者是加工海蛏干贝。好的年景,收入善可,差的年景连本都难以收回。</p><p class="ql-block">一一近十来年,年轻的道澳村民再也不走祖辈的老路,更有勇敢者向美国,日本等外国讨生活(创业)。据不完整统计,目前在美人员已经超过了二千多人。这是道澳村里的好现象,彻底地摆脱了辛苦又微少收入的传统海埕养殖业,它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一种无声的思想觉醒行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多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一《拾遗蛏》</p><p class="ql-block">一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思想觉悟还是有限的。我们的道澳村自从生产资料一一土地包括海埕归生产队组织以后既是算为走上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道路上了,但以家庭为单位的最小组织依然存在着,而且还要长期的存在下去,它的属性应该是私有制的。</p><p class="ql-block">一一在我参加了集体讨海蛏劳动后知道了一件事,既那时的集体讨海蛏所获归生产队集体所有,而第二天在同一块海蛏田上拾海蛏劳动所得则是归家庭个人所有。集体有收入要到年底才结算,而家庭无法短时间内得到劳动报酬。怎么办?天无绝人之路,那就公私共存吧。因此,各个生产队都采取了劳动力二次分配的办法,凡有参加了当天的集体讨海蛏劳动的人,则第二天就安排一个人去昨天蛏田讨过海蛏而扒掉的弃土上拾存蛏,所得成果归个人。在当时这是个公开的秘密。在保证集体所得的情况下兼顾了个人(家庭)所得,这种所得有多少,要靠碰运气好不好,拾到的存蛏多(30斤左右吧)则算是个好,这样也不违反私分集体财产的有关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