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表舅姓季,乳名“小甲伍”,自我幼年就给他叫“甲伍舅”。</p><p class="ql-block"> 其实甲伍是哥俩(大甲伍、小甲伍)。只是给大甲伍叫舅他也不应答,因他自我记事起就己瘫痪不能自理了。故而也不区分大或小了,就直呼甲伍舅,反正也是小甲伍应答。</p><p class="ql-block"> 在汉语词汇中,甲伍的意思是 “披甲执兵的队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史》王阳明本传中“治众之法”.制度就记载:“二十五人为伍,伍有小甲;二伍为队,队有总甲;四队为哨,二哨为营;三营为阵,二阵为军,军有副将。副将以下,层层管制”。由此可见,甲伍舅的祖上这样给哥俩取名,既是有文化之家,</span> 也是有“行伍”底蕴之家。</p><p class="ql-block"> 父母之所以给季家小哥俩取乳名大甲伍、小甲伍,可能也有盼望小哥俩象身披战甲的战士一样强壮,相互扶持,共赴美好生活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然而,事不随人愿,在大甲伍七岁那年得了脑膜炎,因高烧落下后遗症,成了痴呆儿,瘫痪在床(炕)上,从此不能自理了。</p> <p class="ql-block"> 表舅小哥俩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父母为讨生活,投亲(有亲戚在村中居住)来我们村的。因那时我们村黄河新淤地较多,虽然是黄泛区经常闹河水,但农民们种地讨生活相对还是容易一些。</p><p class="ql-block"> 既便如此,甲伍舅家的生计也还是十分艰难。因大甲伍生活不能自理,平时得有家人照看,在父母为生计奔波的同时,年幼的甲伍舅就担负起照顾哥哥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1960年生活困难时,大甲伍十二岁,甲伍舅十岁,其父母因生活的艰辛,相继连病带饿过世。在母亲既将撒手人寰,弥留之际,拉着甲伍舅的手,有气无力地嘱托,要感恩乡亲们收留,照顾好哥哥。</p><p class="ql-block"> 至此,无依无靠的小哥俩成了孤儿。虽说村里把他们纳入了“五保户”管理,但在那个年月,哥俩的平时生活,象缝缝补补等多数活计,还得靠乡亲们接济。</p><p class="ql-block"> 由于生活艰辛的磨砺,甲伍舅暗下决心,要照顾好哥哥,长大以后更要报答乡亲们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 甲伍舅十八岁那年,村里曾推荐他去当兵,其哥哥由队里和他亲戚照顾。可他宁是不肯,说:“……这就够拖累乡亲们的了,我就留在村里,用余生报答乡亲们”。</p><p class="ql-block">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乡亲们不管谁家有需帮忙料理的事总是少不了甲伍舅。用现在时兴的称谓“做公益”来盘算的话,村里的公益事业都有甲伍舅的身影。他承担了为村民义务剃头、后来是理发的活计;主动担起了照顾另外两户“五保户”的责任。当村里有了“195粉碎机(磨面)”后,甲伍舅又主动请缨,到公社拖拉机站去学习柴油机的操作技术,回村后,村里的粉碎机就交给他管理,这也增添了他为乡亲们服务的本事。</p><p class="ql-block"> 直到1986年大甲伍去逝,甲伍舅已是三十多岁了,照顾哥哥二十多年,对乡亲们也是尽心尽力出工出力,没有辜负其母亲的临终嘱托,冥冥之中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只有乡亲们心理明白,甲伍舅的这份坚守,是多么的不容易,是多么的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村里实行联产承保责任制后,乡亲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进入新世纪后,甲伍舅住进了镇敬老幸福院。在幸福院里,甲伍舅又成了为八十多位老人服务的积极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其实,甲伍舅也没有做过什么警天动地的大事,但坚守母亲嘱托,助人为乐,孝亲友弟,知恩图报等等,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长期的一种生活沉淀。</p><p class="ql-block"> 为甲伍舅朴实无华的人品和对传统美德的坚守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