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长河中,留在记忆里的那些清新的、温馨的、温暖人心的瞬间总能让人悸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2023年的夏天,我随着众多志愿者来到家乡的瑶溪学子公益智慧夏令营,一走进这个临时的大家庭,瞬间被这里的氛围感染了。宁静的乡村,淳朴的孩子,散发着泥土与青草气息的校园,一张张童真的笑脸,一双双清澈的眼睛,这一切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瞬间把我带到了我的童年,也把我带到了初为人师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这段时间我正在阅读庞余亮先生的《小先生》,书中讲述了一个个小故事,呈现了一张张鲜活的笑脸,读的是他的文字,脑中的画面却是自己。很多画面不时浮现在眼前,就像阔别多年的朋友围绕在身边,那种想一吐为快的情绪挥之不去,就让我捡拾几片呈现出来吧。</p> <p class="ql-block"> 1985年,18岁的庞余亮从扬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江苏兴化农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那时的他,年龄小,个子小,被孩子和家长称为小先生。小先生在这个乡村学校一呆就是15年,从18岁到33岁,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给了这里的孩子们。15年,那些磨了边的、卷了角的备课本上,不仅记载了一篇篇教案,还有大大小小指纹刻下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眨眼睛的豌豆花》的片段吧。</p> <p class="ql-block"> <b>教室不远处的豌豆花开了,像无数只眼晴在不停地眨。这是五月上午乡村学校的时光,淡淡的豌豆花香似乎击穿了我年轻的生命。豌豆花,豌豆花,也许是在默念着豌豆花,每堂课前,我总是感到有人在教室外调皮地看着我。我的心有点乱。教室里的学生静悄悄的,他们的黑眼睛紧紧盯着我。那些黑眼睛,一会儿眨一下,一会儿眨一下,似乎有微风,令我也不由得眨起了眼睛。我在黑板上布置下今天的作文题目:《眨眼睛的豌豆花》。看着题目,学生们的眼睛眨得更调皮了,教室里像是也有无数只眨眼睛的豌豆花。有一个左耳上戴着金耳环的男孩始终没有拾头看黑板,他把两只蚂蚁放在了一个仰口的瓶盖里,那两只蚂蚁总想沿着瓶盖的螺旋纹爬出去,它们的努力是徒劳的——男孩的手总是在它们快要成功时,暴力地把它们重新推到了瓶盖中,整整半节课,他就这么做着这个游戏。待我走到他身边时,他仍然在侍候着这两只蚂蚁。我提醒他看黑板,他抬起了头,满脸通红,这是一朵黑里透</b>红<b>的豌豆花,一朵带露珠的豌豆花。也是在这时候,那两只蚂蚁爬出了瓶盖,爬上了课桌,再后来,象两个逗号一样,一路爬了下去。这两只蚂蚁终于“自由”了。也许,它们会爬到豌豆花丛中去?......</b></p> <p class="ql-block"> 已经多久没有想起小时候了呀,那个懵懂羞涩而又专注的年纪。那些日子,也许你也在课桌下面偷偷玩过蚂蚁,毛毛虫,蚱蜢,蚯蚓......也许你也被严厉的老师惩罚过。可你的内心藏着各种各样的秘密,有着各种各样的快乐,你的脸蛋也像那盛开的豌豆花在尽情的绽放......</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1990年毕业的师范生,被分配到家乡的一个村小,也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也是黄泥巴操场,只是校园里没有大树,风一吹,满天灰尘。刚到学校,心中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参加工作的激情一落千丈。然而,繁忙的工作没有机会让你叹息,心中的失落过后,打起了工作的精神,也有把工作尽量做好的劲头。</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学生们按规定在教室午睡,有的睡在课桌上,有的睡在条凳上。午睡中途,我走进教室查看,发现有一个学生双手紧紧捂着鼓鼓囊囊的裤袋,眼睛睁一只闭一只,总是在捕捉我的身影。我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他刚从校外偷摘了毛桃回来,脑门上还有细细的汗珠。我看着他那滑稽的样子,强忍着笑声,走过去轻轻的拍拍他还在发烫的脸蛋,低声告诉他,赶快休息,下不为例,然后走出了教室......我听见了吃吃的笑声。随后,这件事被他写进了日记,把他内心紧张、害怕、后悔的心里活动惟妙惟肖的展示了出来,看得我忍俊不禁。我在他的日记后面批评了他的行为,也表扬了他日记记录的真情实感.....后来,我再也没发现这个学生在午睡时间偷偷跑出去了,他的作文也越写越好了,语文成绩进步飞快......也许,他的心里也乐开了花,也像盛开的豌豆花在尽情绽放。</p> <p class="ql-block"> <b>《黑板上面的游动光斑》 ......我正在板书的时候,发现黑板的上方好像坏了,有一个洞。我再一看,原来是一束光斑!开始那光斑还定着不动,再后来就游动开来,上下晃动。这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光斑,还做着鬼脸一—对着全班同学!我回过身去,光束消失了。我再次背过身去继续板书,光斑又出现了,还是做着鬼脸。我忍了一会儿再次回过身去,光斑又消失了。这肯定是一个靠近南边有阳光窗户下的一个家伙干的。同学们肯定都知道是谁干的,只有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能生气,我一生气那个躲在阳光背后的学生就会吃吃地发笑。我决定抓住他,否则这堂课肯定不安稳。我把板书写得很长,那调皮的光斑又出现,甚至还游动到了我的身上。我没有吱声,我写得非常定神、自如。后来我猛然一转身,终于看到了那个制造游动光斑的少年。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手想遮住那束阳光,但已经来不及了,那束阳光还是出卖了他,被出卖的还有他慌乱的手指,以及他拼命低下去的像刺猬一样的头颅。我想笑,但还是拼命忍住了。</b></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是一位老师,你碰到过这样的学生吗?你是气急了还是像小先生那样忍着笑?你曾经是学生,你在课堂上象这样捣蛋过吗?这点点滴滴,我们都有经历过,只有小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把他们记录下来。小先生有颗柔软的心,他能理解孩子们的淘气和情绪,所以,他能蹲下身子看孩子,俯下身子倾听孩子。</p> <p class="ql-block"><b> 《八个女生跳大绳》</b>,读着读着,我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们的大绳是用稻杆编织的,长长的大绳比较重,在两端挥动大绳的人必须力气大,跳大绳的人动作必须敏捷、步调一致。跳大绳的时候 大绳里面的人整齐划一的跳,大绳外面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喊着口号,1、2、3、进,1、2、3、出,大家一边跳一边变换花样,有的俯下身子捡个石头,有的跳着反转身子,有的扮个鬼脸,大家就这样跳进跳出,不亦乐乎.....这样的课间游戏很多,孩子们玩得特别尽兴。这场景还使我想起了童年时光翻筋斗的女孩:我上小学时最好的伙伴—李琦英。她有着宽宽的脑门,大大的眼睛,灵巧的身子。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下午放学前,老师同学都会兴致勃勃的列队欣赏筋斗表演,我清楚的记得,她从校门口一直翻到校园尽头的礼堂前,然后原路翻回来,就像一只在草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大家一边鼓掌,一边数数,三十、三十一......我现在也记不得她到底一口气能翻多少个筋斗了,只记得当时又骄傲又羡慕......那时候,我们的校园是活泼的,灵动的,孩子们是淳朴的,快乐的。</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乡村的校园环境是艰苦的,生活是清贫的。单调的乡村生活,对于清澈的孩子来说,并不单调。 我们看看<b>《沿着草垛往下滑》</b>,书中写到 :<b>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地方有一块打谷场,秋收过后,打谷场上堆满了金色的草垛。...从学校里看去,我总觉得打谷场上被农民摆满了金色的草帽。......孩子们和我不一样,他们把草垛命名为“山”。......在放学后或上学前,我都会看到很多孩子在滑草垛。他们一个</b>个<b>像麻雀一样往草垛上扑,然后攀到草垛之顶,眺望着什么(不知他们有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然后就尖叫着下滑,孩子们的小屁股带出了外表已灰暗的草垛内心—一那内心还是金黄色的,每一根稻草还是簇新的。孩子们滑着,我也总觉得我的内心有一股快乐之蜜在往下淌..</b>....</p> <p class="ql-block"> 小先生在单调、寂寞的乡村生活中如孩童般体会到了攀登的快乐,下滑的快乐。在乡村工作和生活,远不如在城市。每一次进城,每一次与城里的同学朋友见面通信,小先生都有一种失落。然而,学会穿雨靴的他回到学校,面对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心就沉了下去。15年,瞬间的感动容易,长期的坚持却是很难。扎根农村,忍受寂寞,坚持多年的教育工作,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面对艰苦的环境,小先生没有诉苦,在他的笔下,只有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富有朝气。</p> <p class="ql-block"> 还有《纸飞机飞啊飞》、《撞进教室的麻雀》等等,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我们身边昨天刚发生过的。正如小先生自己所说,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可以温习,都可以取暖。在小先生的笔下,乡村学校温暖澄澈,不仅仅有可爱的学生,更有淳朴的同事,还有故作深沉又善解人意的校长。同事们各有妙招管理学生,生活苦中作乐,那炒粉丝的味道仿佛钻进了我的鼻孔,久久不能散去。</p> <p class="ql-block"> 作为同时代的师范生,我的记忆是片面的,那是独属于我自己的生活。而小先生的角度是全面的,乡村的寂静与淳朴,孩子们的欢笑与清澈、乡村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乡村教师的喜怒哀乐、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铺就了小先生的成长之路。</p> <p class="ql-block"> 在小先生的笔下,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和泥操场都充满了香气。金黄的油菜花,眨眼睛的豌豆花,慢性子的芋头花,就连粉笔也成了急性子的“粉笔花”,还有忧郁的栀子花,神奇的晚饭花。校园中忧郁的栀子花是小先生的担忧 ,眨眼睛的豌豆花是孩子们的快乐,五彩的粉笔花是孩子们的调皮,慢性子的芋头花是孩子们的成长足迹,孩子们各有各的特点,就像不同花期的花朵,这些花在沉默的乡村泼辣地开、无悔地败,面对这些花朵,虽然也充满了担忧,但先生们都有各自的见解:在这片大地上,生活总是在向前,而孩子们正在长大。</p> <p class="ql-block"> 读《小先生》这本书,繁忙的心灵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与温暖。此刻我最想说的是,小先生这些故事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我们的孩提时代,更属于我们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师范毕业生,而校园中神奇的晚饭花是坚守在乡村学校的教师的化身。就像庞余亮先生在一个讲座中引用张靓颖的《心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p><p class="ql-block"><b> “因为梦想,所以生活;因为生活,所以坚忍;因为坚忍,所以期待;因为期待,所以开花;因为开花,所以凋谢。”</b></p><p class="ql-block"> 花开年年,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远方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