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时候,艳子对山西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五一假期,独自去了大同看云冈石窟,然后又去了应县看木塔。回来没几日,又说要去看南禅寺和佛光寺。端午前夕,竟私下地做了出行规划,买了两个人的票,要拉我同行,我怕辜负了好意,唯有从命。</p><p class="ql-block">对于山西,我从未涉足,只知道山西多“煤老板”,还有著名的五台山和云冈石窟,另外就是古建筑特别多。上世纪三十年代,古建专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曾多次去山西考察,成就了中国古建筑史上的许多佳话。特别是梁先生的中国古建筑手稿精美无比,与实物一一对应,胜过电脑制图,我们这些外行人看也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此行的首站当然是五台山。我们在五台山车站上的大巴,从北门进山,每人135元门票。住宿是艳子在网上订好的,后石佛村的一家民宿旅馆。小村依山傍水,风景很美。</p><p class="ql-block">当天游览了殊像寺、五爷庙、菩萨顶等主要景点。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每年有数百万游客,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这里有大量的寺庙、佛塔、经幢、塑像,佛教文化非常繁荣,有“一半佛国一半山”之称。</p><p class="ql-block">是夜,睡在旅馆干净的床上,我默默祈祷能在梦中见到手持慧剑乘狮而来的文殊菩萨,可是此夜无梦,也许还是不够心诚吧。</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便是南禅寺和佛光寺,这是艳子最想看的两座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南禅就象一对双胞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两寺同为唐代建筑,建成时间仅相隔几十年,而且相距颇近。南禅寺在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佛光寺在五台县城东北的豆村镇。</p><p class="ql-block">去南禅寺同样坐的大巴,一路上景色很美,难怪有“晋善晋美”的说法。山西究竟有多美,我在林徽因的散文《山西通信》中曾略知一二。据说这篇文章本是林徽因在山西考察时写给沈从文的信件,沈先生后来将它寄给了《大公报》,发表在1934年8月25日的文艺副刊上。信中这样描述:</p><p class="ql-block">“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夕阳背在背上,真和掉在另一个世界里一样!云块,天,和我们之间似乎失掉了一切障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粱林的山西考察之旅异常艰辛。由于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在诗人林徽因的眼里,一切都是美的,而且美得令人心慌心痛。</span></p> <p class="ql-block">有些美,只有亲眼看到才会相信。</p><p class="ql-block">当我跨进南禅寺,第一眼看到大佛殿的建筑外形时,深为震撼,首先想到的是《诗经.小雅》里的那一句,“如鸟斯革,如荤斯飞”。中国古建筑是早熟的,到唐代发展到了极致。这座大殿已经超越了建筑物本身的意义,让我们看到的是古建筑的美学意义,大佛殿纯粹就是一件艺术品!只有在这样的圣殿面前,我们才知道自己的根基所在。</p><p class="ql-block">南禅寺处在阳白乡李家庄西侧旳小土岗上,其实只是穷乡僻壤中的一座小庙,距离五台山台内还有很长的距离。或许人们都不会想到,寺内藏着这样一座精美的大殿,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也许正是规模小而且偏远,南禅寺躲过了唐武宗灭佛和历代的兵荒马乱。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发现了“中华第一国宝”佛光寺后,打破了当时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大地上已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没想到的是,几天后七七事变爆发,梁林团队与仅隔50公里远的南禅寺擦肩而过,令人非常遗憾。1953年,在山西文物普查中,南禅寺被发现。根据大佛殿殿内屋梁上书写的“大唐建中三年”墨书题辞,确证了南禅寺于公元782年重修,比佛光寺早75年。</p><p class="ql-block">南禅寺现存殿宇6座,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其余殿宇都是明清时所建。大佛殿有12根檐柱,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重,屋顶平缓,四根角柱稍高,使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出檐深远,气势磅礴,是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内17座唐塑佛像形态自然,表情逼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是彩塑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在美丽的背后,是技木的支持。中国古代工匠们用聪明智慧赋予了木料深远的审美价值,创造了独特厚重的中国古建筑史。穿越时间的隧道,南禅寺宛若一个历经风雨沧桑的老者,身着修修补补的衣裳,在人烟稀少的黄土坡上一站就是千年。此时有一种感觉,越是喜欢的,越怕它敌不过时间。最后也只能发出象梁思成先生那样的惑叹:“临走时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想回到唐朝,那是个诗的年代,那是个自由奔放文化灿烂的年代,而建筑能让你回到过去。因此,有人说“此生一定要去看一次佛光寺”。</p><p class="ql-block">佛光寺被称为“中国古建第一国宝”,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它远离尘嚣,独处空谷,如遗世独立的山间高士。让人心仪神往的东大殿,雄踞在全寺最高处。它的梁柱壮硕,出檐深远,斗拱雄大,被公认为唐代木构殿堂的范例。殿内35尊彩塑群像,洋溢着唐朝的风韵。精美的唐代壁画,经历了千年岁月,依然色泽如新。梁下珍贵的墨书题记,诉说着重修佛光寺的峥嵘往事。建筑、雕塑、壁画、题记被定为佛光寺唐代四绝。</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因北魏孝文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至唐代武宗灭佛,曾身遭劫难。现存的东大殿,是唐宣宗大中十年,一位叫宁公遇的女子布施重建。斯人已去,佛光尚存,背后的故事,只能留给我们这些后人去想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沉寂了千年的佛光寺被发现,当然要归功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一直渴望找到一座唐代木构的建筑实物,偶然在敦煌宋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注意到了一处名为“大佛光寺”的庙宇。于是他们历尽艰苦,辗转多地,终于在五台山台外找到了覆盖着千年尘埃的佛光寺。</p><p class="ql-block">关于佛光寺,梁先生的日记永远是我们认识的新起点:“那高大的殿门,顿时就给我们打开了。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他的侍者们环他而立,犹如一座仙林。”这是千年后,佛光寺重回人间视野的第一眼。此后梁林夫妇与佛光寺故事中的许多细节,很多建筑爱好者都能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离开佛光寺时,已是夕阳西下。山风缓缓,寺前的古松微微摆动。这是唐朝的卧龙松,它们和佛光寺一起站立了千年,也一定会站到天荒地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