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2023年山西省第九次旅游发展大会于6月26-28日在古都大同举行,云冈石窟更是组织上演了一出以“又见云冈”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时装秀。我们恰在此时来到大同,来了一场相同主题的大同游。</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为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全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不展示了其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p> <p class="ql-block"> 一、又见云冈</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是这趟“又见大同”游的主题。以前来大同出差的次数不少,但是只去云冈石窟游览过一次,而且匆匆忙忙,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次专门来补补课。</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门票旺季(4月1日至10月51日)120元/人次,淡季(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100元人次,可网上预约购买,也可以到现场购买。60岁以上老年人刷身份证直接进入,学生凭学生证半价。景区早9点开园,下午4点半停止入园。以我自己的体会,上午游客比较多,特别旅行团较多,讲解员不好请,一个石窟内6、7个讲解员同时在讲解,根本听不好也看不好。中午前大多数游客都去吃饭或休息了,旅行社的大巴也下山了,这时候到达是最好的,石窟里人少清静,停车也不用到很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p><p class="ql-block"> 两侧各有十三根仿第九窟的等级列柱,最下层是身着鲜卑胡服的男女供养人雕像,中间是释迦摩尼转世投胎所骑乘的六牙大象,象背驮着须弥座,须弥座上是一根十层四面八棱列柱,共雕有八十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据说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之千佛殿</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之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概况</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河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共有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它所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是佛教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的最具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山石窟寺,明代开始改称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70年,是云冈石窟群中最早的五个窟。象征帝王的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风格。昙曜五窟气势恢宏,沉淀着浑厚、古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窟室形成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1-494年),此阶段正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中期石窟精雕细琢,显示出复杂富丽的北魏风格,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晚期窟室即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以后)雕凿的石窟。以中、小型单窟形式出行,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此阶段的造像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北魏后期推行“汉化”改革后佛教造像的显著特点,成为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 。作家冰心与友人一起瞻仰云冈石窟时,用尽笔墨却最终“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下图这块石碑,沿台阶上去就进入石窟区域了。窟区内各窟自东向西依次编号,第二十窟以西区域正在修缮,暂停开放。我还是按石窟编号顺序依次记录吧。</p> <p class="ql-block"> 第一窟石鼓洞(公元471-494年)。第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第一窟外侧明窗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岗石佛寺诗》,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为教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賧燕子本生》故事。据考证,第一、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岗十寺之一,明清浩号曰“石古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二窟寒泉洞(公元471-494年)。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音》、《云深处》,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门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面依次为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像为释迦坐佛,风化严重。东壁下层浮雕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该窟地下有泉水涌出,旧名“寒泉洞”。</p> <p class="ql-block"> 第三窟灵岩寺洞,(公元471-494年)。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12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上层台面两端各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錾二明窗,明窗之间为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弥勒。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士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高十米,依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其雕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窟内留下的分割、揭取岩石的遗迹,是了解古代石窟开凿方法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第三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p> <p class="ql-block"> 第四窟(公元494-525年)。塔庙窟,一门两窗,该窟未按计划完工。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有正光年间(520-525)“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是云冈石窟目前所知时间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窟顶东端可见团莲与飞天。</p> <p class="ql-block"> 第五窟大佛洞(公元471-494年)。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株枝繁叶茂的圣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神情安详;下层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后壁凿有礼拜道。</p> <p class="ql-block"> 第五窟为云冈石窟最精华佛龛。窟内禁止拍照,照片来自网络。说实话,照片远不如眼见的实景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第六窟释迦佛洞,公元417至494年。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窟。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岗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库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十一尊,华盖承悬,气宇宣扬。窟顶格状,格间可见骑乘各种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库内现存反映释迦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0余幅,集中表现了佛主从诞生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第七窟西来第一佛洞 (公元471-494年)。第七、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窟具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屋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揉,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第七窟明窗两壁为比丘树下参禅思惟像。北壁上层大堪龛正中为交脚弥勒,两侧为依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模仿木平棊(qí)藻井,24对飞天环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p> <p class="ql-block"> 第七窟模仿木平棊(qí)藻井,24对飞天环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赋予了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以佛国仙境般的浪漫。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两座洞窟中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p> <p class="ql-block"> 第七窟南壁窟门上方帷幕龛宽约4.4米,高约1.8米,龛内对称雕刻6位胡跪状供养者,以三位一组,两边排开,相向而对。她们发髻高耸,颈饰项圈,臂佩镯钏,飘带绕臂向身后,双手合掌单腿曲跪作虔诚供养状,个个安详、自在、超逸,含嫣而笑,仰首注视,充满敬意。近距离看,真正的美感更加表现于头部,她们面容恬静,满面笑容,流露出淑女的纯真,被誉为云冈“六美女”。这种以多人同一体态来烘托要表达的意向,颇有丰韵、尊贵的气质显示出的韵律和节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貌,将北魏鲜卑女子生气盈盈和超凡脱俗的神态形象地保存到今天,成为云冈供养造像龛中尤为显现的经典画面,是云冈石窟供养者雕刻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窟云冈“六美人”(图片来自网络)-露齿微笑供养菩萨全身像,十足北魏女神范儿</p> <p class="ql-block"> 第八窟佛籁洞(公元471-494年)。窟门西侧雕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蜷发嬉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直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东侧骑神牛的。魔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面形浑圆。两侧小头带尖顶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余支臂或托日月,或执弓箭,或提如意。多首多臂天神造像型来源于古印度,原为婆罗门教神祗。该组雕像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八窟露齿微笑供养菩萨</p> <p class="ql-block"> 第八窟,两身供养菩萨像分别矗立于明窗东西内侧角,均侧身面向内侧,遥相对应。它们的位置与雕刻的姿态成为明窗两侧柱子的形象,类似于希腊的女像柱。<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西侧虽然是对应的一对组合造像,但东侧表现出静态,而西侧表现出动感,两者充满了情趣。西</span>侧供养菩萨像,高2.22米,造像特征基本与东侧的类同,但在细部处理上有些许变化。从正面看,姿态悠然自得,身姿轻微向右扭转,腹部凸出,一条细腰带斜挎于腰部,右膝轻轻弯曲,右脚跟稍微踮起,双足成一字形立于束帛座上,最为显眼和迷人的莫过于嘴角微微流露出的含蓄一笑,露出八颗牙齿,甚至还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可视为该造像的特别之处。这种自然的微笑,在神圣的境界中产生非凡效果,这是云冈石窟唯一的露齿微笑供养菩萨形象,人称“明菩萨”。(图片及文字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八窟露齿微笑供养菩萨全身像</p> <p class="ql-block"> 第九窟阿閦佛洞(公元471-494年)。九至十三窟因为明清以来曾经进行过大面积施彩装饰,故称之为“五华洞”,五华洞内容丰富,大量的佛本生、佛本行(亦称佛传故事)、佛教因缘故事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是云冈艺术最成熟时期的作品。第九至十三窟这组洞窟营造于北魏孝文时代。窟像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前后室结构,汉式殿堂布局。门列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第九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千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相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协侍菩萨。(图片来自网上)</p><p class="ql-block"> 第九窟是一座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雕刻细腻、保存较为完好的洞窟,是云冈“太和风格”洞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该洞内还有云冈石窟雕刻最小的佛像,仅2厘米,位于前室西壁中层北侧浮雕的三层佛塔的最上层龛、圆拱龛楣的角上。我们到达时,正有一位讲解员指给一群小朋友看这个最小佛像。</p><p class="ql-block">第九、十窟木制窟檐</p> <p class="ql-block"> 第十窟毗卢佛洞 (公元471-494年)。前室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须弥山层峦嶂,山腰二龙交缠,山间有茂密的林木和竞奔的动物。外侧,阿修罗天单腿盘坐,多头多臂手托日月。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跏坐思惟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后室主像为弥勒菩萨,东西两壁各一协侍菩萨,南壁为表现释迦因施善教,降服外道的因缘故事龛。(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窟接引佛洞 (公元471-494年)。第十一、十二、十三为一组。第11窟内中心塔柱上下两层,样式朴拙简约。下层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协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西壁屋形大龛内七里佛,波状卷发,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东壁上层太和七年(483)造像题铭,全文共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书题端朴高古,寄巧于拙,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窟内四壁,龛制纷杂,无统一规制,约系北魏民间集资续凿。</p><p class="ql-block">图片自右向左依次为第十一、十二、十三窟外木制窟檐</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窟离垢地菩萨洞 (公元471-494年)。俗称“音乐窟”, 前后室窟,前室外壁上方凿窟檐,窟口列楹柱。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三窟文殊菩萨洞(公元417-494年)。穹窿窟顶,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部带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双首衔珠。右手臂肘下,一立士四臂奋力拖举,势若拔山。该像经后代包泥彩绘,原雕仅见双足踏连。东壁龛像,殿堂飞阁,流苏帷帐,神龙跃动,尽显汉风。南壁门窗与窟门之间屋形大龛内,七立佛造像气韵高雅。</p> <p class="ql-block"> 第十四窟(公元494-525年)。窟分前后室,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南壁及部分窟顶旧已坍塌,仅东千佛柱残存。洞口两立柱为1994年依旧恢复。西壁下层方形龛内,左维摩,右文殊,正中一立菩萨右手托钵,左手执莲,表现的是《维摩诘经》中的故事内容。</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五窟万佛洞(公元494-525年)。方形单窟室,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又称“万佛洞”。这些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西壁盝形帷幕龛基博山炉两侧,雕刻鱼鸟水藻,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下方龛额伎乐飞天,天衣灵动,飘渺若仙,飞翔的态势与上方波动的水草,韵律谐和。</p> <p class="ql-block">云冈浮雕风景画——第15窟西壁人物、动物、植物间的韵律谐和</p><p class="ql-block"> 第十五窟是云冈石窟中一座典型的千佛洞,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晚期洞窟。窟内四壁雕满横竖排列整齐的坐佛小龛,是云冈石窟保存佛像最多的洞窟,现保存下来的造像还有8900余尊,故又称“万佛洞”。这些象征释迦牟尼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洞窟北壁除千佛雕刻外,主像组合形式分上下二龛,上为盝形帷幕龛内交脚弥勒像,下为圆拱龛内二佛并坐像。洞窟东西两壁除千佛雕刻外,中层壁面雕刻的佛像龛颇为引人注意,两壁都设计雕刻的外方形帷幕、内圆拱的重龛,是云冈龛形组合变化的新颖设计。</p><p class="ql-block">盝形帷幕龛内交脚弥勒像</p> <p class="ql-block"> 两壁中层设计雕刻的外方形帷幕、内圆拱的重龛,是云冈龛形组合变化的新颖设计。下层为圆拱龛内二佛并坐像。</p> <p class="ql-block"> 中层和下层佛龛之间是一组“狮子鱼鸟水藻”雕刻,采用浅浮雕的技法,把博山炉、狮子、水草、鸟等不同形象巧妙组合,尤显的是位于博山炉两侧的狮子形象,侧面向内蹲踞,昂首相望,长尾丛鬣,前肢直立,后肢弯曲,张嘴露齿或衔忍冬花瓣,生动雄威。是中国现存石窟中唯一把水、草、鱼、鸟和动物用浮雕手法表现的作品。反映了北魏晚期时代新的艺术风格,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中的奇葩。在这组雕刻下面,又雕刻出了飞天乐伎行列,她们手持各种乐器,天衣灵动,相向而舞,远远望去犹如飞舞的仙女,随着起伏的水草和充满生机的鱼儿、鸟儿,造成一种满壁灵动的旋律效果。这也是中国北朝石窟雕刻艺术中独特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六~二十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五处洞窟雕刻的五尊造像,体型高大,面相方圆,深目隆鼻,神情庄严肃穆,身躯健壮高大,宁静安详的意境与气度恢宏的情调相交融,大有胡汉一家的风采。五尊佛像,高大穹隆,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五窟从西向东依次排列,分别对应北魏五代皇帝(第二十窟道武帝拓跋珪、第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焘、第十七窟景穆帝拓跋晃、第十六窟文成帝拓拔浚)。</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六窟 立佛洞(公元460-470年)。第十六、十七窟是一组。第十六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 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窟主佛对应象征北魏第五代皇帝高宗文成帝拓跋浚。</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七窟 弥勒三尊洞 (公元460-470年)。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抑郁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连,神情恬静,造型优美。明窗东壁太和13年(187年)造像龛,是云岗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主佛对应象征北魏第四代皇帝恭宗景穆帝拓跋晃</p> <p class="ql-block"> 昙曜五窟前的小广场上正在搭建舞台,准备大型时装秀表演。看看人与大佛的比例,就知大佛有多高了。</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窟 立山佛洞 (公元460-470年)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组。第19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第18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协侍佛、协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協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具为西域人特征,或持瓶静立,或沾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主佛象征北魏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焘</p> <p class="ql-block"> 太武帝在世时,曾下令灭佛。昙曜和尚经历过太武灭法带来的灾难痛苦,太武帝晚年对灭法也很“忏悔”。昙曜巧妙地将太武帝的形象和心理融于石雕中。太武帝左手捂心,作“扪心自问”状或反思状。身着“千佛袈裟”,意在告诉大家,在太武灭佛中死去的无数沙门业已获得正果,警示后世诸帝再不要灭佛。昙曜构思设计的第十八窟佛像寓示着太武帝“悔悟”,已成正觉。佛光遍照世界一切,大千世界,千佛出世,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佛法是永远灭不了的!这就是十八窟本尊身着“千佛袈裟”的本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窟主佛左侧,协侍菩萨头戴莲花纹三珠冠,中刻小坐佛,冠下束发垂肩,眉眼细长清秀,鼻翼俏媚,薄唇含笑,面貌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像,慈悲的目光仿佛在提醒着众生,忘掉那段不堪回首的回事吧。</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窟 宝生佛洞 (公元460-470年)。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南壁罗睺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依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西耳洞佛像,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前壁原有拱门与明窗,约与第二十窟前壁同时坍塌。北魏皇帝传到第二位皇帝拓跋嗣时,平城已不单是北魏的首都,俨然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主佛对应象征北魏第二代皇帝太宗明元帝拓跋嗣</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 白佛爷洞 (公元460-470年)。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冰火,形成露天造像。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佑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的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大佛两侧各一立佛胁侍菩萨,西像惜毁。</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所雕刻释迦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富标准性的代表作之一,俗称露天大佛。主尊坐佛像面相丰圆,大目高鼻、双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须,嘴角微微上翘,宽肩,双手放在腹前系禅定印,着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袛支(内衣),衣边饰联珠纹。身后有火焰背光,内有坐佛及飞天等。第二十窟坐佛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伟气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主佛象征北魏开国皇帝太祖道武帝拓跋珪。</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二十窟以后的石窟和云冈博物馆在我们端午节前关闭维护,只能留到下次再去看了。再去时一定要请个讲解,云冈石窟的讲解员从普通讲解、银牌讲解到金牌讲解,价格分别为180、240和300元;英文讲解380元,要提前预约。虽然听完大部分记不住,但听讲解可以了解到每一座石窟、每一座雕像不管大小,其背后的故事。自己看虽说可以扫二维码听讲解,但还是无法领略到其中的奥秘和精彩,有些恐怕连位置都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二、大同土林</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现在的互联网把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也让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据说大同土林就是一群摄影爱好者将其似古堡而非古堡、似雕塑而非雕塑的独特奇异景观,展现在了互联网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打开了其原本封闭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大同土林,位于云州区杜庄村,是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座“魔鬼之城”。在云州大地上,时间统领着风与水,让绵软散漫的黄土凝聚“站立”,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黄土土林,显示出了黄土高原的坚韧与刚强。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土壁、土柱聚集在这里,土壤中蕴含的钙、铁等元素与日光交互辉映,形成了土林无与伦比的彩色映像。朝暮之间,色彩明快,时而金光闪闪,时而红若火焰,时而黛如深渊,时而白如霜田,让人入如幻境。以石成林者众,以土成林者少,犹似雅丹之地貌,又有风河之侵蚀,是地质地貌不可多得的天然教材。土林地貌因为其特殊的成分和形成环境,难像石林一样地久天长,它们出生在水草丰沛之时,成长于地层的衰败之中,还将消亡于风沙的侵蚀之下。从整个地球演化进程看,土林只是漫长地质演化史中的昙花一现,但是对于普通游客而言,正是因为土林景观的易变性,置身其中才可以切身感受到地球的沧桑巨变之壮美。</p> <p class="ql-block">三、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 大同正式修复古城墙大概始于2008年,2016年左右大同古城墙实现全面合拢。修复后的古城墙周长7.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古城墙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比西安古城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宽6.6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据说代表了大同当时所辖的村庄数。目前游览古城墙不收门票,但需要扫码,据说是统计登城人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城门-永泰门</p> <p class="ql-block">雁塔文峰</p><p class="ql-block"> 雁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飞雁众多故俗称雁塔。此塔位于大同南城墙之上,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上刻历代举子的功名以及姓名、住处,以激励后人勤奋学习、金榜题名而名垂千古。</p> <p class="ql-block">永泰门外的翁城东城墙</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古城第一街:云路街。正北是文;偏西是新修建的代王府,2023年7月14号正式对外开放了。</p> <p class="ql-block">夕阳余晖映照古城</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位于永泰门内。我们到达时已闭馆,但是在外面的广场上还有很多人,当地的老人们有在这里闲坐纳凉的,也有下棋打牌的及其围观者,十分休闲安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化寺山门(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俗称南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予以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名善化寺。善化寺拥有四座辽金遗构建筑,是我国辽金寺庙中布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善化寺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布局,主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右为东西朵殿,前端两侧为普贤阁和文殊阁,辅以回廊,这是唐代传统的佛寺布局。其中,天王殿兼具山门的功能,面阔五间,是中国现存金代最大的山门。屹立在三米多高台基上的大雄宝殿,是善化寺内最大的殿堂,也是寺内唯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在我国仅存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中以单体面积排名第三。殿前设有极为宽敞的月台,月台前沿的中央树立着明代建造的木结构牌坊。善华寺的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和普贤阁都是金代建筑(梁思成先生当年认为普贤阁是辽代建筑,但后来修缮时发现“贞元二年一行造”题记,因此现在更倾向于认为是金代重建的)。文殊阁毁于近代,近年依据普贤阁的式样重建。大雄宝殿两侧的朵殿为明清遗存。</p> <p class="ql-block"> 印象里大同有好几块龙壁每块龙壁上雕凿的龙数量不等,神态各异。因此,大同又有“龙壁之城”的美称。龙壁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即可做影壁之用,既可以彰显气势。我们在善化寺门前看到一座五龙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壁长19.9米,宽1.48米,高7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分下、中、上三部分。下部为须弥座;中部壁面用琉璃砖拼砌成五条巨龙和山石云海;上部为仿木构建筑屋顶。背面和侧面砖砌墙体上镶嵌黄色琉璃龙五团。龙壁原为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照壁,1980年因壁体歪闪倾斜严重,拆迁至善化寺西跨院保护,2009年移至寺前广场。</p><p class="ql-block"> 名气最大的十九龙壁,<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照壁。整座龙壁长45.5米,高8米,九条巨龙均为高浮雕制作,翻腾于汹涌的波涛之中,活灵活现。</span>是我国现存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琉璃龙壁。三龙壁位于云冈区观音堂门前。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琉璃龙壁,明代建造。壁长12米、高6米、厚1.2米。一龙壁共有四个,镶砌在府文庙正门墙的外墙体上。此外还有两座三龙壁,一座在大十字街,魁星楼西50米路南处,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是大同唯一一座砖雕龙壁。两边建有侧壁,刻有鲤鱼跳龙门图案,总长33.6米,宽1.2米,正壁高5.7米;还有一座位于府文庙内西侧。是重装的原天竺庙琉璃五龙壁。这几块龙壁留到下次再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化寺门前的五龙壁</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门前五龙壁背面的三块小龙壁</p> <p class="ql-block">四、华岩寺</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华严寺坐西向东,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现上寺为入口,下寺为出口。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岩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华岩寺平面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p><p class="ql-block"> 进入华严寺后首先看到的是普光明殿,这座大殿和两边的弥陀殿、药师殿以及入口处的山门等等都是2010年才新建的,建筑很新很宏大,但建筑风格是辽金时期的风格,内部供奉的佛像也全是新塑的金身佛像。普光明殿大门柱有一副楹联:“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便放 ”。看到网上说,这幅楹联是当时的大同市长耿彦波撰,美术大家韩美林题,立马有一种怪怪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在华严寺内北隅。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保大之乱(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 大雄宝殿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台上,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也是我国现存的两座最大的殿宇之一(另一座是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檐高9.5米,庑殿项,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每块筒瓦长76厘米,重27公斤。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历经风雨,至今光泽灿然。</p> <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刹在内总高43.5米,为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每层面宽、进深各为三间,均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塔内分层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交脚菩萨像。</p><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外部修缮的脚手架尚未拆除,内部照常开放,进入需要穿上鞋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p> <p class="ql-block"> 塔底是采用130吨纯铜打造而成的地宫,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地宫。地宫中藻井、塔柱、壁画、地板、扶梯等,采用了雕凿、锻打、贴烙、线刻等多种铜工艺技法,建成时为中国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地宫四壁上供奉着四尊主佛和448尊小供养佛,加上墙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共有1000余尊,故也被叫做“千佛地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的千佛地宫</p> <p class="ql-block"> 地宫中央的水晶舍利宝塔里迎供着佛界高僧舍利。浮雕上用图案记录了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佛地宫内供奉的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天气实在反常,原以为到大同可以避过北京的高温,没想到这里比北京也没好太多。华严宝塔虽然说是三层,但木楼梯狭窄立陡,上每一层都好像要拐三四个弯。上到二层就大汗淋漓,不想再上了,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上到三层了。从楼上的窗户正好可以看到前面薄伽教藏殿屋脊上的鸱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华严宝塔上俯瞰大同古城</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p><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建于维重熙七年(1038年),是辽代遗物,年代比上寺的大雄宝殿还要古老。它是我国现存八大辽代建筑之一,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的重中之重,它是我国现存八大辽代建筑之一,它是储藏佛学经卷的,也可以理解为是一座佛教“图书馆”。这座辽代建筑,采用了单檐歇山顶,因为深受晚唐北方建筑的影响,显得古朴雄厚。薄伽教藏殿供奉的主佛为三世佛(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外加四大菩萨、十方菩萨、供养菩萨等。这些辽代的泥塑保存至今将近千年,给人的感觉佛像的身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其实那是由于时间久远,千百年来香火的熏染,在佛像的表面形成了一层严重的氧化物,是擦不掉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薄伽教藏殿中位于殿内后部的天宫楼阁。这座木结构的斗拱楼阁,是中国唯一的辽代木构建筑模型,被梁思成先生称为“海内孤品”。</p>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内供奉了31尊泥塑,其中有29尊为辽代彩塑。这个绚丽多彩的佛国由三组彩塑组成。中间一组主像是释迦牟尼佛,左手舒五指放置于膝上,右手上举略呈拈花印。佛坛基座为束腰须弥座,有下枋和下枭,上面四层仰莲,束腰部分四面雕壸门,壸门内为宝相花蕾,简洁大气,四层莲瓣薄而大,外侧有沥粉贴金佛像,造型古朴。佛像庄严,脸庞、服饰、装束与唐代造像极为相似,只是脸庞较唐代扁一些,略瘦一些。两侧为迦叶与阿难。迦叶与阿难之前各有两尊呈坐姿的菩萨,他们相对而坐,对称中有不同,花冠、基座均相异,发髻高耸、衣带飘飘、脸庞丰腴,端庄大方。最前侧两组菩萨呈立姿,均面向外侧,同样花冠相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一组位于薄伽教藏殿佛坛中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露齿微笑菩萨</p><p class="ql-block"> 佛坛南侧一组主像是弥勒佛,北侧一组为燃灯古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弥勒左侧最外面的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堪称“神品”。塑像高约两米,站立在莲花台上,体态丰盈、上身薄袒、衣饰贴体、肘悬飘带、发束高冠、身姿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朱唇小开、两手合十、举至胸前、露齿微笑,表情生动,被赋予“东方维纳斯”之雅号,近年又被封为华岩寺代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辽代露齿微笑菩萨全身立像</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佛像往往不直接表达悲喜,而是“以形写神”——通过外貌体态等具体的意象,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尊塑像偏偏突破常规,在唇齿间展开神秘的微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脱离了佛家净地固有的静寂与庄严,展现出迷人的世俗情态,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留下了令人惊叹的美。邮电部于1982年11月19日发行了一套志号为T.74的特种邮票《辽代彩塑》,全套4枚,图案分别描绘了辽代彩塑菩的头像、胸像、供养童子像、半身像;小型张1枚。其中4-4《菩萨半身像》即为这尊露齿微笑菩萨头像,文案说明为:“菩萨合掌,面带微笑,十分生动自然;她体态匀称,站立在莲花座上,身体微微前倾,再加上身上的飘带流荡,给人以飘然欲动的感觉;也许,她是一尊刚刚得道的年轻菩萨,当听佛讲经讲到精彩之处,竟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辽代露齿微笑菩萨头像</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辽代露齿微笑菩萨背部</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里的彩塑,服装也一大亮点,它们复杂华美,充满了变化,这跟唐代彩塑中简练统一的服饰特征就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其中,菩萨头顶上佩戴的金色圆筒形高冠,是华严寺独有的,也是典型的辽代服饰</p> <p class="ql-block">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五、大同美食</p><p class="ql-block"> 小红书等、大众点评等APP上有很多大同美食及网红餐厅的介绍,就因为我们避开了旅游高峰期,吃饭还是很方便的。比如凯鸽火锅店、龙聚祥烧麦馆、紫泥369粗粮馆、煮烤官烤串等,都是到店即食,不用排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凯鸽涮肉</p> <p class="ql-block">龙聚祥烧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虽然不大,但古迹不少。我们不是“特种兵”式的旅游,两天半的时间仅仅看到很少的一部分。下次要再多些时间,仔细看看。</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大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