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的滇池故事(二)“七.一六”与海埂

叮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西山俯瞰滇池(60年代 杜天荣)</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说到滇池,绝大多数与我年龄相仿的昆明人,记忆最深的,除了大观楼,应该是海埂。如果把大观楼比作近览滇池的窗,那就可以把海埂喻为远行而入的“滇池之门”。在这里,那些年的昆明人,尤其是少年,包括我,有过好多与滇池有关的重要参与与耳闻目见。是的,离开大观楼(见我的美篇《曾经,我的滇池记忆(一)从篆塘至大观楼》),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海埂。</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82年我在海埂(颜晓明 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走,明天去海埂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60年代后期,每到夏天,常听见院子里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相互邀约:“走,明天去海埂玩!”。这确实是个特别诱人的主意。经常看见,约好了准备去的,一个个兴高采烈,过节一样。年龄小一点的,则大睁着眼睛,一脸憋屈地看着哥哥们。别的先不说,只说那么遥远的距离,真是对不起,这暂时与低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无关。哦,海埂海埂,这个对孩子来说有点遥远而又向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公园的少先队活动 (60年代 杨长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海埂路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得那时男孩把游泳称洗澡,去八大河洗澡,去大观楼航海俱乐部洗澡,是他们的家常便饭。相比之下,去海埂洗澡则是个大举动,提前几天就看到他们风急火燎四处借单车。小哥与院子里比我大点的那些男孩,第一次骑单车去海埂,大约是文革期间。记得他们回来后,背着大人,很是兴奋地大讲去海埂的路如何遥远、滇池水下的杂草如何绊人,他们还讲路过一个叫红庙的地方。我有点着迷,反复想像红色的庙会是什么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金河农村》水粉 1975 陈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住在翠湖边的小温同学也在那段日子第一次去了海埂。第二天她兴奋地告诉我说,她爸爸用他的来令单车带着她去海埂老公路旁边一个叫“太家(jie)河的地方钓鱼,然后说“带你去看海”,于是就去了海埂。后来的某天她又说:自那次以后,星期天,我爸爸常会骑着来令单车,我叔叔骑着永久单车,带我们姐弟到太家河那里的小河沟里钓鱼。这是离滇池不远的一个小村落,老海埂公路穿村而过(在六七公里处),路旁的稻田中,有小河沟纵横流过,小娃娃穿的塑料凉鞋下去捉小鱼,太好玩了。她绘声绘色地讲,再次让我心动,有机会一定要去玩玩那个什么“太家(jie)河” ,然后也去看看“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60年代末与同龄伙伴骑车到海埂(转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直到60年代后期,我终于得坐在小哥的单车背后去海埂了。进入老海埂路,只见一路上都是单车,一张单车至少带着一个人,甚至是一前一后各带一个,坐后面衣架的人负责拽着救生圈。还有特别神气的,会抱一个黑色的橡胶救生圈。那是用换下不用的汽车內胆经修补当作救生圈,称“胆”。胆很大,凭口吹难成,一般要在修单车的摊摊上,用单车打气筒打好气。出门时置于单车衣架上,或让坐那里的人抱着,这种胆在当时是最高级的救生圈,一般人难以弄到,有“胆”的人在海埂很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救生胆是海埂游泳人的骄傲(照片选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还看见,一个坐在单车前杆上的男孩子一高兴把红色的游泳裤举过头顶,让它像旗子一样飞舞,引得其他男孩纷纷效仿。一时间,一条路上飘满了红裤子。他们一个个兴奋得呜呜吼叫。突然,警察叔叔从路边冲出来,逮了个正着。“单车,不准儿带人!”一个个面面相觑,赶紧下来接受批评教育。躲过警察后,返本还原,重新跳上单车,一路上又听得他们纷纷模仿警察的官渡腔:“单车(chao),站着(zhao),今儿日(jieri)我望的你再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走在海埂路四道坝(右一我 高经华摄影 198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海埂路全长10公里,宽约6米。云纺那里标为0公里,海埂标为10公里,一路都是大片田野,穿过一个接一个的村庄-红庙、官庄、四道坝、徐家院、太家河、周家地.......记得好像在4公里处有一个向西的转弯,路两边的村庄特别好看;中间3公里,更是绿杨夹道、平坦悠然,农民公然把豆子啊麦子稻子啊放在路上晾哂;7公里向南转,左边是一条两岸垂柳的河,田野和村庄,右面是波光闪动的草海,剩余这3公里,几乎不知不觉就到了。海埂那时不是公园,不用买门票,走过10公里,便可见1966年后修建的一个巨大的照壁,上面是一幅青年男女身穿泳装,手挎红白条纹救生圈站在滇池边的宣传画,画上写着“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去锻炼!”(毛语)看到这幅画,听着前方传来的拍岸涛声,一切是那么激动人心,让人想一下投入滇池的怀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的夏天(1959 杜天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海滨浴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盛夏,海埂沙滩上游人遍布,人头攒动,柳树丛中,杨草果树下,挤满了一群群,一伙伙来玩的人。沙滩上尽是捡花石头的姑娘,以及穿着湿泳装躺下晒太阳的人。浅水区,有一些小孩子套个塑料吹气小鸭子救生圈玩水,还有卷起裤脚下去沾点水气的人和清洗小物品的当家人.....人声涛声交响,不亦乐乎。而游泳者,只要你不越过深水区警示标杆,就基本是安全的。而东西两个长长的水泥预制板平台,好像是供水性好的人跳水用的,后来修起栏干,又被称为栈桥,跳水者走到尽头便相当于到了跳水台。两个栈桥间,是长达500米的沙滩浴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70年代的海埂沙滩(杨长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象中,60年代中后期的海埂,确实已很有点海滨浴场的样子……想起来,真是大自然对昆明人的厚爱,临不了海,就让孩子们在高原湖泊边感受另一种“海的魅力”。对了,沙滩外还有四座平房,分别是男女换衣间和男女厕所。换衣间是人字梁的房顶,很高,两边的百叶窗也很高,应该是为了杜绝偷窥吧?那时候,听说有这种癖好的人一不留神就会从地里突然钻出来,女生特别要当心。那时,在海埂特别还要注意的是,男左女右在这里行不通,因为无论更衣间还是厕所,一座房子左右入口都是男,另一座则都是女。记得围海造田结束时,全班同学在海埂浴场玩,我想着什么事不专心,习惯性地顺右入口走进入厕所,抬头一看,彻底呆了,一个见所未见的奇异景象:一排男人背对我、面对便槽冲尿,吓得我赶紧跑出来。第一反应是,四下里看看有无同学看到,特别是男生…… 唔,幸好没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浴场及更衣室(8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拣花石头的女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埂有捡不完的花石头,这是我最直接也最强烈的印象。我一直记得,自己疯狂地忘我地在沙滩上捡花石头的情景和感觉,那应该是十岁以前的事情。一排排清澈的浪花反复卷上新的沙砾,里面有永远有捡不完的各色花石头。我捡到过橙色、淡绿色鹅卵形、方形透明小石头,大不过指甲盖,小如一粒黄豆。有时也会捡到琥珀色、暗红色的,当对着阳光看时,那种高级的色彩,会让我的心一阵狂跳。捡到特别的花石头时,会炫耀一番,也顺带欣赏一下对方所获。我姐说小学去海埂旅行,是老师带着走着去的。在那,男生洗澡,我们女生把裙子下摆系到腰间(小短裤已露出),手拉手地下去踩水,捞海菜花,那时不知海菜可以吃,只觉得很奇怪,水里也有花。几十年后在百邑的清水塘里又看到它们,才知道海菜只生长在水质极好的地方,可见那时海埂的水几乎没有污染。更多时候就是在水边捡花石头,直到现在我还爱捡好看的小石头,但再也捡不到那时海埂水边那种彩色的透明的花石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浅水区(昆明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水中的老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60年代的海埂,常有九甲的农民吆着马或牛来洗澡饮水。女伴晓洁讲过一件有惊无险的趣事:“那天 (六六年)哥哥要与小伙伴骑单车去海埂,我悠着哥哥带我去。坐在单车后衣架上,我第一次去了海埂。他们游出很远了,我才下水。在游泳池已游得很熟练的我,非常自信,那天还穿着父亲从北京买的、像电影《女跳水队员》一样的背心式新游泳衣,心情好极了。当我睁着眼睛把头插进水里,用手使劲向后划水时,突然看见水下有个大眼睛瞪着我,我以为遇上了水怪,哇地一声挣出水面。那大家伙也跟着我露出水面,与我近距离面对面,原来是一头大水牛!它依然瞪着我,弯弯的牛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吓得掉头就往岸上游,一连呛了好几口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饮马(杜天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悲剧事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海埂,我曾试图学游泳,下水横游过,深水区不敢去,浅水区扒两下又站起来了,因为水仅及小腹以下,况且浪又大,总是不行,这里不是适宜学游泳的地方。记得有天还把装满一铝饭盒的腌萝卜掉水里,幸得多妹哥哥一伙男孩帮我们捞起,尝尝湖水冰镇过的腌萝卜,似乎味道更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浴场(昆明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忆中,去海埂有个比较共同的特点,较少一家人(区别于大观楼、翠湖)去,更多是一群同龄同性别的结伴前往,或者老师带着小学高年级学生或中学生去旅行,毕竟是年青一代的玩法,而且太遥远,要步行或骑单车。好多男孩子都把可以去海埂游泳视为某种象征性的成年活动,并以此为荣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标杆附近(标杆外表示水深 照片转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海埂游泳,多数人都循规守纪,只在标杆以内,标杆外,水深浪大,确实充满危险。但少数水性好的,却不愿受这个限制。我亲眼见过几个从标杆外游回来的男孩,被同行稍年长的一顿臭骂。我的伙伴多妹水性不错,她告诉我,有时有鱼从腿间穿过,很神奇.....她总是要游到标杆一带甚至以外,直到看不见她的头,让我们另外几个在沙滩上为她干着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海埂游泳(转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海埂游泳的危险,是真实存在的。有一天,我家邻居马弟,昆八中游泳队长,就在这里游泳溺水,不幸身亡。那段时间,海埂成了我们的伤心之地。院里小孩特别伤心的是,小时候玩摆咕嘟,马弟总是抢着扮爸爸,然后一本正经地说,爸爸去北京出差,回来带小熊照相、小鸡啄米玩具给你们,大家便急切地说“爸爸早点回来!”哪不知,他这一去,竟跑去为母亲做饭了。还好他没忘记,隔一阵,他果然拿来他大哥从北京带来的小熊照相、鸡啄米玩具,给我们欣赏一阵玩一阵,然后又拿走,因为爸爸又要去北京出差了。马弟是乖乖男,又是游泳高手,居然溺毙于海埂,全院孩子咋个都想不明白。后来,好像院子里男孩就很少再来海埂游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海埂栈桥上(转自美友古井无波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记得一件事,我一个同学,他玩的特别好的一个小伙伴,在海埂游泳,喜欢跳水,姿势满好,前前后后跳过不知多少次,但有一次,从栈桥上跳下去就没再上来。后来每次到海埂游滇池,他都会记起那个小伙伴的样子。弄得他每次去海埂游泳竟会有点心理障碍。正因为有这类悲剧事件,好像孩子去海埂游泳,学校和家庭都比较紧张,自己也会觉得有点冒险,所以哥哥们好像都有默契,常常打埋伏,假装去大观楼而实际上是去了海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8年,留法归来博士赵崇汉与夫人在草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乘渡船的遭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海埂玩还有一种玩法,那就是乘渡船去对岸,然后爬西山。我姐姐上高中时,全班同学去海埂游玩。回来后激动地讲:今天太危险了!下午准备从海埂乘渡船去对面的西山玩,当时船老大为多收钱就超载,刚开始因为湖面上很多盛开的水菜花太漂亮了,大家都一阵一阵阵的欢呼,可是不一会儿不幸就来,由于超载船不断的摇晃,不断的进水,船老大也大惊失色,就在这危急的吋候,还是男同学挺身而出,一个个跳下水扶船而行,船上人少了,才转危为安了。姐姐回来讲这件事时,我们对她们班的男生,真的充满了敬意和感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1年海埂,一只从昆明渡游来的西门船拢岸(段臣昇 供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时,除了从老海埂路步行或骑单车,不少人是从篆塘坐农民划的大木船去海埂的,更有年轻一代喜欢自己划小船去海埂。美友老快绘声绘色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的一个夏日的清晨,我们兄妹、亲友、同学一行10人在大观河边登船,向海埂进发。那是一条无顶无篷的旧木船,比农民载客去海埂的船小,是朋友水产养殖基地平日的生产工具。船舱坐得满满的,那位朋友站在船尾探浆。起先一段,水面不宽,四处都有沙洲和芦苇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大观河划船到海埂,船上人神色紧张(照片转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安抵海埂,开心欢笑的女生(照片转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入外海,风急浪高,又遇疾雨,险些翻船。大家吓得神色紧张、不敢言语。船上有五位女生,三位是云大外语系的。直到安抵海埂,在农民的火堆上烘干衣服,大家才破渧为笑,毕竟也算一场不大的劫后余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栈桥(刘建华 198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70年代用自行车带着怀孕的妻子到海埂玩(转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遇见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5年11月的一天,我们在从海埂回来的路上遇上了小雪。那本来是个风和日丽的温暖日子,多妹、温小丽我们三人骑两张单车去海埂游泳。一路上有说有笑,因为不愿意去气味总是不佳的更衣室,我们都穿着腰裙,以便能够在露天里变戏法一样换上泳衣。去时秋阳高照、开心得意、短裙飞扬。不想下午三点回来的路上,却天色大变,下完小冰雹又下起小雪,穿着小短裙骑车的我们,非常狼狈。还算那天早上去约小温时,她妈正好煮了一锅羊肉,并反复告诉我们是羔羊肉,硬要我们一人吃一碗才让出门。我们第一次听说羔羊肉,有些于心不忍,但被大人强鼓着,只有闭着气喝了汤。大概就是那羔羊肉汤起了作用,顶着雪沫回到家,我们并不觉得有多冷。我一直记得,三个冒失的姑娘在小雪中穿着短裙骑车,引来路人啧啧不已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今大坝 50年代 杨长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晨雾中运送海草(1960 杜天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七.一六的海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一位60年代的中学生说:大规模的横渡滇池,最早是1965年9月底那次,昆明市组织横渡滇池活动,从西苑出发,游到海埂。庆祝毛老人家1966年7月16日畅游长江,则是在海埂的逢周年庆。1971年与1976年的7.16,是5周年、10周年庆,规模最大。1971年是真正的横渡滇池;1976年,昆明地区10万军民在海埂举行滇池500米游集会,似乎也是最后一次庆祝7.16的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七.一六在海埂游泳庆祝,这个方阵是工人队伍,横标上写着“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71年的横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71年7.16横渡地点设在刚围成烂泥田 (围海造田) 附近的一处,距离对岸西山那边约一公里的杨家村。据我们学校选拔参加横渡的选手说,集训整整折腾了两个来月。我那天是在学校统一组织的观摩队伍中。那是个大阴天,乌云密布,不时有阵阵雨点落下。参加庆祝活动的,真可谓人山人海,岸上站的比下水的多太多。预定路线两边,停泊着很多插满红旗的木船,这些木船在横渡中担任保驾护航。下水前每个人发给一个橡皮救生圈(训练时并未讲有此物)。他们脱下的衣服写上各自的名字装进袋子,有船只专门负责送去对岸等候。经过几小时锣鼓声中的张罗和等待,发令枪响,泅渡者依次下水。风大浪急水浑人冷,远远看去,他们游得不快,原先演练的队形也根本摆不出来,折腾了很长时间才七前八后地到达对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1年参加7.16活动的华山小学游泳队&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特别记得,统一活动结束后,是群众自由游泳活动时间,但那天冷,还下了雨,加上几小时活动的疲劳轰炸,众人纷纷仓惶夺路离去,无心再游泳。有单位的忙着赶车,学生忙着步行或找机会拦车。各种招牌标语掉在泥泞的地上......人们把平日里心心念念的诺大个海埂抛在了身后。一位同学走到太家河,见到几位农村大嫫站在路旁,边看行人边喃喃:莫呀,今儿咋乌央央来弄多人?另一位大嫫说,咹,听说是纪念毛主席洗澡噻(那时昆明民间把游泳称洗澡)!后来这位同学的大学同学找了个对象,同学问他,你对象有喃特长?答:会洗澡噻(游泳),大家一阵哈哈。自此,两个笑谈被合为一个关联段子而讲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3年7.16七周年,红卫兵在游泳池武装泅渡(彭磊《昆明六十年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1976年的水中游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能因难度、危险系数还是太大,1976年7.16的庆祝活动,与71年那次横渡有所不同。那时候我当知青下乡在呈贡,据参与人多妹讲述:这次就安排在海埂沙滩外东西两道栈桥间500米长度进行,相当于组织了一次水中游行,接受领导检阅。发给每位下水的一个救生圈,来观摩的同单位人则接过游泳者脱下的衣服抱着走去东栈桥等候,一路还要不断扯响嗓子呐喊助威。一条大船立在滇池中充当威风凛凛的检阅台,上面挂着巨幅横标:隆重庆祝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当然最醒目是毛主席畅游长江的巨幅照片。被选定下水的选手,一个个精神抖擞,左右看齐,前后对正,到达检阅台的时候,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大家的头唰的一下,整齐地摆向检阅台,向毛主席像行注目礼.....观众掌声连连,欢呼不停。这种行进,比横渡滇池容易,队伍整齐又看得见,便于岸上群众助威与随进,也不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徐悦都说:我参加了单位的这次泅渡,救生圈没那么多,必须自制,即用军用塑料布包裹住稻草做成,外形似部队的背包-三横两竖,塑料布要包好多层,以防止漏水。这大概是最后一次在海埂举行7.16大型游泳活动了(后来也有滇池7.16赛龙舟等活动,但性质、主题已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滇池之滨(80年代 廖可夫)</span></p> <p class="ql-block"><b>“青春泳装照”事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听到一个与7.16有关的青春泳装照故事。朋友在的某某厂,1976年送了十多个女队员参加7.16活动。结束时,一位区里的宣传干事为这些女队员拍了一组泳装照(因为队服就是泳衣啊),既有集体的,也有个人的,都很漂亮。没过多久,有人反映,说那是在拍裸照,还把照片发到厂里,要求对这件事严加追查。几个当事人被吓得够呛。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种事当然特别敏感。还好是,不知为什么,最终这事没引发太大的风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闺蜜在海埂的泳装照(叮叮 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谢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70年代末我(二排左一)带民院同学到海埂玩(叮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海埂的空气透明度很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70年代末到80年代,我去过好几次海埂。依然曾经的好印象。80年前后,在民院上学时,曾以主人的身份,把滇池、西山及海埂作为昆明的靓丽名片推荐给同学。我们班去过海埂两次,其中一次玩了海埂又过浮桥,沿龙门村石级登山比赛至西山龙门。记得当时自己的视力不错,能在海埂看出三清阁对联有几个字,大家一声“喔”地赞叹道:这个视力可以考空军了。想一想,其实这与当时滇池上方空气透明度高有很大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1985 大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80年代初,这里的风景依然优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大学毕业留校后的1983年,云南省神话研讨会在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举行。记得午休时,大家舍不得在房间里睡觉,都结伴散步至滇池边,甚或在沙滩上钭倚那些粗壮的老杨柳.....云南大学李子贤老师戏曰“诸神睡了”,引发大家一阵会心的笑,那真是美妙的田园牧歌式的“牧神午后”。的确如此,我记得,那时候,海埂的风景特别好,几乎是它最黄金的时候。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公园天然浴场(1988 范希胜 )</span></p> <p class="ql-block"><b>无可奈何谢幕的海滨浴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埂浴场在水污染后被拆除了,那里被按新的绿化标准建成单一的公园。其至作为重要道路。栈桥消失,沙滩不再,古老的柳树也不见了,仅余几棵百年按树。新植的一排棕榈树因不耐寒风而树叶凋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的柳树在40~50厘米之间,大家就在柳树下乘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个昆明人都知道,进入90年代,随着污染日益加深,往昔间充满各种乐趣的海埂,与我们依依不舍、却渐行渐远。好多人无比痛心,却又无可奈何地把滇池称为“臭水塘”。90年代以后,我已很少再去海埂,就是不愿意靠近这片满目的混浊不堪。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海埂美丽的沙滩浴场的消失,当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与很多人的感觉一样,海埂的远去,海埂在昆明人眼睛面前的这番谢幕,仿佛就是发生在短短的一夜之间。毕竟,这是滇池距离昆明城区最近的门户,是一个曾经与我们有过那么多、那么多美好交集和记忆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4年,水葫芦堵塞了大观河道(彭磊《昆明六十年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3年11月,一批全国高等院校选调的专家莅临我校参与评估工作。一天下午,我应曾在云南河口当知青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助理张澍的提议,陪他来到海埂。一下车,他径自奔向滇池边,在夕阳下昂首叉腰,面对西山方向一直走啊走,一任滇池风吹拂......突然,他站住了,转过身对跟随其后不远的我们大声说:我终于见到昆明了!是的,当时的他完全忽略浑浊的湖水,面山观景,沉浸往昔。是的,尽管滇池遭此苦难,但很多人,还是会忍不住要来海埂,来海埂吹风,观西山、看滇池。伤痛也好,难堪也好,还是忍不住要来。昆明人,每当心绪不顺或有外地不俗客人造访时,偶尔还是会来到海埂吹风散心。毕竟,一大片滇池水还在,千百年矢志不渝的西山睡美人还在,滇池边日日夜夜不会停歇的爽风依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3年7月我在海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附录一:美友补充的海埂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杨虹</b><b style="font-size: 15px;">:</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是我们小时候和年轻时的一个梦。循着这些文字又回到梦里。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在老师从小要吃苦耐劳才能做合格接班人的鼓励下(实则是必须),十多个孩子由老师带着走路去海埂。到海埂时这群11岁左右的娃娃已经散架了。从此10公里的长度刻进心里。前面走到太河以为就要到了,其实才是一小半。记不得是怎么回来的,老师肯定是弄来车把我们拉回来的。但却挺自豪的,以为是合格的接班人啦!纯真的傻气直冒……海埂沙滩上的花石头,一直用来种水仙……七月大雨中大坝抢险留下的伤病,终生痛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滇池海埂》彩墨 1961 宗其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燕语春晓:</b><span style="font-size:15px;">阅读此文唤起了久远的记忆,有的故事就像是自己的经历:我小时候也喜欢去海埂,在浅水滩边玩水和捡花石头,那些带花纹半透明的石头是我的珍爱。正如叮叮老师所写去海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单车,有一次大表哥带领我们表兄妹们去海埂游玩,我坐大表哥的单车后架,路面是碎石尘土飞扬,但一行人有说有笑,遇到一个大坑时已来不及避让,单车过去了我却颠掉到坑里,还好是我人小轻巧,没摔坏骨头,只是以后再坐单车都有些心虚。围海造田时我还上小学,同样加入了造田大军,十公里路到海埂,每次劳动都是步行走来回,中午吃的是自己带的冷饭冷水,不像工厂和机关单位有汽车送热饭热水。十万大军造的三万亩良田多年以后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宝地。海埂承载了昆明人太多的回忆和故事,不管它现在怎样变化,在我心底最温馨和怀念的还是它旧时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风景(之二)》油画 1977 裴文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绿云胡志刚:</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讲个“链条蹬呢冒火星”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革前夕就到位于书林街东寺塔下市委机关机要印刷所工作的一位哥哥款:他曾利用机关里有公用自行车(简称“公车”)之便,很快就学会了骑行。学会骑自行车且又有公车可骑的我们几个师兄弟(最大的师兄19岁,最小的我14岁)就不满足于在距机关不远处的盘龙江里游泳了,感觉要到海埂克游才过瘾了。一天中午下班后,大师兄神秘兮兮地对正在机关食堂排队打饭的我们说“你们打了饭就赶紧吃,吃完饭我们骑单车克海埂洗澡……刚才我过收发室后面看见有好几张单车冇锁”!大师兄的这句话瞬间点燃了大家心中积攒多日的激情。于是,我们稀里哗啦赶着把饭菜倒进肚里,跑回宿舍抓出游泳裤就跟着大师兄来到了机关大门旁收发室后面的停车处。不一会,我们每个人都找了一辆没上锁的公车(那些车清一色是永久28大杠)。说时迟那时快,我们一个个不由分说跨上车就冲出了机关大门。等正在吃饭的门房大爹老普师发现喊我们:“小鬼,你们是要克哪点儿”时,我们已经顺盘龙路冲到盘龙江边,奔双龙桥方向而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了保证下午上班不迟到,大师兄要求我们能骑多快骑多快。我们几个紧紧跟在大师兄后面,一边把车铃打得巨响,一边把车骑得越来越快。当我们的“车队”穿过市区,经过昆明军区文工团大门驶入老海埂公路后,我们的车速快得更是可以用风驰电掣来形容了。在我们一个个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到达海埂浴场水边,架起单车准备脱衣服下水时,有手表的大师兄看了一下手表欣喜地说:“我们只用了24分钟”!我一听我们从盘龙路骑到海埂只用了24分钟,那就相当于1公里只用了两分钟喽!惊叹我们骑得真是太快了!有了骑来海埂的经验,心里有了底的我们,安安心心地在滇池里痛痛快快地游玩了半个多小时后,上岸穿好衣服从容不迫地骑回机关,赶上了下午两点的上班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段经历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只要说起去海埂游泳的事,我就会想起当年我们的“飞车队”穿过村庄时,闪到路边避让我们的那位农民大哥,冲着我们“车队”惊呼的那句话:“哦哟……这几个小东帽,链条蹬(音:de)呢要着冒火星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之夏》油画 1974 沙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刘妮:</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署假去海埂游玩,可谓娃娃总动员,大大小小的孩子倾巢出动,徒歩行走十公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田野里泛着豆花香,放声唱着赵冀荣大哥,用苏联歌曲填词改编的“海埂之歌”:“我亲爱的的海埂呀海埂,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你那碧波荡漾的海水,和那绿色可爱的农庄……。”歌声回荡在海埂长堤的柳林中,翻滚在海花中,因此院里的人都有好水性,直到现在都还保持着游泳锻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风景(之一)》油画 1974 裴文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高</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无可救药地愚笨。上大学了,还不会骑自行车。看别的同学周末蜂拥着骑车去海埂,恨得咬牙切齿,暗地里发誓,将来有一天,等一个白马王子飞奔而来,一把将我拽上马,朝着海埂绝尘而去。终有这么一天,白马王子出现了,没有骑着高大的骏马,而是拖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响的单车。只要是去海埂,破单车立即变白马,坐在车子后的货架上犹如马鞍一般安逸,虽没有绝尘而去,却也风沙万里。白马王子带着我朝海埂奔去,追赶着快要落下西山睡美人的夕阳,像极了草原上追逐落日的骑手。那时的我,无比幸福。老天眷顾,还有一丝天光,接着天光,捡起花石头来。海埂的黄昏非常迷人,不知不觉天暗下来。环顾四周,除了我们俩,就是涛声阵阵,杨草果树鬼影憧憧,心中顿时虚了。我问白马王子,万一碰到歹人怎么办?他说,他回去搬兵来救我,让我先与歹徒斡旋一阵子。与故事中的英雄救美,王子单挑歹徒,这个答案虽然有点出入,却是比较智慧的选择,我当即欣然接受。好在,没有歹徒出现,白马王子用那辆到处都响的单车载我尽兴而归。很多很多年以来,我一直被白马王子的答案所困惑,忽而被白马王子的智慧而折服,忽而对自己的愚笨而懊恼。海埂和白马王子成了我一辈子的心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 》水粉 1975 陈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杨多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又看到丁丁写的分量很重的美篇。海埂一直伴着我们昆明人从小到大到老,我的很多记忆也和海埂联系在一起。小时候能够到海埂玩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以回忆很久,因为路途遥远,难得去一次,有一次,我们年级组织我们在篆塘坐木船去海埂旅行,一路上太好玩了!当然女生一到海埂就忙着头都不抬的捡花石头了,那时怎么会有那么多漂亮的花石头!人到中年,捡花石头的换成我的两个丫头,依然是一到海埂,水边稍微玩一下,就开展“捡花石头”的业务了!有次太阳曝晒下捡花石头的时间太长,穿着游泳衣的姐妹俩后背的皮都可以一片片撕下来,老二还说要夹在书里留做笛膜。记忆中,海埂的水质86年都还可以游泳,骑自行车从老海埂路穿村而过,路边有许多蚕豆地,可以在蚕豆地里找到“马豆”,马豆可以吹响,领着娃,两辆自行车载着两娃,四人吹着马豆去海埂的日子永远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夏日的海埂》油画 1975 毛旭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董学君:</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拜读了,真实,感人,尤其是看到你的小伴淹死了有些难过,海埂真是伴随了我们的一生。儿童,少年时,我们在这里游泳,围海造田;青年,我们在这里庆祝毛主席畅游长江,每年参加近一个月集训,集训期间的任务就是游泳,可以不上班,得补贴,七.一六哪天游上来可以买到平时买不到的美食,像过节一样,真是很开心;中年一大家人领着小孩去游泳,后来水污染,不能游,但也经常去海埂附近的渡假区开会或玩耍,我妹妹还干脆在哪里买房子住;退休后,还经常约亲朋好友从我们家门口的船房河一直走到大埧湿地;中秋节的海埂公园,更是能找到海上升明月的意景。海埂是我们除了翠湖,圆通山,大观楼外又一处喜欢去的地方,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丁,我最近也看了你写的一个美篇,感谢你,为家乡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雨润滇池》油画 包朝阳 2020</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民国逸少</b><b style="font-size: 15px;">:</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想念老海埂,犹记为方便海埂之行,周兴省长曾把24路开至海埂的公交车全程票价减为五分钱;我还见过张冲被象牙雕刻厂的一伙小伙子簇拥着在海埂下水,记得他只会仰游,肥胖的他像一只葫芦飘在滇池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附录二:《曾经,我的滇池故事(二)海埂海埂》读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老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叮叮美篇新作《曾经,我的滇池故事(二)海埂海埂》,一如她的其他作品,内容丰富,记叙流畅,情感真实,描写生动。读这样的作品,不由得穿越时空,回到逝去的岁月。那少不更事的童少年时代,那物质匮乏而精神亢奋的文革时期,1971年“围海造田”的情景和感受,那一幕幕往事,阴天冷雨,饥寒疲乏……入木三分,似曾经历。是的,对于老昆明人(相对于如今的小青年),海埂海埂,是一个梦,一段牧歌,一个童话,我以为这就是美篇《曾经,我的滇池故事(二)海埂海埂》的美学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世纪以来,政府当局投入巨资,采取各种办法途径治理滇池,已取得较好成效,海埂面貌大为改观。惟海埂水质距海滨浴场要求还差之甚远。目前游览海埂,最大的乐趣是观山望景和看海鸥,我辈少小时候的野趣是难得寻回了!这方面作者着笔不多,似应补足,给作品增加一些明朗乐观的色彩,岂不妙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3年9月2日于美国马里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附录三、海埂新玩法小贴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依稀当年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海埂至西山,不用再坐渡船漂咚隆咚,可以坐缆车,此为缆车附近限高标志,很有日本镰仓的海滨气息,成为网红打卡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非商业用途,未开通打赏,个人叙事,欢迎更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