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少林浅悟

普渡:

<p class="ql-block">暑期: 偶遇广西云南的朋友到河南游学,再游少林,这个千年古刹,在历史的长河中,三起三落,雄风犹在,其实像极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寺院的兴衰与历史发展当时的国家政策有一定关系,扬佛在佛兴!十三棍僧救了秦王,佛教在唐朝初期兴盛,唐武宗的灭佛,也造就了唐朝的毁灭!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期,都要有一个信仰!这是精神上的依托!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在一定的阶段,一定要有一个精神的信仰和依托!攻城时信儒,守城时信道,成功时信佛;少年时信儒,中年时信道,晚年时信佛;顺境时信儒,逆境时信道,平境时信佛;这也许是对儒道佛的最精辟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关于拜佛:信佛,信的不是神灵,而是因果。学佛,学的不是迷信,而是智慧。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合掌,不是双手作秀,而是崇敬万不给别人带来烦恼是一种慈悲,不给自己带来烦恼是一种智慧。勿在别人心中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强求别人。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中年以后经历浮沉以后你会发现,烧香拜佛是心灵的寄托,一方净土三柱清香,放下浮躁听听梵音,闻闻香火释然就在一瞬间,意难平终将和解,万般皆有缘,半点不由人!正所谓:</p><p class="ql-block">入寺本想卸红装,</p><p class="ql-block">却见尘士封过往。</p><p class="ql-block">禅心无染何处地</p><p class="ql-block">来去不过名利场。</p><p class="ql-block">不在隐藏真心境,</p><p class="ql-block">慈悲拜下庄严相。</p><p class="ql-block">无字本是禅宗意,</p><p class="ql-block">六祖传承在门堂。</p> <p class="ql-block">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首先从选址上,位于待仙沟风景区,由于当时去的比较晚,没有拍清当时的实况真实照片,从网上找到了一张照片!这个位置的选址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宁让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头望,在这个景点上结合的非常深,说明当时缔造这个景区,非常契合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p> <p class="ql-block">音乐大典共分5个场景:《水乐》,《木乐》,《光乐》,《风乐》,《石乐》演出背景依托天然山林,观众露天而坐,天人合一,山间的古刹隐隐约约。溪流淙淙,木鱼声声,古琴悠扬。禅师打坐,静如磐石。和尚伴钟声而起,伴星辰习武。把你带入禅的境界!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从达摩祖师面壁,理解大成必大难,从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理解“风风幡动,荡荡心箜。天地真气,起于虚空。大象无形,来去无踪。心存物外,意在风中”。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理解人生的“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p> <p class="ql-block">人生有三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见天地知敬畏,所以谦卑,见众生懂怜悯,所以宽容,见自己,明归途,所以豁达。少年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踌躇满志;工作后困难重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经历挫折后的无奈和反思;有一天突然觉醒的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经历苦难的看开,这是种超然的心境,宠辱不惊,看庭前的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也是佛家所言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觉、觉他、觉醒圆满三重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允许一切发生:一切的发生,本身你就是不可能去阻挡它,你害怕也这样,不怕也这样,所以我选择让它过去,不去再跟它较劲,当你允许一切发生了之后,你就会变成一个比较,柔软,放松的人!到了一定年纪,你会释怀所有人和事,即使满身风雨也要笑着走下去,慢慢的,你不会再纠结别人好不好,不计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不想去维护任何人际关系,不是不懂,而是熬过那些不为人知的苦,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现在只要家人健康平安,一切都没那么重要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成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