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临澧县古为荆楚之域,春秋战国属楚。公元1729年,即清雍正7年,始设县,称安福县。县城位于裴家河。1914年即民国3年,因与江西省安福县同名,改名为临澧县。</p><p class="ql-block"> 临澧县从秦开始就有建制,两千多年来,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曾经闻名遐迩的安福城内外八景始于汉代,基本定形于清末民初。一个世纪过去了,安福城内外八景由盛至衰,逐渐淡其光芒。特别是内八景已然消失殆尽,不仅现实中肉眼搜寻不到痕迹,而且知道名称的人也越来越少。就是说,安福城内外八景从形式到内容越来越被历史的档案或者人们的记忆深埋。</p><p class="ql-block"> 鉴于此,我县知名作家说话的云经广泛搜集史料,打探安福城内外八景的庐山真面貌,力求透过历史的烟云和现实屐痕,来一次还原或再造。今天要为大家推出的是外八景中的墨山耸翠、道水拖蓝、看花芳岭、哦句平台、古老危峰、观音幻迹、楚城夕照、汉垒秋风。</p> <p class="ql-block">1 :墨山耸翠</p><p class="ql-block">山怀古》诗句。三是十脉宝地。相传石墨山是座充满灵气的山,说是一地理先生途经此处时,发现这里瑞光祥照,十条苍龙如潮涌般汇集于石墨山,风水特别好,故石墨山亦称为十脉山。</p><p class="ql-block"> 车胤应该是石墨山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少年刻苦读书的车胤后来官至东晋吏部尚书,成为励志典范。围绕车胤出生地各地一直争论不休,湖南津市、澧县、安乡、南县、新晃,湖北公安、松滋、鄂城等地纷纷拿出自己理由的佐证,不论各地怎么争论,都没临澧县石墨山有说服力,且不说墨山耸翠的典故出于此,单就流传的两首古诗,就足够证明车胤出生地在石墨山,其一,“翠耸石墨山,山石点如漆。囊萤车武子,夜蘸生花笔。”其二,“山高一柱墨,人勤半囊萤。寻入春秋里,方知是车胤。”这两首诗把石墨山下少年车胤勤奋苦读的图腾十分形象地勾勒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山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车胤就是石墨山的仙,囊萤夜读就是石墨山的精气神。</p><p class="ql-block"> 墨山耸翠,石墨山高耸的不只是山的威仪,更是知识的光泽,它激励人们只要披肝沥胆地勤奋读书,不断汲取知识的琼浆,就能蟾宫折桂,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p> <p class="ql-block">2:道水拖蓝</p><p class="ql-block">发源于慈利县的道水在临澧县境内有44.6公里,为澧水的一级支流,属九澧之一。穿境而过的道水和任何一条河流一样,都拥有自己的流域,在临澧县中间位置冲刷出了一个狭长的冲积平原。县城就居于这个冲积平原中间部位,宛如温婉恬静的小家碧玉,静静地待字闺中。</p><p class="ql-block">整个道水上游水盛,水流湍急,下游平缓,水波不兴,两岸青山绿树,倒映水中,登高远望,恰似蓝色绸带。道水拖蓝的景观就是从佘市桥开始,经两岔河段、金宝滩、太阳岛、月亮岛、县城滨河风光带、峪溪河段至烽火将军山下,迤逦二十多公里,洋洋洒洒,行云流水。这二十多公里的每一寸河段都有文化或者故事,如果把这段河流比做一篇文章,佘市桥是开头,两岔河段是上篇,县城滨河风光带是中篇,峪溪河段是下篇。</p><p class="ql-block">开头是佘市桥。</p><p class="ql-block">佘市桥原名道源桥,一座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九孔石拱桥,是道水河上最有价值的文物,也是江南一带现存石桥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桥,比全国著名的赵州桥保存还要完好,且现在还在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p><p class="ql-block">明举人刘坚的一首诗这样描述佘市桥:“蒙泉日出照涣涣,道水西来光灿灿。佘市渡口锁长桥,日移端影添一线。车马纷纷桥上过,水照栏杆尽欢艳。不是骚人来欣赏,无边妙景谁得见。”</p><p class="ql-block">上篇是两岔河。</p><p class="ql-block">从佘市桥往东,道水经过龙潭大桥后,在原两叉河墟场东头却拐了一个大弯,向南流到山边,因山势的阻遏,又改向东、向北,在弥河口重新流入平原。这一段河道沿地形划了一个大半圆,弯曲了几公里,在弥河口山脚处由北折东,继续向东奔流。弥河口、两叉河两处折点直线距离不到500米。</p><p class="ql-block">弥河口依山傍水,头顶马鞍山,脚踏金宝滩,风水特佳。在元代以前,原是一座小城,非常繁华,“日有千人拱水,夜有万盏明灯”。因为过去以水运为主的年代,道水河的船运异常繁忙,弥河口便成为船运码头之一。各种船只要在这里转弯逆水而进,滩浅水急,必须要靠人力拉纤。密密麻麻的船只,成百上千的纤夫,点缀得这里成了道水中游的一颗明珠。有著名的堪舆先生曾断言,依水流山向的走势,这里今后会出反王,会有人当皇帝。</p><p class="ql-block">皇帝没出,反王也没出,明朝初年,弥河口对门吴家出了一位尚书。这位尚书和朱元璋闲聊到两岔河时,曾说起家乡河道的近乎圆形的特殊流向,这在别处是很难见到的。朱元璋见闻了他的比划以后说,“河水为何要拐弯不直流呢?”许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不久道河果真几次发洪水,直冲对面的台地,硬是将拐弯入口前不远的阻水台地冲塌了半边,靠自然的神力将河道裁弯取直,道水顺流而下。从此,船舶可直上直下,停舶地点由滩下的弥河口也上移到两叉河段。</p><p class="ql-block">由于道水流域的物产并不丰富,两叉河码头不算繁忙,也不萧条。上游蒙泉下来的木排,运粮运货的船只,常在这里停靠。这里也是一处交通要道,渡船过河的行人很多。所以墟场上开有饭店、客栈、缝纫店、理发铺、南货、百货、棺材铺等,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而且五日一逢集,行商坐商云集,两岸民众赶场,红火了近七百年。清朝吴三桂造反的时候,曾有军队在钵鱼岩驻扎三年,吴三桂的一位夫人——武略夫人就在这里亡故并安葬于此。解放初期,有考古工作者曾在此找到武略夫人的半截墓碑。钵鱼岩河底遗有驻军留下的铁链。上世纪七十年代大旱,这一段河床干涸见底,有人见到手臂粗的铁链嵌入岩壁之中,外露的一截牢固异常,拉扳不动。不知此练如何嵌入岩石之中,又作何用,几百年来成为未解之谜。吴三桂兵败以后,有一个孙子流落于此,为免仇家追杀,改姓傅,后迁至沅水上游的宝庆,听说还演绎了一段“吴三桂遗书”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中篇是县城滨河风光带。</p><p class="ql-block">从两岔河出来,道水经过太阳岛,月亮岛,直抵县城。从经过开发过后的月亮岛到临岗公路段,城市防洪需要,两岸都已经进行护砌,道水被两岸挡水墙归顺得服服帖帖。特别是北岸,绿水环绕,花木吐艳,已然成为人们休闲的城市滨江公园。中篇是精华,也是城市决策者们打造的重点,所以基础投入自然是最多的部分。其中的文化浩如烟海,不做一一赘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篇是峪溪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临岗公路大桥向东,道水进入峪溪河段,一直延续至与沙溪河交汇处这一流域,江南湿地风光显著。在此流域,公元两千多年前,曾经居住过一个非常有才的美男子,名叫宋玉。峪溪河边有宋玉生活的痕迹,他居住的村庄名宋玉村,放舟湖、宋玉城、九辩书院、宋玉庙、看花山、宋玉墓等遗迹都与宋玉关联。特别是看花垸内的宋玉墓更是赋予了神话色彩,据说当年宋玉身故后出殡,行至此地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抬灵柩的人员只好去躲雨,等雨霁天晴后出来,不见了棺木,原停柩处突现了一个小山丘。这就是所谓的天葬宋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玉葬在看花垸内不假,从六朝开始流传的《黄花鱼儿歌》就是极好的证明,“年年四月菜花黄,黄花鱼儿朝宋王。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只道朝宋王,谁知朝宋玉。”说是每到四月,黄花鱼从洞庭湖上溯澧水,然后沿道水河到峪溪河与沙溪河交汇处,在此产卵,朝拜过宋玉之后,调头折转,原路返回洞庭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美丽的道水河一直被临澧人民誉为母亲河,沿河物产丰富,景色宜人,成为文化与文明繁衍的摇篮。“道水拖蓝”从字面上理解,有两层意思,一层:道水河是一条运动着的蓝色绸带,在广袤的安福腹地,构筑了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圈;另一层:道水是一条致富水域,拖蓝是描摹蓝图,道水拖蓝就是要把临澧人民致力追求的美好幸福生活的蓝图变成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脉源其道,九曲好悟禅。此水招鸥鹭,平拖一袭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理解,道水拖蓝都寄托了临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全县上下建设五彩临澧,打造沅澧福城的今天,道水河将会滋润出一个更加广阔、富饶、美丽、幸福的流域。</p> <p class="ql-block">3:看花芳岭</p><p class="ql-block">临澧县坊间有一谚语,“将军打马去看花。”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将军骑马经过打马峪到看花山看花。</p><p class="ql-block"> 这句流传盛久的话,把看花山描述得十分神奇和向往。将军都放下战事,纵马去享受的地方,可见风景独好。其实,这句话包涵的信息量很大,将军、打马、下马、看花,都可以在临澧这个地方找到出处,将军山在烽火乡将军村,看花山在望城乡看花村,下马山在沙溪河边望城乡与烽火乡的交界部位,“打马”尽管是个动词,在望城乡临安村也用做了地名。将军山与看花山的直线距离不过四公里,但中间隔着沙溪河、峪溪河,从下马山绕道经打马峪再到看花山,里程将增加一倍。由此可以想象,将军骑着马从将军山、营驻山出来,在下马山下马,绕过隘口,再从临安打马峪经过沙溪河桥,才迤逦来到四季流芳的看花山。</p><p class="ql-block">顾名思义,看花山当然是一个看花的好去处。看花山与下马山隔沙溪河相望,远远望去似一小山丘。这个小山丘一度成为临澧文化象征,被誉为芳岭。</p><p class="ql-block"> 看花山实际上是一个古花园,花园遗址约500余亩。山不高,处于沙溪河与峪溪河交汇处的看花垸南边,山下散居着上千户看花村村民。登上看花山顶,极目西北,紫气腾腾,云雾莽莽,道水如同一条弯弯曲曲的白带,自天际撒下向东而拖;放眼东方,将军山、营驻山、担粮山,山山相连;远眺正南晋相车公以石代墨囊萤读书的石墨山遥相对峙,凸现出看花山几多灵气,无限风光。昔日看花山“野卉争妍,清泉扑鼻”,有不少文人志士、行人游客到此寻芳摘翠,披红不胜,花草美人之慕令人神信。有古诗咏赞:“昔人归何处,岭上有余芳。我来花正发,踏遍马蹄香。”</p><p class="ql-block"> 赋予看花山无穷魅力的功臣首当宋玉。两千多年前的宋玉在此流连忘返,写作之余栽花、赏花、玩花,写了《九辩》等辞赋名篇,并在此整理出《楚辞》。山上曾有寺庙、宋玉赏花亭、宋玉小憩和创作的茅庐。宋玉作过《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这般神笔从何而来?自然是看花芳岭。“迄今人往风微,而山上野卉争妍,清芳扑鼻,行人游客来往寻芳,摘翠披红,不胜香草美人之慕。”宋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大约都在看花芳岭创作而成。据说宋玉最爱岭上野卉,野卉看不足,更采花四方,集于芳岭;县城居民见宋玉痴花如此,也便都来种花,护花,看花。久之,这土得掉渣的卯山,便开始有了芬芳之名。</p><p class="ql-block"> 山丘西向,是视线开阔的看花垸。看花垸北端有宋玉墓,估计宋玉在离世之前就将墓地选好,万年归寝之地有山有水有花看,的确是不二选择。</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多少年来,因为有宋玉在先,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到此游览。人们在此看花开花落,叹云卷云舒,久而久之,山的也就因为花而出名了。之前也许叫马家山、刘家山,后来因为有花看的原因,干脆就叫看花山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花山正在纳入楚风文化主题园区打造的文化品牌,假以时日,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此山所在的乡原望城乡的乡歌《云梦田歌》(词:说话的云,曲:张锐华,唱,鲁静)是这样唱道:</p><p class="ql-block">峪溪南岸稻,沙溪河边柳。</p><p class="ql-block">楚城映夕照,石墨囊萤读。</p><p class="ql-block">营驻号犹响,将军打马游。</p><p class="ql-block">看花山上看百花,放舟湖里放轻舟。</p><p class="ql-block">黄花鱼儿歌,桂花谷中酒。</p><p class="ql-block">翠竹掩人家,柴扉久不扣。</p><p class="ql-block">千年传美玉,万代颂诗祖。</p><p class="ql-block">楚风满园唱新曲,云梦泽地竞风流。 </p><p class="ql-block"> 整首歌词唱的都是有关宋玉文化的意境,而看花山处在云梦之田的中间位置,鹤立鸡群,将楚文化演绎的盛景尽收眼底。 只因为她太美丽,故我不得不怜惜。看花芳岭表达的主题正是临澧人民追求美丽、幸福、安逸生活的普遍憧憬,和爱家、爱乡、爱国的显著动因。 “江山如此多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美丽的看花山将日益成为临澧人民仰望的一座文化凸地和精神高丘。</p> <p class="ql-block">4:伏牛山“仙人”</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临澧县城北28公里,刻木山乡境内的伏牛山不高,海拔只有124.8米,但出了一位晚唐诗人李群玉,正是因为这位“仙人”,曾在此读书吟哦,留下流连徘徊的读书台,让无数文人志士趋之若鹜,所以不能不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尽管伏牛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冈,却蕴涵无法用车载斗量的丰厚文化。山之北,是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大型楚墓群;山之南,是比山之北更为远古的“邹家山文化遗址”。西向,可瞭望官亭湖;东眺,澧阳平原尽收眼底。立定山头,仰望澧北的天空,看风云际会,你的心中自然升起凝重的敬意和自豪感,时间可以带走一切物质的东西,在时空中摇曳的精神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p><p class="ql-block"> 一个景观形成的大致线索是,先有山水,再有人文,尔后,才有传承。哦句平台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先了解一下伏牛山。伏牛山脉随其西部刻木山而来,连绵有致,貌似一头水牛安卧。眼睛平视,两汪水井;眼缝交错,一条沟谷;牛角上挑,天成岩塔。东首西尾,只见毛发飒飒,威武雄壮。传说有一天,澧州城突现金牛一头,牛背骑一仙童,在城内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众人群起而追逐。金牛见四面人山人海,便撞破西北城墙,夺路往西南而逃。路遇一牧童手持一竹筒,牛背上的仙童见状欲据为已有,二童争抢竹筒。仙童一时玩劣,竟将屎尿拉在竹筒中。须臾,只见竹筒内满是金珠。仙童迅即持竹筒骑牛而去。牧童疾回家哭诉,众人忙循迹追赶。追至澧水边,牛正涉水而过。划船追至南岸覆船洲,唯见岩石上踏有牛蹄印。原来,牛复北渡澧水,众人驾舟穷追不舍。越过澧阳平原,直追至北面山边。金牛纵身上山,伏卧不起。待众人追至跟前,只见山中一池,池中卧一石牛,分明是所追之金牛塑象。而骑牛仙童早遁去无踪。这就是传说中的伏牛山出处。</p><p class="ql-block"> 其次了解一下李群玉其人。李群玉(807-858),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州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因厌倦官场尔虞我诈和奉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著有诗前集3卷,后集5卷。《全唐诗》录他的诗263首。他是晚唐重要诗人,与齐己、胡曾被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唐末周朴《吊李群玉》诗赞道:“群玉诗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吟魂醉魄归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p><p class="ql-block"> 再理一下李群玉与伏牛山的关系。公元830年以前,李群玉多半时间生活在原临澧县九里乡的伏牛村。从小聪慧的李群玉深受外公外婆喜爱,一直带在身边。少年李群玉一边在私塾读书,一边跟随外公事稼穑。尽管外公家底丰厚,但这一时期的李群玉还是直观地了解到底层百姓的疾苦。在后来李群玉创作的大量诗歌之中,都体现了李群玉的惜民、怜民、悲民情怀,应该与他青少年在伏牛山下的生活有关。闲暇,林木茂盛的伏牛山便成为青少年李群玉的天堂,几乎都捧着书本在此读书或吟诗作赋。久而久之,在丛林之中被李群玉踩出一个读书平台,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如泉水叮咚,向伏牛山下婉转而下,弥漫在澧阳平原。</p><p class="ql-block"> 土台高不及,登临平如掌。不闻哦句声,惟听秋风响。</p><p class="ql-block"> 立定在李群玉吟哦的平台之上,不用还原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场景,内心一样诗情豪迈。你看,李群玉和你比肩而立,击节而歌:“渔父一曲歌,沧浪遂知名。未知斯水上,可以濯吾缨。”</p><p class="ql-block">哦句平台能传承影响千年,就是证明一个道理: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就是说,个人的或者是民族的铮铮气节才能让一个人或者民族长久地立于不败之林。</p> <p class="ql-block">5:古老山</p><p class="ql-block">古老山又名果老山,地处临澧县腹地,属武陵山脉余脉,起自澧县猪羊山,在停弦渡王凤垭进入县境,经潘家垭、仙牛垭、华儿垭,蔓延至七重堰。长约12公里,最高海拔246米。</p><p class="ql-block"> 站在古老山巅,层岚叠嶂迤逦北去,直饮澧水;南望县城,于太平水库上游截然而至。晴空之时,极目楚天舒,可以鸟瞰万里丘壑;阴雨之时,仙雾缭绕,如临仙境。移步山下,或在207国道,或于太平水库大堤仰望古老山,危峰耸立,苍翠逼人,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古老山山顶原有一古庙,是乾山寺最初的雏形。相传隋朝大将杨广带领兵马征夷,途径安福县城,选择古老山安营扎寨,他命令士兵防守于山脚、山腰,自己则带亲信登临山顶,开山伐木,建成临时指挥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率军幸临此地,攀登山巅,见此处视野开阔,特别是北向山峦起伏,连绵不绝,阳光雨露,别是丰盈,乃万物竞长之地。于是建成一塔,曰晒经塔,置700斤重大钟于塔顶,同时挖天井一口,筑围墙,这便是乾山寺初始状态。</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李自成兵败离京南下,逃往夹山寺时,曾上古老山停留,并在晒经塔下整兵。后人不断修整,运来石凳、石桌、石碗、石床,供上石菩萨,建成庙宇。每逢初一,十五定期举行庙会,香火不断,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乾山寺的得名颇具传奇色彩,据说乾隆下江南抵达安福县,在古老山下探路时,突然头痛不已,吃药也无济于事。寻访名士道长,原来是因为冲撞了古老山山神。无计可施的乾隆只好手擎香烛攀临山顶,对着石神长拜。这一招果然灵验,头痛不医而愈。乾隆惊奇不已,深感山神神灵,于是把自己名字中一字赐予此庙,封山庙为乾山寺。这便是乾山寺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自此古老山乾山寺香火大增,远近千里香客闻名前来膜拜与探访,求神拜佛,消灾降福,一时名声鹊起,门庭若市。然树大招风,乾山寺一夜之间毁于大火。个中原因众说纷呈,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清末有一位叫刘西北的将领,因为胸中怨气无处可施,便跑上古老山放火泄愤。</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乾山寺于2000年由各界人士重新捐建,基本保持当年风格。据说香火不断,灵验不减。</p><p class="ql-block"> 乾山寺有一幅对联挺有意思。上联:“日 'xuan'(两日并列,一声) 晶 'zhao'(上下两日共四日,四声) 安天下” ;下联:“月朋' liao'(上一月下两月共三月,二声) 朤('lang',三声) 定乾坤” ;横批:“紫气高照”。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读法是:“日暖晶华安天下,月朋娑罗定乾坤”。其对应的解释是:古人用“日”、“月”累积来表达对关帝老爷做人行事日月般光明磊落的赞美之情,据一些老学者们介绍,这幅怪联应该还有一个横批,内容为“亘古一人”,这“一人”指的就是关羽关帝老爷。</p><p class="ql-block"> 乾山寺因古老山而神奇,古老山因乾山寺而富厚。古老山因位置重要,被称为南楚一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古诗赞曰:“危峰高百尺,苍然一老翁。何从问甲子,天地为始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心可表苍天,可昭日月,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古老危峰,想要诠释的正是古老山带给人内心的这种富足和安宁。因为有厚重的古老山做坚强后盾,临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信心满满,无比坚定。</p> <p class="ql-block"> 6:刻木山</p><p class="ql-block"> 临澧县北端的刻木山乡环官亭湖周围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因为岩石丰厚,所以洞穴颇多。“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是其特有景观。经历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官亭湖边数十里连绵起伏的山峦,岩山迭出,形成了极具观赏价值的溶洞群。既有穿山之洞,又有落地之穴,还有环洞、群洞,洞洞相通,勾畅相连,妙趣横生。据当地老人回忆,这些洞当年一度成为躲日军的避难所。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侵华时,附近县、市一带的老百姓数千人,为避免日军血腥屠杀,在洞内隐藏达3月之久,洞内百业齐备,人畜兴旺,俨然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步入官亭湖西北角竹龙、青龙等村,你会被山坡上石林奇观吸引,落眼处绿色植被掩映下,怪石嶙峋,不时从草丛树木中显山露水,每一块石头貌似一种生灵,皆能幻化为一段故事。竹龙村的石,青龙村的洞,加上慈眉善目的观世音神话传说,让你误会你已置身仙境。石怪、洞奇、景美,观音和众生一起,同在这一片山石林中。</p><p class="ql-block"> 石怪。竹龙村境内有一奇峰耸立,峰头为一莲花瓣状整块巨石,邑人皆呼为观音岩。因刻木山峰与之映衬,观音岩如浮云霞,若行幻境,千百年来,观音岩淙淙东流而去的澹水,如同观音赐予流域众生的仙瓶净水。</p><p class="ql-block"> 洞奇。幽深的青龙洞与观音洞相邻,处于青龙村松、樟等林木覆盖下的青龙山,被人所知的洞穴有48个。洞与洞勾连相窜,上、下相迭,比邻相依,错落有致,格局有序,气势非凡。洞内钟乳、石笋琳琅满目,幽奥迷离,神奇莫测。青龙咀为青龙洞入口,洞口雾腾云移,景观曼妙。当地有一首民谣形容青龙洞:“尖峰观下人字镐,十里溪沟跟龙跑,四十八口井,落下珠灯凸。”所以有青龙戏珠之说。早在600多年前,元末明初学者段嘉漠游览青龙洞后,在洞口两侧壁欣然题刻有傲视群雄气魄的横联:天开群玉府,云锁五经堂。神奇的观音洞距离青龙洞半里之遥,洞口树木掩映,不仔细观察很难找到出入口。洞中豁然开朗,石笋密布,其中有一石笋形态如同观音菩萨,云髻高挑,罗衫披肩,袒胸出背,赤足露脐,粉面如春,凤眼流盼,婀娜庄严,栩栩如生。其高坐于莲台之上,俯瞰下尘,似欲挹净水浇灌人间。有古诗赞:“怪石能变幻,观音像宛然。如坐妙高台,花飞九朵莲。”</p><p class="ql-block"> 景美。观音洞出口,是一天然广场,四周是山,中间是一长满青草的平台,比一个足球场要大。站在观音洞口高台,远望林木山石,你可以听风听雨听阳光。你会止不住冥想,观音就在你面前,或者你本身就是观音,你与众生一起,正在沐浴或主持一场盛大的法会。</p><p class="ql-block"> 坐向九莲台,神幻舍利子。洞中色相空,万籁箫箫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被官亭湖周围神奇的山石吸引,在此传经布法,教化育人,无时不在,不处不在。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林木,每一片落叶甚至每一个灵魂都被菩萨开光,受到佛祖保佑和庇护,也不必担心遇到危险或灾难,因为菩萨就在你身边,与你同在,充满了祥瑞安宁。观音幻迹表达的主题正在此处,一方面体现佛教文化在临澧县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体现临澧人民的乐观和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观世音与我们同在。</p> <p class="ql-block">7:楚城西照</p><p class="ql-block"> 夕阳无限美,照在泱泱大地,也照在宋玉城上。绿树掩映下的亭台楼阁被护城河团团包裹,波光鳞鳞的河水中,清晰地留下宋玉城的倒影。水上水下,交相辉映,似是一幅唯美的水墨图画,又宛如平地咋现的海市蜃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大约是始建于先秦时期宋玉城的夕照场景。两千年来,多少文人趋之若鹜,只求到此一睹战国楚城风采,沐浴楚大夫宋玉的灵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临澧县城东去3.5 公里,有一集市名陈家桥,宋玉古城就位于陈家桥集市的北侧。古城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四周除了外围宽约20米左右的护城河外,城周还有高4米、宽5米的城墙。在护城河外十公里范围内,散落多处大型楚墓群,宋玉墓距离宋玉城1500米,处于浴溪河和沙溪河交汇处。毗邻宋玉城东南角有宋玉庙、九辩书院,宋玉庙由晚唐诗人李群玉发起兴建,后被清代中叶大财主蒋明试整修,并同时捐建九辩书院。往东1000米处有看花山,宋玉当年在此看花和创作。往西500米处有放舟湖,宋玉曾在此垂钓和采莲。据传,被李晚芳誉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曾在宋玉城屯兵多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有宋玉,再有宋玉城,还是先探访一下宋玉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名子渊,晚年号鹿溪子,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宋国公族后裔,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相传为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由他而来。</p><p class="ql-block"> 宋玉在临澧生活了约47年,其中在澧北平原生活了14年,在楚王封地云梦之田,今临澧县原望城乡宋玉村生活了33年。公元前282年之前,宋玉师从屈原,慢慢长大成人,同时学到屈原辞赋的不少精髓。公元282年之后,宋玉被好朋友景差推荐给楚顷襄王当文学侍从,开始亦文亦政时代。那年,宋玉17岁,跟着顷襄王来到临澧,开始逐鹿澧阳平原。随着宋玉文学才能显现,楚顷襄王对这位秀外慧中的年轻人赏识有加,二十岁左右的宋玉就提拔为大夫。据传,宋玉在此期间写下了《高唐赋》、《大言赋》和《小言赋》,喜欢附庸风雅的顷襄王非常欣赏,一高兴就把云梦田赐给了宋玉。这云梦田没在别处,就在峪溪河南岸,营驻山、冉山、看花山以西,属于道水冲积平原,丰腴肥美,典型江南水乡,稻椒之地,可谓福地洞天。对于出生于湖北宜城的宋玉,年纪轻轻就在异乡拥有了自己的房产和田地,可谓春风得意。随后,更加激发他的创作和从政热情,陪着顷襄王或游兰台宫,或游云梦泽,写下了《风赋》、《对楚王问》、《钓赋》、《神女赋》等千古名篇。又于公元前278年与辛庄联手,平定了楚大夫昭奇的叛乱。应该说生活在临澧澧阳郢都的这一时期,是宋玉文学灵感和政治才能最为突出和闪光的时刻。也在这一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都,楚襄王被迫迁都陈城,即今河南淮南。屈原受朝廷和楚王近臣排挤,报国无望,投汩罗江自尽。公元前263年,顷襄王死,考烈王即位,考烈王对宋玉不大感冒,基本上对宋玉是冷处理。尽管后来宋玉毛遂自荐再度当过议政大夫,大举东征讨伐鲁的考烈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终于免去了宋玉的一切职务。</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5年,宋玉挥别陈城南下,出淮阳、入唐河、进宜城;不成,故国已成敌国,他再仓皇奔长江、走松滋,溯澧水,回到安福赐田,在看花山附近、放舟湖畔结庐筑城,过起了居士生活。 </p><p class="ql-block"> 宋玉在云梦田生活的日子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赋体文学突破。屈原所作歌赋多因为政治,无心插柳。而宋玉则是潜心研究,发扬光大。作官时为阿谀奉承君王,斟词酌句只为君颜一展,当然费尽心思;归隐之后,精心创作《九辩》等,将赋体、山水、艳情文学写作手段和方法推向极值,文学价值已空前。撇开政治因素,宋玉在文学造诣上已超出屈原。二是楚文化传承。因为有宋玉才有楚辞,宋玉来到浴溪河边,除了创作上巨大成就之外,就是整理楚辞,将屈原《离骚》和他的《九辩》编辑成合集。一方面凭他影响,使作品得以流传;另一方面,他收徒教化,他的学生将其作品远播他方。使楚辞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得以保存和传承。 </p><p class="ql-block"> 秦兵攻破楚都后不久,宋玉在兵荒马乱中死去,当地村民和友人、学生替他举办了简朴的丧事,后又为他立碑。但经岁月的剥蚀,宋玉墓的玉字之关键一点居然难辨,长期被人误为宋王墓。直到六朝时的一首“黄花鱼儿歌”,才道出真情:“年年四月菜花黄,黄花鱼儿朝宋王。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只道朝宋王,谁知朝宋玉?”这首民谣传唱很久,没人理会。晚唐澧县籍诗人李群玉凭吊宋玉墓后,挥笔写下“雨蚀玉文旁没点,至今错认宋王坟”的诗句,方才正名。 </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管怎样演绎发展,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无可撼动。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独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司马相如写《子虚》、《上林》等赋时,尚需摹仿宋玉《高唐赋》。刘绍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李白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 杜甫有诗赞曰:“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窍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p><p class="ql-block"> 李群玉则自称:“宗师屈宋。”宋代欧阳修坦言道:“宋玉比屈原有出兰之色。” 明代陈第在《屈原古音义》中写道:“宋玉之作,纤丽而新,悲痛而婉,体制颇沿于其师,讽刺有补于其国,亦屈原之亚流也。”王夫之评价说:“故嗣三闾之音者,唯玉一人而已。”等等,不一而足。中国文坛上历来以屈宋并称,历代文苑泰斗无不被宋玉的人品才干折服,且把他尊为师表,引为楷模。</p><p class="ql-block"> 宋玉晚年在临澧生活了33年,留下大量的痕迹,除了与他有关的楚城、宋玉的村庄冠名,安葬地宋玉墓等之外,最重要的是宋玉城。两千年来,不少热爱文学和尊崇文学的才子佳人,包括官场中的文化人不断投资捐建,使宋玉城一度十分繁华,成为安福道水南岸一处文化胜地、热闹集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受战火洗礼,宋玉城逐渐衰落。再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影响,宋玉城包括宋玉庙、九辩书院毁于一旦,甚至连放舟湖也退湖还了田。有一首诗道出了一般人的心情:“落日下荒城,残霞散文绮。行人访遗踪,独立斜阳里。” 楚城夕照,从字面解释是赞美宋玉城黄昏的无限美好,引申理解是比喻人生晚景的辉煌。仕途不顺的宋玉,晚年并未悲观守陈,而是不但研究和创作楚赋,并写成千古流传的《九辩》等楚辞名篇,成就不比做官差,实现了真正的夕阳红,大器晚成。 楚城夕照同样寄托了临澧人民对美好人生的期盼,人生没有绝望的风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志者,事竞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宋玉城一定可以恢复往日辉煌,届时,晨光夕照,辉映临澧人民无限幸福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8:营驻山</p><p class="ql-block"> 楚汉相争的烽火硝烟已然散去,两军对峙的防御垒台还高高矗立。折戟沉沙,一代风流人物自刎于乌江岸边;大江东去,无数风花雪月沉淀在秋天深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仿佛想要还原一场战事;山雨欲来,抃风舞润,似乎又在高奏英雄凯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大约是站在将军山上,极目临澧县城,引发对安福城外八景之一的“汉垒秋风”感触的内心呈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军山坐落在距县城东南约11公里的烽火乡将军山村境内,海拔180多米。将军山属营驻山一脉,山形陡峭,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北与担粮山,南与营驻山主峰遥相呼应,紧扼道水,曾是古代重要的军事据点。将军山植被丰厚,矿藏富饶,风光旖旎。特别是万亩杉木林蔚为壮观,远远望去,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青绿莽莽,烟岚横带,充满灵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传秦末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对垒疆场。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为剪灭项羽有生力量,阻其西进,令汉将张良、陈平、纪信挥师楚国南云梦之地,兵扎营驻山,粮集担粮山,并修筑防御工事,围追堵截项羽楚军。汉军在道水下游南岸观音庵集镇一线,修筑高数十丈、周三十里之固垒。汉将楚军重重围困,四面唱起哀婉的楚歌,动摇楚军军心,致使一代袅雄项羽兵败夜遁而逃。传说当年汉军堆砌的固垒,就是将军山的雏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军山自古就是军事重地、战略要塞,乃兵家必争之地。烽火连三月,时世造英雄。据史料记载,明朝战将张映将军追随朱元璋征战,开创明朝天下,屡建奇功,后奉命率部在澧州的长乐里脚迹渡北坪(今临澧县烽火乡观音庵村),开荒屯垦,并安家落户。张映卒于永乐年间,死后埋葬于此山,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将此山命名为将军山,将军山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坊间传闻汉将当年营垒处,倘遇风雨之夜,尚能听到兵马嘶鸣之声。历来文人贤达多有咏叹,寄托人们对将军山的喜爱和景仰。“每秋风振响,山谷皆鸣,八公山草木皆不过尔尔;云飞而思猛士大风歌,至今如或闻之。”“残业卷秋云,樵歌出汉垒。穷山草木生,时有大风起。”清代张范《汉垒秋风》咏叹:“古垒今犹在,沉沙铁未销。行人凭吊古,落日风萧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垒秋风是两个名词铺陈,描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是表达临澧人民内心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永远不要有战争,不要有杀戮、死亡和灾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让汉垒空余恨,过招的只是秋风,不再有战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