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引以为豪的故乡哈尔滨市,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了著名的旅游城市:夏天是避暑胜地,冬天是冰雪世界,来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纷至沓来。今年七月下旬,避开高温酷暑的北京,我又融入了故乡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之中。</p> <p class="ql-block">说起哈尔滨,首先要说松花江和中东铁路。哈尔滨的称谓来自滿语,意为“晒漁网的场子”。也就是说,以捕鱼为生的满族人让哈尔滨成为人居之地。中东铁路的建设让哈尔滨作为东北最大的铁路枢纽和水陆商埠日益发达,松花江畔的城市逐渐兴起。可以说,是松花江赋予哈尔滨以生命,中东铁路赋予哈尔滨以生机。</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是打卡胜地。实际上,整个江堤大道都是这个公园,所以它的原名叫“江畔公园”。</p> <p class="ql-block">防洪纪念塔耸立江边,是哈尔滨市的地标性建筑。1957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8.38米,洪峰流量达12288m³/s。哈尔滨市党政军民齐心协力,谱写了抗洪胜利的英雄凱歌。防洪胜利纪念塔为此而建。塔身下部记载了1932年、1957年的洪峰水位。1998年的第三次洪水也增补在上。其中尤以1957年的洪水为最。</p> <p class="ql-block">通江街口到江沿的尽头处有一座英雄降龙雕像,也是为纪念1957年抗洪胜利所创建。</p> <p class="ql-block">有水的城市不一定美丽,但美丽的城市一定有水。母亲河松花江养育并滋润着哈尔滨。这里的人们习惯于闲睱时到江畔坐一坐走一走,望着波光粼粼的江水,平撫自己的心境。每逢节日,人们纷纷走下江堤的石阶,掬几把江水祈福,现已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这是去北大荒前坐在江边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8年去北大荒之前,我家就在离江沿(当地人对江畔的称谓)不远的红旗街(现中医街)。那时经常去江边游泳,在江中划舢板船,江心岛的沙滩上穿着泳衣的姑娘小伙悠然自得。如今江心岛没有了,舢板船没有了,禁止自由下江游泳了。如果想去江北太阳岛,要么乘地铁,要么乘渡轮,要么乘空中索道。虽说快捷方便安全,但我总觉得少了一些味道。</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江上俱乐部建于1912年,已被列为保护性建筑。这里是体育爱好者聚集的地方。俱乐部和九站沿岸水很深。当年我们横渡松花江就从这里下水,游到对岸。</p> <p class="ql-block">轮渡码头是松花江一景。多用浮船沿江而设,装饰华丽,五彩缤纷。游轮分属不同公司,竞相拉客,但价格有统一规定。</p> <p class="ql-block">江边做小生意的小商小贩很多。这个卖嬉水玩具的胆量够大。虽然江水上涨已淹没下面的台阶,他把货架支在水下的台阶上,生财有道。</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北岸是松北区,著名的太阳岛就在这里。当年一派郁郁葱葱的自然风光,鸟语花香。几处工人疗养院隐在绿树丛中。江汊子转弯处是太阳岛饭店。如今,自然风光被大量的人造景观所替代,游人如织,我已经不适应这座过去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松北区2013年矗立起一个新的景观一一哈尔滨大剧院。2016年2月,哈尔滨大剧院被ArchDaily评选为“2015年世界最佳建筑”之“最佳文化类建筑”。</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的美景总是伴随着横跨大江南北的江桥。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是当年中东铁路大动脉的中东铁路桥。它的名字叫松花江滨洲铁路桥,1901年正式启用。哈尔滨人称“老江桥”。以该桥连结的铁路线为界,铁道东是道外区,铁道西是道里区。当年,桥两端都有解放军战士站岗放哨。在运行了114年后,这座哈尔滨的地标改成了人行观光桥,成为哈尔滨市新的旅游打卡地。老江桥东侧新建了一条运行高铁的新江桥。两桥毗邻,并驾齐驱,一老一少,一黑一白,诉说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由于东西方文化交融,教堂是哈尔滨风情文化的一个特色。哈尔滨现存20余座教堂。这些教堂建筑风格迥异、特色鲜明,文化交流气息浓厚。</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作为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是哈尔滨市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索菲亚教堂内部保留着岁月的痕迹,仍然是斑驳陆离,伤痕累累,诉说着沉甸甸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仿造莫斯科大教堂于1900年建成,耸立于南岗区的制高点,曾经被誉为“远东第一东正教堂”。可惜文革时期被毁了。</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两万犹太人在哈尔滨居住生活。哈尔滨包容了犹太文化,保留了这段历史。有两座犹太教堂很有特色。一个是犹太新会堂,另一个是犹太总会堂。目前展览主要在犹太新会堂。</p> <p class="ql-block">1900年开街的道里区中央大街久负盛名,被誉为亚洲第一街。大街全长1450米,整条街道由87万块进口面包石(花岗岩)铺就,每块面包石当年价值一个银元。大街北端是松花江边著名的防洪纪念塔。街道周边有75栋欧洲风格的建筑,置身其中,让你觉得哈尔滨被誉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从前,中央大街有公交车运行。1997年6月1日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改造成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由于它的历史文化,异域风情,美丽景观,美食购物,游客纷至沓来。从清晨到深夜,这条街永远是人潮汹涌,摩肩接踵。道路两旁灯柱上的音箱不断传出悠扬的俄罗斯音乐与歌曲,更浓厚了欧洲风情的韵味。我认为,在全国的步行街中,哈尔滨中央大街游人密度与效率应排在首位。</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铺路的面包石长18厘米,宽10厘米。这条路至历经120余年车水马龙却极少破损,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每天傍晚时分,画家们齐刷刷地在中央大街北端摆摊画像,欧风十足。</p> <p class="ql-block">马迭尔宾馆是中央大街最著名的建筑。这所宾馆始建于1906年,1913年落成,创始人为俄罗斯犹太人约瑟夫.亚历山大罗维奇.卡斯普。该宾馆富丽堂皇,是当年最华贵的酒店,也是哈尔滨市第一座涉外酒店。</p> <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一11月,受中共中央委托,新政协筹备会在马迭尔宾馆召开。民主党派领袖及社会贤达沈君儒、李济深、何香凝、郭沫若、马叙伦、许广平、茅盾、柳亚子、马寅初等人都下榻马迭尔宾馆。现在马迭尔宾馆旧舘的一些房间门上都贴有当年某位名人居住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马迭尔宾馆已经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身。马迭尔西餐厅、马迭尔冷饮厅声名鹊起,宾客如织,络绎不绝。无冬立夏,马迭尔冷饮厅的“马迭尔冰棍(带儿音)”销售窗口前常年人头攒动,遊客排队购买。没吃过马迭尔冰棍儿,就没来过哈尔滨。寒冬腊月,在中央大街上啃着马迭尔冰棍成为一景。</p> <p class="ql-block">其实,马迭尔冰糕(哈尔滨人对冰淇淋的称谓)比马迭尔冰棍更胜一筹,奶香更浓郁。因为买冰糕要到狹长的店内开票,很多遊人不知道,也不如买冰棍方便,所以冰糕名气没有冰棍大。我从小就乐于到店里吃冰糕。这次回哈尔滨,最多一天去吃了三次。</p> <p class="ql-block">夏日的傍晚时分,马迭尔宾馆的阳台上就开始了歌舞表演,演员多为俄罗斯艺术家,载歌载舞,手风琴小提琴颇有水准。此时的马迭尔宾馆门前,成为中央大街最拥挤的路段,只有硬着头皮往前挤,才能冲出重围。</p> <p class="ql-block">我住马迭尔宾馆的日子里,早餐时经常遇到在阳台上表演的俄罗斯演员。饭后他们邀请我参观演出的阳台,这个舞台太狭小了。我自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马迭尔宾馆的街对面是著名的华梅西餐厅。这间餐厅始建于1925年,原名“马尔斯茶食店”,主要经营俄式大菜。哈尔滨的西餐久负盛名。中央大街最有名的是马迭尔西餐厅和华梅西餐厅,后来又增加了波特曼、塔道斯、老俄侨、田园等西餐厅,以俄餐为主,很难说谁更地道,慕名品尝即可。</p> <p class="ql-block">除了西餐之外,华梅西餐厅的面包也名声在外,尤其是大列巴和梭形面包(俄语称赛一克)。每天早上卖到中午11点。门前买面包的人总是排长队。</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们吃的大列巴酸香可口,切开后有大的蜂窝孔,拿一片在手里微微弯曲,啤酒花发酵的香气扑鼻,让人食欲大振。不知道是因为原材料,还是工艺失传,现在的大列巴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在中央大街随处可见“秋林里道斯、秋林大列巴”的招牌和店铺。早年间,秋林公司是哈尔滨最大的百货公司,在道里中央大街和南岗大直街各有一家商场。道里的商场很早就关闭了,南岗秋林公司所在集团因经营不善融资转为经营房地产和黄金为主,把原来公司的食品分公司和糖果公司抛弃。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之后,集团被责令退市,一蹶不振。秋林糖果公司虽说是秋林集团的弃子,但奋发图强,自己搞了个秋林里道斯,举起了秋林的大旗,专门做红肠、大列巴、格瓦斯这些具有哈尔滨地域特色的食品,红红火火,与哈肉联红肠、商委红肠三足鼎立。</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南岗秋林公司</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还有一处特别值得游览的景区一一伏尔加庄园。庄园位于偏远的香坊区阿什河畔,加之是新建的景观,所以旅游团一般都不安排。其实庄园是以哈尔滨历史为依托,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庄园建有三十多座经典的俄式建筑,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俄式建筑群。伏尔加庄园于2012年6月1日正式营业,面积60多万平方米,游客会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伏尔加庄园打造了一座缩小版的圣·尼古拉教堂,让人们有机会再见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的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伏尔加庄园经常邀请俄罗斯歌舞团演出,原汁原味,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我用手机录制片段,效果不太理想,留个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东北菜是哈尔滨的美食特色。我的味蕾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味道。在北京我常常怀念哈尔滨的香瓜(尤其是那种白色有点儿嫩绿的),香气扑鼻,掰开瓜籽离瓤,咬下去蜜罐一样。还有筋饼、酸菜粉条、锅包肉、酥黄菜、饺子……。在北京即使有,也吃不到家乡的味道。这次回哈,亲人们早把香瓜送到酒店房间。俗称旱瓜涝枣。虽然今年雨水大,但香瓜仍然甜,每天必须吃一个。亲友们每次相聚待我以东北菜色,餐具都是大盆大盘,透着豪爽。因为花样太多,我也记不住菜名,只好奉上拼图。</p> <p class="ql-block">东北人吃饭,蘸酱菜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这道菜叫酥黄菜,原料是鸡蛋,炸成一粒粒空心球,酥脆甜香。</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有专门吃魚的特色店,魚类品种俱全。其中湟魚、白魚、鳌花是魚中珍品。</p> <p class="ql-block">这道浇汁魚跃跃欲试,要跳龙门。</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锅包肉外焦里嫩,微甜带酸,酥脆可口</p> <p class="ql-block">东北铁锅炖用料足实,鸡鹅魚肉应有尽有,食材丰富,味道鲜香。主食也出新花样。</p> <p class="ql-block">这个叫“锅出溜”,意思是从锅边滑下来,跟贴饼子不同。香酥薄脆。</p> <p class="ql-block">各色粘糕、打糕、粘豆包有多种馅料:花生、芝麻、红白豆,软糯可口,筋道不粘牙。甜的东西我不敢多吃,但吃起来常常欲罢不能,只能多买几样,每样品尝一下,多饱眼福,略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住在道外区,中学就读于哈尔滨市第八中学。这次回哈尔滨重访故里,时光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p> <p class="ql-block">初中二年级以前,我都住在这栋红楼里。遗憾的是旧的院子已经不复存在,找不到楼梯入口,我只能眺望曾经的窗户,感叹楼没被拆掉,岁月变迁还给我看到它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后来父亲单位分了一个大房子,家就搬到道里区红旗街(现改成中医街)。原来是个平房院子,我曾经住过。我去北大荒后,院子拆迁盖了楼房,我父母在这里终老。他们住的房间已经卖出去了。</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卫生保洁管理不好,垃圾乱放</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有南北两个出口,这是上游街的院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第八中学当年是道外区最好的中学,在全市也位列前茅。我在这所学校初高中连读五年,直到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八中政教主任李曌老师热情接待我们并陪同参观。</p> <p class="ql-block">哈八中这座楼始建于1932年。现在被哈尔滨市政府挂牌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大楼结构布局设计超前,历时近百年依然坚固,走廊和楼梯比一般建筑宽阔敞亮。所有的教学用房除了装修之外格局未变。</p> <p class="ql-block">楼下天井还有两棵大树。当年有几棵丁香树,香气四溢。我们课间坐在窗台上品味扑鼻的香熏。</p> <p class="ql-block">可惜后院操场太小,但是当年并不妨碍我们打球滑冰。现在学校有室内体肓舘。</p> <p class="ql-block">祝福母校哈尔滨市第八中学奋发图强,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的半个多月里,我整天沉浸在家人的亲情和朋友们的友情之中。他们恨不得把我每天的活动都安排了。</p> <p class="ql-block">我当知青是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听说我回来,在海生的召集下,同连队的哈尔滨战友欢聚一堂,互道衷情,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感慨。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心都不老。</p> <p class="ql-block">同为北大荒的兵团战友,后来的境遇大不相同。这群人在一起,从无高低贵贱之分,同甘共苦的岁月把我们凝聚成一个整体。我们感叹那些已经离开人世的荒友,祝愿活着的战友多多享受今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无论你在几师几团几连,只要是北大荒兵团战友,都是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几个中学同学组织了一个战斗队,从哈尔滨徒步串联去北京看望毛主席。上山下乡开始后,战斗队的老朋友们就分手了,我一直想念他们。这次回哈尔滨市,义祥兄帮我联系到了慧林同学,他是从哈尔滨市财政局退休的。</p> <p class="ql-block">在慧林兄的努力下,几位曾经携手徒步串联的老同学历经66年后重聚。这是我回哈尔滨的一大收获。我们这一代,亲历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跨过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一定要好好的活!</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北大荒兵团当老师的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借着寻访旧居和第八中学,我们顺便沿着靖宇街从十八道街走到二道街。这是道外区的一条主干道。当年觉得靖宇街是道外区最好的大街,筆直宽敞。也许现在看多了宽阔的道路,眼前的靖宇街显得格外狭窄,看上去滿目疮痍。据说市政府正在规划改造中,保留街道两旁有特色的建筑,重新修缮后形成中华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p> <p class="ql-block">在南三道街周边已经建成了一片“中华巴洛克”街区,成为道外区的旅游名胜。“中华巴洛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化的巴洛克建筑,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筑临街的侧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的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元素,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传统民族的,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种外廊式的楼梯和楼道在道外区比比皆是,是中华巴洛克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壁画记载了当年大戏台的热闹场面。</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地图象个天鹅,哈尔滨被称为“天鹅项下的珍珠”。这座美丽的城市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其强大的工业优势已不复存在,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任务艰巨,财政的压力会很大。令人欣慰的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砥砺前行,开拓进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沿着友谊西路前行,眼前的新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景观大道颇有气势,其现代化程度与老城区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故乡哈尔滨,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乡情亲情友情。写完此篇,我感觉离故乡更近更亲。祈愿哈尔滨市蒸蒸日上,父老乡亲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