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行——美丽富饶的东台与移民文化

紫苏

2023年4月25日午后二时三十六分,到达江苏省东台市地界,从南沈灶出口下高速路。 <p class="ql-block">  相对嘉兴而言,属盐城市下辖县级市的东台是一座颇为年轻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古时的东台为扬州辖境,属海陵县地,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在此建西溪镇,南唐升元元年(937)海陵监驻“泰州东北之东台场”,东台之名始见于史籍。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东台与海陵分离设县,时过境迁,现在的海陵只是泰州市的一个区,而东台市则已成为黄海之滨一颗熠熠闪光的新星。需要说明的是与之交界的邻县大丰以前也是东台的一部分,1942年析出设为台北县,1951年因与台湾省台北市同名而改为今名。</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从《嘉庆东台县志》截留的一组图片,从中可以看到古代的东台有着自己的城墙与城门,有着自己的书院和文昌阁,有着自己的县衙,有着自己的民居,曾经也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古城啊!</p> <p class="ql-block">↑《嘉庆东台县志》卷一中的东台县城池图</p> <p class="ql-block">↑《嘉庆东台县志》卷一中的东台县县署图</p> <p class="ql-block">↑《嘉庆东台县志》卷一中的东台县西溪书院图</p> <p class="ql-block">↑东台老城标志(东台时空《依稀旧日时光,追寻东台老城记忆!》2021.3.5)</p> <p class="ql-block">↑二百五十年前的东台县署遗址(东台时空《依稀旧日时光,追寻东台老城记忆!》2021.3.5)</p> <p class="ql-block">  东台的历史就是一部盐文化的历史,因濒临黄海,故多为滩涂,汉代便有人在此用海水煮盐,唐代乾元元年(758)官府在此设置盐院,故盐亭林立。因受海潮泛滥,多为盐碱地,故多处无法栽种粮食树木等农作物与经济作物。</p><p class="ql-block"> 从以下的一组图片可见古代东台的盐业经济有多么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嘉庆东台县志》卷一之梁垛场图</p> <p class="ql-block">↑《嘉庆东台县志》卷一之何垛场图</p> <p class="ql-block">↑《嘉庆东台县志》卷一之丁溪场图</p> <p class="ql-block">↑《嘉庆东台县志》卷一之草堰场图</p> <p class="ql-block">  正因为离不开盐文化,沿途所见,以“灶”和“仓”(“仓”字地名将在《弶港农场》一文中提及)作为地名的村镇很多,同行的C先生爱好文学与历史,他对此的解释为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灶”字,是因为古代在此设灶煮盐,所以有“头灶”、“二灶”、“三灶”、“四灶”、“南沈灶”、“赵家灶”、“西刘家灶”、“南掼灶”、“西掼灶”等等这些很有历史感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  果然从网络上查询到一些与“灶”有关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如“头灶”: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有罗姓和李姓两户居此合伙烧盐,因是当地的头一个盐灶,故名头灶。(博雅地名网《东台市各乡镇地名由来》)</p> <p class="ql-block">  又如“南沈灶”:明代以前,境内汪洋一片,由于海水淤沙冲积,衍变成滩涂陆地,是范公堤以东地区地势最低的“凹荡荡”。后来从苏州阊门迁至安丰的沈氏百姓复迁此地定居,靠烧盐为生,称为“灶户”。明朝政府派员来此地管理,并规定灶户不能私自收割柴草,柴草是灶户烧盐的唯一燃料,明天启五年(1625)此地灶民为了反对明朝政府强征暴敛,推举一位名叫沈煌的出头陈情官府纳税,由于沈煌的建议被官府采纳,从此名扬四方,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此地的地名定为“沈灶”。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大丰县的“沈灶”同名,故冠以“南”字,更名为“南沈灶”。(360百科)</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南沈灶已发展成了一个小集镇,而且还有自己的高速公路进出口。</p> <p class="ql-block">  顺便提一下在清代平湖文人沈季友的《槜李诗系》卷二十六也记载有一位嘉善诗人沈煌:</p><p class="ql-block"> 煌字火文,嘉善人。明季文弊,竞猎六朝,煌昌明程朱之学,设席教授,负笈者三百馀人,学者称“弘益先生”。顺治甲午(1654)选贡不仕,终。有《弘益堂稿》。</p><p class="ql-block"> 寄赠止岳弟刺史粤东</p><p class="ql-block"> 竻竹城边试锦衣,烂柯山下草初肥。春风几夜吹乡梦,径傍天南一雁飞。(《槜李诗系》卷二十六)</p><p class="ql-block"> 两位同名同姓者虽然地处长江南北,却都以各自不同的作为留名青史!</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此次的东台之行彻底颠覆了我对传说中苏北的认知,嘉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便有大量来自苏北的移民,因此在我的印象中,苏北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而人民亦生活贫困。但是一路行来,目所触及,皆是广袤的土地,笔直的大道,丰沛的河流,密集的植被与丰盛的物产。同行的C先生是土生土长于东台的垦二代,面对我的感慨,微笑着告知:“我们这里地广人稀,而且这里的人民都很勤劳,没有一块闲置的土地。”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感!的确如此,后来几天的所见所闻充分验证了此说。</p> <p class="ql-block">↑在东台随处可见这般宽敞笔直的河流,两岸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  东台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多样,农作物夏熟有小麦,秋熟有水稻和玉米,可以说随便在粮店里购买的大米就比嘉兴的好吃。</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时节我们看见田间种植着一望无边的小麦,饱满的麦穗在微风和煦中摇曳,预示着又是一个丰年!</p><p class="ql-block"> 东台的花生虽然颗粒较小,口感极佳,喷香可口。另外东台的丝绸业也很有名,除此还有桑葚酒和陈皮酒。</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东台以后才得知正逢大棚西瓜的收获季,各家宾馆人满为患,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果商人。因为东台的沙壤土很适合西瓜的生长,我们看到的品种就有8424,黑晶、特小凤、早春红玉等等。8424和特小凤大家已经知之甚多,黑晶在我们嘉兴很少见,此瓜肉质细腻甜美。除了大棚西瓜,东台的大棚蔬菜也是品种繁多,运输蔬菜和西瓜的大货车每天往来如梭。</p> <p class="ql-block">  东台的水产和海产非常丰富,要知道东台的滩涂面积达156万亩(占全省22%),这里滩涂养殖业很发达,此行令我们大开眼界,也大饱口福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品尝了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的确个大鲜美!据说东台文蛤的出名还与那位有着旅游癖的乾隆老爷子有关。</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人们很喜欢自制各种“炝”类海鲜,如炝白虾、炝螃蜞、炝泥螺等等。性情豪爽的东台人经常会邀上三五好友品尝自己的手艺,餐桌上推杯换盏,高谈阔论,真当是畅快淋漓啊!</p> <p class="ql-block">↑被称作“天下第一鲜”的东台名菜——文蛤炒韭菜</p> <p class="ql-block">↑鲜啧啧的炝白虾</p> <p class="ql-block">↑新鲜咚咚的河虾</p> <p class="ql-block">↑花蛤炒莴苣笋,可以说东台餐桌上几乎顿顿离不开各种蛤蜊烧菜。</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品尝了酒酿与炸馒头干混搭的甜点</p> <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生活在黄海沿岸的人民始终在与自然的搏击中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北宋天圣二年(1024),为了遏制海潮的侵袭,担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楚州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堰,俗称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省阜宁县,南抵今启东市的吕四港镇,长五百八十二里。民国时期的通榆公路和1950年开工的204国道便是在范公堤江苏阜宁至东台富安段上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范公堤与黄河故道图</p>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进行盐务管理,明洪武元年(1368),扬州两淮盐运司设泰州盐运分司,下辖安丰、富安等十个盐场,至清代都在东台县境内,史称“淮南中十场”,而安丰古镇居其首位。</p> <p class="ql-block">  其实如今盐城区域内的各县市能够发展如此迅猛,经济如此发达,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三次大移民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1328.10.21~1398.6.24)实行移民屯垦政策,将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四千馀户四万多人迁至淮南各盐场落户入灶籍为盐丁,史称“洪武赶散”,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移民了,《明史》并未记载这次大移民。究其原因,据说是因为元末吴王张士诚据守平城(今苏州),朱元璋历八月方克苏州,为泄其恨,方有此举,只是苦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富庶之乡的五府居民。而我们江南一带来自苏北的移民大多数应该就是这些洪武年间苏、松、嘉、湖、杭五府被强制移民的盐丁后裔,他们不过是返还曾经的祖居地而已,只是祖先的儒雅之气在他们身上早已荡然无存了,大多数都已成为目不识丁的文盲,但是他们生活在穷山恶水间的吃苦耐劳精神与蛮横顽强的豪爽脾性却令人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1328.10.21—1398.6.24)</p> <p class="ql-block">↑张天寿、李小康《洪武赶散图》</p> <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人祖祖辈辈便传承了一个永远的记忆——我们来自苏州阊门。曾经在苏州图书馆工作过的嘉兴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沈秋燕女史告知,她就遇到过一些到苏州图书馆寻根问祖的海内外人士,其实祖籍阊门之说是一个混淆的概念,阊门只不过是洪武年间移民的一个集散地而已。为了复原这段被埋没的历史,2012年苏州市金昌区在阊门外古运河畔建有一个“阊门寻根纪念地”,记载了七十馀个迁徙的姓氏。</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南迁的苏北人中大多数是循着祖辈的足迹重返曾经的祖居地,只是他们也成了新的移民,需要经过几代人的磨合才能融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赶散”迁徙图</p> <p class="ql-block">  移民文化在这里有了初步的显现,如 “洪武赶散”对苏北方言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俞扬在《“洪武赶散”与苏北方言》一文中有着颇为详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移民是民国八年(1918),1855年由于黄河北归山东入海,使得淮南盐业衰败,于是盐民转而业农。但是苏北一带多为盐碱之地,种植农作物实在不易,又因连年战争,于是便有了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1853.7.1~1926.8.24)的“废灶兴垦”之倡,此说引领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庄安正教授在《回望一个世纪前的苏北海滩》云:“张謇在南通创办了生产机制棉纱的大生纱厂。大生纱厂投产后对原料棉花需求量急增,使张謇日益感到应该建立一个稳定的棉花基地”,具有格局宽广的他将眼光投向了北面的不毛之地,于是兴起了第二次移民潮,因这批移民多来自南通、启东和海门,故史称“启海移民”,庄安正《回望一个世纪前的苏北海滩》载“1901年至1925年间,南通、海门的农民前往苏北海滩充当移民的总数20多万”,戴文华《张謇与大丰的废灶兴垦》考证仅大丰县“6家盐垦公司招佃移民21606户,128453人”。</p> <p class="ql-block">↑张謇(1853.7.1—1926.8.24)</p> <p class="ql-block">  这次的移民潮除了对苏北地区农业发展与水利灌溉产生了极大的改良,还带去了新文化的冲击,如住宿环境、言谈举止、文化教育等等,要知道当时苏北海滩灶民的生活状况极为悲惨。《回望一个世纪前的苏北海滩》引用了姚谦《张謇农垦事业调查》对当地灶民落后的风俗习尚与结构不合理的简陋住房的描述,“房子不开窗,通风条件差”,“菜是咸菜和螃蜞,长了蛆还吃酱”,“夏天不穿裤子,已成为习惯”,“大小便不分场合”,“弄不好就要打架”。而且灶民世代文盲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启海移民”对于苏北的移风易俗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以上三图皆为美国传教士拍摄于宣统二年(1910)的海州刘家顶(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移民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军垦农场的大力开发而产生的,只是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不多,C先生告知,从南通到连云港沿海一共分布了十大农场,其中还包括上海的几个农场,被称作上海在外省的“飞地”,这种开垦热也算是一种新的移民潮吧。1995年中国社会学会人口与环境 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编写的《中国人口与环境》(第二辑)有这样的一段话语:“因江苏农垦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很早就居全国之首,所以垦殖指数这高(53.8%)位居全国各省(区)的前列,加之水域比重大(占总土地面积24.9%)”,农垦对于江苏滩涂改造由此可见一斑。关于军垦的这段历史将在《弶港农场》一文中叙述。</p> <p class="ql-block">↑东台的军垦农场(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一位嘉兴的朋友在我的朋友圈里留言说:“我还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去过盐城与东台,那时很落后,盐城是地区所在地,主干道还是条很宽的泥路。我们住在地区招待所,算是最好的旅社了。没有单人房间,最少只有四人一间的。东台更是落后,整个城区还不及现在的王江泾这么繁华。”</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东台不仅仅有着丰饶的物产,还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利用自身的滩涂优势打造了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300万公顷)——条子泥景区,二O一九年七月五日经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成为我国第十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全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和江苏省世界自然遗产空白。</p> <p class="ql-block">↑东台条子泥滩涂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东台”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占地6.5万平米的人造森林公园</span>建于1965年,记载了当年的农垦人与知青艰难垦荒的历史,是第三次移民潮带来的丰硕成果。</p> <p class="ql-block">↑东台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  因为滩涂,东台还成为了麋鹿和丹顶鹤的栖息地,我们曾在条子泥看到了一群有着二三十头的麋鹿,正悠闲地卧在滩涂上。</p> <p class="ql-block">↑麋鹿(网络)</p> <p class="ql-block">↑丹顶鹤(网络)</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紧促,还有很多地方未能前往一游,多多少少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西溪文化景区,要知道西溪古镇是东台历史的发祥地,被称为东台之根。又如距离弶港农场很近的新街镇就有一个垦殖文化馆,展示了张謇盐垦历史。</p><p class="ql-block"> 了解东台历史后便可知道盐文化与移民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今天东台的美丽富饶离不开千百年来无数生灵艰苦顽强的奋斗。</p><p class="ql-block"> 最后想说的是东台有着如此深厚的盐文化与移民文化,有着如此优越的自然景观,有着如此丰盛的各种物产,实实在在是一处非常适合居家的场所。这里的植被密度高,公路两侧多是树木和灌木丛;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可以极目远眺蓝天白云;这里的交通又很便利,方便大家出行。虽然短短三四天的东台之行犹如走马观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真心的想自己阿移民到东台居住了。</p><p class="ql-block"> 期待苏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美好!期待东台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