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分钟教子更轻松‼️(301—310)

郭妍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301 孩子迷恋电子产品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 孩子迷恋电子产品,一般来说,既有家长管教方式的问题,也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首先,家长的管教过于松散,对孩子的行为没有适度约束。</b></p><p class="ql-block"> 孩子沉迷于手机/电视,往往与家长过于顺从迁就孩子、几乎不对孩子提出要求、很少控制孩子的行为有关。在孩子刚开始接触手机/电视的时候,家长没有合理地控制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使得孩子没有节制地沉迷于此。</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其次,受到家长习惯看电子产品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 幼儿往往通过观察或模仿来学习成人的行为。如果家长喜欢玩手机、看电视,那么孩子必然也有类似的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关。</b></p><p class="ql-block"> 3—9 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中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 3—4 岁和 5—6 岁。由于自控能力不足,孩子玩起电子产品往往没有节制,一玩就是很长时间。正因为 3—6 岁孩子的自控力较弱,家长更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明确规则和要求,不断强化孩子的行为,以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四,父母陪伴的缺失、孩子内心营养的匮乏是根本内因。</b></p><p class="ql-block"> 孩子迷恋电子产品,表面上看起来是游戏设计得太有趣,让我们的孩子深陷其中,可实际是我们把孩子推向了游戏!我们缺少对孩子的陪伴,缺少陪孩子一起玩、一起读书的时间,也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当他们悲伤、难过、生气的时侯,更喜欢去虚拟世界寻找安慰。我们要懂得,父母无条件的爱和陪伴,才是孩子战胜所有恶意诱惑的最温暖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302 如何合理地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b></p><p class="ql-block"> 对于手机、电视、电脑和 iPad 这类电子产品,家长既不能绝对禁止孩子用,也不能任由孩子随意玩弄,而是要合理地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 根据美国儿科协会的建议,2 岁以下的孩子应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如果实在没法控制,应尽量控制在 15 分钟以下;2—3 岁的孩子每天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最好不超过 30 分钟;3岁以上的孩子,每天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应控制在 30 分钟—1 小时,并且规定连续看屏幕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 30 分钟。另外,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应要求孩子与屏幕保持一定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精选有益的电视节目和游戏软件。</b></p><p class="ql-block"> 电子产品所展示的内容并非都是有益的,因此,家长需要事先做精心地筛选,给孩子挑选积极向上、价值观正确、没有暴力倾向的内容。孩子看的动画片等影视内容,家长可提前观看一遍,看看是否有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容。在孩子的游戏内容上,家长也需要在下载前了解清楚是否有暴力的、不健康的内容,以免一些不良的信息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家长应以身作则,放下电子产品,多陪伴孩子。</b></p><p class="ql-block"> 有的家长由于自己陷于电子产品无法自拔,下班回家后就玩电子游戏,常常忽略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模仿家长玩电子产品,并将感情和注意力转移在电子产品上。建议家长在闲暇之余,放下手机和电脑,多多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锻炼、读书、游戏、出游、会友等,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实,当孩子有了更多可以参与的现实中的活动时,他们会自动放下手机和电子游戏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303 孩子怕黑不敢独自睡觉,这是怎么回事?</b></p><p class="ql-block"> 幼儿因为担心怕黑而不敢独自睡觉,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一直不敢独自睡觉,长期以往会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要理解孩子害怕黑暗的情绪,不能总用“没什么好怕的” 来搪塞,要先去了解其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孩子怕黑不敢独自睡觉,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随着想象的发展,孩子难以分清想象与现实。</b></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怕黑是因为他的大脑有了初步的智慧,到了感知运动的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智力也开始探索未知,并创造幻想,而孩子难以分清现实和幻想的世界,比如把衣柜想象成巨人妖魔,觉得黑暗的房间里有鬼,因此紧张害怕。因此对黑暗产生深深的恐惧。</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孩子怕黑可能是睡前依赖的表现。</b></p><p class="ql-block"> 幼儿的睡前依赖属于亲子依恋的后期表现,孩子需要黏着家长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充足了,孩子身心放松后才能酣然入睡。如果孩子安全感不足,就会主动寻求通过与家长的肢体接触来缓解和满足。可见,克服睡前依赖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第三,孩子怕黑可能与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b></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淘气时,有的家长用鬼怪威胁:“你如果再不乖乖听话,恶魔就会把你叼走,狼外婆就会来抓你!”也有的家长将淘气的幼儿关在黑暗的地方(如小房间、厕所等)以示惩罚。这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惧怕黑暗,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负面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第四,孩子怕黑可能与媒介的错误影响有关。</b></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时代,孩子很小就能够接触到各种信息,但一些电视节目或图书,会将鬼和黑做关联,渲染恐怖的气氛。让孩子感觉天黑了,危险就出现了。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他们还理解不了这些。所以,不建议孩子很小的时侯独自看一些动画片或节目,家长可以陪着一起看,必要时进行一些解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04 孩子怕黑不敢独自睡觉,怎么办?</b></p><p class="ql-block"> 为了缓解孩子对黑暗的恐惧,养成独自入睡的好习惯,家长尝试在下面这些方面努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首先,尽量不要吓唬孩子。</b></p><p class="ql-block"> 家长尽量不要给讲鬼怪的故事、看恐怖影片,不要用鬼怪、野狼等吓唬或威胁孩子。要知道,幼儿往往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存在的东西,哪些是想象的结果,常常会把影视、故事中的恐怖画面当成现实,进而吓的自己不敢睡觉。</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其次,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b></p><p class="ql-block"> 让孩子时刻处在温暖舒适、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中,增强其安全感,同时进行睡眠训练,有效克服睡前依赖。睡眠训练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可先采取同床不同被的方式伴睡,当幼儿不安时,可轻唱儿歌或讲故事安抚;幼儿习惯后实行同房不同床,当幼儿惊醒后第一时间安抚;在此基础上,才可以为幼儿安排独立房间让其独自入睡。分床睡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与父母的分离。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突然被改变,孩子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依恋。希望父母能温暖而有方法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分离第一关。这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第三,通过游戏或科学解释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b></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恐惧往往是因缺乏知识经验引起的,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恐惧对象设计游戏或进行科学解释,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恐惧对象。比如,当幼儿怕黑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将房间的灯关上或仅留一盏小灯,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进行抢球比赛。在黑暗中多次游戏后,幼儿也就不怕黑暗了。比如孩子看一些视频,比如《西游记》、《哪吒传奇》等时,经常会出现妖魔鬼怪,家长可以乘机给孩子解释一下电影动画的拍摄制作,或给他们看一下拍摄的幕后场景,以便消除他们入戏太深的恐惧感。</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四,生活中陪孩子适应黑暗环境。</b></p><p class="ql-block"> 平时,家长晚上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散步,抬头仰望星空,跟孩子一块数星星看月亮,让孩子明白原来晚上也有很多乐趣。经常在黑暗里玩玩闹闹,孩子自然忘记黑暗的可怕,转而将黑暗和快乐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05 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怎么办?</b></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要了解孩子之所以在公共场合吵闹,原因可能有这几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第一,学龄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不足。</b></p><p class="ql-block"> 在公共场合,受到丰富的环境刺激时,容易兴奋且不容易控制。尤其在商场、超市等地方,琳琅满目的商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度丰富的刺激,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容易产生兴奋的感觉,但是由于其自我控制能力有限,难以压制激动情绪,因此会通过吵闹、尖叫等行为释放自己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生理或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用哭闹吸引家长的关注。</b></p><p class="ql-block"> 孩子因为年纪小,公共场合的吵闹、缺氧的环境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从而表现出吵闹行为。此时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生理状况,是困了、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了?另外,两三岁的孩子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他们较为以自我中心,常常提出很多不合理的需求,当没有得到满足时,便通过大哭大闹的方式表达需求和不满。</p><p class="ql-block"><b> 面对孩子在公共场合无理取闹的行为,家长可以试试这样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出门前与孩子达成协议。</b></p><p class="ql-block"> 每次出门之前,都要跟孩子讲清楚今天出去是干什么的,并明确规定他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孩子遵守约定,回来之后奖励他喜欢的东西或让他做喜欢的事情;如果没有遵守约定,回来后给予惩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span><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查明吵闹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时,家长要尽量保持冷静,先稳定孩子情绪,查明孩子为何吵闹,是饿了、渴了,还是想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或者其他原因,以便根据原因实施对策。</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3、分散孩子的注意力。</b></p><p class="ql-block"> 有时孩子哭闹的原因并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家长的态度或孩子自身的需求能否被看见。因此,可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原本执着的事物转用替代性的物品来代替。例如,孩子要离开商场却舍不得某样玩具而想带回家时,可用图画纸或贴纸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安抚孩子,告诉他下次可以再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4、带孩子离开现场。</b></p><p class="ql-block"> 孩子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利用家长害怕尴尬的心理,故意在公共场合吵闹。此时家长若在现场与孩子对峙,往往很难收场,最佳的办法是带领孩子离开现场,引导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5、允许孩子宣泄情绪。</b></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已经哭到声嘶力竭、难以自控时,家长可以找个安静无人的角落,陪伴孩子将情绪宣泄完,再好好进行安抚。此时尽量避免说一些“哭成这样有什么用”之类挑衅孩子的话语,要多说理解他的难过、伤心或生气类的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06 孩子一遇挫折就退缩,怎么办?</b></p><p class="ql-block"> 孩子一般都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是不少孩子对失败很恐惧,一遇到挫折后就拒绝尝试。比如看到别人骑车很好玩,自己也想玩,但是一摔之后就不愿意再学习了。面对年龄小的孩子这种害怕失败和挫折的情况,家长可以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根据孩子个体差异正确引导。</b></p><p class="ql-block"> 如果孩子属于进取型,家长无须再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更好”,可以适当让其有一些失败的体验。如果孩子属于怕输型,家长可以把标准或期望降低一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温和而坚定地鼓励其完成任务。同时,家长可以设置一些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游戏。利用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让其在游戏的挑战中体验成功。一旦有了成功的经验,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会更愿意做出努力,并渐渐体会不轻言放弃的美好感受。</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给予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b></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失败时,家长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失望情绪,甚至对其进行指责,也不必为了避免失败而小心呵护,甚至包办代替。家长不妨积极肯定孩子的表现与努力,并给予其信心和面对失败的勇气,让他们明白失败也是另一种学习途径。同时,引导孩子乐观地面对困难,并积极寻找各种方法去克服困难。</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b></p><p class="ql-block"> 允许孩子面对自己的挫折,允许他大哭,允许他哭过之后,意识到问题还要自己解决,所以擦擦眼泪,坐起来重新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非是一个冷血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b style="color: rgb(1, 1, 1);">最后,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b><b>当孩子因为不会骑车的大哭的时候,究竟为什么要去帮他呢?是因为心疼孩子哭?因为听到孩子哭就心烦?因为孩子不停地呼喊?如果自己不帮忙,会“不像个好妈妈”?</b>……仿佛,没有一个答案是为了孩子,更多是为了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所以,不要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要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哭来解决。孩子解决不了的时侯,就可以和他一起想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四,传授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含义。</b></p><p class="ql-block"> 孩子害怕失败与挫折的反应,也许出于家长或自己对失败、成功所赋予的含义。家长要将成功的含义以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成功是尽量坚持把事情做完,而非一定要做到最好或者把别人打败。不是只有成功了才会被表扬,你坚持做了,即使失败了,但妈妈也觉得你很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07 如何疏导孩子失败后的不良情绪</b></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失败后的情绪表现特别激烈,经常是又气又恼,甚至摔打东西。比如有的孩子搭积木一直打不好,最后可能把积木给扔了,或是冲着爸妈哭喊。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让他们学会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能够有效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做事失败或遇到挫折出现不良清晰后,家长可以试试下面的小建议:</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引导孩子倾诉心声。</b></p><p class="ql-block"> 孩子在遇到失败或挫折出现不良情绪时,家长应予以关注,问一问“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可以给我讲一讲吗?”引导孩子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说出。这样不仅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且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并释放了不良情绪。同时,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孩子的感受,给予同情和安慰,为其提供心理支持。</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b></p><p class="ql-block"> 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事情上转移到新奇有趣的事物上。比如孩子沉浸在没有搭好积木的苦恼中,家长不妨给孩子介绍一下新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教孩子学会适度宣泄。</b></p><p class="ql-block"> 家长不妨为孩子的消极情绪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个具体的空间、一定的时间适度宣泄一下,情绪自然就会好转。比如,孩子生气时,可以给他/她一个枕头,供其宣泄怨气。或者告诉他,心情不美妙时,可以跺跺脚,给妈妈发送一个信号。其实,宣泄之后,孩子的情绪也就疏通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四,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b></p><p class="ql-block"> 失败后有不良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但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是其今后遇到失败时能有效应对的关键。家长应引导孩子明白失败也是另一种学习途径,失败并不可怕,而是需要在失败后能乐观面对,并积极寻找途径提高自身能力,以便以后有机会获得成功。在孩子情绪平静后,家长可以给孩子渗透这样的理念,当然也可以跟孩子分享您小时候的失败的经历,以及是怎么应对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308 孩子说有人喜欢她了,这是早恋吗?家长如何引导</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首先,家长不能因为孩子说有人喜欢他,然后就界定为早恋的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家长可以先问问孩子,看看她的态度,以及她是怎么想这件事情的,她的心情和感受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会更清楚该提供给孩子什么帮助。</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点,如果孩子主动来跟家长交流这件事情,这是非常好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家长可以再次强化孩子有什么心理困惑,都可以随时找妈妈聊一聊,以便我们及时指导。如果孩子不说,家长发现了早恋的苗头,家长也不要过于惊慌,要理解这个阶段孩子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找合适的机会更孩子聊聊班里的男女同学,问问她有没有喜欢的同学啊?他们同学现在都喜欢什么样的同学啊?冷静、不带任何评价色彩的聊,当我们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时侯,我们的教育才会起到作用。家长要教给女孩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也要让男孩学会尊重女孩,他们出现任何情绪的时侯,家长要及时疏导。</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三点,关于如何引导孩子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 首先,孩子有人喜欢,家长可以跟孩子说:“这是好事,说明你本身就很好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本身是很优秀的啊,也可以激励孩子的自信心,没必要因为这事而不敢开口或自卑,但也不必过度张扬。</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方面,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比较迷茫。那接下来就可以共情孩子,在这个阶段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很正常,但是,我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应该遵循一些异性交往的原则和底线。她可以跟喜欢她的人表示感谢,但是女孩也可以表达她的意思,希望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之上,我们依然可以是很好的同学和朋友。当然了,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如果他们对同学表达了喜欢了之情,但被同学拒绝了,虽然在我们家长看来这些都是小事,但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失恋了,会很苦恼,家长就要及时开导,先理解孩子的失落、难过,再通过沟通让孩子明白感情一定是双方的事情,不能去强求别人的意愿,也许只是现在不合适而已,通过我们的努力学习,也许等成年了,会有更合适的人出现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09 青春期孩子一玩游戏就忘了约定的时长,怎么办?</b></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孩子不能控制玩游戏的时间,家长怎么说都无用的话,首先应该去考虑的是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的模式。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因为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即使这个年代没有游戏,他们也会被其他的事情所牵绊。所以,面对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当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只有先解决关系的问题,孩子才有可能听你的。</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其次,先理解孩子不能停止游戏的原因,再去处理问题。</b></p><p class="ql-block"> 确实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未必什么都会听家长的,他一定很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确实对于打游戏的孩子来说如果一局没完,让他们戛然而止的话,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极其困难,因为这终止了他们一直追求的成就感和目标反馈。面对孩子一直拖延时长的问题,家长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听听他的想法,一起去寻求一下解决方法,可能比家长生气、指责要好很多。</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再次,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b></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往往觉得我们跟孩子约定了规则,孩子就要完全执行,孩子执行不了了的话,我们就开始了各种批斗、指责他说话不算数。这是不对的。青春期孩子的自制力有限,他们不能执行约定的时侯,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就等于把孩子推给了游戏。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在制定约定时的这种参与度和决定权,要听取和考虑孩子的意见,这很重要。因为有的家长管控的虽然很严,但孩子会觉得你什么都管了,那我什么都不用做了。如果说孩子对家长的这种约定时长的方式不满意,以及家长对孩子玩游戏的时长不满意的话,那就需要通过一个家庭会议或者冷静的时候再去和孩子平等沟通这个问题,共同商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310 如何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b></p><p class="ql-block"> 家有二宝,经常会有一个说爸妈偏心的,这让有的家长很委屈,明明都很爱他们,也注意公平地对待他们。在两个孩子的家庭中,父母需要平衡对孩子的爱。那么,平衡是否意味着要做到绝对的公平呢?一般情况下,父母应该公平对待两个孩子。然而,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由于两个孩子的年龄、性格、学习能力等有差异,需要父母的关注程度自然也不一样。比如,家中幼小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如果一个孩子生病了,父母就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这个孩子身上……因此,给予孩子平等的爱,并不是要做到绝对公平,而是一种相对的公平,是在实际情况下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关爱。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做法来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首先,要承认个体差异。</b></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特点。比如,有的孩子淘气,需要父母更多的注意;有的孩子黏人,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有的孩子学东西慢,需要父母提供更多的辅导;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艺术……由于孩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父母需要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其次,思想上要公平对待。</b>每个孩子不论表现好与不好,不管是调皮还是乖巧,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应该从思想上树立一视同仁的态度,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不要总是两个孩子之间做比较,拿一个的优点去跟另一个的缺点比。</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再次,行动中要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公平的。</b></p><p class="ql-block"> 行动中的公平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比如,在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尽量客观、公正;不管哪个孩子,做得好就要表扬,做得不对就要提点和批评。举例来说,弟弟未经哥哥同意,拿了哥哥的东西,还给弄坏了,哥哥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弟弟。弟弟哭着去找父母告状。父母此时若是偏向弟弟,将矛头指向哥哥,就会纵容弟弟的霸道。不妨先问问两个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分辨对错后再进行教育。可以先批评哥哥“打弟弟是不对的”,再批评弟弟“哥哥不允许,就不能动他的东西乱动哥哥的东西并弄坏也是不对的”,然后鼓励兄弟俩一起想办法怎么解决。这样的处理赏罚分明,两个孩子都能心服口服。</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最后,比起绝对的公平,孩子更喜欢“独特的爱”。</b></p><p class="ql-block"> 《没有对抗的手足》中说道:“孩子不需要被‘绝对平等’地对待,他们需要被‘独特’地对待。”比起给孩子完全相同的东西,不如根据个人需要提供物品。比起显示相同的爱,不如显示独特的爱:“你是唯一的你,没人能取代你的位置。”比起花相同的时间陪孩子,不如根据孩子需要的时间相处。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深深爱着,就会积累充分的安全感,自信从容地在爱中成长,不会为一点琐事而惴惴不安,更不会为另一个孩子的存在而焦虑难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后续请看下一篇💝</b></p><p class="ql-block"><b>💁目录请看第一篇💝</b></p><p class="ql-block"><b>💁连续阅读请查看作品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