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拾遗———我居然去了一趟成都

小风

<p class="ql-block">  我居然去了一趟成都,而且是我们仨。</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座成都,或许是那耳熟能详的旋律,或许是舌尖上的艳遇,或许是美丽的邂逅……总之,每个人都有一个想去成都的理由,都渴望能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看看杜甫的草堂,听听武侯的叮嘱,体验人生的宽窄,领略天府之国的瑰魅,欣赏春熙路的荣光……品一品盖碗茶,尝一尝成都火锅,看一看大熊猫,观一观川剧……总之,我们仨也去了“成就梦想”的成都。</p><p class="ql-block">​ 渭南北的高铁直达成都东站,仅仅四个小时而已,要是李白再世,恐怕也不会“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概会来一句:呀呀嘛呀,真快!四个小时就可以实现凉皮肉夹馍和火锅的自由切换。</p><p class="ql-block"> 去之前所列的宽窄巷子、杜甫草堂、武侯祠、锦里、金沙遗址、成都博物馆、太古里、春熙路、IFS的爬楼熊猫、九眼桥、都江堰、青城山,奎星楼街小吃街、建设路小吃街也都去了,想去的基本上都去了,这些就构成了我对成都的认识与体验。</p> 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冯至《杜甫传》</span></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诗歌是唐诗中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度,同样杜甫的精神与情怀也是一个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在这个无数闪光点堆积起来的高度中,草堂汇聚起了灿烂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的百花潭北、万里桥边修建茅屋居住(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他在草堂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他离开之后,草堂损毁,现草堂为后世为纪念杜甫历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  从正门进入,穿过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瞻仰茅屋故居;漫步花径、喜雨亭、水榭、影壁,静观诗圣著千秋。既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欣慰,又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浸染;既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怀,又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伤感;既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无奈,又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欣喜……</p> <p class="ql-block">       穿过柴门,一座白壁镶实木结构的草屋便赫然在目,院外道旁有两座石刻,一石刻杜甫像,一石刻茅屋故居,走进院落,中间一扇大门敞开着,依然是门庭若市人来人往。草堂原迹不在,仍是游人如织,陌生因草堂而亲近。这大概就是宋人葛立方所说的:“草堂之名,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为不朽之传。盖公之不幸,而其山川草木之幸也。”</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书房摆着一桌一椅,堆放着几卷书卷,厨房里搁着一个2002年杜甫草堂出土的石磨盘,圆石静置于石巢中,简朴草堂的生活可见一斑。“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p><p class="ql-block"> 然而正是这茅屋,给了诗人暂时的“安居”,正如诗人所道:“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在大半生几乎都在漂泊流离、饥馑艰难度日的奔波中,能在此茅屋远离尘嚣、妻儿萦绕、听雨观竹对杜甫来说,应该也算是简朴的幸福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堂成》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span></p> <p class="ql-block">  整个草堂,林木丰茂,溪水潺潺,鸟语花香、草绿树荫,亭台轩榭绕茅屋而点缀,文人墨客瞻仰遗诗随处可见,而在这些景致中,最引以为感的当属翠竹。一丛丛茂密、高大、笔直的青竹直插云霄,竹叶婆娑,浓荫盖地,此起彼伏,高低错落,挺拔苍翠,如一支支如椽巨笔,用诗文把精神情怀书写在山河大地,真可谓:笔落惊风雨,文章泣鬼神。</p> <p class="ql-block">       竹的精神就是文人的气节。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p> <p class="ql-block">  草堂、柴门、茅屋、亭轩、翠竹……少陵、子美、拾遗、工部……一点一滴,一生一世,一成一就。</p> <p class="ql-block">       杜甫在草堂居住不满四年的日子里,以他丰饶的诗歌作品著称于世,草堂也因此成为后代文人眷念的精神家园,成为享誉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圣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span></p> <p class="ql-block">       765年,杜甫离开草堂,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忠州,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p> <p class="ql-block">于旅于夜,旅夜书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span></p> 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蜀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杜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span></p> <p class="ql-block">       蜀相者,诸葛孔明也。</p><p class="ql-block">       丞相祠堂者,成都武侯祠也。</p><p class="ql-block">       成都武侯祠是我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墓(汉惠陵)和武侯祠组成。</p> <p class="ql-block">       大门匾额“汉昭烈庙”,刘成勋书。汉即蜀汉,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皇帝”,这里是祭祀刘备的庙宇,而人们都称它为“武侯祠”,说明了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以及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       汉惠陵,史称“惠陵”,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陵前有清乾隆五十三年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碑,现有匾“汉昭烈陵”“千秋凛然&#34;对联:“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刚死的时候,蜀汉各地纷纷上书要求为其立庙,甚至要求立庙于成都,而刘禅因此行为于礼制不合而未许(汉朝并没有给一个大臣立庙的先例),有功绩的大臣可以配享太庙,但是不能单独立庙。但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局面也不行,于是立庙于汉中勉县,在武侯墓附近。勉县武侯祠与武侯墓,隔着汉江,遥相呼应。公元263年,诸葛亮死后的第二十九年,刘禅下诏为诸葛亮建立祠堂。</p><p class="ql-block">       蜀汉灭亡后,刘备墓就算不上宗庙了,于是在勉县武侯祠建立后大约50年,两晋之交割据蜀中的李雄就在成都建立武侯祠,历代留存,所以才有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p><p class="ql-block">        到明初,朱元璋的儿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到成都见武侯祠香火旺盛,而刘备的昭烈庙人烟稀少,觉得不合君臣之礼,于是将武侯祠撤去,把诸葛亮的香火搬进昭烈庙里,但从此民间就将昭烈庙称为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       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是 1672 年清朝康熙年间原址重建的。清人敬爱武侯更甚,所以将刘备殿设计为前殿而地势稍高,诸葛殿设计为主殿而地势稍低。尽管门上牌匾还是汉昭烈庙,但庙主成了武侯,只以地势高低来区分君臣。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三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也是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文化之一。成都武侯祠作为三国文化展示的重要物化地,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着各自的理解与认知,牌额、楹联、石刻、文臣、武将等等就是重要的体现,这些已然内化为武侯祠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后世的三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       煮酒论英雄,曹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p> <p class="ql-block">       三国,不只是烽火连天、尔虞我诈,还有更多的忠义良举。</p><p class="ql-block">       红墙夹道可以说是肃穆的武侯祠中最柔情的部分,这大概是因为墓中还葬有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吧。红墙青石路的夹道,通向沉睡了1700多年的一代君王。夹道上,可以看到两旁是红色的院墙,外面生长着茂密的修竹。整条红墙夹道就这样掩映在苍翠的竹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千百年来祭奠不断,推崇备至,大概人们看重的是诸葛亮的人生气节与忠贞不二的精神,所以立庙供飨,或许这才是大浪淘沙后的“世道人心”?或许这才是武侯祠要告诉我们的千古不变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当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旋律响起,脑海里的故事就浮现在眼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火烧新野、博望坡火攻、三气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p><p class="ql-block">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 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决敌之资,惟仰锦耳</b></p> <p class="ql-block">       “锦里”秦汉三国时期成都以织锦、售锦为主的一条古街。在成都,诸葛亮扶持国营织锦业,将织锦工匠集中起来,筑城驻兵管理,并于城内设置管理织锦业的锦官。(缪钺《成都设锦官始于蜀汉》)左思《蜀都赋》云:&#34;封域之内&#34;,&#34;桑梓相连&#34;,&#34;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擢色江波。&#34;这些&#34;伎巧之家&#34;,就是锦官管理的锦工,他们分散在各自家中,用自己的织机为官府织锦,然后将成品上交。这些蜀锦在经验收合格后,便作为季汉的战略物资,以维持军国之用。</p><p class="ql-block">        &#34;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39;锦里&#39;也。&#34;</p><p class="ql-block">       蜀锦在三国蜀汉时期是及其重要的经济来源,诸葛亮在《言锦教》中说:&#34;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可见蜀锦在当时经济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的锦里,则是一条集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为一体的休闲娱乐街区,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也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有锦里序,现摘抄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漫游锦官故里,争仰蜀相遗徽。射弩、织锦、客栈,铜锣声声,追寻逝水年华;刺绣、竹编、当铺,花轿悠悠,勾起尘封记忆。结义园中,两碗绿茶尝川剧;诸葛井里,一眼碧水映风云。兰布幌子,远摇百种锦图;红纸灯笼,近照三国食阵。大浪淘沙,历史品味 。老街耶?网络空调,尽领时代风骚;新景耶?窗花石刻,昭示传统渊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人无衣不暖,衣无锦不丽。 蚕丛教养蚕,嫘祖创缫丝。锦江岸边,浪戏排排濯锦妹,歌如潮;成都城上,日照行行晒绢姑,彩似霞。府河微澜,不彰而流;锦里丝织,不胫而走。锦为两汉益州贡品,三国蜀汉战资。锦为身份象征,地位标签。成都机杼声响遏云,蜀郡女工衣覆天下。秦汉贱商贾,商贾纵然金如土,律禁穿锦衫;唐宋贵士子,士子宁可食无肉,习欲服纹绣。锦书一本,绣画千幅。南丝绸路上,牛拉马驮;东海涛中,船载帆推。西亚女用它扮美,波斯男以其示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四百米古道诗与画,两千年桑海雷和电。环武侯以同体,面世界而共辉。聚川西旧俗,汇蜀汉遗风。历史精品,复得更需珍惜;人类遗产,参与即是关爱。游武侯,计从心来;逛锦里,幻若梦临。休闲成都,来了不想走;人文锦里,走了欲再来。古祠新宠,碑碣匾联园苑,绝佳影视基地;老树嫩枝,吃住行游购娱,臻善旅游名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名彰汉唐,街纳古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功著三国,客聚五洲。</span></p><p class="ql-block"> </p> 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李白《蜀道难》</span></p> <p class="ql-block">  对古蜀国的认识,应该有两个维度,一是文献和传说,二是实地考古。据西汉扬雄所著的《蜀王本纪》和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记载,古蜀国共经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五个王朝。 这便是古蜀国“三王二帝”中最初的三位蜀王。</p> <p class="ql-block">       相传第一代蜀王蚕丛善于养蚕,他的部族最早生活在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带。听说成都平原地势开阔,沃野千里,更适于养蚕,蚕丛便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走向了成都平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蜀国的“蜀”字在甲骨文里面就是由一棵弯曲的桑树和树下一只虫构成的。这也说明蜀国最初就与蚕有着极深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蚕丛氏部族人的长相和穿着十分奇特。《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意思就是说,蚕丛王的眼睛向前凸出。</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蜀王柏灌的故事较少。柏灌之后便是第一个真正建立古蜀王国的人——鱼凫氏。鱼凫一词,多数学者认为是四川地区常见的鱼鹰,又叫鸬鹚。</p><p class="ql-block">       让鱼凫退出历史舞台的是来自云南的杜宇。在战胜鱼凫称帝后,号望帝。他给蜀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古蜀人从渔猎的生产方式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望帝杜宇后来把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鳖灵,号称开明帝,也就是丛帝。开明王朝时期,发生了几件对成都意义颇大的事情,一是迁都。开明王朝最初定都于郫,后来迁至成都,结束了蜀人自岷山进入平原以来的不断迁徙。尤其是2000年成都商业街发现大型船棺墓群,证明这是战国早期开明王族墓地,也是古蜀都城已进入今天成都市区腹地的明证。第二是不断扩大疆域,至战国时代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皤”,成为中国西南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国。三是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四是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手工业,这一时期的漆器精美绝伦。还出现了官方市场“成都市”。</p><p class="ql-block">       不过后来,蜀国终不抵秦国兵力,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了巴蜀。</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文献里古蜀国“三王二帝”更迭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再从考古的角度审视古蜀人由远及近,最后定居成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古蜀文明是一个和中原华夏(夏商周)并列存在的文明,有自己的传承系统,也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直到战国时期,古蜀国才被秦国所灭,从此消失于历史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是古蜀大地上两颗耀眼的明珠,其考古文物证明,当时已经拥有了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和成熟的黄金加工技术,这些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华古文明。</p> <p class="ql-block">       走进金沙遗址和成都博物馆,徜徉在各种精美的史前青铜器物、黄金器物之间,深深感慨古蜀文明发展的高度,在这些精美的器物中,几乎没有兵器,维系文明高度发展的不是武力统治,却是宗教神灵的祭祀。在这一时期,宗教祭祀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把祭祀看得比天还大,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只在乎祀,整个遗址几乎没有看到兵器,不靠武力来维系政权,靠宗教、思想来进行统治,像神权国家。</p> <p class="ql-block">       宝墩文化、三星堆、金沙遗址、十二桥文化等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而神秘的青铜器,如跪坐顶尊人像、青铜神坛、龟背形网格状器、大型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黄金面罩、太阳神鸟、金杖、大量玉器和象牙,都令人惊叹叫绝,这样重要的文物,勾勒出来了古蜀文明的发展高度和丰富的地域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古蜀文明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文物不言,威仪自语。三千多年前,古蜀金沙人披沙拣金,铸造出太阳神鸟金饰、黄金面具等圣物,托起对日月神灵的崇拜。三千年后,消失在历史中的古蜀人,正透过金面具,注视着世间的斗转星移。</p> 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个响当当的称谓</b></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两千多年前的秦入蜀结束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那么近代的川军出川抗日则是一个伟大而悲壮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到了四川,到了成都,无法不去探寻一支英雄的队伍——川军的足迹。我觉得应该有一座川军抗日纪念馆,来纪念那些英勇无畏的人们。或许有,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不过,在人民公园、成都博物馆,我都看到了川军的足迹,更看到了川军魂。</p> <p class="ql-block">  去过人民公园的人可能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体验了成都的慢生活,记住了鹤鸣茶社,盖碗茶、采耳、棋牌是慢的组成部分,但我要说却是近现代的可歌可泣英雄壮举,出川之后,再也未归,在一声声“川娃子,我带你回四川”的悲壮呼唤中,定格了自己的生命,命名了一个响当当的称谓——川军。</p> <p class="ql-block">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成都市少城公园,始建于1911年,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园之一,也是四川近代第一座公园。</p><p class="ql-block">       少城公园与中国近、现代的两个重大史事密切相连,一是辛亥革命,一是抗日战争。今天当我们站在祠堂街东、西任何一端,都能看到两个标志性的建筑,一个是“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另一个是被成都人亲切称呼为“无名英雄”的“川军阵亡将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东门广场,这也是当年川军出川誓师大会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共40余万人即赴前线杀敌。抗战期间,四川籍将士350余万人加入国民革命军等部队出川抗日,伤亡达64万之众(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伤亡人数居当时之冠。</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纪念川军将士血染疆场,各界呼吁和发起了募捐运动,修建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雕塑大师刘开渠设计并取名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最终选中川军一位班长张朗轩,成为“无名英雄纪念碑”雕塑的原型模特。</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纪念碑塑像造型是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即刻准备冲锋。</p><p class="ql-block">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川军浴血抗战的真实形象,是中国抗战历史的光辉象征。这是一个战士的雕塑,这是一支抗日军队的雕塑,这也是一个民族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刘湘</span></p> <p class="ql-block">       当人们习惯把汉昭烈庙叫着武侯祠,在人民公园建起川军纪念碑的时候,足以说明,只要是对人民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民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铭记传颂,正如邓小平在刘少奇的追悼会上所说:好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       川军,川军魂!</p> 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b></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这次行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就是冲着都江堰的名声去的,课文里学过、老师讲过、朋友说过,人们津津乐道无限感慨的是都江堰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精妙设计,课本插图、老师画图、朋友照片看了多次,但却一直未曾目睹她的容貌,都江堰三个字就这样萦绕心头,这次终于有机会看看这千年古堰的真实容貌,目睹它的芳容来了解学过的治水原理,这恐怕就是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p> <p class="ql-block">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人介绍都江堰都称之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座分水堤坝,名为“金刚堤”,它将岷江分为近西一侧的外江和靠近玉垒山一侧的内江,堤坝的顶端名为“鱼嘴”,鱼嘴可以根据水流的流量,按固有比例实现分流,在丰水期,岷江径流量大,流经鱼嘴的江水,有六成的水量进入外江,四成进入内江,而枯水期则恰恰相反,这便是“四六分水”,可谓精巧绝妙。</p><p class="ql-block">       ​鱼嘴还具有排沙的功能,以洪水期为例,大量的水流进入外江,同时也带走了大部分沙石,而进入内江的沙石,则需要工程的第二部分来处理,在金刚堤的末端,有一段名曰“飞沙堰”的低矮堰体,仅比河,高出约2米,一般情况下,它属于内江堤岸的一部分,当洪水来临时,内江水位迅速抬升,高过堰体的水流,便会溢出至外江,与此同时,内江中的沙石,也会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下,沿着堰体排泄出去,故而得名”飞沙堰“。</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则是一道位于玉垒山山脊上的缺口,内江水经此缺口,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而且其细长如瓶颈,可像水龙头般控制进水量,人们赞其为“宝瓶口”。就这样,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外加其他辅助设施,便组成了这座宏伟的超级工程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整个​工程遵循因时制宜,自流灌溉原则,采用“无坝引水”的形式,巧妙地利用了岷江出水口的天然地势和弯道水流规律,三位一体,有效地解决了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问题,构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自动排灌系统,孕育了“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的成都平原。</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这三部分之间,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只有攀上高高的玉垒山,登上直插云霄的玉垒阁,整个都江堰尽收眼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那是外江,那是内江,那是鱼嘴、那是飞沙堰、那是宝瓶口、那是离堆,好像一个个零部件在玉垒阁的指导下才组装完成,得以运行千年而不朽。以此看来,玉垒山的海拔外加上玉垒阁高度,就是李冰的治水思想和精神情怀,树立起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精神思想标杆。</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没有走完都江堰的角角落落,没有去秦堰楼,没有穿行松茂古道,没有看到南桥的蓝眼泪……这些遗憾就如你的生活,每天都充满着收获,同时也伴随着遗憾。生活从来不相信眼泪,无论它是南桥还是北桥,无论他是绿色还是蓝色。</p> <p class="ql-block">       从玉垒阁下来,回头再看一眼都江堰和登山的台阶古道,慕名而来的人群依然拥挤不堪。不知道李冰看到此情此景作何感想,不知道李冰修筑都江堰的初衷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剩多少,是四还是六?但岷江水流不息,都江堰固守天府之源,成就了天府沃土,旱涝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岁盛世景象。后世站在了前人的肩上,伴随着时间与江水,接续奋斗,就像第三十一届大运会那样——成都成就梦想。</p> 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千岩迤逦藏幽胜,万树凝烟罩峰奇</b></p> <p class="ql-block">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34;五岳丈人&#34;,故又名为丈人山。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34;青城&#34;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34;清城山&#34;,因古代神话说&#34;清都、紫薇、天帝所居&#34;故名&#34;清城&#34;,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34;观还道家,寺依山外&#34;,然而诏书将&#34;清城&#34;写成了&#34;青城&#34;,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们以&#34;幽&#34;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34;神仙都会&#34;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34;诗圣&#34;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34;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34;的佳句。</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山林之间,听着讲解器里边的介绍,回观亭台道观,愈见山之清幽,道之莫深,正所谓“青城天下幽”“问道青城山”。沿着台阶石路拾级而上,一路都是高大苍翠的树木,一心向上,笔直参天,环抱之粗,栋梁之才,不时留步抬头仰观,感慨无限。久居关中,见惯树木的婆娑,以笔直参天而惊叹的树木很少见,看到古建上的合抱之木、通天之柱很不理解,哪里有这样的树木呢?到了青城山,这样的树木可谓比比皆是,枚不胜举,不仅山上众多,街头公园也随处可见,甚或杜甫草堂里的树木因为过于高大还装上避雷设施,这大概也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走一遭青城山,道没问多少,却幽尽抒怀,感慨万千,青城天下幽,山不欺我。</p> 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b></p> <p class="ql-block">       锦里和宽窄巷子是古色古香的街巷,无奈浓郁的商业气息压抑得喘不过气,很难和成都的安逸慢生活画上等号,可能是因为慕名而来的外客打破了那里的祥和安逸,才让那里边的嘈杂拥挤,但这种嘈杂拥挤却是繁荣的外在表现,是多少经历过疫情沉寂的人们心目中期盼。</p> <p class="ql-block">       春熙路和太古里却是现代商业的代表,高档的铺面,高端的产品,不菲的价格,让许多像我这样的外乡人只能是慕名走走转转看看,但这里的裸眼3D大屏、IFS的爬楼熊猫却是网红打卡之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现代化的成都,应该也算是二十一世纪的三星堆吧。</p> <p class="ql-block">      奎星楼街、建设路小吃街都是小吃一条街,专营各种地方特色美食,要是你是一个标准的吃货,也愿意做吃螃蟹的第一人,那么你可以从早上走到晚上,从白天吃到黑夜,酸甜苦辣咸,尽情让你品尝。</p> <p class="ql-block">      锦城,穿越了古今,充满了生活乐与趣,只要你的钱包够鼓,只要你的胃够大,只要你的时间够充足,这里是你体验生活的不二之选。</p> <p class="ql-block">       火锅、小吃是生活调节剂,但支撑生命的却是馍馍、小菜、稀饭。比起火锅小吃,我还是更喜欢稀饭菜馍,毕竟充实生命大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日常,轰轰烈烈大红大紫只是转眼一瞬,就像这次行程一样,虽然美好,但我还是渴望家的舒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b></p> <p class="ql-block">       行程结束了,想去的也都去了,去之前充满了期待,临走时回望,也遍布着一些遗憾,比如有的点位没有走到,有的看得还不够仔细,有的还没有留下可供回忆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       回来之后,像老牛反刍一样,把走过的看过的反复咀嚼,以致囫囵吞枣般地消化,这时才发现自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旅程,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p> <p class="ql-block">       城都,带不走的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