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头巾游伊朗(下)

葛村人

<h1><b><br></b></h1><h1><b>戴着头巾游伊朗(4)<br></b><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亚兹德到设拉子</b></h1> <h1></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月27日,坐了6小时车,到达设拉子。设拉子地处伊朗西南部,是伊朗笫二大旅游城市。<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因为第二天,也就是7月28日就是穆斯林国家的重要宗教节日阿舒拉节,所以7月27日晚在设拉子会有相关节日活动。导游好心地增加了一个项目,带我们去参加阿舒拉节活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月22日到达伊朗,导游就提醒我们,过几天是阿舒拉节。伊朗人一般提前10天开始进入节日状态,开始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所以作为游客要特别注意守规矩,别出错。</h1><div><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然后自然要了解这个“阿舒拉节”是怎么回事。<br>&nbsp;&nbsp;&nbsp;&nbsp;&nbsp;“阿舒拉”是阿拉伯文“第十日”的译音。在伊斯兰教历中,阿舒拉就是1月10日。<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阿舒拉”原为犹太教的赎罪日,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仿效犹太人的习惯,定这一日为斋戒日。后来因另设立了斋戒月,就把“阿舒拉”改为自愿斋戒日。而阿舒拉演变为节日,则是因为公元680年发生的一件事。</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公元680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候赛因对当时继任的哈里发(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不满,携家人离开麦加。在行抵伊拉克境内的卡尔巴拉时遭敌人追击,全部战死。这天正是伊斯兰教历的1月10日(阿舒拉日)。</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伊斯兰教什叶派认为侯赛因是殉教圣徒,便把这一日定为什叶派的蒙难日和哀悼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什叶派穆斯林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阿舒拉日便发展成为伊斯兰教圣日。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伊朗的穆斯林基本属于这一教派。<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如阿富汗,伊朗,土耳其,阿塞拜疆,伊拉克,黎巴嫩,巴林和巴基斯坦,都将阿舒拉日作为公众假期,我国宁夏等地的穆斯林也过这个节。由于伊斯兰教历比公历每年约少10天左右,因此,阿舒拉节的日期在公历中是不固定的。</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么巧,我们的伊朗之行正赶上了阿舒拉节。这可以说是此次伊朗之行的重要收获了。&nbsp;&nbsp;&nbsp;&nbsp;</h1></div> <b>德黑兰街头为阿舒拉节升起的黑色旗帜</b> <h1>  留意一下,确实不难发现我们在伊朗期间,阿舒拉节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来浓。<br>  首先街头巷尾越来越多地出现黑色旗帜和一些印有经文教义的大小不等的黑色布幡。还有越来越多的伊朗人或穿上黑色长袍,或穿上其他款式的黑色衣服。因为阿舒拉节是蒙难日和哀悼日嘛,所以要挂黑旗着黑衣。<br>  导游雅音在那两天因为总是需要带队前往人头攒动的地方,为了方便我们在人群中随时找到她,特别戴了红头巾。她半无奈半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只有我们的敌人才会戴红头巾,我是没有办法了。可惜,我们旅行团的某些团友,也不知怎么想的,在那两天偏偏要身穿红衣服。中国大妈爱红装,本不是问题,但如果更尊重他国习俗是否更好?</h1> <b>卡尚市某广场的黑色旗帜</b> <b>某清真寺建筑顶上的的黑色旗帜</b> <b>在街头看到的身着黑衣的人越来越多</b>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这两天在晚上的街头都看到一些小型聚会,并看到一些免费提供饮料的摊点。据说当年候赛因在被杀害前曾经饥渴交加,所以过阿舒拉节,讲究派发饮料食物,以免再有人受饥渴之苦。说起来,我们也曾接受过这种馈赠。在游览奥比杨纳古村时,我与同伴路过一间挂着有黑色标语,摆有茶水的小棚。两位老人打着手势让我们喝茶。我们以为这茶水是出售的,便掏出钱,他们赶紧摇手表示不收。我们很是不解,但还是喝了这茶水。后来导游说这应该就是节日赠送了。</span></h1> <h3><b>设在街边的派发免费饮料和快餐的摊点</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了,回到7月27日的行程。这天下午五点半钟,我们出发来到一个叫灯王之墓的地方。参加,不,应该说是围观阿舒拉节前夜的祈祷活动。为表示对穆斯林习俗的尊重,我戴上了黑头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始时也没细究这“灯王之墓”是什么意思,一问导游,这地方真的就是一个墓室,是伊朗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第七伊玛目卡迪姆的两个儿子的墓室。建于公元835年,距今已有1188年。该墓室得此名,是因有人发现有一地方总是有光透出,于是寻光发掘,才发现了这个墓室。墓室很大,其中有一具身着盔甲的遗体,所戴戒指上刻有文字"骄傲属于真主,穆萨的儿子艾哈迈德"。后来在旁边又发现了第七伊玛目另一儿子的墓室。该陵墓后来不断扩建,又在附近修建了清真寺和神学院。到了14世纪,这里已经兼具清真寺功能,成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中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2022年的10月26日,我们到伊朗的几个月之前,“灯王之墓”发生枪击事件。恐怖分子使用自动步枪向朝拜者开枪,造成十余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因为此事,我们进入灯王之墓不能带相机,不能背大包,小包也要开包检查,并有工作人员大致搜身。</span></h1> <p class="ql-block"><b>灯王之墓外观</b></p> <b>灯王之墓的庭院</b> <b>灯王之墓内部</b> <h1>  进入“灯王之墓”,顿时惊住,简直有被亮瞎双眼的感觉。那大厅从墙壁到穹顶,贴了大量玻璃马赛克。经白日的日光,晚上的灯光映照,不同角度不同切面的纷繁细致的玻璃让光线沿不同角度反射,光在光滑的玻璃上游走,一片细细碎碎的晶莹营造出璀璨闪烁、流光溢彩、如梦似幻的效果。</h1><h1>  那是一个仅用玻璃与光的折射便塑造出来的奢华幻境。置身其中,好像走进了一个水晶宫。</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的能用上“叹为观止”这个词。我想,无论什么人来到这里都会被这种极致的美所打动。让人无奈的是,我们用手机拍的照片完全无法复原灯王之墓的美。</span></h1> <h1>  在这个美丽奢华之所在,有信徒在安静的祷告。我们则安静地旁观,感受着一种空灵与宁静,仿佛灵魂都被轻柔的净化。直到信徒们要在墓室开始正式集体祷告了,我们才按要求退出。一路上还在回味灯王之墓的美丽奢华与宁静肃穆。</h1> <h1>  7月28日,伊斯兰教历的1月10日,穆斯林的重要宗教节日阿舒拉节。从7月27日起,伊朗全国放假两天。街上所有商店关门,许多旅游景点也关闭。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围观阿舒拉节盛况,然后再逛逛一些仍然开放的景点。<br>  阿舒拉节游行在灯王之墓附近的街区举行。游行者一律男性,一律黑衣。他们簇拥着音响车,在音乐声中和吟唱者的歌声中,边走边有节奏的用一把金属网刷象征性地拍打自己的肩背,应该是以此表示对当年的遇难者的感同身受。我听不懂他们所吟唱歌曲的歌词,却被那旋律中的悲凉所打动,差点有泪滑落。<br>  据说在某些穆斯林国家,人们过阿舒拉节,一些穆斯林会鞭打自己,甚至用刀割自己,直至鲜血淋淋,以示纪念与哀悼。但导游雅音说,伊朗不允许这样。<br></h1> <b>阿舒拉节的游行队伍</b> <h3><b>阿舒拉节的游行队伍</b></h3> <p class="ql-block"><b>游行者用一把金属网刷象征性地拍打自己的肩背</b></p> <b>游行者踩着音乐节拍,有节奏地行走</b> <b>几位少年也来参加游行</b> <h1>  不少市民携家带口地参加活动,也有时尚青年结伴而行,更有信徒虔诚而至。据导游雅音说,参加阿舒拉节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而伊朗的阿舒拉节也不如其他一些穆斯林国家来得隆重。<br>  街上到处设有派送免费饮料食物的摊子,还有人用托盘将饮料送到人们面前。我们一路喝着各式冰饮,甚是享受。像我们这样来围观阿舒拉活动的外国人似乎不多。所以,我们看风景,热情的伊朗人也把我们当风景。一路上不断有人与我们打招呼,不断有人邀请我们合影。&nbsp;&nbsp;&nbsp;&nbsp;&nbsp;</h1> <h1>  按规矩,信徒们于中午12点在灯王之墓举行集体祈祷。而且这祈祷必须在室外举行,因为候赛因一行遇害前做的最后一次祈祷是在被追杀路上,是在室外。集体祈祷结束后,将把所有悬挂的旗帜、宣传布幡及其他宣传品都一把火烧掉,因为当年候赛因一行被杀害后,他们的物品也被烧掉了。<br></h1><h1>  阿舒拉节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节日,一个能够提醒人们不忘过去,不忘信仰的节日。当然,现在对一部分的伊朗人来说,阿舒拉节就只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好好休息或外出度假的节日了。但不论如何,仍然庆幸,一个普通的旅游,赶上了一个特别的节日。</h1> <h3><b>不少市民携家带口地参加活动</b></h3> <h3><b>这是参加活动的伊朗女子的标准着装</b></h3> <h3><b>人们进入灯王之墓参加集体祈祷</b></h3> <h1><p></p></h1><h1>  结束对阿舒拉活动的围观,我们来到绿镜清真寺。这也是一个美到极致的清真寺,让我对伊朗建筑师及工匠的敬佩又上一个台阶。</h1><h1>  绿镜清真寺原名圣祠清真寺,建于1200年前。与灯王之墓一样,这也是一个墓室。葬身此墓的是灯王之墓墓主、什叶派第七伊玛目的侄子。看来这个第七伊玛目真的是有钱,也真的重视人的往生世界。</h1><p></p><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与灯王之墓类似,清真寺内部四壁和穹顶镶满了璀璨夺目的绿色和白色镜片。大小不同,切割面各异的镜片在灯光的作用下相互映照,互相折射,使整个厅堂变得莹光闪闪,璀璨无比,像一座绿色水晶宫,又像一个梦幻世界。同样无奈的是,由于过多的光线折射干扰,也因为拍摄对象美到极致,相机手机反而拍不出它的五彩缤纷、璀璨晶莹。</h1> <h1></h1><h1>&nbsp;&nbsp;&nbsp;&nbsp;&nbsp;设拉子的旅程注定多彩。先是黑色的阿舒拉节,然后是绿色的清真寺,再然后是一个粉色盐湖。<br></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此行主要在伊朗中部,大多是沙漠地区。前几日,所到之处,主色调是黄色。相形之下,设拉子的色彩确实丰富得多。有了大片绿色农田,有了色彩更丰富的景点,尤其是马哈尔卢粉色盐湖,它在伊朗之旅中可算是一个另类。</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离设拉子市区一小时车程处有600多亩盐湖,所产的盐主要用于工业。盐湖其实大部分是干涸的盐碱地,小部分有水的区域就会粉色荡漾。盐湖水之所以呈粉红色,是因湖水中嗜盐微生物在盐分浓度高的环境中旺盛繁殖而产生红色素,从而形成了粉红色的浪漫盐湖。</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说,看盐湖的最佳时间是正午一点左右。这时候阳光强烈,湖水颜色也粉得漂亮。我们去得太晚,6点多了,已经接近夕阳西下,湖水就红得有点发暗。回来还要给照片提亮度。而且,还没等我们看过瘾,拍过瘾,就没有阳光了。另外,提醒一下,去看粉色盐湖,最好穿白色衣服。我那天抓了两位身着白衣的团友做模特,帮她们拍照。白色与粉色交融,很漂亮,还有点梦幻感。</h1><p></p> <h1>&nbsp;&nbsp;&nbsp;&nbsp;&nbsp;设拉子还有一个网红打卡点,就是粉红清真寺。这个清真寺建于1876年。正经名字叫莫克清真寺。清真寺中的冬宫采用有粉红色玫瑰图案的瓷砖装饰外墙,这个清真寺因此被称为“粉红清真寺”。<br></h1> <h1></h1><h1>  粉红清真寺最热门的拍照点是一个祈祷厅。大厅装着落地的彩色玻璃窗。清晨,阳光透过五彩玻璃,在墙上,在美丽的地毯上形成美丽的光斑,让人宛如置身万花筒之中。在那五彩光中拍照留影,成为游客的心头好。当然,游粉红清真寺必须在上午,否则就看不到这景象。<br>  这个清真寺也要求女士身着长袍入内。在那样的环境中,身披长袍拍照,正好。</h1> <h1></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接下来的的行程均与波斯帝国相关。<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波斯帝国,伊朗的一个历史政权。严格意义上的波斯帝国是指从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先后存续了22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这个时期大约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波斯王朝在200来年间,开疆拓土,一度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的大帝国。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br>  此后,伊朗经历了几个王朝,但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据说是到了1925年,伊朗的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才将国家正式命名为伊朗。</h1><h1>  朝代更迭,但只有220年的波斯帝国在伊朗历史上留下的影响不可磨灭。就象今天,我们到了伊朗,没有人问我们是否来自 China,而是问我们是否来自“秦”,应该也是那个统一了中国的“秦”在伊朗人的认知中足够伟大。<br>  同时,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给伊朗留下了很是壮观的遗址。据说波斯王国时期崇尚巨型,所以我们看到的波斯遗址都足够巨型。</h1> <h3><b>波斯波利斯王宫遗址远景</b></h3> <h3><b>波斯波利斯王宫遗址全景</b></h3> <h1></h1><h1>  波斯王朝最重要的遗址当推古波斯帝国的宫城遗址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也是伊朗最重要的考古遗址。可以说去伊朗,必看波斯波利斯。<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波斯波利斯宫城始建于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时期,经历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和阿塔薛西斯一世三代国王,用了60多年才得以完成。<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宫殿群主要建筑物包括大会厅、觐见厅、宫殿、宝库、储藏室等。全部建筑用灰色大石块建成,外表常饰以大理石。 </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对波斯波利斯遗址用壮观来形容就对了。四处辽阔,巨型大石柱直指青天,还有各种巨型的石柱基石及其他建筑构件矗立。让人不难想象这个宫殿群当年的壮观魏峨。从遗址现场的遗存许多大石柱、大石墩看,当年的建设者就是求高求大求壮观。再从那许多精美的雕塑和浮雕看,波斯波利斯又并不是傻大个。</h1> <h5><br></h5> <h1>  王宫入口处,左右各设有宽7米的111级台阶,很有气势。虽然为了保护古迹,在石阶上铺设了木板,但仍然可以说我们与2000多年前的波斯人走在了同一阶梯上。</h1> <h1>  薛西斯一世时期建造的 万国门,高18米,门上的巨型人首牛身鹰翼的守护神,显示着帝王的君威,还有“万国门”这称谓,颇有“雄霸天下”的气势。</h1> <h5><br></h5> <h1>  觐见大殿是波斯帝王接见朝贡团的地方。殿内大厅估计可以容纳1万人左右。支撑屋顶的石柱高18米,柱头有公牛雕饰。在觐见大殿旁边还设有等候厅,求见帝王者要在这里等候。</h1> <h1>  下图为哈迪什宫殿,薛西斯一世的私人寝宫。当年四周有36根石柱。</h1> <h5><br></h5> <h1>  在觐见大殿的东面有两段巨大的仪式用阶梯,阶梯侧面雕有大量浮雕。下图这一幅展示的是来自不同属国和民族的朝贡者或手捧金银珠宝,或是牵着狮子、麒麟、骆驼等列队,进入觐见大殿的场面。四方来朝,可见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何等威风。</h1> <h1>  再看看下面这幅名为《薛西斯接受朝拜》的浮雕,它收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并成为镇馆之宝。这一浮雕展示的是薛西斯接受到访者朝拜的场景。很喜庆的画面,其中却藏着一个后来发生的悲情故事。图中手执权杖坐在宝座上的是薛西斯一世,其后站立者是他的长子,也即太子;太子身后两位面带微笑的是薛西斯一世的宠臣。后来就是这两名毕恭毕敬的宠臣杀死了薛西斯一世,又栽脏于太子,撺掇薛西斯的幼子杀死兄长自立为王。这其实是一个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都经常发生的很滥的故事,但也还是故事。</h1> <h1>  公元前330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波斯波利斯。据说希腊人在王宫发现了惊人的宝藏,光是银子等财宝,就用了10000头骡子加5000匹骆驼才运走。本来亚历山大大帝经他人劝说已经决定不毁坏波斯波利斯。不料,在庆贺胜利的宴会上,在众人皆醉之时,随军而至的一位与波斯有国恨家仇的雅典高级妓女泰依斯言辞激烈地怂恿亚历山大烧了这个宫殿,在场众人也纷纷应和。亚历山大激情上头,便带领将士放火烧毁了波斯波利斯一切可以烧毁的东西,只留下一堆巨石和诸多遗憾。</h1><h1>  但就是这残破的遗址仍然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贵资料。波斯波利斯于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h1>  曾经的辉煌己逝,留下壮观的王宫遗址震撼后人。</h1> <h1>  距离波斯波利斯不远处的波斯帝陵也是壮观。它是处于一座高耸的山崖,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凿出来的。陵寝整体保存完好。在帝陵最右边岩壁上,有多幅萨珊王朝时期的浮雕,生动记录了波斯王朝的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四位波斯帝国国王的亡灵就在崖壁上高高地俯视他们曾经统治的土地。</h1> <b>波斯帝陵全景</b> <b>四座陵寝中的一个</b> <b>著名的萨珊浮雕</b> <b>按生生不息原理,这些戈壁小草是否一直在陪伴4位大帝</b> <b>这些是否也是</b> <h1>  因为与波斯王朝的渊源,也因为特定的经济文化地位,设拉子又成为“文化、玫瑰、爱情和花园之城。</h1><h1>  伊尔姆花园,又称天堂花园,是伊朗园艺景观中最美丽的花园。花园已有1500年历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h1>  花园内有大片绿草、花卉、树木,设拉子农业大学就设在花园内,里面的植物都是学生的作业。天堂花园唯一的建筑是一座三层的楼房,外墙用波斯瓷砖拼接出伊斯兰特有的图案,图案中大量使用玫瑰花,与粉红清真寺异曲同工。一问,原来这建筑就出自粉红清真寺的设计建筑师之手。</h1><h1>  怎么说呢?还是那个感觉,伊朗的花园偏于简陋,与国内花园与欧洲花园有差距。</h1> <b>天堂花园中唯一的建筑</b> <b>许多当地民众带孩子来此游玩</b> <h1>  我们看的另一个与文化、玫瑰、爱情和花园相关的是哈菲兹之墓。</h1><h1>  哈菲兹是十四世纪波斯伟大的抒情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约500多首,他的诗作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充满浪漫情怀。在伊朗影响广泛而深远。据说伊朗人的家里都肯定有两本书,一本是《古兰经》,另一本就是哈菲兹的诗集。哈菲兹同时极具国际影响,他的作品曾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欧洲广为传播,得到很高评价。很多大诗人诸如歌德、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爱默生以及哲学家尼采、丹纳、黑格尔、恩格斯等,都给过哈菲兹以极高赞誉。导游雅音说,伊朗人爱戴哈菲兹,除了他的诗歌成就,还因为哈菲兹等杰出文学家以自己的作品使波斯文化、波斯语言得以传承。哈菲兹所在的时代十分动荡,波斯开始被蒙古人统治。之后的岁月,这个国家也经历了无数风云变幻,但经典文学助推传统文化一路绵延。</h1><h1> 哈菲兹之墓,几乎是我们此次伊朗之行看到有当地游客最多的一个景点。由此可见哈菲兹在伊朗人心中的地位。</h1> <b>哈菲兹之墓,也叫哈菲兹天堂</b> <h1>  伊朗人喜欢把哈菲兹之墓称为哈菲兹天堂。墓园中四季长青的植物围绕着一个八角形的亭子,哈菲兹就长眠在八角亭中央的大理石石棺中。<br></h1><h1>  对于墓园,不少国家与我们有不同的理解。我们通常只有在祭扫时才去墓园,而一些国家会把墓园等同于一个可以凭吊先人逝者,又可以休闲游览的花园庭院,哈菲兹墓园就是这样。伊朗人喜欢漫步园中,或找一个角落坐一坐,读读诗,赏赏花。前两日,我们参观过的灯王之墓、绿镜清真寺其实也是艺术化的殿堂。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h1> <b>八角亭中,众人围着的就是哈菲兹长眠的大理石石棺</b> <b>墓园中的书店,摆满了各种版本的哈菲兹诗作</b> <h1><b><br></b></h1><h1><b>戴着头巾游伊朗(五)</b><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设拉子到德黑兰</b></div></h1> <h1></h1><h1>  7月30日,是伊朗之行的最后一天。头天晚上,我们从设拉子飞回德黑兰。<br>  德黑兰是从1796年,伊朗倒数第二个王朝恺加王朝(又译作卡扎尔王朝)起才被定为首都,伊朗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及现存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继续设都于此。所以与伊斯法罕、设拉子等古老都城比,德黑兰被认为是小弟弟。<br>  在德黑兰分别参观了恺加王朝的格雷斯坦宫和巴列维王朝的萨德阿巴德王宫。</h1><h1>  格雷斯坦宫是恺加王朝的王宫,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拱形建筑造型,外墙采用了大量彩釉瓷砖,上有几何与花卉图案,色彩艳丽;内部装饰则在不少地方采用伊朗传统玻璃片镶嵌工艺,豪华精致,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特点。我们只看了其中两座宫殿,一座因玻璃镶嵌而富丽堂皇,一座因装有风塔而凉风习习。</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格雷斯坦宫的外墙装饰与粉红清真寺类似,也是满墙粉红玫瑰花。格雷斯坦宫因此又被称为玫瑰宫。一问才知道,恺加王朝的当权者就喜欢这个。修建于1876年的粉红清真寺,其设计者是照着格雷其坦宫的风格做设计的。这有点“君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意思。</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伊朗的各王朝中,恺加王朝的口碑最不好。恺加王朝经历了三代君王。首位君王阿加穆罕默德虽然统一了波斯,但却是波斯历代君主中最残暴的一位,后来被他的两个仆人杀死。另外,不知是三位君王中的哪一位,以妻妾达到上千位而著名。这格雷斯坦宫始建于萨非王朝,却是在恺加王朝定都德黑兰后又再扩建。不知这玫瑰花上墙是萨非王朝的事情,还是恺加王朝的事情。但一个如此热爱玫瑰花的君王,想必不会是有宏图大略,能发奋图强的人。</h1> <h1>  萨德阿巴德王宫则是伊朗未代王朝巴列维王朝国王的办公室和夏天居住的地方。它建在山上,有大片的森林、花园、草坪。主建筑被称为白宫,始建于1931年。巴列维王朝是一个崇尚西方的朝代,萨德阿巴德王宫也因此有明显的西化倾向。如建筑外表不再使用彩色瓷砖,而使用纯色大理石。内饰也更多使用西方元素。伊斯兰革命后,这里改为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国王曾经的生活,也展示王宫收藏的世界各国赠送的大量艺术品。我们在其中发现有中国的牙雕和双面绣。</h1> <h3><b>萨德阿巴德宫的外观已经相当西化</b></h3> <b>内部装修也更多使用西方元素</b> <b>萨德阿巴德宫中展示的中国双面绣</b> <h1></h1><h1>  另外,我们还在伊朗地毯博物馆一睹波斯地毯的精美珍贵。</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根据考证,波斯地毯编织和生产的历史至少已经有2500年,自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优良的质地、古朴雅致的图案和精美的工艺受到世人的喜爱。地毯博物馆展厅陈列着几百幅各个时期所编的地毯,应该都是纯手工地毯。一些地毯需要数位艺人花费几年,甚至十来年才能织成。传统的波斯地毯多用纯羊毛、棉丝或棉线织成,图案优美、工艺精湛。地毯染料从天然植物和矿石中提取,染色经久不褪不变。不少地毯都已有一、二百年历史,至今仍色泽鲜艳,光彩灼灼。好的地毯年份越久越值钱,所以有人收藏地毯犹如收藏玉石珠宝。</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伊朗,多次听到导游提及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去伊朗一定要了解这一革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朗实行了2500年的君主制,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就是巴列维王朝(1925-1979)。这个王朝推行“西方化”,亲美。并于1963年进行土地改革、给予妇女选举权、限制宗教势力等。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美国为了获得伊朗的石油,并保持在中东的利益,大力扶持伊朗。伊朗的经济、军事一度走在中东前列。但过于雄心勃勃的经济计划使经济面临瓶颈、物资短缺并出现通货膨胀;过于西化,守引起了宗教人士不满,也引出一些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变大,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许君主制也已经无法再适应社会发展……终于导致社会剧变。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就此终止。伊朗建立了除梵蒂冈之外的另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教合一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同时,伊朗也开启了几十年如一日与美国断交、被美国制裁,却顽强生存发展的历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朗女性着装必须遮蔽全身的规矩有宗教基础和传统依据。到了巴列维王朝时期(1925-1979),曾进行世俗化改革,曾禁止女性戴头巾。但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女性带头巾又作为法规要求严格遵守。伊朗有一个《着装法》,其中对女性着装做出具体规定。我们因此才有了戴着头巾游伊朗的特殊经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有朋友从伊朗对女性着装的保守要求,推导出伊朗女性地位低下的结论,这好像太绝对了。据导游雅音介绍,伊朗女性日子过得还可以。伊朗习惯于男性养家。伊朗女性,在家父亲养,出嫁丈夫养。如果离婚,男性必须按法律规定付给女性赡养费,那数额还不低。雅音还说了一般赡养费的数额,但我忘了。在伊朗,女性同样享有受教育权利,读到硕士博士的还以女性居多,因为没有生话压力,可以慢慢读书。而且,参加工作的女性是没有男性多,但似乎也不少。一路上,我们在旅游景点、酒店看到的导游和工作人员,有不少就是女性。雅音所在的旅行社,老板也是一位女性。</span></h1> <p class="ql-block"><b>位于德黑兰的有一千多年历史的</b><b style="color:inherit;">古兰经门</b></p> <p class="ql-block"><b>位于德黑兰的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兰经门</b></p> <h3><b>位于德黑兰的古城墙</b></h3> <h1>  再说回头巾。女性出门戴头巾,那在伊朗是必须的。我们去伊朗,正赶上阿舒拉节,属于严管时期。街上会有宗教警察巡查,碰到没包头巾的就会予以指出。所以导游每日都免不了强调女性要长衣长裤或长裙,不紧不透,包好头巾。但我们毕竟菜鸟,时常被那条头巾搞得手忙脚乱。天气太热,导游特许在车上可以不戴,结果经常下车时也忘了戴。另外,由于技术不到位,装备不合适,又容易一不留意就头巾滑落。每当这时,大家就互相提醒。一次有位团友头巾没戴好,甚至招来了宗教警察。</h1><h1> 不过,戴着戴着,几天下来也习惯了,甚至有人戴出了感情。有团友说,以后会考虑多戴头巾,夏天遮阳冬天挡风,还能增加女性妩媚。再说了,入乡随俗嘛,去别人家做客就应该遵守别人家的规矩。</h1> <b>标准的伊朗头巾女郎。后面只露一脑袋的红头巾就是导游雅音</b> <b>我的团友把头巾戴出了五花八门的中国风</b> <p class="ql-block"><b>我这个只能说是接近规范,头发及脖子没有完全遮住</b></p> <h1>  伊朗之行让我见识了异域风情,粗浅地了解了那个比中华文明更悠久的波斯文明。去伊朗,看的主要是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所以去伊朗之前最好能对伊朗历史有一个大致了解,到了后最好能有一颗愿意学习乐于了解的心。我们此行的伊朗导游雅音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温和,知识丰富,又乐于分享的优秀导游。每到一处景点,都能将相关的历史人文娓娓道来。带队的广之旅的杨导也是博学,说到伊朗历史,哪年哪月对应的是中国的哪朝哪代,他可以张嘴就来,对许多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一路上我也不怕他们烦,有不明白的就问,结果收益非浅。另外,在伊朗10来天,我天天在朋友圈写一段,既是想与朋友分享,也是逼着自己多听多问多学,多动脑筋,多记东西。</h1><h1> 在伊朗的另一感触是伊朗人的热情友好。人种的关系,伊朗人普遍长得好看。首先一个个都长着一张好看的脸,脸部轮廓立体,五官清晰,高眉深目。更难得的是他们除了部分岁数偏大的,大多数人都身姿挺拔,仪态得体。很少看到有人背腰驼背、臃肿邋遢。伊朗女性按要求包裹严实,穿着朴素,仍然美丽。身着一身黑的伊朗女性,简直魅力十足。我们开玩笑说,来伊朗,光是看伊朗人就已经是一种享受。这好看养眼的伊朗人再热情亲切,那就更让人喜欢。</h1><h1> 在伊朗所到之处,总有人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而且不少人是用中文“你好”来与我们打招呼,也不知是如何判断出我们是中国人的?当有人不能确认我们的国籍时,他们会问你们是来自“秦”吗?我们习惯了“China”,有时对这个“秦”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经此伊朗一游,算是强化了一个概念——我们来自“秦”,一个虽然短暂,却是首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度同衡,钱同币”,中华大一统的伟大朝代。 </h1> <p class="ql-block"><b>导游雅音和司机侯赛因在旅途中请我们吃西瓜</b></p> <h1>  再有,在伊朗大快朵颐也是很爽的。去之前听人说伊朗的饭菜不好吃,就带了6包榨菜。后来感觉很多余,勉强吃了3包,剩下的就留在酒店了。在伊朗,虽然没有中餐,饭菜更接近西餐,但感觉还不错。主食通常是米饭和一种薄饼,都好吃。米饭粒粒分明却特别软和,尤其好吃。蔬菜通常就是生的西红柿、黄瓜、生菜、紫椰菜等拌沙拉酱,这吃法我能接受。倒是偶尔有煮熟了的蔬菜,往往都煮得发黄,就很难吃。肉类几乎顿顿牛羊肉加鸡肉,份量很大,味道也还行,其中有几顿牛羊肉十分美味。</h1> <b>7月24日,在一个驿站宽阔的庭院里就餐</b> <h1>  伊朗的工艺品、藏红花也很捧。工艺品以铜银器皿和地毯为主。铜银质地的花瓶,果盘等等很漂亮。如果是镶绿松石的就更漂亮,也更金贵。那藏红花应该便宜吧,5美金能买到一克品质不错的了。那种伊朗人说是用来做菜的藏红花就更便宜。</h1><h1>  当然,在伊朗,动不动就几十万,几百万的花钱,感觉也很爽。如每离开一家酒店,给服务生留的小费起码50万;上个厕所,偶尔碰上需要给小费的,小费标准是10万。在伊朗的最后一顿饭,美味烤羊排,人均消费1000万……我们一个个因此天天豪横。</h1><h1>  7月31日,乘机返回。临行前,与同伴搜搜钱包,两人还剩400多万伊朗币。于是花300万买了两斤巴旦木,花100万买了一小包玫瑰花干。最后20万,实在不知道能买什么了。正好有一团友还剩有30万,也不知能干什么用,就给了我们。我们集资50万,买了一小包开心果,很小的一包。我们动辄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花钱的历史就此告一段落。</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便说一下,去伊朗要带美金。人民币无法使用。而刷维萨卡要多收10%的手续费,还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刷。</span></h1> <b>伊斯法罕大巴扎里的工艺品店</b> <b>这不是陶瓷,而是铜银质地,以铜居多的器皿</b> <b>这是镶了绿松石的</b> <h1></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戴着头巾游伊朗,确实是一段很特别很美好的经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告别伊朗,把头巾带回来放进抽屉,把记忆带回来与朋友分享,或许可以让这种美好延续得长一点久一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