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一棵树shenqideyikeshu

忆江南

<p class="ql-block"> 一棵树与七户人家(靳、张、范、刘、陈、韩、李)有厘不清的思绪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老一辈七户人对一棵树顶礼膜拜,一年四季不论寒暑,不管风雨,总有人拈香送水……,淳朴敦厚的民风跃然纸上。前来这里旅游参拜的文人墨客有之,观光客有之,摄影家有之,画师有之……。不论是笔下生辉,画家风范,还是镜头张扬,一棵树不断地演绎出传统、新颖、独特、闪亮、魅力的文字和画幅。</p><p class="ql-block"> 朴素的传统文化在平顶山根深蒂固,并且世代流传。说一棵树平常,其实天山北坡的榆树比比皆是,然而在海拔1700米的平顶山,生长榆树就十分稀奇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榆树,就特立独行地生长这里。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这棵恣意生长、沧桑毕现的榆树,被乡民甚至更远方的人们视为神树。与这棵树见面,每次凝望它,情由心生,一棵树本不该有太多承载和赋予的意义,然而凡尘中的人,由于对生命的期望,需要借住某一载体来表达、来倾诉,这大概就是一棵树闻名遐迩的缘故吧。一棵树的神奇,也源于文人的遐想和联翩:久远的年代周穆王驾八骏巡游天下,路经平顶山,一眼望去,郁郁葱葱,鲜花簇拥,男耕女织,牛羊成群,一派祥和,挥鞭吆喝,坐骑欣然驻足,随从们四散开来,尽情享受夏日的美景,穆王忘我地陶醉在鲜花与浪漫的氛围之中,是梦非梦,睁眼已是日薄西山,神鞭一甩,坐骑腾云驾雾,消失在晚霞之中,农人说就是那一甩,鞭稍留下了神种,一棵树由此诞生。也有农户说,不知何年何月,有一对夫妻不堪忍受官府的苛捐杂税,爬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从内地来到平顶山开荒种地,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可是天不遂愿,膝下无儿无女,老俩口先后去逝,乡民就把他们掩埋在山坡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在埋葬他们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树,总之农户们深信,那棵树就是这对夫妻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推移,神树的规格越来越高,当地村民纷纷捐资捐物,请了能工巧匠,按照《易经》中的八卦图,沿着神树用木板镶嵌了对应的“乾、兑、坤、离、巽、震、艮、坎”八卦图案,神秘的色彩更加厚重,游客到了神树面前,总是毕恭毕敬,默默祝福着连自己也说不清的感受和心愿:身体健康也罢,风调雨顺也罢,一种寄托和希望;一份思绪与沉淀;生活的前瞻和未来,心中勾画着幸福生活的蓝图和愿景。</p><p class="ql-block"> 画师笔下的神树,背上画板,拎上笔墨,徒步一个小时,登上山坡,满目青山环抱,远山近林,黄绿相间,层林尽染。心中蕴藏着满满的的期待与憧憬,画板上时而龙飞凤舞,时而静如处子;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安祥如睡。败笔时心如乱麻,一张,两张……,扔入纸筒,满筒的纸片随风飘散;得意时手舞足蹈,三张,五张……,悬挂在树枝上,满脸的笑容也悬挂在神树上,与神树融为一体。举目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笔下,傍晚的余晖映照出画师的神态,一天的辛苦与收获,尽情的释放在帐篷里,简单的夜宵,寂静的山坡,只有知了的叫声和神树的故事萦绕,微风轻轻地吹来,帐篷有节奏地拍击声,与疲倦的鼾声此起彼伏,神树拥抱着画师,画师融入到神树……。鸟鸣声唤醒沉睡的画师,原来东方的晨曦已经挂上了天边,朝霞映照着一棵树,还有整个平顶山的麦田、油菜花、樱桃果、茶树,村庄和炊烟……。</p><p class="ql-block"> 一棵树,是摄影家魂牵梦绕的希望,背上沉重的摄影器材,弯腰驼背的负荷,攀援在最佳摄影的位置,潜伏、搜索、出击,连贯的动作,一气呵成,成与败,只在一瞬间,急不可待地翻着屏幕,删、删、删,删除了遗憾,却留下了珍贵。一棵树有多少种拍法,就有多少种思想,巧妙的构思,镜头就会出彩,一组照片,需要匠心独运。一棵树的神韵,是它栩栩如生的魅力,从不同的角度拍摄,都能获得最好地回报。早晚霞光映照着神树,丝丝余光穿透枝枝叶叶,透视着树皮的坚硬和柔软,沧桑和岁月,光芒洒上树稍,眩晕四射;洒过树根,婆娑起舞。白云下的神树,苍翠碧绿,散发着极其浪漫的情调,白云有时浮上树稍,有时环绕着树干,在镜头里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思,犹如那对夫妇相拥相依,久久不肯离去;蓝天映衬着神树,晶莹剔透,树叶浓郁,树枝挺拔,树干厚实。 四季轮回,乾坤有序。春天的神树,新芽孕育;七月流火,神树根深叶茂;收获的季节,神树金光灿灿;雪中的神树,叶落归根,枝条刚劲有力。</p><p class="ql-block"> 一棵树庇佑下的平山书院坐落于平顶山下,这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花香鸟语,使这里的乡土气息多了一份静雅,一份文思。光绪二十二年,奇台知县朱煌捐银百两,在平顶村修建平山书院。书院院落宽敞,北有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院内有大钟一口,近处拨有土地60亩,收入为书院经费,书院中的学生是当地低年级学生和准备升学的高年级学生。宣统二年,平山书院成为私办初等小学堂,也是七户后来启蒙教育之地。星转斗移,历经岁月洗礼的平山书院,早已残垣断壁。现在,依山修建的平山书院,更加显现出一种历久弥新的人文气息。特别是在七月流火,夏风热燥的季节,在书院里品茶、静读、会友,愈发会感到这里遗世独立,并传递着文明与思想。不仅平山书院为七户熠熠生辉,在这个古朴静谧的小乡镇,还有河道中发现的一块护林碑,从碑文的内容得知,它既是一块地界碑,也是一块保护生态的警示碑,明确要求不得在此范围内砍伐林木,违者将受到重处。1842年9月,林则徐流放伊犁,途经奇台七户,看到这里民风淳朴,粮草丰盛,甚是感慨,遂仰望天山写下《塞外杂咏》: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尤其是林诗“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让我们在神树下延伸、拾遗出石佛庙、宋家梁、新疆最后一任巡抚袁大化和茶树,乡民张和、张明兄弟俩……,不知为七户平添了多少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棵树的文化沉淀和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在沿革、创新、发展中必将发挥的淋漓尽致。这里物阜年华,人杰地灵;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村庄古朴,炊烟袅袅;这里丰衣足食,简约宁静……,这里也是文人雅士的梦幻,摄影家的前瞻,画师的天堂,更是游客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图文/忆江南</p><p class="ql-block">地址/新疆奇台县七户乡</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8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