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岔轶事:水解一校话今昔

苗广瑞

<p class="ql-block">  亲属昔别家乡南岔三十余年,今夏从山东威海回来,特意邀请我和他一起看望他的母校,南岔木材水解厂第一小学。</p><p class="ql-block"> “卡奴“台风,横扫小兴安岭腹地,南岔县雨水绵绵,沿街弥漫着污水,小车驶过两侧溅起一米高的水花。转瞬间驶进了南岔县东部新修的宽阔的公路,在一层帷幔的薄雾中,一座金黄色的小二楼顿入我的眼帘。</p> <p class="ql-block">  门前两侧的牌子上写着“南岔县行政学校“,“南岔县党校“。</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楼的建筑风格,与四周微派建筑的居民楼群,显得格格不入,恍如隔世。虽然涂上了新色,但也掩饰不住它历史的苍桑。</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为长期霸占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小兴安岭一个叫唐梨川的地方,建了一座火锯厂,并以侵华日本人的名字,取为“小松火锯“。1945年东北光复后,东北局将该厂更名为“东北局第一制材厂“,(简称一厂)。木材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送往全国各战场,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资保证,解放后,又将木材发送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工厂建设了这座小楼,并作为办公室使用 ,后改为学校。</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纪载,这座小楼是南岔有史以来第一座楼房,学校也是南岔第一所学校,并且是至今南岔唯一保存下来,极具历史厚重感的遗物。</p><p class="ql-block"> 据南岔党校工作人员介绍,在南岔实施棚户区改造前,黑龙江省委专门作出指示,要完整保护这座建筑。</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局革命建设历程的缩影,是中国林业的一部历史,它见证了林业发展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南岔水解厂党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曾多次去水解厂一校采访。记得,这座小楼是砖混结构,房间举架很高,门窗较小,便于冬季保暖。楼梯踏板是水磨石,扶手为木制,教室铺的是粗糙的木制地板。学校设为五年制,每学年两个班,后来设了初中部。初中部设在此楼,学校更名为“南岔木材水解厂子弟第二中学“。楼的西侧盖了一排平房为小学部。学校老师大部分是全国知名院校分配来的学生,师资力量雄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成为社会上骨干和中坚。</p> <p class="ql-block">  党校工作人员听说我们的来意,热情地将我们请到楼内。</p><p class="ql-block"> 带着过往的记忆,推开教室门的瞬间令我惊艳;棚灯璀璨,墙白如银,与纯天然的大理石地砖相互辉映,皮制的高档桌椅和先进的音响及播放设备 ,一个现代化教学设施呈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夜色朦胧,华灯初上。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小楼,宛如合上了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