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鹜八极 神来之笔———感受孟庆一山水画《山居.岁月之痕》之生命力

雨阳书画专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幅作品,画家采用的是小写意手法;皴法是很传统的雨点皴,系五代时范宽的画法。先铺雨点皴,而后用淡墨片染,边染边调整墨色的深浅,力求达到皴法和渲染的适度统一;这是画家大量写生和研究传统沉淀下来后自创的一种皴染手法,确是独创;画家涉足西藏阿里的无人区,目睹那里数千年的古寺庙和庙后面的山丘和绝壁,西藏阿里的扎达县的托林寺,庙宇的房舍已经颓废,残垣断壁,残存十几座喇嘛塔坟和喇嘛塔。还有尉为壮观的土林堆积成的山峰,群峰壁立,平时写生途经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地区,神农架绝壁、太行山和吕梁山的山景……掌掠了大量绝佳的创作素材。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有当下心鹜八极的神来之笔,把作品《山居》《岁月之痕》展现在你我面前;让观者与画家对话,尽情体验生命置身于岁月之痕的伟大和渺小,顽强与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 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笔墨技法,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几乎从画者都重视、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会没有经过分析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没有笔墨就不成中国画。没有笔就无骨法;没有墨就无神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明代石涛倡导的“一画论”对孟庆一的绘画影响很大,“一”是画家的本心,所有线条都是画家心性的流露,画家的修养、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都不自觉地在画面上体现出来,这幅《山居.岁月之痕》很好的表现了画家顽强的生命力,是艺术家人格、形象与心性的神来之笔,从自性里面迸发出来的一股力量穿越亘古直冲进你的眼帘;他的画法,志趣和文人品格,运笔流畅,秀拙相生;所有的运笔(独创的皴染和屈铁似的线条),都是在营造他诗情画意的大气象“意境”。其山水画局部风神独具,心鹜八极,整体气势磅礴,苍茫唯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孟庆一在学习并继承古人的传统画法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的“五墨滚笔皴法”,墨笔的干湿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粗细刚柔,物体的虚实隐现,历尽岁月沧桑的西北高原上,水土的侵蚀和自然的风化……,这一切都在他手中毛笔的滚动之下魔术般的逼真显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清代大画家石涛对此理解最透,他在《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中说:“夫太古无法,太极不散。太极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书画之笔墨线条,都是从“太朴”这“道”、“根”上来,它在书法中可以作篆、作隶、作楷、作草;在画中可以状山川人物之秀错,拟鸟兽草木之性情,表人心胸臆之幽微,极浩瀚宇宙之底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上有很多籍籍无名的画家,不是因为画得不好,而是被传统吓死了。名家本身是一座高峰,你翻过去,他在你脚下,你十万峰峦脚底青;敢不敢上这座山,敢不敢一边尊重它,又一边把他踩在脚下?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积淀和勇敢。这点勇气,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尤其不易。“滚笔皴”是真正属于孟庆一的创造,从师古人,到师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孟庆一山水画的意境就是他在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不论是北宗山水还是南宗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与功能无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缥缈神奇,或是悠闲农夫渔樵的隐居之所。文人山水画多表现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朴自然的水墨风光;画家心手合一,笔随心运,水墨淋漓,自然天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画笔墨是重要的审美要素之一,用笔用墨是自然融注在绘画当中的,一幅好的绘画不光题材、内容、型、构图等要好,用笔用墨的功夫也是极其重要的,若笔墨不佳,则此画必不佳,但笔墨是为绘画服务的,不能为了笔墨而笔墨,不顾一切的追求笔墨只会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玩弄笔墨的形式主义。用笔讲究点,勾、皴、擦之法和下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侧笔、圆笔、中锋、偏锋、逆锋等。用墨讲究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以及破墨、飞墨诸法,此外还有“五墨”“六彩”之说。用笔与用墨的变化既是不同绘画的需求,也是不同画家的修养与绘画风格的体现,最高的境界应是心手合一,笔随心运,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矫情做作,故弄玄虚。</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画讲究立意定景,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并巧妙地运用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有着“细细看,面面观,看地透,窥其穿”的要求,即能从山前看到山后,从山下看到山上,山水画的视点推移的法则正好能满足中国人欣赏山水画的需求,使咫尺千里的美景尽在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画家在感悟感叹:当今的中国画坛,真正思考中国画前途和发展方向的人在哪儿呢?为什么任凭那些沽名钓誉之徒,吸金无德之辈夸夸其谈,搅浑学术方向?时下一提到山水画,便是笔墨,写生,色彩和创新。殊不知,中国画的弊病在于没有文化,没有灵魂,没意境。把这些东西注入到美术院校的教学大纲里,才能使我们的中国髙等美术教学,真正进入世界艺术之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