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三) <p class="ql-block">阅读时间:2023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阅读书籍:捕捉儿童的敏感期</p> 阅读摘录 <p class="ql-block"> 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种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环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p> 阅读感想 <p class="ql-block"> 妹妹带着新生儿终于可以出院了,我们一家人都翘首以盼的等着看看小婴儿。回家的喜宴中妹夫这边的亲戚小孩发生了有意思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开饭前大家约定好今天不喝饮料,随着菜品的陆续齐全,有的小孩已经按捺不住跑来跑去时不时还跑到酒店吧台那边眼睛看饮料区还留意着母亲这边的动向。最终在母亲的召唤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开始就餐。</p><p class="ql-block"> 一个重口味的菜打破了吃饭的规则,其中一个儿童(已满12岁)偷溜去带回了一瓶饮料,其他的几位幼儿瞬间开启行动,一个在那里跳下座位,另一个拉着妈妈的衣袖企图得到同意,更有甚者趁着妈妈聊天的间隙饮料已经到手。但最终妈妈阻止了这一行动安抚幼儿让他将饮料送还,小男孩很不服气““哥哥也喝了呀”左哄右劝,小男孩都无动于衷,最后这位妈妈厉声呵斥小男孩哭着送回了饮料…</p><p class="ql-block"> 阅读《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中我把这日常的一幕和书中的理论结合反思:所谓的“秩序感”是幼儿对事物的顺序,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事物排列摆放,以及对环境中的规则、要求的感知,并在行动中能合理安排顺序、自觉遵守规定的能力。这也是他们遵从自身内在秩序的一种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表现。幼儿只有具备良好的秩序感,才可以在学习环境中,遵守一定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并在之后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顺利的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而且幼儿其实懂得尊重规则,同时会要求他人遵守规则。这种对规则的理解以及对秩序的维护,让幼儿获得格局和境界的锻炼,让孩子更有自信。故事中的“哥哥”打破了规则,小男孩的抗拒送还饮料和哭闹其实也对规则的理解和敬畏。所以对于幼儿种种看起来是无理取闹或者莫名其妙的行为表现,要试着去理解和接受,这些行为其实只是因为孩子处在内在秩序主导外在行为的过程,他们只是遵从自身内在的行为习惯以及内在的秩序驱动,这个并不是孩子故意与你作对,也不是孩子的个性问题(很多家长在孩子秩序敏感期,会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作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孩子是因为叛逆、性格急躁等),这个只是孩子受限于自身行为发展,做出的一种本能的行为表现。</p><p class="ql-block"> 我们成年人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去理解幼儿秩序敏感期的的行为,接纳和包容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出现的“遵从内心的自发的,本能的有序愿望”。如果孩子的要求对于大人来说无法满足,或者完全不合理,家长一定要通过转移注意力、讲道理等方式替代孩子的关注点,平和的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以暴制暴不仅不可取,还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强行制止、责骂孩子,这些对孩子尚未成型的秩序感都会产生很大的破坏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