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被称为“一代宗师”。从大了看,欧阳修对中国文坛影响深远,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人,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都出于欧阳修门下,可见他的眼光和气度非常人可比。从小了看,他一改前人作文时的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引领了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让宋代散文的风气走上一种平正通达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059年,对于53岁的欧阳修来说,是一个步向权力巅峰时期的关键时间点。从1034年到1054年,他经历了二十年的崎岖仕途。彼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欧阳修为干将之一。因新政失败,长期仕途不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1057年开始,欧阳修的仕途开始变得顺畅。他是礼部的主考官,录取了苏轼与苏辙。1058年,他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代理执掌)开封府。1059年往后倒一年,拜枢密副使。1061年任参知政事。此后又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直到1072年去世前,十多年时间里均为朝廷重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一时点,欧阳修写了篇《秋声赋》。这篇在欧阳修散文作品中可以与《醉翁亭记》相媲美的美文,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他在这一人生命运转折时刻的精神和心理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篇文章普及程度颇高,文评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这篇文章记录了欧阳修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比如,《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修订四版)评价其“实际是未能实现改革要求的一种牢骚”。《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说:“情绪的取向是消极而沉郁的……思想更多指向老庄道家清心无为和悲观的一面。”这种观点似乎是更主流的。尽管它与当时欧阳修的境遇似乎并不相符,从政治仕途来说,他正是春风得意之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也有认为欧阳修此时心态是积极进取的。比如,《大学语文指要》(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有第二种观点,其中说道:“欧阳修一反咏秋之作虚无感伤、凄厉愁绝、缠绵悱恻的情调,而赋予它清新的气息、健康的色彩和积极的精神。”不过,这与文章给人的气氛,似乎难以严格对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种复杂性或许需要深入文章才能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个说法或许太过绝对,但是也未必完全不如其人。最起码,它很适合形容欧阳修。欧阳修是一个通透而敏锐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录《秋声赋》局部(下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欧阳先生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惊异地注意听取,说:奇怪啊!开始时淅淅沥沥细碎凄凉,忽然间飞驰跳跃响亮宏壮,像惊涛骇浪午夜汹涌,疾风暴雨突然降临;它和别的物体接触时,发出清越的撞击声,如同金属轰鸣。又像奔敌营的士兵,口中衔着枚行进,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和马奔跑的声音。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呢?你出去看一下。”书童回答说:“星星月亮光辉灿烂,银河高高挂在天空,四周寂静无人,声音在树木中间。”我说:“唉,可悲啊!这是秋季的声音呀,为什么就到来了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秋季呈现的状态是:它的色彩单调,烟散云收,凄凉暗淡;它的容貌洁净,天清气爽,阳光灿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它的气候酷烈,凉意袭人,深入肌骨;它的意象冷落,山寒水瘦,萧森寂寞。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凉悲切,愤怒激烈。茂草绿毯子一般争相滋长,树木青翠欲滴令人喜爱,茂草遇到它就枯黄,树木遭逢它就落叶。秋季所以能摧毁茂草,凋零树木,因为是自然界的运化规律。这秋季,是人间罚恶的法官,在四季中属于阴;又是战争的象征,在五行中代表金。属于天地间的刚正之气,经常以严酷暴戾作为本性。自然界对于万物,春季生长秋季结果。所以秋季在音乐中,商声是西方的音符,夷则是七月的乐律。商即悲伤,万物已经衰老就产生悲伤;夷即杀戮,万物过于茂盛就应该杀戮、消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可叹啊!茂草树木没有感情,在一定的时间仍不免飘飞零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是有血肉的动物,一切生物中的灵长。成百种忧虑感触人的内心,成万项事务劳累人的身体,只要内心有所触动,必然扰乱他的精神;而且还要考虑他力量所不能完成的事务,担心他智慧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理所当然地会使人鲜细涧泽的容颜变得枯瘠苍老,乌黑茂密的须发变得花白稀疏。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那样坚固不变的本质,想去和茂草树木争一时之景呢?考虑到究竟是什么原因摧残了人,又何必怨恨这秋季的声音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书童没有回答,低着头打瞌睡了。只听到四边墙壁外唧唧的虫鸣,好像在附和着我的叹气声。</span></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文章开头给人一种特殊的气氛,似乎是某个电影或电视剧中的场景,极富画面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个晚上,欧阳修在读书。开头“欧阳子方夜读书”历来有断句的争议,一说子方为欧阳修的字,另一说“方”为动词,意为正在。两者似乎都不能完全说服对方。但意思都是一样的。从阅读感来说,连读“欧阳子方”四字给人的感觉似乎要更顺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欧阳修在读书时,西南方向忽然传来一种层次极其丰富的声音。似乎是外面下雨,刮风了,而且程度很快变得激烈。犹如站在暴风雨来临的海岸感受到的:“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因此,它打在物体上时发出了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又类似一支衔枚的(形似竹筷衔于口,两端系于脖上,以防出声)、快速行进的夜行军发出声音,虽然没有长官的号令声,但是明显有人马行进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类体验想必也会有一些读书人是可以体验的。不就是外面起风大下雨了吗?如果我们仔细聆听窗外风雨大作时的声音,即使没有欧阳修如此敏锐、细腻的听觉,想象和描述能力,但类似“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词汇还是可以直接联想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结果呢,事实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秋声赋》)——我们以为当时欧阳修遭遇了一场暴雨,没想到一丁点雨没有,他招呼出门去看情况的童子首先看到的是天空,那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十分开阔美妙,再看看周围一点人声没有,只有树林间传来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可以尝试思考童子说的这段话。这段话应该是比较有水平的,用词优美,短句与短句之间有一种美的韵律,不愧是跟在欧阳修身边的人。对比欧阳修对于外界声音的隆重的描写,他完全是轻描淡写的。而他应该是比欧阳修年轻得多的孩子或者青年人,这类人对于自然变化的敏感程度大概不会弱于五十多岁的欧阳修。如果有比较大的风吹草动,他们的表述会如此淡然吗?是不大会的。他们应该会更惊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前面的描写可能是欧阳修一种阅读后的幻想体验,或者树间的声音触发了他人生的某段敏感经验,使得他产生幻想。一旦进入了这一情境,也变得难以自拔。欧阳修没有对童子的话予以评价,或者安排他近距离观察树林的声音,而是自顾自感慨起来。如果前者还是一种相对客观的环境或者心理描写,看不出明显的情感色彩,那么接下来的文字则可以让人看到欧阳修的悲秋情感。这似乎可以呼应前面提到的“主流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欧阳修很“武断”地把树林中的声音判定为“秋声”。而这种声音自然也可以是其他任何的声音。这也可以算作证明这是欧阳修在主观幻想的证据。当然了,欧阳修或许也可能存在一种异于他人的对“秋声”的敏感。不过,这些对于欧阳修应该都不算核心问题,即使树林的声音只是某些动物的所为,不存在任何的深刻背景,在文学家眼里也可以变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奇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既然是“秋声”,欧阳修进一步联想“秋声”的色、容、气、意,把这四项与听到的声音进行对比,进一步确定是“秋声”,并与可能产生的结果“摧败零落”联系在一起,使得那些声音多了秋日草木凋零的肃杀气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接下来的一段话,似乎是欧阳修积累的关于“秋”的知识和盘托出,对我们来说是相当深奥和复杂的,其中有节气、五行、音乐等丰富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声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可大概理解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与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之为“九卿”。秋官司寇掌刑法,秋天也刑官行刑的季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从季节来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秋天是阴冷季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3 、秋天又有战争的象征,从五行来说,秋天属于金。所以,天地间流淌刚正之气时,常常是肃杀的气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4、从自然界来说,春天生长秋天结果。而它在音乐上的表现是商声。古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与四时相配,秋属商。清人宋树谷有诗《立秋柬顾孝廉》曰:“万窍商声先蟋蟀,一年落叶又梧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5、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商,也是“伤”的意思,意味着万物衰老,这自然会引发我们悲伤。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繁荣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被杀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欧阳修用了大规模的文化知识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秋之所以悲的原因。这更加强了全文的悲秋色彩。清代学者林云铭《古文析义》说:“总是悲秋一意。初言声,再言秋,复自秋推出声来又自声推出所以来之故,见得天地本有自然之运,为生为杀,其势不得不出于此,非有心于戕物也。”恰如其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但是,文章的气氛接下来开始有一定程度的转折:“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yī)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秋声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草木这样没有感受的存在,也遭遇着凋零的命运。人作为动物中最灵性的存在,本身就有无数的忧愁和需操劳但做不完的事情,内心常常被外物所触动、动摇。更何况本身就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智慧无法克服诸多忧愁、事务感到焦虑?所以,人大概很快就会从红润的脸庞,乌黑的头发变得枯槁苍白。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自己那并非金石的身体,去像草木一样争一时繁茂呢?人应该仔细考虑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何必去悲恨感慨这秋声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欧阳修似乎从传统的悲秋情绪中挣脱了出来,他意识到人的脆弱性,以及走向衰老的必然性,这比起草木经历的自然的、季节的规律更加残酷。因此不必争一时成就,更不必伤春悲秋。这难道不就是一种意识到更残酷的真相,而走向更自省,更积极的人生态度吗?一定程度上,他对自己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仕途成就产生了反思。此时以及此后的欧阳修在可能做出更大成就的政治变革方面似乎不再热衷,更像是一个“保守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所以,前述两种观点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欧阳修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心灵大门,面对这全新的一切,他急切需要有人来为他作证,甚至可能也是为他解惑,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他希望书童对他的感慨和新思考进行回应。只是“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声赋》)当然,这种“不回应”也是一种“回应”:那是一个完全空白的思考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对于此结尾,明末清初学人孙琮在《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说:“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读前幅,写秋声之大,真如狂风怒涛,另人怖恶;读末幅,写虫声之小,真如嫠妇夜泣,令人惨伤:一个‘声’字写作两番笔墨,便是两番神境。”解读得颇有味道,点出了结构之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