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活:老照片里的火红青春

黄河边上的臭石头

<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这张黑白老照片,总会回想起40多年前我在董初下乡插队的火红生活。</p><p class="ql-block"> 1975年6月我高中毕业,唯一选择就是到农村插队落户。我和同学们没有对下乡生活的恐惧,反而有着挣脫了家庭约束的兴奋和跃跃欲试新生活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31日,惠民地区革委会召开万人大会,隆重欢送我们地直单位的二百多名知青到博兴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喧天的锣鼓和震耳的口号声中,我们胸挂红花,意气风发的站在大卡车上,浩浩荡荡的车队驶过城区街头。虽然在送行的人群中看到泪流满面的亲人时也心酸,但胸中充满了革命激情和政治自豪。</p><p class="ql-block"> 知青组坚持不懈,我们村“田间地头学批赛、革命生产双加快”做法很快被上级当成了学习小靳庄的典型。县知青办和公社党委在董初村召开现场会,我站在上百领导面前汇报了知靑组工作经验。上级号召各村“远学小靳庄、近学董初村”。这样一来,"被先进"的社员们从应付逐渐转变成为自觉。为了学唱,他们虔诚的把知青当老师,没了嫌弃我们干农活“两个不顶一个使”的嘲讽。在集体劳动中,不识几个字的姑娘们一边干活一边背诵我们编的“革命诗歌”;先天五音不全的男青年们,边干边跟着我们高唱革命歌曲。为壮大声势,我们允许“可教育好的子女”参加活动,有几个家庭出身不好的社员很在意获得了政治上的信任,参加活动格外积极。</p> <p class="ql-block">  那一阵子,我们不仅热衷"抓革命",也积极促生产。白天正常干活,晚上还集合起来搞些翻地、沤绿肥之类的义务劳动。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变化,干活都很卖力,真给生产队省了不少工。大队长付殿生说“这一阵干活不用监工了。”</p><p class="ql-block"> 1976年“八一”快到了,公社决定组织一次民兵“庆八一歌咏比赛”,以村为单位组成代表队。我们村是全县学习小靳庄典型,自然是公社首推的参赛队。村党支部把选定和训练参赛队员的任务交给了我们知青组,我领着大家忙活了半个月,兴奋而又忐忑地参加了比赛。获奖后,党支部犒劳我们,让参赛队员在城里吃了一顿白面馒头,还特许我们拍了这张合影。据说,这是东初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张合影照片,因而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47年过去了,这照片上的大多数人都年过半百,但对当年那段火热时光的记忆恐怕都珍藏在心底!</p><p class="ql-block">补记:该文曾以《老照片里的歌声》刋于《滨州日报》,今有修改。近日询问王长春、逯英荣得知:照片上43名参赛社员中,已有8人英年早逝,谨在此表示沉痛哀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