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参加修志是件很幸运的事

韩立军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记者 施 芳</p><p class="ql-block">人物小传</p><p class="ql-block">赵庚奇,1932年生,河北抚宁人。曾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方志办常务副主任、《北京志》常务副主编,担任《北京志》分志和区县志的编纂业务指导,主编《北京志·人物志》等,审读《北京志》分志和区县志179部,审读《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11卷,主持编纂和审读各类年鉴78部,著有《赵庚奇志鉴论稿》《北京志苑三十五年》,获得“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讲述·一辈子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293册志书层层叠叠摆放出“京”字图案、不同年份的《北京年鉴》组成一条蜿蜒向前的长河、蓝色穹顶上绘制的析木次星图与地面的析津府辖域图交相辉映……北京市方志馆前段时间推出的“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志说‘一城三带’”展览,吸引诸多观众驻足观看。</p><p class="ql-block"> 人群中,一位衣着朴素、身形瘦削的老人看得格外仔细:“展览为大家了解北京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叫赵庚奇,他的后半生与志鉴紧紧联系在一起:指导编纂《北京志》,主持编纂《北京年鉴》,创办中国方志学系,从事志鉴理论研究……</p> <p class="ql-block">  “只有深入一线,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顾过往,赵庚奇的人生轨迹一次次发生转折……</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赵庚奇高中毕业,正准备考大学。这时候北京市委组织部调他和另外一个同学进入北京市委党校,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中共党史。 “新中国成立不久,北京市区两级党务干部不足。”赵庚奇回忆,组织部一共调了近百人来党校学习,大多数分到了北京市委和各区委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赵庚奇到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业组工作。不久,他就和同事一起到石钢(今首钢前身)调研。经过8个月的深入调查,赵庚奇独立撰写了3篇调研报告,还与同事合作完成4篇调研报告,深受好评。此后,他又围绕私营工商业改造、农业合作化等主题开展调研,最终调研小组一共报送了10多份报告。“只有深入一线,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赵庚奇深有感触,在政研室的经历,对他之后几十年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1956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人才匮乏,国务院向全国发出通知,号召在职干部考大学。赵庚奇萌生了上大学的愿望。不料,北京市委组织部干部处负责人找他谈话:“中央决定加强理论队伍建设,组建一支专家队伍,你去党校学习吧!”</p><p class="ql-block"> 当年9月,24岁的赵庚奇进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今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学习。在505名学员中,他年龄偏小。一年多时间里,他陆续听了张如心、刘大年等著名学者开设的专题课,如饥似渴地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资料……这段学习经历激发了他对近代史、党史的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20多年中,赵庚奇当过农民、记者和兽医。直到1979年,年近五旬的赵庚奇被调入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现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民国时期北京史和当代北京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赵庚奇怀着满腔热情,立即投入这个崭新的研究领域,10年间推出《民国时期的北京》《晚清和民国时期历史事件》《北京解放三十五年大事记》等多部著作。其间,有更好的单位要调赵庚奇去工作,他都不加思索地谢绝,“我只想多读一点书,安心搞历史研究。”</p> <p class="ql-block">  “我只有狠下功夫学习研究,才能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几千年来,各地的志书绵延不断,为我们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省区市开始新一轮修志。</p><p class="ql-block"> 1983年7月,全国城市志工作座谈会在太原召开。围绕方志理论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夜晚,各个房间灯火通明,大家的讨论仍在继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大课堂。”赵庚奇感慨,从此,他和地方志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当时,全国从事修志工作的专职、兼职人员达数十万人,大家迫切要求学习方志学理论和业务知识。1987年,赵庚奇在北京社会函授大学创办中国方志学系并担任主任。他组织专家编写了6本教材,即“燕山史志丛书”,重印老方志学家朱士嘉和傅振伦的两本专著,加之购买的两本书籍,一共10部教材。</p><p class="ql-block"> 中国方志学系开沿中国方志学概论、中国方志学史等超级文档bo多名学员来自31个省区市。通过两年多学习,学员们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了分析、研究能力,在各地修志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学员姚卓华来自安徽省旌德县,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的第一项成果《旌德县志·地理编》初稿问世后,获得好评。1988年7月,他被破例评定为助理编辑,第二年被聘为该县县志副总纂。他在给中国方志学系的信中写道:“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我实现了20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新方志能为各行各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资料,能参加修志是件很幸运的事。”在山东省志办原编审王复兴记忆中,这是赵庚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在修志过程中,赵庚奇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问题,他对《方志百科全书》中介绍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一段引文有疑,便查阅了傅振伦的6本著作,纠正了不准确的引述。“我只有狠下功夫学习研究,才能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赵庚奇说。</p><p class="ql-block"> 每次参加评稿会,赵庚奇总要带上一大袋书,阐述观点时总有出处,令同行信服。有一次开研讨会,王复兴看见赵庚奇的发言稿密密麻麻写满了17张纸,纸上有许多勾画改写,显然每个问题都经过了反复斟酌。“他对修志工作细致入微,让人佩服。”王复兴说。</p> <p class="ql-block">  “真实准确是志书的生命,否则贻害当代和后人”</p><p class="ql-block"> 《北京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58年12月,计划修志40篇;但刚出版7部,就中断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经历了许多大事,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一部新志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 北京地方志从1983年开始酝酿、准备,1988年正式编修。上百个单位、几万人参与收集资料和编撰,是对北京地区有史以来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情况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作为北京市方志办常务副主任,赵庚奇倾尽心血,既继承旧志的优良传统,也在体例、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p><p class="ql-block"> 在赵庚奇看来,北京志书名为《北京志》,而不能称《北京市志》,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北京作为伟大祖国首都的独有特点。“真实准确是志书的生命,否则贻害当代和后人。”赵庚奇昼思夜想,有时半夜醒来,想到志稿中的问题,就再也睡不着了,在家中翻箱倒柜查找资料…… 志稿写出来后还有审阅过程更“熬”人。一部志稿几十万字到100多万字不等,逐字逐句地看一遍就要几个月时间。长期以来,赵庚奇习惯于在签字前把重大问题再捋一遍,唯恐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有一回,他对一个人物的表述存疑。尽管印刷厂等着开机,编纂单位和出版社一直催促,赵庚奇仍然不松口,整整花了几天时间,终于找到确切证据,纠正了志稿中的不实记载。</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20年,第一轮《北京志》2008年面世,其中分志154部、区县志18部:同年开启第二轮修志,至2020年全部完成,北京志分志69部、区县志18部。两轮共完成北京志分志223部、区县志36部,在北京修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p><p class="ql-block"> 直到86岁。赵庚奇才离开岗位,但他心中依然放不下相伴30多年的工作。他分3次向北京市方志馆捐赠了5000多册图书和资料,其中不乏珍贵的志书,“供大家研究参考,发挥更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记者手记</p><p class="ql-block"> 干事创业的精神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10多个大书架、几大箱剪报、一摞摞工照:岗位虽不断变化,不变的是始终饱满的工作日志……赵庚奇家中,丰富的书籍资料令作热情,通过持久的学习有所思有所悟,为记人印象深刻。更为难得的是,采访中,每谈到 录历史、传承文明,硫硫穷年、孜孜以求。一个话题,他总是很快查找出相应的资料,将来龙去脉一一道来。</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一生奋斗的写照:岗位虽不断变化,不变的是始终饱满的工作热情,通过持久的学习,有所思有所悟,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矻矻穷年,孜孜以求。</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赵庚奇几十年前留下的笔迹已经模糊,但他身上干事创业的精神历久弥新,无论何时都闪耀着光芒,值得后人学习。</p>

赵庚奇

北京

方志学

修志

方志

学习

志书

县志

工作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