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就业,辅导创业,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颜渊篇第第十四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二篇颜渊篇第十四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子的。</p><p class="ql-block">子张问政。</p><p class="ql-block">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子。</p><p class="ql-block">子张问如何处理政事。</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勤勉做事,忠诚做事。”</p><p class="ql-block">子张是谁啊?子张,复姓颛( zhuān)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人,小孔子48岁。子张应该是孔子晚年收的学生,最早时间也应该是公元前492年孔子到陈国时。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也就是说子张拜孔子为师的年纪最早应该是在12岁—15岁之间。还有一种可能,子张拜师时间是在孔子68岁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那时子张已经20岁了。窃以为,后一种可能性大。子张的文学水平很高,可以与子游、子夏相媲美。但一开始子张没有被列入孔门十哲,因为孔门十哲的说法源于《论语.先进篇》,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于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说,当年跟随自己在陈国、蔡国之间的途中遭受苦难的学生,现在大都不在身边了,孔子表达了对弟子的思念之情。孔子在这些学生中,列举了10人,叙述了他们各自的长处,子张没有在其中。我想有二种可能,一是子张那时已经是孔子的学生了,但是年龄尚小,还没有学成;二是子张那时还不是孔子的学生,但是学文学专业的子夏一定在孔子的身边,子夏比子张大四岁,已经是20来岁的青年才俊。上面我说过了,后一种可能性较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多,影响一定不小,即使子张那时还没有拜师,但或为子张日后拜孔子为师铺垫了思想倾向。</p><p class="ql-block">子张为人相貌堂堂,讲义气,为人勇武,不流于媚俗,喜欢不拘一格结交朋友。子夏与他恰恰相反,子夏性格阴郁、内向,与人交十分谨慎,专门结交比自己强的人。子张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子张篇》,子夏主张“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篇》),所以孔子评价他们二人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篇》)孔子说:“子张做事往往过了头,而子夏做事往往欠点火候。”孔子批评子张做事过于张扬,似乎文过饰非,批评子夏做事过于谨慎,似乎心胸不够豁达,二个人其实都还没有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孔子死后,孔门一分为八,子张的“子张氏之儒”排在八大派之首,子张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陈国开馆收徒,弟子众多,声名显赫一时。子夏到魏国西河之地讲学,西河之地是位于陕西、山西之间以黄河、洛水为界的河西走廊,该地自古是韩赵魏三国的必争之地,也是秦魏之间的激烈争夺地。子夏后来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并培养出像李悝、吴起这样的政治家、军事家。子张卒年不详,唐朝被追封为“陈伯”,宋朝被封为“陈国公”,清朝乾隆年间被晋升为儒家“十二哲”之一,配祀孔庙。子夏活到107岁,唐朝被追封为“魏侯”,宋代被追封为“河东公”。</p> <p class="ql-block">与学生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好了,我们对子张的生平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回过头来学习今天的这句话。当子张问孔子如何从政时,孔子的回答很简单,一是“无倦”,一是“以忠”。宋代有一个大文学家叫宋汝谐,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论语意原》,书中写到:“居者无倦,在我者诚;行之以忠,临民者信。”宋汝谐说:“做到不倦,关键是在于自己的诚心;做到忠于政事,关键是在于取信于民。”窃以为,所谓的“无倦”就是“敏”,也就是“勤勉”。孔子说:“敏而有功”,做官的核心之一是要“勤勉”,只有“勤勉”才能建功立业。但只有“勤勉”还不行,还要有“忠”。做官“勤勉”往往可以做到,问题却出在“忠”上。人们对“忠”的理解往往是错误的,一提起“忠”,人们马上就会想起“忠”是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没有二心”,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忠”的本质是“公”,公的甲骨文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八,下面是一个口,表示将集体共有的物品均分,其本意是无私、公平、平均。所以说啊,公是一种道,因为道就是无私、公平的,因而“公道”也。只有无私、公道地做官,才可以取信于民。故,天下为公而不是天下为私,为天下绝大多数人追求公道,就是“忠”。公的反义是私,忠的反义是奸。比如说,为人民的利益而着想就是“忠”,这样的官就是“忠臣”;反过来,为少数人谋利益就是“奸”,这样的官就是“奸臣”。</p><p class="ql-block">《尚书.泰誓》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这是周武王十三年秋大会天下诸侯于河南洛阳孟津时发出的讨商檄文。周武王对诸侯们说,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老百姓所听到的,我将替天行道,带领你们去消灭纣王这个不顾百姓疾苦的家伙。这就是周武王的“公心”,其实质是忠于老百姓的利益。《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之大同社会一脉相承;中国古圣贤心中的理想社会乃是“天下为公的大道之行社会”,咱们习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源于“天下为公”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与学生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孔子给子张讲了做官的“八字箴言”,“居之以倦,行之以忠”。窃以为,做企业的何尝不是如此?今之老板个个算得上是“居之以倦”,谓之“宵衣旰食”、“夙夜匪懈”也不为过,起早贪黑,没日没夜,没节没假,对吧?但是能够做到“行之以忠”的却是凤毛麟角。也就是说,商人能够掘天下之货殖于天下之民,才可以谓之“行之以忠”。为什么自古商人多不能“善终”?或为什么今之创业者多为“夭折”?查曰稽古,格物致知,探微索隐,究其根本,皆为违悖“行之以忠”,老板们缺乏一颗真正的公心。“公心”在哪里呢?公心源自于一颗仁心,有道是“仁者为公”;而“仁心”又源于礼义之修养。是故,若想跳出“商人多为不能善终”、“创业者多为夭折”的“周期律”魔咒,惟修养儒商之德不可,除此之外,再天才的“商业模式”,也只能是“黄粱一梦” ,甚至是“不得好死”,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难道不是吗?鄙人时常对做生意的弟子们说:时也,命也。什么意思呢?做生意抓住时机很重要,所谓的运气也很重要,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命“HOLD”住。命是什么?命即是天生的自然禀赋,也是通过修养修来的。只有先修“命”,方可时运来了抓得住。如何修“命”呢?《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意思?与生俱来的自然品性就是命,按照自然禀赋去行动就是道;如何才能按照自然禀赋去走大道呢?惟有通过学习与教化才能做到。有道是:中国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惟“中国儒商”才可以“HOLD”住。总之,一句话,新时代中国经济必须是儒商大行其道的时代。</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问:“何谓新时代的儒商呢?”在我去年写的《儒商赋》里是这样表达的:“若商约之以礼,毕之以义,是谓儒商。若商违礼负义,是谓伐德。商须臾不可离儒,离则丧,和则兴,一阴一阳是谓儒商之道也。”意思是说:若商人用礼约束自己,最终归于义,就叫做儒商。商人倘若违背礼,辜负义,就会损害道德。商人无时无刻不能离开儒,倘若一旦离开,就会导致灭亡,只有和合才能兴旺发达,一阴一阳之道是商人的根本大法。”</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再见!</p> <p class="ql-block">教天下之英才,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万子私塾宣传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