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盛夏,邂逅地拉那(巴尔干七国游之阿尔巴尼亚)

风住尘香

<h1><br> 我们巴尔干之行其他几个国家都有几个景点,唯独阿尔巴尼亚只有地拉那一个小时的游览时间,似乎巴尔干之游这篇文章的浓墨重彩给了别的国家,阿尔巴利亚仅一笔带过。然而正是这不经意的旅程却成为美好的邂逅,地拉那独有的景致久久占据着心头。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的首都,素有“亚德里亚海的明珠”之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都城,城市的东、南、北三面依山,西傍亚得里亚海,这里的人大多是穆斯林。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听过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歌声飞向地拉那》:“小玲玲爱唱北京地拉那,嘹亮的歌声震天涯。风儿呀风儿呀,请你停一停,捎支歌儿带给小米拉。”几十年风云变幻,小玲玲已成熟,小米拉也长大,北京日新月异,地拉那可有变化?带着探寻的心我们来到了地拉那。<div><br></div><div><br></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拉那市中心街景(下同)</h3> <h1> 刚下大巴车,没走几步,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城市躲在密密的雨帘后,只见雾蒙蒙一片。劈劈啪啪的雨点打在伞上,好像这个城市欢迎我们的掌声。午饭后,雨停了,像有只神奇的手拿着饱蘸水的毛笔,把浓厚的乌云稀释晕染开来,乌云渐渐变淡变薄,又像变魔术似地幻化为朵朵白云。白云的边缘丝丝缕缕,一幅水墨画在异国他乡的天空铺陈。随后,画卷被慢慢卷起,大片湛蓝的天空露了出来,像被洗过的蓝色锦缎,发出炫目的光泽。阳光洒在建筑物上,仿佛给或现代或古典、或灰色或彩色的建筑物镶上了金边,高高矮矮的花草树木被洗得一尘不染,在微风里轻摇慢舞,城市安静清新,心情亦如雨后的阳光明亮纯净。可谓:“暴雨倾盆转眼停,似有天使一路行。云如皓齿蓝天笑,市民友善把客迎。”</h1><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雨中街景</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拉那中餐厅门前亲切的中国红</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拉那街景(下同)</font></h3> <h1><br> 这里的街道宽敞整洁,繁华的商业中心大楼高耸入云,色彩鲜艳的楼房鳞次栉比,东正教教堂恢宏的圆顶、伊斯兰教清真寺尖尖的宣礼塔,欧式风情、苏式格调的建筑在这个城市和谐共生。随处可见正在修建大楼的塔吊,有种百废待兴的感觉,让人依稀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的中国。街道两旁的高大的地中海松,一字排开,枝干笔直挺拔,树冠像灵芝,像绿色的云朵,像头戴羽冠帽的士兵,有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骄傲,又给人一种硬朗的阳刚之美。地中海松又叫罗马松。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西隔亚德里亚海与意大利相望,地拉那路两旁的罗马松就不足为奇了。<br><br><div><br></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东正教教堂(下同)</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现代建筑和清真寺宣礼塔</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路两旁的地中海松(下同)</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拉那街景(下同)</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红房子门前卖花的老人</font></h3> <h1> 穿过街道,我们来到了城市中心斯坎德培广场。斯坎德培是15世纪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历经坎坷,迎来了独立。他使用黑色双头鹰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个标志后来演变为今日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上的双头鹰。广场宽阔敞亮,地面是几十公分正方形七彩大理石铺就,光洁平整。国家历史博物馆坐落在这里,博物馆的正面上方镶嵌着一幅马赛克壁画,描述了战争年代,阿尔巴尼亚人民团结起来,奋勇保卫国家的情景。与博物馆相对的广场一侧伫立着一座斯坎德培横刀立马、威武雄壮的青铜塑像。雕像中马的神态也栩栩如生,马蹄下扬起阵阵尘土,似乎都能听到马的嘶鸣。峥嵘岁月渐渐远去,和平生活已经开启。<div><br></div><div><br></div></h1> <div><br></div><div><br></div> <h1> 这个国家人民的收入在欧洲算低的了,但是人们生活却很轻松悠闲,没有那么高的物质追求,简单地享受当下。路过的市民自信从容,看到我们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源自几十年前中阿那段深厚的老感情。街道上车水马龙,繁华热闹。导游介绍说,这里的人们到西欧打工,通过渠道带回好多二手车。车子礼让行人,听不到一声汽车喇叭声。在彩色的斑马线上不慌不忙地走着,像踩着琴键一样,心情欢快愉悦。废旧的楼房被涂鸦装饰成童话世界,不禁莞尔一笑,被阿尔巴尼亚人的乐观幽默、明快向上感染到了!<div><br></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色彩斑斓的斑马线(下同)</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色彩明快的楼房(下同)</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楼房上的创意涂鸦</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拉那街景(下同)</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和美丽热情的地拉那女孩合影</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1> 阿尔巴尼亚有“碉堡王国”之称。在高山,在田野,在城市,在乡村,在海边,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碉堡,在2.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7万座碉堡,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分布5—6个碉堡。这些碉堡,耗资巨大,从未派上用场。大多数碉堡直径3到4米,像倒扣的锅,像巨大的乌龟,更像雨后树林里的蘑菇,盛开在这片土地上。因拆除成本太高,所以就听之任之,这些大蘑菇拔不掉,采不完,成了这个国家独特的风景线。有创意的阿尔巴尼亚人把它们变成了酒店、仓库、住宅或羊圈,但大多数弃之无用。这些碉堡犹如褪色枯萎的花朵,不愿凋零,执着于曾经的璀璨,又恰似一串串的省略号,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一言难尽。<div><br></div></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车窗外随处可见的碉堡群(下同)</font></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 雨过天晴的盛夏午后,邂逅清新美丽的地拉那,感受着现代与古典融合的美,品味着野地的百合花般低调的美,像偶遇那位骑滑板车飘闪而过的身穿白袍、头裹白纱的穆斯林少女,惊艳惊喜,念念不忘。一眼千年,唯愿你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