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坞山水间-1

美丽呼和浩特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东乌素图村,地处呼和浩特市西北大青山脚下一个马蹄形的山湾,长流不息的山泉水和遍布山川沟壑的杏树是家乡最显著的标志。我爱家乡,用相机拍摄家乡的山水田园,用文字描写家乡的发展变迁,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家乡有400多年的历史,有许许多多值得挖掘和展现的历史人文资源。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拆旧建新的不断推进,村里长辈的逐渐老去,能反映家乡更早一些年代的人文故事,即将随着时间消逝…… </p><p class="ql-block"> 近期,我的内心有一种焦虑和急切感,觉得应该尽快把家乡的故事进行收集整理,把更丰富的家乡故事展现给热爱家乡的人们。为此,我怀着对家乡深沉的爱和眷恋,仔细倾听家乡老一辈人的讲述,以“杏坞山水间”为题,真情回望家乡东乌素图曾经的沧桑往事…</p> <p class="ql-block">乌素图水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坞山水间--生产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东乌素图曾经是风景社。建国初期,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了土地,由于当时人力和生产资料紧缺,为恢复生产,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村成立了生产互助组织,称为农业合作社,后来逐步发展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领导叫社长,当时村民都被称作社员。东乌素图村实行合作社以后,最初称为:东乌素图社。1955年,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到乌素图视察,对东乌素图社的风景非常赞赏,夸东乌素图社是个风景社。此后“东乌素图社”更名为“风景社”。1958年,国家实行了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实行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分别归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三级组织所有,以生产队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制度。于是“风景社”又改称为东乌素图生产大队。东乌素图生产大队归郊区攸攸板人民公社管辖。当时,大队设有大队书记、大队长、副大队长、会计、妇联主任和大队委员、治安等领导职位。大队最初管辖7个生产小队(以下简称生产队),后来为了方便生产,7个生产队又分解扩编为12个生产队。除管辖12个生产队之外,大队还拥有小工厂、林业队(包括果园、林场)、养猪场等副业生产单位,并且还设有卫生室等生产保障机构。</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的头儿和家当。作为生产大队的下级单位,生产队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每个生产队有社员有几十户不等,土地和生产资料都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社员没有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最早东乌素图是半菜半粮区,生产队既要种蔬菜,又要种粮食。生产队设有生产队长、政治队长、妇女队长、园头、会计、保管等岗位,生产队下设若干个生产组,设有组长。生产队长总管全队事务,政治队长管政治思想,协助队长工作。生产队长当于生产队的总管,生产队的大小事务,分配工作、监督质量、组织下地和收工等管理工作。妇女队长专管生产队里妇女们的工作安排。园头专门负责种菜,从菜地种植品种、面积到育秧、出秧和田间管理以及收菜等都由园头安排。会计负责生产队的财务账目和各项收入、支出和结算,平时还要负责统计社员的工分。保管员负责生队队的各项种农具、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日常管理。</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有土地、库房、磨房、碾房、饲养院、场面(脱粒或晒粮的场地)等生产场所,有牛、马、骡、驴和马车等耕种畜力和生产用具等,此外生产队还有自己的羊群。以东乌素图村二道营自然村为例,最初入社时,被称作5队,当时只有50多户社员。后来生产发展迅速,5队拆分为9队和10队。拆分时,9队已有80多户社员,有毛驴80多头、骡马10多匹、牛10多头、拖拉机3台、三套马车2辆,还有磨房、饲养院和两个场面。</p><p class="ql-block"> 最初生产队里没有办公用房,遇有开会或办公活动都是借用社员的空房子。后来生产发展好了,专门盖了生产队的办公用房,称为队部。遇有开会等办公事项就在队部办理。小的时候,我跟过父亲去过一次生产队队部。当时生产队正在开会,一进门,队部里烟雾缭绕,有站在地上的,有蹲在地上,也有几个年长的围座在炕上。所有开会的,不论是队长还是小组长几乎人人都在吸烟,有的端着一支长长的烟斗挂个烟袋,有的吸着一个大烟斗,也有的吸着手工卷烟。在吸烟的同时,也有的面前还放着一个大茶缸,里面是深红色浓浓的砖茶水。他们听会时吸着烟、喝着砖茶,队长或园头念叨着队里的事,其他参会的不时插话,你一言我一语,会开了很长时间。</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乌素图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