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洛阳之八——洛阳博物馆

蝶谷幽兰

<p class="ql-block">走进洛阳古都,博物馆像是一条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洛阳博物馆,因数千年的河洛文化的积累、沉淀而成为古都之旅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背后的传统文化灿烂而厚重,13朝故都,一百多位皇帝在洛阳开疆拓土,挥毫泼墨出半部中国史,而洛阳博物馆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就想来参观这个“定鼎洛邑”、“鼎立天下”的神奇地方了,26号抵达洛阳后一直在预约参观,直到4号才预约上洛阳博物馆。博物馆九点开门,我们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门前排队的人已经人山人海啦!</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洛阳博物馆是一个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洛阳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主展馆有两层,分别展示了古都洛阳从远古文明一直到近代的各个方面的文物,分为“河洛文明展”,“珍宝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古代石刻展”“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王绣牡丹艺术馆“等几个展厅。我们主要参观了“河洛文明史”和“珍宝馆”。</p> 第一展厅:河洛文明之开篇 <p class="ql-block">当我走进博物馆,犹如跋涉于历史的长河中,犹如穿越时空,夏商周也罢,秦汉三国也罢、西晋东晋南北朝也罢、唐宋元明清也罢,从当下前往数千年前,只需要穿过一道门。我从这道门中穿过,带着懵懂无知,带着虔诚膜拜,在每一个展品中驻足、凝望、聆听,乞求能沾染更多一点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它长2.4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p> <p class="ql-block">这具完整的古象化石前聚集了很多小朋友。有导游在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古象化石的前世今生——1994年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了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而这头体格庞大的大象据专家推测也就是二岁左右,可想而知成年大象的话,体积会更加庞大。中原一直以来都与大象关系密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周、乃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古代遗存中都有大象的形象出现,河南省的简称“豫”字的右半边,就是一个“象”字。</p> <p class="ql-block">“河洛文明”展厅中展出的著名“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语出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河,黄河。洛,洛水。河图洛书的来由,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位于洛水之滨的洛阳展览馆将河图洛书列入其重要展览内容也是可以理解的。</p> <p class="ql-block">黑陶镂空高柄豆,盛食器,形制规整,造型典雅。下方的喇叭形托柄,装饰圆形镂空图案,上方为一托盘。豆形器,是古人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商周时期逐渐成为专门盛放肉酱和腌菜类佐味品。豆形器得名于甲骨文中的“豆”字,古人将食物放置盘中,席地而坐,下方的高柄将托盘垫高,方便取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因为真正的桌子椅子的概念成熟还是在唐朝以后,到了南宋以后,桌椅的普及,人们才开始由席地而坐改为凭桌坐椅。</p> 第二展厅:河洛文明之夏商周时期 <p class="ql-block">华夏第一龙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3号基址南院贵族墓,位于墓主人骨架之上。龙巨头、卷尾,以白玉为眼睛,以绿松石及白玉为鼻梁。龙身略呈波状,中部起脊。绿松石龙由2000余件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嵌粘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有0.1厘米,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的文物中尤其是绿松石龙形器中十分罕见,堪称华夏第一龙。该龙的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件商代铜鼎内壁上,带有“子申父己”四字铭文。“子”是商代时期王族姓氏,而据文献记载夏商王族多以天干命名,也就是说,这是子申为他的父辈“己”所制作的一件青铜鼎,外面的玄鸟纹是商代的一种常见纹饰,商代认为玄鸟是一种祥瑞的神鸟,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商人将玄鸟看做祖先崇拜,而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燕子。</p> <p class="ql-block">这件兽面纹铜方座簋,1977年北窑西周墓出土,为盛食器。这件铜方座簋,铸做精美,纹饰清晰,以高浮雕、浅浮雕为主要手法,将器身和方座上的兽面纹清晰生动地表现出来,两边侧耳上有头顶鹿角的大象头装饰,将青铜器的华美表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1993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召伯虎盨(xǔ)。盨是一种盛食器,洛阳博物馆藏的召伯虎盨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两侧有附耳,底部有四条柱状足。在盖子口沿和腹部口沿处装饰着云雷纹衬底的变形龙纹,腹部下半部分装饰了四道弦纹,柱足的上半部分装饰着兽面纹。盨作为盛食器,常见的为圈足,像召伯虎盨这样的柱状足较为少见。更为重要的是内壁有两行铭文“召伯虎用作朕文考”,表明这件器物是西周晚期的名臣召穆公为祭祀亡父所用。整件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简练而精美,造型古拙而质朴。</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对乘舆制度非常重视。周代规定:“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内容,被统治阶级作为代表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志。这是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周朝马车配件。</p> <p class="ql-block">这件原始青瓷罍,已具备了成熟瓷器的某些特征,它不仅有一层极薄的石灰釉,而且烧成温度已从陶器的1000℃左右,提高到1200℃,使得胎体呈较深的灰白色,含有一定的玻璃质,形制规整、釉色均匀,肩部带有三角几何纹线条。虽然还不完全与成熟的瓷器相同,因而称其为原始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时期洛阳原始瓷器的发展水平。</p> <p class="ql-block">先分享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上世纪20年代末,一场大雨过后,一座大的陵墓区在洛阳孟津平乐的金村惊现于世。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贫弱时期,这些陵墓遭到了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的疯狂掠夺,金村出土的精美文物,都已流失海外,现藏于世界各国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大鼎,正是目前唯一保存在洛阳的金村文物。其整体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合成一个扁圆球形,是战国时期鼎器的典型形制。当年挖掘出来的精美文物有3000多件,多为玉器、青铜器、错金银器等,现在留在国内了只有北京、南京、洛阳三件,大家看这件大鼎,应该属于这3000件中体型较大,但是不够精美的那个,当时咱们连咱们自己的文物都保护不了,想想咱们现在的生活,确实应该感谢咱们伟大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剑,兵器,1991年洛阳市东周王城战国墓出土。长48.8厘米,剑体上有"吴王夫差其元用"7字,此剑的制作时间应该是夫差在位的20余年间。这是吴王夫差剑在洛阳地区首次发现,是东周时期周王室与吴国交流的见证。 这把青铜剑是战国时期的佩剑“繁阳之金”,剑身有错铜蚊脚书“繁阳之金”四字,繁阳地名,战国时属于楚国,在今天河南新蔡县北部一带。金泛指兵器,因此繁阳之金的意思就是在繁阳铸造的青铜剑。这把青铜剑保存完好,至今十分锋利。</p> <p class="ql-block">这件齐侯宝盂是齐、周两国联姻的实物见证,腹壁铸5行25字铭文:“齐侯作朕子仲姜宝盂,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子子孙孙永保用之。由铭文可知,这件铜盂是齐侯送给女儿仲姜的陪嫁品之一,这对研究周王室与齐国的政治地位以及齐、周两国的关系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另外,铭文的字体清秀匀称,也是难得的金文书法珍品。</p> <p class="ql-block">在这件青铜器的两端,还有一个海马这样的动物造型,齐国是当年姜子牙的封国,那是挨着海边的,自然是见过海马的。</p> 第三展厅:河洛文明之汉魏文化 <p class="ql-block">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国都定于洛阳(今汉魏故城)。自此以后的曹魏、西晋和北魏也先后在今汉魏故城建都,历时长达500多年。这一时期的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成为东方文明西传的源头。尤其是北魏时期,随着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及其一系列汉化政策,北魏国力臻于强盛,都城洛阳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京城和通达百国千城的贸易都会。</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我国最早的一部石刻经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大学者蔡邕等得到汉灵帝诏准后,以隶书体刻立石碑46块,内容包括《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立于东汉太学讲堂前,供太学生观摩。史称“熹平石经”或“一体石经”。后代也有石经立于太学或国子监,最为著名的还有曹魏“正始石经”和唐代“开成石经”,与“熹平石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石经”。</p> <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是中国道教发展成熟阶段。升仙思想在社会中广泛流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制度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人们开始大量运用陶土烧制出的模型,为自己营造死后生活的世界。东汉墓葬随葬陶器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器皿随葬数量巨大,大批式样繁多的陶制建筑明器,可谓汉代陶器的代表。这些建筑明器,既有供人居住的宅院和楼阁,也有储藏粮食的仓房,以及舂米磨面加工粮食的作坊和饲养家禽家畜的圈舍等等。东汉建筑明器形象具体,结构严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建筑的高大,设计的精巧,装饰的富丽,是汉代地主庄园经济生活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这件彩绘陶制百花灯,是对道教“升仙思想”的最好的诠释。灯高92厘米,座径40厘米,由座、盘、枝和盏组成,灯座为喇叭形圈足,白地涂朱,绘黛色云纹。座上立有平底灯盘,盘中有一圆孔,灯柱插入其中。灯座下塑有环绕的山峦,间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及虎、狼、鹿、猪、狗、羊、猴、兔、蛙等动物。灯盘沿处有八个圆孔,交替插入四枝曲枝灯盏和四枝龙形饰件。在龙尾处坐一羽仙人,头戴冠,穿红色短裤。三道凸箍上有两层四枝曲枝灯盏,盏上插有火焰纹样花饰,枝上端坐四位红色羽仙人。</p> <p class="ql-block">灯柱顶端平放朱雀形圆灯盏。陶灯共有十三盏,十三枝灯争相辉映,绚烂华美。百花灯造型挺拔,稳重,五彩纷呈,它其实可以看作两层,下层是人间的场景,上层是天上的场景,在上层还有柿蒂纹的装饰,显得很典雅。</p> <p class="ql-block">北魏元巶墓位于洛阳老城区盘龙塚村。墓主元巶是孝文皇帝之孙,清河王元怿之子,曾封常山王,死于528年的河阴之变。其墓为带墓道土洞墓,墓内出土墓志、陶俑100余件,主要由镇墓俑、仪仗俑、伎乐俑、庖厨俑组成,它们簇拥着装饰华丽的牛车和鞍马,重现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的奢华情景,尤其是主人乘坐的牛车,牛和车呈一体,从车厢前端格子栏下面伸出的车辕套在牛身上。牛呈拉车行走状。牛俑浑劲,脖颈肌肉下垂,牛身披饰革带,驾一双辕双轮车,车盖呈拱棚状,前后檐外伸,车厢两侧各刻一象征性假窗,后开门,车轮靠在车厢左右两边,牛四肢和车的两支柱立于托板之上。陶牛车造型写实逼真,这正是南北朝时贵族盛行的车乘,极富时代特征。</p> 第四展厅:河洛文明之隋唐时代 <p class="ql-block">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将作大匠宇文恺修建东都洛阳城,同时,开始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沟通了南北运输,使江南富庶之地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东都洛阳,保证京师长安的粮食供给,也使洛阳再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昌盛。东都洛阳城历时十月建造完成,此后唐朝和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相继以此为都,历时300余年。唐代的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东西两京,当时洛阳经济之繁荣,文化之昌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隋唐洛阳城内街道纵横,里坊井然,三市繁华,商贾往来如织,万方来朝、辐辏洛阳,煌煌帝京,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唐代实行两京制,但帝王墓葬主要集中在长安附近,洛阳的唐代皇陵只有李弘的恭陵和昭宗的和陵。恭陵的墓主人李弘是唐高宗与武后的长子,显庆元年即公元656年,李弘被册立为太子,据史料记载,李弘生性仁孝敦厚、温良谦恭,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李弘去世,时年只有24岁,高宗极为哀伤,于是下令以天子之礼葬李弘于偃师缑氏,按照《新唐书》记载:“营陵功费钜亿”,可见陵墓等级之高。李弘的太子妃裴氏死后陪葬恭陵,称为哀皇后陵。。</p> <p class="ql-block">这组器物便出土于哀皇后陵之中。上世纪末,一伙不法分子潜入恭陵哀皇后陵中,大肆盗掘陪葬文物,警方侦破案件后追回被盗文物,经鉴定国家一级文物有24件,而展柜中所展示的蓝釉瓶、蓝釉灯、酱釉三足盖罐、酱釉盆等器物便是哀皇后陵中的精品,它们器形规整、做工精湛、釉色亮丽,有典型的唐代皇室器物风范,也是唐代釉陶器中难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门类。根据史料记载情况可以判断,海兽葡萄镜在唐代高宗和武周时期较为流行,形制多为圆形,也有少量方形或菱花形,使用范围主要在唐代的关内道、河南道、淮南道等地。这种铜镜在洛阳地区也有大量发现,镜背主要装饰海兽以及葡萄的枝蔓和果实。海兽是古人以狮子为蓝本创造的神兽,而狮子和葡萄都原产自西域,在流行于内地的铜镜上装饰西域的物种,由此可见唐代与西域乃至欧洲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十分密切,许多物种和工艺都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原,传到洛阳,因此,洛阳自然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些出土文物精美绝伦的雕花工艺,完好无损的保存方式 ,真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连热播剧《长安三万里》里面雍容华贵的玉真公主头饰配件都可以在展品中找到原型。</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是杨国忠银饼,因为背面刻有唐代权臣杨国忠的名字而得名。银饼背面的刻款让我们了解到它来自四川达州,主管税收的官员名叫朱义,而作为主管全国税收和经济工作的权臣杨国忠也自然要在银饼上留名。唐代所实行的租庸调制规定,每个男丁每年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量的粮食和布匹,还要服徭役20天,到唐代晚期租庸调制接近崩溃,赋税和徭役都可以折算成银两直接缴纳,朝廷和官员便借机搜刮民脂。这件银饼可以让我们了解唐代的赋税政策,也见证了洛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都会的地位。</p> 第五展厅:河洛文明五代、宋时期 <p class="ql-block">北宋汝窑存在时间只有短短20年,产品存世量极为稀少,由于在釉料中加入玛瑙,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造,因此器物釉面光洁如洗、温润如玉、浑厚天成,历代都奉为至宝,著名国画家李苦禅先生曾经评价说:“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我们面前的这件汝瓷碗,虽然经过修复,但釉色饱满、苍翠,制作精美绝伦,也是汝窑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组展柜中展出的是宋代不同造型和窑系的瓷枕,有定窑、磁州窑和宋三彩等等。瓷枕最早出现在隋代,唐代和宋元时期最为流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荫》中:“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指的就是瓷枕,瓷枕可用作寝具、脉枕,也可以用作随葬。</p> 二楼展厅:河洛文明之珍宝展 <p class="ql-block">隆重介绍一下二楼的“珍宝馆”啊!每一件珍宝都是无价之宝,都值得我们放慢脚步,仔细端详。</p> <p class="ql-block">首先吸引我的眼球的是这个残缺品,“就这,怎么能进入珍宝馆呢?”我疑惑不解。看了简介,才嗤笑自己的孤陋寡闻。这件残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来自北魏永宁寺,虽为几块粘对而成,但其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的神情至今仍光彩照人,因而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也被称为“洛阳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商代母鼓铜方罍。罍是一种大型酒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整个方罍作四坡屋顶状,其装饰的纹样十分繁缛,通体饰以龙纹和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母鼓铜方罍高大凝重,盖和颈壁处均铸有铭文"母鼓","母鼓"应是鼓国女子嫁与女氏男子为妻的称谓,此物应是作为女氏和鼓国联姻的器物。之所以出土在西周墓中,应该是周贵族在参与灭商的战争中所缴获的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商代饕餮纹铜尊。铜尊除了肩部饰有云雷纹和连珠纹之外,在其腹部还饰有饕餮纹。饕餮,又名狍鸮,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猛兽。山海经中曾言:其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古人亦言: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据说饕餮贪食,连自己的身体也被它吃掉,只剩下头和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用兽面纹,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的崇拜,巫师们借用青铜器上的图案,与神灵进行交流,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是借用狰狞的兽面纹来表现王权的权威,让人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东汉鎏金铜羽人,通体鎏金呈跽坐状,双手合抱一圆筒状器物。羽人面部颇为怪异,不像是中原人士。羽人身穿束带紧身衣,全身刻有卷草纹和羽纹。背生双趐,翅上饰有卷云纹。其手执的圆筒状器物,内部中空,似乎用来放置东西。而鎏金铜羽人不仅运用了鎏金工艺,还用金丝银镶嵌工艺,让羽人显得神秘无比。东汉之时,道家仙人思想兴盛,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故此,也有人说此羽人代表了东汉时不死仙人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铜鼎,以青铜铸造,金银为饰。在盖顶、口沿等处为错金银三角云纹。铜鼎造型精美,纹饰对称华丽。鼎盖、鼎身合二为一,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难得佳作。鼎,在古代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铺首衔环,则是用来提携的构件。这件错金银铜鼎富丽华贵,而出土这件铜鼎的地点是在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所以专家们认为,此鼎应是王室之物。</p> <p class="ql-block">尘世间,总有一些美好,让你一眼便眷恋一生。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曹魏白玉杯就是那件让你看过就铭记于心的美好。有人说它不起眼,有人说它很素净,在我看来,是体现了三国时期的最高级的艺术观和审美。白玉杯是选用最好的和田美玉琢制而成,无任何雕刻与纹饰,通体平滑,造型朴素、自然,历经千年毫无残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然,在这当时是体现了崇尚朴素自然的社会风气,与曹操推崇薄葬有着直接关系。据悉,曹魏时期的白玉杯,目前全国仅此一件。</p> <p class="ql-block">夏代铜爵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古老青铜酒器。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这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历史话题。在史书记载中,大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王朝,但这一久远的民族记忆,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但随着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与挖掘,夏朝的“面目”开始有棱有角。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共识,二里头出土的文物也令今天的我们对夏朝有了更多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三彩灯。唐代流传下来的器物较多,但是三彩灯较为罕见。目前发现的三彩灯,基本上都是顶部为烛台,用来放置蜡烛。而这盏三彩灯的顶部则是放有一个盏,只要往里面倒入油,再加上个灯芯即可使用。它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顶部为盏的三彩灯。三彩灯通高44.5厘米,造型优美端正,通体以绿、棕、白三色釉,华丽绚彩。</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马与驯马俑,陶马鞍鞯佩饰一应齐全,膘肥雄浑,匀称有力。陶马形态让氛围看起来颇为紧张,前腿凌空,其余三蹄紧扣地面,整个身躯向后发力,张口嘶吼,似乎在极力地想挣脱束缚。而驯马俑则是让整个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只见他头戴幞头,神情专注,着圆领短衫,两腿跨立,左手外扬,一副呵斥驯马模样。人与马的对峙,力与美的流淌,让整个紧张的局面瞬间凝固。</p> <p class="ql-block">  自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洛阳是一直是佛教的发祥地之一。但这件清代的金丝楠木佛塔并非出自洛阳本土,它原供奉于北京紫禁城慈宁宫大佛堂,后转为洛阳博物馆保存。它高约6米,重约4吨,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整座佛塔全部采用榫卯工艺,不用1颗铁钉,是佛教艺术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这件佛塔的珍贵之处,在于其木质。民间有说法,“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乌木之珍贵,可想而知,而楠木是乌木当中最珍贵的一种,而金丝楠木又是楠木中最名贵的品种,那么,眼前的这件金丝楠木佛塔可以想象有多稀有了。</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洛阳——这座象征着帝王理想的王者之里,曾经辉煌无比的丰都大邑像一座座高耸的封土一样,成为了过去的记忆。一路走来,她承载着商周的定鼎中原、汉魏的文脉风流、隋唐的开放包容,一路走来,她饱经风霜,历尽了兴衰荣辱、城垣更迭。今天看来,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回眸,而洛阳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将永载史册、光照千秋!</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之行,我仿佛回到了原始时代,手握石器茹毛饮血;在春秋战国的群雄争霸中手秉刀戈,叱咤战场;看盛唐的民族间的友好融合、血浓于水......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堂妙趣横生的历史课。</p> <p class="ql-block">说明:文章中涉及到的文物介绍多取自《洛阳博物馆解说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