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当时著名文学家,后人称“三苏”。苏轼是一个卓越的全才,在诗词、文章、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苏轼官至吏部尚书,但因为人正直,不擅阿谀逢迎,所以仕途坎坷,一生几经沉沦。不过,在书法学习上从不倦怠。</p><p class="ql-block">苏轼在书法上,以楷书,行书为擅,传世墨迹较多,如《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渡海帖》等等。</p><p class="ql-block">苏轼书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颜真卿,杨凝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开辟出了一条迥异于魏晋和盛唐的一种书法新格局,并形成一代风气,这就是后人常讲的尚意书风。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书法四大家。</p><p class="ql-block">《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作的两首五言诗。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历来被看作“苏书第一”,“天下第三行书”。</p><p class="ql-block">《黄州寒食诗帖》纸本,十七行,长118厘米,宽33.5厘米,129字,其后余纸有黄庭坚题跋一则,真迹命运多舛,原藏清内府,后流落日本,抗战胜利后,得返中土,现藏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寒食帖》用笔丰腴,每个字无不落笔沉着,行笔涩进,提、按、转、折凝重,收笔圆融,笔画雄浑劲健。苏轼用笔多偏侧,行笔简便,笔法随意而出,其线条朴实无华,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寒食帖》结构上以扁平为主,横向取势。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的扁平奇崛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寒食帖》章法上行距舒朗,字距稍紧,但是在空间、结构变化上又错落有致。其中“年”“中”“苇”“纸”均为长笔画线条,一方面给纵向空间带来了延展性,另一方面,四字的位置安排也恰到好处,从而使整幅作品节奏感加强。</p><p class="ql-block">寒食节,苏轼心灰意懒,惆怅孤独,面临贬谪之苦加之亲友疏离,一腔报国热身也逐渐熄灭,情绪上的苍凉悲哭,与笔墨结合,一任情感宣泄,气势奔放,痛快淋漓,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行草书临习与楷篆隶静态书体临习不同,动感极强,书写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行笔速度,随势赋形、随形生势。</p><p class="ql-block">好的行书作品,写好每个单字是关键,但还要学会谋篇布局。即照应字的大小错落,调整平衡字的轻重,收合开放字的体势,牵丝连带字的气息,统一和谐字的整体。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行书作品来。</p><p class="ql-block">从对古人经典碑帖的体味、理解与临习中悟到一种启迪,练出一套技法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书写和创作中去,才是我们最根本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学苏字,我们还得结合苏轼的学问,修养,一同来学习。纯粹的功夫技巧皆可通过刻苦训练最终获得,而藉读书锻造的个人气质的高雅深厚,才是人所不可及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