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书千字文》临习要义

胥丽娟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历史上都留有一些关于书法学习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比如王羲之吃墨,因为练习书法太过于专心致志,竟然拿着馒头把一旁的墨汁当作蒜泥,蘸着吃了,吃的很香,满嘴是墨,还浑然不觉。</p><p class="ql-block">唐代的怀素因为家贫买不起纸笔,便种下三万株芭蕉,采下芭蕉嫩叶悬臂练字,最终成为“草书天下称独步”的一代大书法家。</p><p class="ql-block">“退笔为冢”说的是智永和尚,在山阴永欣寺出家时,三十年不下楼,每天练习书法不辍,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扔到簏子里,时间久了,破笔头越来越多,竟积了十大簏,他在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废笔头埋入地下,砌成坟冢,称他为“退笔冢”。</p><p class="ql-block">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很好奇,退笔成冢,闭门习书三十载,智永和尚究竟写出了哪些作品呢?</p><p class="ql-block">智永,名法极,出生于山阴浙江绍兴,出家于永欣寺,人称永禅师,是中国南朝陈、隋间著名书法家,也是王羲之七世孙。</p><p class="ql-block">智永书法承袭先祖王羲之,深得二王法度,尤其擅长楷书与草书。智永的书法真迹有《真草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归田赋》等,其中以《真草千字文》最佳。</p><p class="ql-block">今日所见《真草千字文》,为纸本墨迹卷,每页29.3×14.2厘米,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为日本私人所藏。</p><p class="ql-block">智永千字文的真书是现存南朝书法作品中字数最多的真迹。笔力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p><p class="ql-block">苏轼评价智永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趣。</p><p class="ql-block">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p><p class="ql-block">智永真书千字文偏行楷,起笔多空中作势,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的行笔,行笔时手腕沉稳,中锋行笔,笔笔扎实,筋肉饱满,收笔蕴藉丰润,真率朴素,不像唐楷中的回锋收笔,虽然很秀丽,但复杂雕琢。</p><p class="ql-block">笔画之间,映带自然,气脉顺畅,生动巧趣。会觉得每个字都很敦厚朴实,字体开张,没有一点让人感觉字体拘谨,结体过紧的紧张感,感觉到字字如能容万物的活佛一样大度。</p><p class="ql-block">隋代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作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书家,智永更是衔接晋唐书法的重要人物,其所书千字文是承上启下的经典之作,后世二王系统的书家都以此为范本进行临习。</p><p class="ql-block">在临写智永千字文时,首先应该选择弹性较好的狼毫或兼毫笔,但不宜长锋,其次,应选择吸水性能适中的毛边纸,而不要选择吸水性能很强的宣纸,同时,在临习时应基本接近原大,以接近原作的方式去临习,才能在用笔上体察入微,掌握原作的精神实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