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距今近2800年。该鼎,现藏于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为该馆的镇馆三宝之一。“毛公鼎”高53.8厘米,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其口部装饰重环纹一道,为双立直耳,半球腹,三蹄兽足形制。该青铜器之所以取名“毛公鼎”,乃是因作器者是一个叫“毛公”的人。</p> <p class="ql-block">有鉴于文化价值极高,故而毛公鼎也就成为了,西周晚期的重器。该鼎之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该青铜器,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所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青铜器中铭文之最。不过,虽然“毛公鼎”铭文很长、很美,也很完善。却因缺乏关键性证据——缺乏详细的时代年限和“毛公”信息,来证明其确切身世。最终,在国宝重器“毛公鼎”身上,出现了两大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毛公鼎”这两大未解之谜。而要了解这两大未解之谜,显然要先了解一下“毛公鼎”的铭文及其翻译。根据公开的资料,“毛公鼎”上的铭文内容为:“</p><p class="ql-block">王若曰:‘父歆(xīn),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jué)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jué)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hé)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hùn)湛于艰,永巩先王。’</p><p class="ql-block">王曰:‘父歆(xīn),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辥(xuē)我邦,我家内外,憃(chōng)于小大政,甹(pīng )朕立,虩(xì)许上下若否。宁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拥我邦小大猷(yóu),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zhòng,chóng)恪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忧。’</p> <p class="ql-block">王曰:‘父歆(xīn),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蓺(yì)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廼(nǎi)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p><p class="ql-block">王曰:‘父歆,今余唯緟(zhòng,chóng)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chuí )于政,勿雝(yōng)建庶口。□□敢龏(gōng,wò)槖(tuó),迺(nǎi)侮鳏(guān)寡(guǎ),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坠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母弗帅用先王作明刑,俗女弗以乃辟圅(hán)于囏(jiān)。’</p> <p class="ql-block">王曰:‘父歆(xīn),已曰及兹卿事寮(liáo),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摄司公族,雩(yú)三(该字存疑)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yú)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专卅(sà)寽(luè),赐汝秬(jù)鬯(chàng)一卣( yǒu ),裸圭瓒(zàn)宝,朱市,悤( cōng)黄,玉环,玉瑹(tú、shū)金车,华(该字存疑)绎载,朱嚣弘斩,虎冟(shì)熏裹,右厄,画鞴(bèi),画輴(该字存疑),金甬,错衡,金童,金豙,涑燢,金簟笰,鱼箙,马四(可能是三)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旂二铃,易汝兹关,用岁于政,毛公□对郢(chūn,该字存疑)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孙孙(此处常有人,将原文释读为‘子子孙孙’,大概率是错的)永宝用。’”</p> <p class="ql-block">话说,虽然“毛公鼎”铭文中,有局部文字还没完全破译(详“□”处)。但是,基本不影响,该鼎铭文的释读和翻译工作。同样,还是根据公开的资料,通行的“毛公鼎”铭文之翻译,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周王这样说:‘父歆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p> <p class="ql-block">周王说:‘父歆啊!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属捍卫我。取资三十寽,赐你香酒一坛、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色横带、玉环、玉笏、金车、有纹饰的蔽较(翻译存疑)、红皮制成的鞃和艰、虎纹车盖绛色里子、轭头、蒙饰车厢前面栏杆的画缚、铜车辔、错纹衡饰、金踵、金秜、金蕈席、鱼皮箭袋、四匹马、镳和络、金马冠、金缨索、红旗二杆。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p> <p class="ql-block">周王说:‘父歆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的王位动摇。这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聩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诚地时刻地惠助于我,维护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谋划,不要闭口不说话。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p><p class="ql-block">周王说:‘父歆啊!这些众官出入从事,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赋税,不管错对,都说是我的英明。这是可以造成亡国的!从今以后,出入或颁布命令,没有事先报告你,也不是你叫他们颁布的,就不能对外胡乱发布政令!’</p><p class="ql-block">周王说:‘父歆啊!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从你的职位上坠落下来,时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记住守业不易的遗训。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p><p class="ql-block">毛公歆为了报答天子的辉煌美德,因而铸造了一个宝鼎子子孙孙永远宝用。”</p> <p class="ql-block">通过仔细阅读,“毛公鼎”铭文之翻译,我们可知:“虽然,该铭文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周王’,鼎的主人‘父歆’,以及在铭文末尾,还确切出现了‘毛公’。”但是该铭文,却没有确切给出,‘周王’到底是哪一位西周天子。是周宣王呢?还是周厉王呢?又或者其他的周天子呢?对此,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同样的,“毛公鼎”之主人——‘父歆’、‘毛公’,到底是西周诸侯国——毛国的,哪一位国君,铭文也没有交代。故而,父歆’、‘毛公’到底是谁,也无人知晓!”至此,“毛公鼎”身上的两大未解之谜,已经非常明确了。第一,“无人能确定,周王是谁,是哪一位周天子。第二,无人能确定‘父歆’、‘毛公’,是毛国哪一位国君。</p><p class="ql-block">话说,正是因为,专家们大都无法确定“毛公鼎”中的“周王”、“毛公”的确切身份。最终,专家们众说纷纭,不少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这些给出判断的人之中,属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郭沫若、著名的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唐兰最出名。</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观点,认为“毛公鼎’属于周宣王时期”。大概是因为郭沫若太出名,最终很多书籍上,乃至诸多网络之网页上,均采信了郭沫若的观点。例如,百度词条,就采信了郭沫若的观点,认为“毛公鼎”属于周宣王时期。不过,在唐兰看来“毛公鼎从形制、铭文、书法特点来看,应该属于周厉王时期。”可惜,唐兰因为名气比不上郭沫若,最终,他的观点未被大众采信。</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不少学者,认为“毛公鼎’属于周穆王时期”;或认为“‘毛公鼎’属于周懿王时期”;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毛公鼎’属于周夷王时期”,等等。总之,大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需要说明的是,因“毛公”在周王手下做事这层关系。只要确定了,“毛公鼎”铭文上的“周王”是谁,基本就可以确定‘父歆’、‘毛公’的身份了。</p><p class="ql-block">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毛公鼎的两大未解之谜,实则可以合为一大未解之谜。外加上,“毛公”没有“周王”出名。故而,大多数时候,专家们只争论“毛公鼎”铭文上的,“周王”之身份,就不太关注“毛公”之身份了。但是,网络上还是有不少,讨论“毛公”身份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最终的结局,就是“网上的人,大多采信了,百度词条上的,郭沫若的说法——认为‘毛公鼎’是周宣王时期的。”由此,人们继而认定‘父歆’、‘毛公’,是“毛公歆”或“毛公音”。换言之,关于毛公鼎身上的两大未解之谜,普通人大多采信了,郭沫若的观点。</p><p class="ql-block">而一些研究过‘毛公鼎’的学者,则知晓无论是郭沫若的观点也好,还是唐兰的观点也罢,又或者其他学者的观点。以上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均或多或少存疑,均不是定论。”到头来在学界,“毛公鼎”的两大未解之谜,依然是云里雾里,仍在继续争论。在此,笔者真心期待,未来的考古发掘,能够破解“毛公鼎”身上的,这两大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的国宝重器“毛公鼎”。之所以,如此的出名,除了归功于该青铜鼎,是来自近3000年前的西周晚期,非常重要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该鼎内壁上的,精美且完整的铭文。该铭文,共32行,合计近500字。别小看这“近500字”。这可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所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了,堪称青铜器之最。</p> <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毛公鼎铭文铸刻得非常完美、精美。其所展示的书法水平,饱满庄重,且极富古典之美。不用多说,“毛公鼎”内壁的金文,不仅展现出了,西周晚期的,高度成熟大纂之结字风貌;还展现出了,彼时大纂之瘦劲修长、仪态万千、不促不懈之蓬勃气象。</p> <p class="ql-block">虽然,“毛公鼎”上的铭文,是极其古老的金文,却还是颇显章法。可谓是,于古老之中,浑然带着秩序!事实上,只要稍加观察,我们便可发现“毛公鼎”铭文的,这种章法和秩序,可谓圆润精严、宽松疏朗、错落有致,且极其自然。</p> <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毛公鼎”铭文之书法技艺,可谓是极其精美!由这件国宝重器之精美的笔法,我们大致可知:“西周晚期的‘汉字书法艺术’,当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书写、运笔之技巧。显然,彼时先民们的‘汉字书法艺术’,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审美水准!”</p> <p class="ql-block">正是因“毛公鼎”铭文上的“汉字书法艺术”,那是极其的精美绝伦。最终,“毛公鼎”一经面世,便引得无数国人为之倾倒。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延续,一直延续至今!很显然,“毛公鼎”之铭文,可谓是价值连城。其不仅极具史学、文学之价值,还极具书法之价值。也因此,我们可以说,“毛公鼎”铭文,完全配得上“金文之最”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腹内铸有32行、共500余字铭文(有497字、499字、500字三种说法),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册命书。</p><p class="ql-block">文中提到周宣王(前828年-前782年)在位初期,想要振兴朝政,遂命叔父毛公瘖(有一说是毛公歆)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并赐酒食、輿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铸鼎纪事,由子孙永宝永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鼎在古代不仅是作为象征王权和等级的礼器,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炊具,通俗地说就是一口煮肉的大锅。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以“烹饪”以上两种“珍贵食材”的“炊具”,则是被戏称为“一口锅”的毛公鼎。</span>而毛公鼎则不仅仅是一口普通意义上的“大锅”,它是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国宝级文物的毛公鼎,还有其他众多的头衔。</p><p class="ql-block">比如,毛公鼎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合称为“晚清四大国宝”。这四件瑰宝都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是清末出土,出土的地点都是陕西宝鸡。</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毛公鼎与大盂鼎、大克鼎合称为“青铜器海内三宝”。这三件国宝青铜器也都出土于陕西宝鸡,目前分散在两岸三地,大盂鼎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大克鼎在上海博物馆,毛公鼎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陕西周原地区(今岐山县一带)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土时,意外挖掘出了毛公鼎。北京永和斋古董商苏兆年、苏亿年兄弟闻讯而来,以白银三百两购得。但是在运输的时候,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止,买卖没有做成。</p><p class="ql-block">古董商以重金行贿当地知县,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毛公鼎最后被运到县府,被古董商悄悄运走,秘藏于西安。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巧见此鼎,便把鼎内铭文慕绘成双勾图,寄给浙江嘉兴名士徐同柏,写了《周毛公鼎考释》文章。</p><p class="ql-block">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又从苏亿年手中购得,并赏给苏亿年1000两,毛公鼎深藏于密室,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陈介祺病故后,其孙陈孝笙于宣统二年(1910年)以万两白银将毛公鼎转卖给两江总督端方,后来端方被清政府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端方后人因家道中落,将此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胜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5万美元向端家购买,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当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后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u>▲叶恭绰(1881年~1968年),擅书法、绘画。</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u>曾将所藏典籍、书画、文物尽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地博物馆。图/网络</u></b></p>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则藏在上海寓所未能带走。由于叶恭绰是用假名购得此鼎,日本人无法查知它的下落。叶恭绰嘱咐其侄叶公超:“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它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p><p class="ql-block">之后叶公超被日本军方逼问時坚持不供出毛公鼎的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被释放后,于1941年秘密携带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辗转将鼎运回上海。后来因生活困顿而将鼎典押給银行,但巨商陈詠仁出资赎出,使毛公鼎不至于流浪他乡。1946年陈詠仁将此鼎捐献给国民政府,次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p><p class="ql-block">1948年,大量故宫珍贵文物迁至台湾,毛公鼎亦在其中。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毛公鼎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换的展品。后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大纪念章之一。</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腹内500字的册命文训,文辞华美,且古奧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毛公鼎不仅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器型优美,各个元素充满了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毛公鼎通高近53.8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腹深27.8厘米,口径 47.9 厘米,腹围145厘米,腹呈半球状。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这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清代书家李瑞清评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尤儒生不读《尚书》也。秦篆近隶,汉篆实分,故篆舍同末由。而盂鼎之直质,克鼎之宽博,散盘之英骜,齐候罍之变化,若佩琚鸣玉,穆雍趋跑,则断推此鼎矣”。</p><p class="ql-block">郭沫若亦认为毛公鼎:“铭全体气势颇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此于宣王之时为宜”。</p><p class="ql-block">如若奉为周代篆书之正宗典范,毛公鼎当仁不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备注: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