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笔触与墨点<br>王根青:“美学与艺术”讲座<br> <br>作者 周琪卿<br> <br>在社区周边,我们能寻找到高水准文学艺术讲座,满足学习、再学习的需求。无知则欲求知,求知则兴致盎然,以致废寝忘食,直抵快意人生!<br>6月23日,花桥经济开发区文化促进交流会,在百春新宇书屋举办“美学与艺术”讲座,由沪上知名人士、收藏鉴定家王根青老师主讲。<br>王老师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娓娓道来。他于1968年开始习画,后参军。虽历经磨难,但他始终保持对油画艺术的追寻和热爱。从部队回到到地方后,他力争从文化部门调到上海油雕院工作,得以和沪上大师零距离接触。耳濡目染,得名家教诲年久,王老师遂觅得真传,艺术实践及见识日渐精进。<br>王根青老师的讲座从美学的范畴,阐明了绘画艺术的本质:视觉的空间效果、幻想的美感、细节的表现力。他从中西绘画比较领域快速切入主题,以具像引述抽象,引导听众走进美学和艺术的殿堂。<br>他指出,中外画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对绘画的要素,如构图、色彩、线条均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作品是否永恒,传承的密码,留存在画家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中。<br>细节最能体现画家的艺术特色。他以印象派大师梵高作品为例,走进细节,以笔触为媒介,拉近我们和大师的距离,亲近和欣赏他的作品。</h3> <h3>梵高的向日葵,他的自白:“属于我的地上的太阳”,有明亮、有美好,有温暖、有爱恋,有热力、有狂野。像极了他喜欢的南法阿尔地区的阳光大地。当我们放大细节,把每一次塗、抹、点、堆砌的笔触看清楚,震撼我们的,还有他的内心深处的真和纯,如深深的海底,才是他所有爱恋的秘境。当他回想枯寂封闭的童年,探问这个他身边的世界,他的那朵向日葵,虽低下暗淡却孤傲侧向,笔触深厚急切,快速,我们看到的梵高,不知所措且迷茫。父亲为什么不让他上学,为什么只有他的弟弟理解追随崇拜他?没有人有他这样的情绪笼罩笔触。<br>1888年8月后,当他在激动不安中,急切地等待好友高更的到来,他的向日葵,那花瓣用力一展,仔细期待的笔触,一笔有一笔蜿蜒而去的纯色,不顾一切地向花瓣尖集拢,就如伸展的手指,想要拨开那不确定,抓住还在另一头的高更。12月与高更艺术见解的激烈冲突中,他割耳疯狂。割耳后,他的“花瓶里的十四朵向日葵”,花瓣像围绕着太阳旋转,带着生命热力之火的笔触,让花瓣上的色彩,激烈地倾泻,扭曲痛苦,拥挤着排列着,仿佛向着高更的方向,接纳我吧,看一眼我吧……<br>桌布上的花瓶,平静的笔触下,安静地排列着一小块、一小块的浅黄,水也是静止的。可是,瓶的上方,笔触把一层层排列的褐黄挤在一起,仿佛在强调不知所措和表达他想对高更的妥协,花瓣的痛苦和挣扎,拥挤着汇聚在一起,更强烈更有张力,而透明的瓶壁却阻隔了它们。当我们把视线投向整个画面,会感觉整个画面,花多瓶小水少,上重下轻,感觉总有一瞬间不稳定,不确定,分崩离析的危机暗藏在明亮之下,随时会迸发。梵高和这世界的对抗是仓促而无力的。</h3> <h3>王老师话锋一转。明朝年间,中国的八大山人朱耷,生于1626年,丙寅虎年,比出生于1853年的梵高早了127年。<br>相对于后世的梵高,八大山人秉承中国画要素:线条、笔法、水墨、色彩,用它们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了他对天地人的认知和反抗。由皇室后裔到僧人,再到迷恋道教,明朝灭亡后,他成为一介坚定的遗民隐者,家仇国恨始终是他的标识,而这个庞杂的标识,却让他在历经繁华、苦难、国破家亡之后,看透世事,他又哭又笑,装疯卖傻,就那么活着。他用14个字概括他的经历:“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60岁以后的他,历经儒、佛、道的碰撞、融合,用不多的墨点,很多的泪点,连延晕染山河万物,让后人叹为观止。<br>中国画的留白,开始在他的手里运用到极致。画幅的左上方,题跋:“到此偏怜憔悴人,缘何花下两三句。定昆明在鱼儿放,木芍药开金马春。”苍茫寥廓的天地,从万万千千条鱼中,被他选中来到画面的,是一条甩着尾巴的鱼。它的背脊是层次分明集中而来的墨点,把它的愤然甩尾夸张突出,游动的太快了,以至于看上去背上不是鱼鳍和闪亮的鳞片,而是漫天的黑色迷雾,笼罩着一切。淡淡的线条,钩勒出它紧闭的上、下唇,一点点声也不发。鱼头上淡墨画个圈,好大的眼眶,一粒眼珠,睥睨这乱世:我翻白眼了,你怎么着?明朝遗老对着清初岁月,翻出了最大的白眼,家仇国恨原来可以这样来表白:用史上最少的墨点,隐含最丰富的内涵。<br>他笔下的小动物,小鸟,无一例外,墨点淡然,都朝着世界翻白眼。这是惊世骇俗的最早的系列画,同一主题的多侧面阐述。<br>王老师指出,正如当代画家范曾,在《墨点无多泪点多》一文中评说八大山人:“他是世界上最早的表现主义大师,是极少主义的开山鼻祖,是现代艺术的开拓者。”<br>王老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传统中国画,在细节中,有世界通用的绘画语言。墨点,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千变万化。在一滴墨点定乾坤的把控中,满载着传承和弘扬,值得我们去仔细推敲赏析。<br>没有比较,就没有领悟。王老师通过他底蕴丰厚的讲解,以独到的见解,引导听众进入绘画比较领域。在与听众各种观点碰撞、交流过程中,听众能即听即思索,让人心灯闪亮、深受启迪!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王老师的精彩讲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