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里的思考

知更

<p class="ql-block">  在暗黑的夜,一点烛光总是叫人赞美的。它生发出来的,不仅仅是明亮,更是鼓舞,是慰藉,是希望。虽然,在人们的渴望和赞美中,它的生命在迅速消逝,它流下的泪最终成为他来过的见证,也成为一种高尚的象征。可是,那又何尝不是它对耗尽短暂一生,而未被疼惜的伤感?</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荷花开得正盛,六月的骊歌早就消逝了音响,随着一声声“再见,老师!谢谢,老师!”随着毕业证一本本的领完,我真正的送走了又一批孩子。暖心的感恩、真诚的祝愿,励志的精神,我欣慰我的教育理念又一次得到体现,先成人,后成才,德为先。他们未来一定会成为有正能量的人。</p> <p class="ql-block">  但并不是所有璞石都能雕琢成器。</p><p class="ql-block"> 我们认同社会多阶层的构成,我们包容不同文化素质的人,世界本就是多元的。一个小小的班级,彰显着几十个家庭不同的育人理念。在和学校教育的融合中,有兼容,有配合,也有碰撞和矛盾。因此,当短暂的几年学段走过,回头看看,那些掉队的孩子,是哪一方面的缺失呢?</p> <p class="ql-block">  石头,是我操心比较多的一个男生。因为他的父母长期不和,对孩子不闻不问,奶奶体弱多病教育无方,石头的成长状况不断。石头不笨,学习成绩中等,可当他第一次被不良青年拉去惹祸时,我又气又担心,四处寻找,报警,找到以后苦口婆心的教育,但学校教育并不能全天候陪伴,在学习的辛苦和玩乐的诱惑间,没有父母监管的他,谎言满篇。还记得那个冬天,他参与盗窃,在派出所,他的母亲漠然得一句话也不说,石头漫不经心得玩着手机。我按捺着气愤,只觉得心痛。把他带回了学校,再一次耐心教育他,等待他。可是,随着他请假次数的增多,最终和我的教育渐行渐远。有一次,他居然把一个男生带到住处一夜未归,我和另一个家长找疯了,一大清早跟着警察找到他家,掀开他的被窝,看到面色枯槁、熬的脸色蜡黄的两人,打电话给石头的爸爸,居然很不耐烦的甩给我一句“我能有什么办法!”</p><p class="ql-block"> 直到毕业,我都觉得自己无法再用正统的教育唤回他的心,在他奶奶的哭诉中,我知道他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让大家失望的人。</p> <p class="ql-block">子曰:有教无类。所有的孩子都具备被教育的资格,可孔子的教育仅仅指学校的教育吗?学校教育责任重大,可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中,给他们影响最大的还是家庭教育。如果石头能够在家庭有父母的尽责,温暖和关爱,和学校形成合力,又怎会如此?家庭教育的缺位,让多少老师感到孤单和无力,一腔热情就像红烛的光焰,在寒风里摇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温暖叫做“奶奶觉得你冷”。</p><p class="ql-block"> 在育人的花园里,教育的神圣使命常常感动着我们自己,于是倾尽全力,用最正确最完美的标准去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生。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勤奋学习、刻苦努力,巴不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个顶个的棒,巴不得全班都是北大清华。于是,红烛们燃烧得越发热烈。</p><p class="ql-block"> 其实,每一个学段初始,起跑后的差距就显示了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素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性格、能力和爱好,差异让这个世界丰富而有意义,尊重差异是现代社会人类共存的基础。可是我们却往往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足的,便用过度阳光和雨水去培植。</p><p class="ql-block"> 小米,一个总也睡不醒的特别干瘦的男孩。睡不醒的原因很简单,他父母给他买了个手机,成宿的打游戏。沟通很多次,他父母总是阳奉阴违:孩子开心就好。可是班上一个学生天天睡大觉,我怎么也不能看下去,成绩早就年级垫底,可做什么都懒散、没有责任感,经常逃避值日。较真的我不厌其烦的纠正教育他“要尽学生的本分”“要努力完成学业”,其实他也不是没有优点,这么懒散,好哄歹哄每次语文还能考个八九十分。我还是希望他能多学一点,考不取,不念书,他能干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虽然每次喊醒他,他总是恨恨的看着我。</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他把对我严格要求的怨气撒在了中考成绩上,故意考了0分。三年的付出换来了这么一个空空。心里真不是滋味。反省自己哪里做错了?可能就是我的期望并不是他需要的,我自己感动的教育情怀对他,只是无尽的压力。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也许更值得研究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每个暑假,都是老师们休整的时候,也是班主任工作最难安排的时候,繁琐的杂务,各方的压力,让他们身心俱疲以致缺少持续从事的勇气。而最让老师们郁闷伤心的,还是家长的不理解和各种理由的投诉和举报。管了方式不对,不管不负责任,不论结果怎样,调查的过程和卑微认错的结果,都足以扑灭一片热忱。</p><p class="ql-block"> 数据调查显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力高达50%,而学校仅占10%,家校合力,才能共建双赢。和谐融通的家校关系,这也必将是未来教育一个无可回避的重要论题吧。</p> <p class="ql-block">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让这太阳底下的最光辉的职业,真正激发教育的幸福感,让温暖的红烛不仅照亮他人,更温暖自己,这需要每一个教育人和关注教育的人认真思索。</p>

教育

孩子

石头

学校

一个

父母

老师

红烛

学生

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