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九功是中国武术七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山西省传统武术高级教练员。现任山西省武术协会委员,山西省形意拳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大同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武术协会传统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大同形意拳协会和梅花拳协会党支部书记。他是我中学时代大同五中的校友,老大哥,老同学。</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九功是如何走进了武林的,据说在妈妈十月怀胎肚子里他就喜欢拳打脚踢,仿佛在娘肚子里就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学生识字后,他就有浓厚的兴趣阅读《水浒传》、《封神演义》、《三侠五义》等小人书和名著,崇拜英雄武侠,向往武术,在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暗暗地立下了学习武术的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十三岁时候,便开始走上艰辛而成功的练武之路。</p><p class="ql-block">经人介绍向大同市的老拳师李天赞学习传统武术,因交不起学费,只学了两个月又转向王印普拳师学习,每月只花一块钱,学习了约一年时间。通过启蒙师的言传身教,从心里就愈加喜欢上了这门艺术。由于对武术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后拜梅花拳宗师贾虎臣为师,学习梅花拳系列拳械;七十年代先后师从山西省形意拳名师赵永昌、张书田等人学习形意拳;师从山西大学教授陈盛甫,武术名家贾保寿学习太极拳、八卦掌;师从北体教授张文广、上海武术名家蔡鸿祥学习系列长拳以及各种功法打法;最后拜中国武术九段,原省体工队武术总教练张希贵为师,系统学习浑元门系列武术。</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如一日,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日夜夜,流过泪也流过汗,细心揣摩,研习日勤,武艺更进。他练功注重内外兼修,不仅锻炼身体,更注重修炼心性,怀着不服输的武术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不畏困难,不怕失败的毅力,通过长期的艰辛练功,真正领悟到武术的内涵和精神。作为运动员选手,积极参加了国内外各种武术比赛。</p><p class="ql-block">70年代多次获得大同市武术比赛拳、枪、剑等第一名;</p><p class="ql-block">1979年九节鞭获山西省武术比赛器械组第一名成绩;</p><p class="ql-block">1982年获山西省六运会男子乙组推手第一名,成年组枪术一等奖;</p><p class="ql-block">1983年,获山西省武术观摩表演赛男子65公斤级以下级别推手第一名;</p><p class="ql-block">2003年获北京全国形意拳邀请赛一等奖,中年男子组形意十二形第二名;</p><p class="ql-block">2000年以来多次参加各类省、国家乃至国际武术大赛,共获奖牌百枚之多。仅2007年一年内参加淮南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香港狮子山下论剑和山西省首届国际传统武术邀请赛,三次大赛共获金牌12枚之多。</p><p class="ql-block">2013年9月,九功作为大同武术代表团领队,参加在韩国光州市举行的中韩武术文化交流。他演示的九节鞭左右开弓,人鞭一体;闪转腾挪,潇洒飘逸;鞭风劲厉,八面护身。</p><p class="ql-block">他演示的形意拳仿形唯妙,身随意运;静若松立,动若岩崩;身法自如,招出势凛……其出神入化的表演,顿时惊艳了异国观众,获得了“水晶杯”特别奖;同时,大会还为他颁发了“中韩武术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p><p class="ql-block">2016年,在普陀山国际武术比赛中,他又斩获五金一银。</p><p class="ql-block">2017年,他通过了严格的“国考”,取得了“中国武术七段位”(青龙)级别。</p><p class="ql-block">1984年,被特邀参加了“塞外夺宝”、“杨家将”电影的拍摄。</p><p class="ql-block">他十多次应邀担任国内国际武术比赛裁判员和裁判长,被授予“山西武术名家”称号,成为大同武术界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在武术界内,九功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文心武魂交相辉,才情拳术皆超群,能武能文、德才兼备。长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四大名拳浸入精髓,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他不仅身体强健,内心充满坚韧和毅力,他的身形迅疾如风起,拳招勇猛似雷霆,让人无法看清他的每一个动作。刀法如行云流水,剑招似星辰闪烁,确实是一位真正的武林高手。</p><p class="ql-block">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九功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以诚待人。</p><p class="ql-block">九功在不断研学武术理论丰富自己武学的同时,把精力放在了武术教育传承后人,著书立说弘扬武术精神,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在大同地区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九功笃信“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理念,他执着于培养青少年武学的宗旨是: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武术精神!振兴中华武学,强健自身体魄!</p><p class="ql-block">通过多年的实践,他总结出通过练武的经验是:</p><p class="ql-block">能够培养新世纪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武术能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p><p class="ql-block">能够培养孩子管理团队和外交口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练习武术能够发展少年儿童的柔韧、灵敏、耐力、速度、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p><p class="ql-block">能培养少年儿童刻苦、耐劳、勇敢、顽强、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等优良品质;</p><p class="ql-block">练武术的黄金年龄应在4~18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骨骼和肌肉都在快速发育,具有很大的可朔性,一旦养成了驼背或脊柱前弯的习惯,胸部就会发生畸形,有损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而通过练习武术可以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养成正确的姿势,和挺拔向上的精神气儿;</p><p class="ql-block">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武术注重内外兼修,能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自律;</p><p class="ql-block">所谓“习武先习德”,武术教学中始终贯彻着武德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尊师重教、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道德情操。</p><p class="ql-block">能够强健孩子体魄。孩子学习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增强意志力。不仅如此,反复练习成套的武术动作,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对孩子的文化学习很有帮助。文化学习为静,武术为动,只要合理分配、动静结合,在寻求身体强健的同时,不过度损耗孩子的精力,就可以使孩子身心愉悦、平衡发展。</p><p class="ql-block">他崇武习武六十多年,有着50多年的教武生涯,经他教过的学员遍布三晋及全国各地,有成就者数百人。他常年在大同市少年宫、大同市青少年培训中心、城区红领巾艺术团担任武术总教练。市内三十多所学校也留下他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矫健身影。经他传授的中、小学生上万人。在推动和发展大同市群众武术运动方面张九功功不可没,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担任大同市武术协会秘书长的20多年间,开展了形式多样、规模盛大的各种群众武术活动。1994年组建了规模庞大的大同市形意拳协会,并于2022年将形意拳申报成为大同市“非遗”项目,让一个濒临失传的地方拳种重新绽放光彩。他还自筹资金,亲力亲为连续筹划组织了七届规模盛大的大同市传统武术锦标赛;在全市 7 县、4 区中组织和发展了 100多家群众武术辅导站,最大的辅导站有 400 余人;还多次组织各种形式的武术交流、展演、培训、联谊等活动。他经常深入到大同市的周边县区阳高、矿区、怀仁等地传授武术。在张九功长期的组织、引领和指导下,大同武术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群众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习武人数越来越多,实力不断壮大。仅2009 年在灵丘举办的全省传统武术锦标赛,九功带领大同 400 多人的队伍参赛,参赛人数占大会整体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多。他数年来带领大同队、山西队参加省和国内外重大武术比赛,斩金夺银,战果累累。他参与云中武校举办“武术论坛”推出了专辑,在武术界名声大噪。在每年举办“迎新春联谊会暨各拳种观摩交流演示大会”中,他注重从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推动大同武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事迹被大同电视台以《塞外武师张九功》进行了专题报道。《大同日报》也以《执着的武者—记城区红领巾艺术团武术总教练张九功》见诸报端。他并先后被评为“中华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被大同市总工会荣记“二等功”。 2019年,他带领大同武术队70多人赴泰国参加中泰武术交流,荣获“优秀组织奖″。</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2020年起,踏入古稀之年的张九功开始撰写二十世纪大同武术人物。他翻检尘封的日记,多方查找资料,走访幸存的老拳师核查事实,与老拳师后代屈膝坐谈了解情况…理解和掌握了大同及山西武术百十年的鲜活历史。就这样,活跃在上个世纪大同整整一百年的一位位卓有建树的老拳师的武术传承关系逐渐厘清并捋顺,他们的武学形象逐步清晰并变得鲜活,先后写下了《贾虎臣与梅花拳》、《太极散手——张绍》、《李祯的武术生涯》、《少林达摩拳师张文胜》、《云中武林一杰——王书智》、《熊万贵及其二郎门武术》、《云中拳师康万义》《少林鞭杆白凤鸣》、《记资深武术教育家李治老师》、《贺氏兄弟》、《记武术名家赵明亮及其弟子们》、《记我市太极高手李生武七段》等三十多篇十多万字的文章,并陆续发表。其中,仅发表在国家武学权威刊物《中华武术》杂志的就有十多篇。72岁时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协会,他计划写完四十篇就结集出版,为大同武术历史著书立说。直到今天,早已功成名就的张九功坚持练功习武,坚持读书学习,坚持采访写作。</p><p class="ql-block">九功同学现己七旬有余,但对艺术的追求仍然信心百倍,有生之年还在倾心研究和学习中华武术的更多深奥的知识。</p><p class="ql-block">祝愿九功武术精神代代相传,造福山西,造福全世界。</p><p class="ql-block">祝福九功身体安康,生活幸福美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