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探秘县城水口的历史景观

煌力

清流是我可爱的家乡,记载着我的人生轨迹,也是一座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县,每每谈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想起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童年和充满乐趣的生活时光。 在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设置“水口”。“水口”是分隔县城与外部世界的分界线,具有藏风聚水的功能,还有聚气生财、纳福呈祥的作用。旧时,清流县城虽小,但也非常重视水口的设置和位置的选择。 一条美丽的龙津河自南面流入城区后似乎不愿离去,在清流县城迂回出一个大大的s字母后,才恋恋不舍地向东流过龙津桥(现称东门桥)出城,东门桥也就成了清流县城的“水口”。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常在东门桥下戏水玩耍,在水口两岸山上砍柴摘野果,从小就熟悉东门水口的山、岭、石、潭、庙、亭、碑、坑、桥、树等自然风光,以及这些历史自然景观演绎出的诸多故事。 早年,清流县城地形是一面依山三面临水,故桥渡最多,东、南、西、北均有架桥或摆渡。位于城东面的东门桥,始建于宋朝,历来为县域的交通要塞,有石砌桥墩六座,桥头设有笛楼,桥上雕梁画栋有房屋42间,古称“龙津屋桥”。自明朝以来或火焚或水灾建毁常见。我见过的东门桥是用60厘米乘60厘米的方型杉木浸泡防腐沥青为主材,建造的钢筋木梁吊式公路大桥,桥两头设有岗亭,全长108米,1957年由苏联专家设计,1958年竣工。桥梁限载为10吨,后又被洪水冲垮。过去龙津屋桥是清流古八景之一“龙津夜月”。邑人诗:“龙津桥下水汤汤,桥上清辉皎诺霜”是龙津夜月的真实写照。现在的东门桥为1995年9月重建。采用钢筋水泥钢结构,桥全长136米,宽15米,比原桥面高4.6米,有效的提高抗洪能力。近年来,政府投入资金实施智能灯光夜景工程,东门桥夜晚流光溢彩,为古老的“龙津夜月”景观锦上添花。如今这里已是深受市民喜欢的天然纳凉场所。 龙津河水由东门桥下出口至横口十华里水路,两岸高山相逼,绝无半分田畴,河面阳光稀少,凉风习习。尤以东岸的鹅峰髻,南岸的南寨峰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两山犹如将军对峙。山脚石矶突岩,东面石矶如象牙,南面岩石似狮牙,两牙相交伸入河中。水至此,山大弯,水大曲,河面骤窄口容只舟。相传古时每到夜晚两岸的石岩就会慢慢相交连在一起好似石门横锁,将河面堵住,河水从石岩下面流出。早晨两岸的石岩又会慢慢分开,水面天空变得开阔。水口就有“狮象交牙”“狮象捍门”的古景观。由于几十年前的采石、开路,该景观已毁,现两岸只存石岩遗迹可见。 在狮象交牙石附近有三口深潭,是鱼鳖天然的生长繁殖场所。旧时,常有披蓑戴笠的渔人出没于此捕鱼,潭因得名渔沧潭。又因岸边建有渔沧庙主祀樊神。邑人皆称“樊公庙”“樊公潭”。樊公潭分头潭、二潭、三潭,潭潭相连如串珠,尤以二潭清绝明莹,深不可测。适逢东山月出,如镜悬挂于樊公潭水面,就会显现出“三潭印月”的美景。有关樊公潭的故事很多,最广泛流传的有《乌砂钵》的故事。我见过潭岸边竖有一块人一样高大的石碑,刻有“渔沧放生碑”字样。常年有善男信女在此放生鱼、龟、螺、蛙等生灵。为纪念渔沧潭历史遗迹,1961年城关公社设立“渔沧大队”,1984年渔沧大队分为蔬菜村、城南村、村东村。目前还在使用该地名的只有“渔沧社区”。 据《清流县志》载:唐末,樊令,字号甫,五代秀州华亭人,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其时,江西曾常侍叛乱,樊令奉命征讨,战于外城墙之缺口,殁于王事。宋朝,邑人感恩樊令英灵显赫,保境护民有功,尊称樊令为樊公。在位于龙津桥下城内侧,渔沧潭畔,建渔沧庙立祠祀之,因渔沧庙主祀樊神又称樊公庙。清流水口有渔沧潭,犹如杭州城有西湖。西湖有岳王庙,渔沧有樊公庙。岳飞因奸臣秦桧所害,樊公因赣寇曾常侍作乱,奉命征讨战死罗城。因而樊公庙建造规模都悉仿杭州西湖岳王庙。在正殿门口塑曾常侍像跪于侧,与岳王庙戟门书字而铸秦桧跪于侧一样。 元代樊公被敇封为“渔沧感应王”。明清以后,樊公成为了清流的“一邑之神”,百姓事无巨细都要到樊公庙祈求祷告,因此香火鼎盛。九月初一为樊公诞辰日,清流城区民众根据樊公显灵之事,议定八月二十八日,迎樊公神像出游,阖县祭樊神,定为樊公庙会。从此,每年会期均以彩轿抬樊公塑像在县城各坊巡游三日。巡游队伍旗憣招展,所过之处香烛煌熠、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神铳轰响、盛况空前。以此同时樊公庙日夜锣鼓喧天,塔台演戏酬谢神祇。邑人筹钱向外地请来汉剧、湖南剧、京剧、傀儡戏等,连续几天每天下午和夜晚演出,县人穿戴整齐自带板凳,早早等候观看演出。据老辈人回忆会期的二十八至二十九日即连续两天两夜通宵达旦演戏到天亮。时东门桥下气候特点是“六月生寒”,至下半夜,戏迷们要戴线帽,着棉衣看戏。因此又有“七月秋风起,八月秋风凉,樊公庙会穿棉袄”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樊公庙改变用途,1957年建成清流县印刷厂,1961年印刷厂火灾樊公庙毁。原址后盖武装部宿舍、县第一招待所,现在建为金鼎大厦商场。 历史上声势浩大的民间庙会,都会衍生出规模盛况的物资交流会。古汀州八县较出名的有宁化的店上庙会、明溪的盖洋庙会,清流的樊公庙会。每年八月的樊公庙会规模空前,清流的木材、土纸、粮豆、土杂、剪刀、钻子等名优产品吸引了来自闽西北数县、邻省的广昌、石城、瑞金、于都、梅州各客家人赴会,还招来闽、粤、浙、赣等地的各方商客日夜兼程不辞劳苦,千里迢迢赶来赴会交易。而外地商客又捎来布匹、绣品、药材、京果、干货等群众所需的日用杂品到会招览顾客。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为期三天的樊公会,清流县城繁华热闹,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满街满巷人头攒动,家家户户宾朋满座,清流县城沉浸在盛大节日的喜庆氛围之中。明、清以来,规模壮观繁荣的樊公庙会,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为繁荣清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拓展外界市场起到重要作用。也使各地商贾更加认识清流,了解清流,为清流获取新的商机带来机会。1952年9月20日清流县人民政府为使樊公庙会各加繁荣兴旺。在城关组织第一次物资交流大会,替代樊公庙会,直至1966年文革开始物资交流大会,自行消失。 清流水口沿溪行有两条出城古道,通常以鹅卵石砌就或泥路面,路宽一米左右,可供骑马乘轿通行。由县城东门出城,经禾仓坑石拱桥、官家竹围、杨梅潭、崆峡岭、陈家桥、嵩口坪、围埔亭、梓材坑、木南青、沙芜塘、大岭顶分界可到永安。是长汀、宁化人下福州的必经之路。1950年2月22日下午4时,从这条古道走来中共福建省委派出的21干部,随同解放军87师261团部分指战员,从永安徒步来接管清流县,当晚成立中共清流县委、清流县人民政府,由卢素贫任清流县委副书记兼县长。<br>由东门城墙上出城,需沿大溪侧绕道樊公庙背后,再上石砌大岭到南寨半山腰出朝阳门。我小时候常在这里砍柴,这里已经是城外了,再走下去就是篓篁岭、七里亭、横口、严坊、大横溪、廖屋坪地界了。<br>明、清时,朝阳门外建亭一座取名“赋诗亭”,亭依悬崖峭壁而建。登亭可以上瞰东门桥,下临樊公潭,东山鹅峰髻耸其前,南山雁塔倚其后。树色青青,古藤蔓蔓,清风徐徐,风景犹如古都长安灞桥。常有文人雅士在此吟诗、小酌,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今已废。我少年时代常在那地方砍柴,记得南寨半山腰朝阳门楼遗址,1934年这里曾是“清流保卫战”旧址。处尚存大堆古砖、子弹壳、战壕等遗迹。 清流县城水口,绿水因青山长流,青山为绿水不改。这里每一个地名、每一处山川、每一段河流、每一座建筑都承载了清流人对于历史文化景观的深刻记忆。水口,向东是大海,一处遗迹,一朝历史,一座景观,一个故事成就了一个城市的千年回响,感受到千年古县的历史沧桑。<br>(邓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