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璀璨~山西古建(六)

瑾年絮语

广胜寺 <p class="ql-block">高铁的发展对出行的人来说真的太便利了!从平遥古城站到临汾西站一小时不到,其间我们可以安静地休息小睡。到站时,民宿老板娘帮忙找到的本地司机已在等我们了。放下行李抓紧时间前往洪洞县的广胜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胜寺缘起东汉时期的阿育王塔,唐代改称广胜寺,后世有“广大于天,名胜于寺”美誉。宋金香火鼎盛,元因一场地震催生了明代在原址上重建塔刹,因法号”飞虹”的和尚倡导并主持重修,故名“飞虹塔”。历经十几年落成,初期无琉璃覆身,后期将塔身全加琉璃,底层塔心室内加修琉璃藻井,南门回廊入口加了两层阁楼。至此飞虹塔诞生了,也是明代琉璃精品技艺的巅峰期,大明历史的精致画卷。祸福相依,涅槃重生,距经四百多年。如今飞虹塔与应县木塔并列中国四大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月的临汾,太阳热情似火地欢迎我们,招架不住。从入宿地到广胜寺一小时不到的车程。如果不是飞虹塔的吸引,以及86版的西游记中的取景地(后来重温有关详细资料,我才知此寺的真正闻名),我不会千里奔波来“享受”烤炉的滋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塔顶细节放大图,来自官方图</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分上、下寺,老远看到山上有一座塔,那就是飞虹塔,位于霍山之巅。司机师傅说以前可直接把车开上去,现在寺庙私人承包。游客中心很宽广,购票入内前往摆渡车的站点需走一段被迫的烈日洗礼路。乘坐摆渡车上去,发疯的阳光从车窗外直射入,沿着崎岖蜿蜒盘旋的狭窄山路一路飞驰,惊险刺激,车窗外霍山的风景也无瑕观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达山门前的停车场,一眼就见门后飞虹塔的上半身,在阳光下片片琉璃瓦流光溢彩,闪烁刺目,精美赞叹。山门内两尊哼哈力士左右守护,比在晋北和平遥所见不同,很有山野之风的武夫相,几块布料随意披搭。呲牙怒目赤脚,摆了个威风凛凛的poss,洒脱不拘小节,活脱体现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的朴实信仰。琉璃盛宴,光耀古今。</p> <p class="ql-block">塔内琉璃藻井普通人不开放。从网络上找到能进去的人所拍摄图欣赏。</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下近距离仰望飞虹塔身很吃力,塔基一步台阶,没有应县木塔高,全是青砖彻成,远观才可看到塔的全身。如果没有满塔的千姿七彩,造型迥然不同的精致琉璃加饰,也就是个修长普通的塔体,貌似有点短腿长身的奇怪呆板感,胜在琉璃艺术的独一无二,无法与应县木塔媲美。用佛教中虔诚的礼仪跟着人群沿塔右转一圈。塔内二层以上不对外开放,无缘塔内的琉璃藻井。在做此篇内容前,又详细重温了解且查看有关内部图片,很惊艳。塔呈八角形,十三层,通高47.31米,细观每一面的琉璃图案都不同,工匠炫技风很强。在阴影处用手机最多拍到清晰的三层,心有余而力不足。五彩斑斓,繁缛华美,时代的流行审美。仰头的累,太阳的耀眼,索性只看不拍,只想回家后查官网的图片细品。彩云易散琉璃脆,在几百年的时光中,众多巍巍殿宇灰飞烟灭,飞虹塔仍保存完好,金碧凌空。</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铁钟</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在飞虹塔的后面,元代木制结构,元韵古风习习,似吹淡燥热。距离不远,因日照的强烈,很难拍,也消耗精力,故以细看为主。国家图书馆有四大镇馆之宝,人类文化史上的精神瑰丽遗珠。分别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和《赵城金藏》。其中,被佛教界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的《赵城金藏》就是在此殿的佛柜中发现的。木刻成于金朝,印刷出于元代,经典稀缺。为了保护它有很多传奇的故事,详情可百度自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殿前面的正中间是一尊体量庞大的铜铸阿弥陀佛像,铜色斑残氧化,色调在灰尘中星星点点显露,其气场仍没消失。我被东西两侧的高个子泥塑菩萨所吸引,据说是广胜寺的泥塑精华,元代泥塑中的精品,清初地震中都没损坏。她们满月脸,衣袂欲飘,身段修长,姿态优美,出尘的微笑。穿过殿堂,四壁中只存一壁明万历壁画残迹,但其人物风格与元代接近。只鳞片爪之中难掩其精品。后面的殿门正中是一尊开怀乐笑的大肚弥勒佛,背靠一幅直达殿顶的元代壁画,画面颜色的组合艳而不俗,在岁月的侵蚀中仍清晰可见,光彩焕发。大肚佛那份喜兴的笑意也感染了两边的供奉者,乐得手舞足蹈,惬意自在地憨笑,趣味十足。元代的艺术品虽简朴,注入当时社会人物的写实元素,多了世俗的人情味和真实的情感,佛在人间,人间至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后面的弥陀殿</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是在左边菩萨左下角的木柜中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供奉人图像</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出来是寺内中院,明代重建的释迦殿,亦称大雄宝殿就在前正前方,引人注目的是殿前一对郁郁葱葱的千年唐柏,高大挺拔,奇特的生长之势,一左一右反向旋转,它们是古老的见证,见证这座大殿的前世今生。古柏的奇特之美将我吸引,从不同角度拍摄,也没拍出它们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唐柏两株</p> <p class="ql-block">脊刹之美</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入眼是一组九尊木雕主佛像,表面贴金敷彩,宏大庄重,保存完好,高低错落有致,造型各异,蔚为壮观。雕刻精湛细美,构思巧妙,整个造型繁而不乱。边饰内容包括动物、人物、花卉等吉祥图案,富含所处时代的民族特色。这组艺术造诣高深的木雕作品是明代的吗?在一周晋北古建的欣赏路上,我感觉不像,从木雕中所焕发的异域元素中金元气息浓郁,主佛像的高大又有唐遗大气,是明朝所达不到。梁、林也曾称赞该殿木雕佛像“塑工极精,富有宋风,尤以菩萨为美”。查阅有关资料信息了解到是金代所塑木雕。其实殿前说明碑上也不是完全严谨正确的,以为明建筑,理所当然认为塑像也是明代,毕竟私人承包以利为重,其它次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西两砖台上是明代铸铁十八罗汉。与前几天所看到的彩塑类十八罗汉不同,多了刚劲滞重感,技艺成熟精湛,如封印于铁水中等待某一日解封。</p> <p class="ql-block">雍正字迹,存世少量,稀品。</p> <p class="ql-block">金代木雕</p> <p class="ql-block">十八铁罗汉其中两位。</p> <p class="ql-block">韦陀殿四壁原先绘满明代壁画,南北两壁残存依稀可见的影子,东壁的壁画“诸仙赴会图”保留清晰,是上寺明代壁画中的精品。不过此殿的韦陀像与其它寺院的韦陀不同,他不是站立,而是不拘小节随性放松而坐,颜色时久显淡白,但其边饰细节繁美仍不失精品,印象有点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韦陀</p> <p class="ql-block">明代壁画局部。头发如伞撑开。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内的明代悬塑,虽不如双林寺数量多,但也精美生动,各类成仙之道,值得伫足观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两殿都属元建,明清修葺。简单记录下。</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的悬塑</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在上寺中轴线上的的最后一院,地基高,需上台阶而入,可见其殿的尊贵性。又叫天中天殿,元建明清修葺。正脊短少见,庑殿顶四面坡,感觉特别。进入殿内,被幽幽暗暗中的三尊主佛所注目,为报身佛、应身佛与法身佛。体型太庞大,雕琢精致,精美炫目,看上去如身披一身华服,而难掩内里一身俗味。不过我和波姐被佛台前的铜铸千佛台所吸引,整整一千个小佛像,其中也有断折不意而飞,蹭听旁边导游得知是被利益驱逐的人掰断倒卖。可悲人性愚昧无知,不知其珍贵。也幸亏铸造质量牢固,折断难度较大,才没全部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殿最大的惊喜是四周明代壁画,是延续贯穿明清的画匠之家所绘。这些壁画直达殿顶之高,壁画下方安置木雕神龛三十五间,龛间内各有明代铁铸佛像一位。壁画佛像五十三位,与龛上下有序呼应。因高大的造像遮挡,室内无光源,导游在旁提醒禁拍,只能肉眼借助门外天光观赏。其中壁画十二图觉技艺最佳,明代流行的红绿色,画功一流,艺术水准也高。细观之看见菩萨是留小胡子的男像,刷新我以往的认知和眼界,非常惊奇。</p> <p class="ql-block">佛台底坐的精雕</p> <p class="ql-block">千佛小铜像</p> <p class="ql-block">佛坐骑兽类的脚爪。</p> <p class="ql-block">外墙上留有唐太宗写的碑记。明代的门窗格扇镂空花心非常美,用几何图形拼成不同的花朵形状,纯全木,无任何添加物,精致着欢喜心涌跃而出。与岁月相依中洗净铅华,完美保留至今。后来我才知是历史传承下来的雕凿精品,是独具一格的巧夺天工之珍宝。</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遗碑记和毗卢殿的脊刹</p> <p class="ql-block">下寺位于山下,与山顶的上寺相距几百米,实际步行也要十几分钟,也可乘摆渡车下去轻松些。由于去前对广胜寺的功课做得粗略,以为水神庙即是下寺,其实水神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殿内的元代壁画是下寺的精华,这也是我忽略下寺大雄宝殿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神庙壁画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是中国少见的民俗场景壁画。为了保护壁画受光照褪化,每天开放时间固定,上午和下午各一小时。我们到达时接近四点,再过半小时关门了。因管理问题,且无任何正确指示标志,不知从哪入内。此时心中很急,一番折腾,幸运地赶在壁画关门前到达,我的心也定下慢慢欣赏这幅保存完好的元代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应王殿的斗拱,一眼入沧桑。</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是祭祀霍泉水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山门与元代戏台合成一体,台上唱戏,台下进人。往后走是仪门、明应王殿,规模不大。远看绿叶交错间的古韵,深远撩心。进入明应王殿,除几尊斑驳的彩塑像,四壁都绘满了元代壁画,也是下寺现存的精华。借助门外的天光,清晰艳丽的图案填满眼内。壁画一面讲述了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祠水神的热闹场面。另一面是元杂剧内容壁画,是目前以水陆道场为主题壁画内容外唯一的发现。非常珍贵,也是广胜寺“三绝”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带着凡俗的虔诚去观古,求得内心的丰满。有缘千里相见,无缘哪怕几步之遥也会擦肩而过。或许我和波姐真的不适合晋地烈日爆晒的气候,导致我们离开水神庙时,因体力精力的流失没有继续向上走,从而冥冥中错过下寺元代建筑的眼福。我也没想到广胜寺的上下寺内容会这么丰富,也没想到五月的天会那么热晒……</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壁画部分</p> <p class="ql-block">殿内上方元木构建筑仍让我着迷。</p> <p class="ql-block">因为错失,记录此篇时认真了解了下寺的元建大雄宝殿,才知原是那样的珍贵,殿内目炫神迷的元代壁画是多痛心。记得网上有很多视频拍摄漂亮国博物馆的《药师佛佛会图》元代壁画,震撼绝美,原来就是这个殿内的壁画!在广胜下寺碑中记载民国十八年,寺庙僧人联合当地劣绅,以1600银元的价格将壁画卖给文物贩子以修葺寺庙,结果却是一场谎言和骗局,从此流落他乡。其它三壁的壁画也被剥下,难逃厄运。目前它们收藏于漂亮国的各地博物馆。如今的大雄宝殿四壁空荡,繁华落尽。那些漂洋过海的丹青壁彩是否幸庆,还是哭泣?对国人来说无不扼腕叹息。壁画被卖的具体经历,有心人可自查有关资料,此篇不多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寺大雄宝殿,没看到元木构建筑,也没看到这四个古味悠悠,浑厚苍朴的金文书法“宝笺金绳”。图片来自网络分享。如果今后有缘,选个适宜天气再来仰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天跨越两地,去了三个古建精萃处。特别是广胜寺囊括的内容太丰富,上下寺等于我们在晋北所到的两个寺庙。书本和他人的描述,无法与亲身体验感觉相同。这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深刻哲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夜我们入宿临汾西站附近村庄的一家民宿。选择它的理由是离站近且提供接送服务。</p> 小西天 <p class="ql-block">小西天又名千佛庵,明代创建,位于隰县城西凤凰岭上。初晓小西天是做攻略时偶然得知,顿被其金碧辉煌的图所吸引。心想不可能吧,可能是摄影效果的原因才这么华彩。一查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包车不划算。听说有种小黄车交通方式,在网上搜寻几天,快到放弃时最终找到电话联系方式,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安排一天时间单独给小西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天一大早,老板娘安排昨天的司机送我们和其它人去县城吃早饭。早饭结束后,约定好的小黄车司机也来接我们了。所谓小黄车就是小面包车,类似原先乡镇沿途载人和带货,一路开开停停的便捷交通工具。两个半小时左右的坐车体验不是很友好,但相当便宜和方便,来回70元/人,直接送到小西天山下。</p> <p class="ql-block">一路颠簸摇晃,车窗外时而山脉盘绕,临汾之乡村山野虽有水源,但火辣的阳光开始喷洒。到达时已是午时,置身烤炉,烈日灼眼,耗去了一半精力体力。看着前方高高在上的狭窄石阶,我顿觉有种蜀道难的滋味在血肉中漫延。既来之则安之,上一段又一段的石阶,穿过山门,在林荫的蔽挡下,日晒的强度稍减弱。映入眼前的是一处狭小的寺院,依山势而建,规模不大,空间逼仄,胜在布局规划奇特,曲折层叠,玲珑秀美。明清建筑残迹中隐露繁纹艳调。从下院到上院有两处掖门,曲径通幽,拾级步入陡峭的古老石阶,至今印象深刻是其名字甚妙,“疑无路 ”和“别有天”。</p> <p class="ql-block">上院的大雄宝殿是小西天的精华之核,闻名遐迩的“佛国仙宫”就在眼前。从殿门一眼望去,满殿富丽堂皇不计其数的悬塑,眼花缭乱。从地面至梁上,大到几米高,小到拇指大小的人物和各种奇花异木飞禽走兽,设计巧夺天工,丰富多彩。放大手机细看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而且保存完好。我尽力仰头观之这个始建明代,历经多年,至清初而建成的“悬塑绝唱”。层层叠叠的天宫楼阁周边祥云飘浮,飞天乐伎姿态绚丽多彩……将大千世界淋漓尽致地雕刻出来,这应是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吧!却和人间相似。神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拥有世人欲望,住在金碧辉煌的殿宇,享受人间繁华……唯众神之下的苍生何等渺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人的美好心愿,通过明代匠人非凡的创造想象力和神技呈现,除了心生敬佩,赞叹词穷。山门那幅对联 “慕西天念西天西天常蕴心底,仰彼岸思彼岸彼岸就在眼前。”正好应此殿情景。</p> <p class="ql-block">在寺院依崖开辟的小平台阴影下休息,吃了随身带的干粮水果。群山葱翠,凉风袭身,补充些体力,惬意得不想下山。下山之路虽比上山轻松,但也要注意安全。到了山下,联系小黄车接我们回民宿。等待期间烈日当空,将积贮的能量又一下吸光,幸亏没等多久,赶快上车。经历来时屁颠身晃的“折腾”,虽然路经蒲县东岳庙,但得知是地府泥塑,没啥兴致。哪有人看到“天堂”,再去“地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的小西天之行,来回路上五六小时,呆寺院一小时多。千里迢迢为了这一眼天空下的众神,有人会有疑惑,值得这一路的辛苦疲累吗?但我想说,这些疲累在往后的日子中都会消失,只有那一瞬的见识和神采会永远烙印感官深处,滋养内心的丰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临汾到长治没有直达火车,只能再中转太原住一夜,乘坐第二天一早的车次前往长治,也就是晋东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治古称上党,潞安,潞州等。位于太行山脉,太原的南线门户,洛阳的北线门户。因其地势的特殊,历来是众多朝代兵家重要防护之地,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规模最大的“长平一战”就在此地发生。小时候熟悉的成语“纸上谈兵”来自此战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三十六郡,其中上党郡是其一。故把长治作为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城市,包车两天选择性去观周边古迹遗珠。</p> <p class="ql-block">到达长治东站,小赵司机已提前在等我们。把行李放车厢,大家直接前往晋东南的第一站~平顺大云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云院位于长治浊漳河谷地的山坳处。浊漳河谷的有名是周边历史遗留古建众多。想来这里曾经香火旺盛,梵音袅袅,僧来僧往,抒写过中国历史的灿烂。如今山河依旧,往事如烟,空谷幽兰。而我来寻梦,穿过千年的斑驳去嗅香…</p><p class="ql-block"><br></p> 大云院 <p class="ql-block">大云院分前后两院,五代创建,初名仙岩院,北宋时奉欶命名大云院。明代因山洪爆发,除正殿弥陀殿和七宝塔外,其他建筑全毁。如今寺内仅存一座五代建筑,其余都是清代建筑。弥陀殿内的石雕莲花柱础和斗拱都散发出悠悠的唐风。同时其殿内残存的壁画弥足珍贵,是迄今为止我国古寺中仅存的五代壁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壁画色调很淡,墨色重,不像最近所见的元代壁画颜色亮丽。因当年洪水漫漶和时间久远,很多地方泥灰已剥落,一眼望之模糊不清。静心观残存壁画,部分图案仍可辩识。淡淡的色调有水墨晕染的效果。人物形象各异,神态自然生动,满壁风动。山水等背景看不清楚,虚化写意的感觉。这是晚唐“焦墨淡彩”的风格。整体感觉除了古韵,还有云淡清风,心静如水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出来后,小赵建议看下大院右边台阶上的塔,波姐已在那边转圏边摄边看。远看古塔满身坎坷沧桑,近看惊喜万分!转一圏越看越喜欢,图案大部分清晰。再边转边摄,兴趣盎然。此塔属于五代时期周国,坚硬青石雕刻。据说原七层,高六米,洪水时冲毁掩埋泥土,后挖出只余五层。不知失去的两层在哪?是否仍在泥土里深眠?还是从这个世上消失?如今的五层塔虽矮残,但组建看着不违和,千年前的唐韵仍布满全身。有趣且充满艺术感的精美雕刻图案,是匠人精心注入的灵魂,静谧灵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代七宝塔。第一层各面是有趣的动物,需趴下才能拍清,腰部吃不消,放弃。第二第三层边拍边欣赏。第四第五层有点高,拍不出它的美。特别是上面厚重的云朵,雕出了波浪翻滚的动感。</p> <p class="ql-block">塔身第二层乐伎人,共八面。每面内容不同,都有长袖善舞者,身姿优美一位,两位各执不同乐器的伴奏者。衣饰很美,面相似少数民族。其中有一面风蚀严重拍不出。如果不好好保护,若干年后如云冈石窟某些石像摩灭。</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部分图案,其中一面身上的鱼鳞铠甲经过一千多年仍精致美丽。其他几面图的人物造型个性强烈,可爱诙谐。另一面也是风蚀太严重,拍不出,记忆中搜到一个小人头从类似门边探出半身,很有趣。</p> <p class="ql-block">院外左边是北宋时期的一座乌龟驮着高大石碑,年代感强烈,底座四边各雕一组动物图,拙朴自然,生动细腻,每组造型中的动物都不同,连贯看起来如流动飞跑的气场。</p> <p class="ql-block">宋代石碑</p> <p class="ql-block">长治的气候与晋北晋中晋地不同,虽然日晒仍追随,但空气中的干燥感弱化少许。途中可见河流,可见农田,可见绿翠青绿。小赵喜欢古建,我在寻长治当地包车师傅时,因缘在小红书上认识,咨询沟通愉快。得知他曾在南方读过大学,工作假日期间兼职包车司机,当爱好与赚钱相结合是非常幸福的乐趣。一位素养很高的知性帅男。(可私信推荐)</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云院前往龙门寺的路上,他带我们到龙门寺下的“花椒谷康养小镇”,一个风景优美,潺潺流水的地方。他说以前来过,觉得这里一家饭店的菜好吃。此时已近午餐时间,顺便休息下。我们点了几道当地特色菜,品尝下来确实不错,环境也好。至今念念不忘用花椒叶做成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山那边就是太行山,山顶的房子是个千年古村落,也是我此行原计划想去的地方~虹霓古村。隔山隔河流,不是孙大圣,也不会轻功,无法近距离体验。这一天上午到达长治已近十点,虹霓村来回需两个多小时。如果去,那就要舍弃古建筑的相遇,艰难选择后放弃。虽然有点失落,但不后悔。</p> 龙门寺 <p class="ql-block">金代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平顺的龙门寺规模不大,布局完整,拥有六朝(五代、金、北宋、元、明、清)木构建筑于一寺的神奇,素有“早期木构博物馆”之称。始建北齐年代,距今约有1400年左右,初名法华寺。因香火旺,宋太祖赵匡胤赐寺额"龙门山惠日院"。北宋年间,更名"龙门寺",僧侣人数又扩大。元代,寺院香火达到鼎盛时期,方圆七里山上山下无俗家地宅。元末战争多数建筑被毁。明清两代各有重修葺和增建。如今,为了保护和安全也局部修葺。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每个朝代的结构和工艺,也体现了每个朝代的建造技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哪块是透明碑?</p> <p class="ql-block">车可开到寺庙前,没有山门,估计毁于兵灾。入目是天王殿,三开间,进深四椽,悬山式屋顶,穿心殿堂。殿门上方的4柱头拱和中间的补心斜拱硕大,豪气雄建,说不出的美,视觉冲击力强,承继唐风,一如晋北所见的金代斗拱,典型的金代遗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前有几块石碑,边上说明牌写着标题“透明碑前整衣冠”。大概内容记录明代雕刻,石质奇特,光亮如镜,以及龙门寺的创建和历史。我找了一圈都没见如镜之面,去哪了?隐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的木构基本更换较少,木材上的花纹和颜色虽被时光磨灭,仍残留若隐若现的美丽,又见金代遗风,欢喜。殿内壁画损坏严重,实在看不出清。四大天王塑像一看就是现代的,没有士气,只有躯壳,太丑,瞥几秒就离开。</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位与天王殿位于中轴线上,第一院落正中央。院内不大,布局规整。殿前一株高大侧柏,一千四百多年,枝叶茂盛,树干苍老,纤维毕露,默默看尽六朝风光和落败。当繁华落尽,唯有它仍努力向上旋转,与未来相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殿台基较高,也是面阔三间,小型单檐歇山顶,进深六椽,也是穿心殿堂。典型的晋东南地区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色。始建于北宋,虽经明清翻修装饰,但大木构件更换甚少,基本保持原风格。斗拱无补心铺作,无沉重感,双下昂的突出显示精巧简洁秀美,昂头精雕类似龙象结合的兽头,甚美,符合宋朝审美观。殿顶木梁上,壁上都有花紋色彩,与古老的木质相结合,另有别致的吸引之美。最让我注目的是出檐的深远,如翚斯飞,呈现唐风遗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宋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顶琉璃脊兽,与西配殿石雕葫芦类似,只是材质不同,在阳光下色泽浑厚,亮闪闪。</p><p class="ql-block">斗拱之美你喜欢吗?</p><p class="ql-block">殿顶侧面两条垂脊的正脊下,有木雕精巧的悬鱼。有官吏廉洁象征,还有福之意。几千年以来造型和寓意多种,是世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求。</p> <p class="ql-block">转角斗拱如花瓣展开,沿殿廊下转一圈,后面壁上有斑落的两排板书大字,“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块碑四大字“高级小校”,小字“平顺第二”。提醒某个年代古寺曾传出琅琅书声,也是近代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风格壁画内容清晰可见,色调艳丽,细节繁复细观也美的。对我来说少了点天然的原韵,世俗味多了些,但仍是出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当代塑造的佛塑像,实在难以敬畏。只有站在建筑下,透过古老的木材,看见那个时代中浮现的华彩,才会油然而生敬重那些诞生过的智慧之光。此大殿初建时东坡先生被贬海南,花甲之年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由奇绝冠平生”的诗句。阅尽世事无常,此时的先生是何心境?只有片言诗词中的豁达淡迫和才气激情,与大殿一起留下时代的灿烂……</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明代风格壁画</p> <p class="ql-block">古侧柏,说明牌上介绍1450年。</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位于大雄宝殿旁边,全寺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现存五代建筑中最早的一例。始建于五代后唐期间,面阔依然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无柱。斗拱四铺作无补间铺,有小隐拱。柱头无普拍枋,无阑额出头,栌斗有替木,出斗口跳,整体简洁有序。不经雕琢的木材,根根古朴天然。梁木上雕画图案隐现唐风色调,形成岁月浸染中的古调之美。它没有硕大的斗拱吸引人,殿顶举折平缓,檐头仅圆椽,无飞椽,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你见了,会被它独特的气韵所吸引,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是晚唐仍遗留的唐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代西配殿和经幢</p> <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西配殿最美的是殿顶正中的脊兽。大雄宝殿的琉璃脊兽和鸱吻看上去与它相似,工艺精致。据说琉璃脊兽金代才开始出现,而西配殿是石刻制成,五代产物,洗去铅华的朴素之美,那原矿物的蓝黄调多么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前有一尊五代经幢,刻记此殿的建造年代。殿内塑像没必要多言。</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脊刹石刻。</p> <p class="ql-block">放大清晰图分享。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燃灯佛殿位于第二进院的中轴线上,面阔也三间,有台基,单檐悬山式,梁木构件多为自然圆木,不拘一格,原生态气息浓。斗拱疏朗无补间,粗犷朴实,昂长简洁不失劲健,属元代木构遗存。殿内壁画残损严重。殿角暗处看到几个石雕段,雕刻有拙朴,也有细美,线条如水流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燃灯佛殿后面据说是千佛殿的遗址,可惜现在是一片荒凉和杂草丛堆。</p> <p class="ql-block">元代燃灯佛殿</p> <p class="ql-block">殿类角落的残段石雕,不知何年代。</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东配殿(观音殿)与西配殿相对而望,面宽仍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斗拱明显比元代前小很多,柱子也变细,装饰构件增多,小家子气的俗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建筑后面有当地风格的建筑,大多为清代晚期或民国所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元以前的古建闪耀双眼后,明清的建筑已不想多看了。古人的审美放至如今,也是高级绝伦的。一代不如一代的审美,与社会教育环境切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明代东配殿(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清代和民国建筑。下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龙门寺承载了六朝的繁耀和衰败,于岁月的湮没中偏安一隅,因人烟稀少而存于今。我们一座座的古迹看得心潮澎湃,似美味佳肴,填入脑海,流入心田,来不及消化。只想多看一眼,多让感官伫留些,在未来的日子中慢慢细品独享。</p> <p class="ql-block">离开龙门寺,我们沿着浊漳河流前往天台庵。太行山脉的风景比晋北丰富些,山崖下河流瀑布平缓静流,在断层处突然奔腾,水声激烈撞击。在山西的这么多天,好久没见水流了,美妙的景色何不停留悦已?</p> 淳化寺 <p class="ql-block">路过一个村,遇见一座古建,文保碑上写有“淳化寺”三字。小赵停车,建议我们下车去看看。淳化寺最早出现于北齐,原初名“龙门禅院”,属于龙门寺的下院。在龙门寺的碑记资料中已得知当年的兴盛程度了。北宋改名淳化寺,如今只余金代一座大殿以及两尊北宋石经幢,其它建筑都全毁,沓无踪影。大殿构造简洁,古朴庄重,出檐深远,四个檐角飞卷,如大鹏展翅欲扬。斗拱小巧厚重,转角斗拱疏朗展开。大门关闭,从门缝中看到里面空荡荡。小赵说后面有块金代的碑记去看下。这是山西行中看到的唯一没有院落,在村入口广场处独留一座建筑的“寺”。在冬季,这座建筑四周台基上估计会坐满晒太阳的村民,他们与建筑已融于烟火气中。远道而来的人路过,一不留心也会错失,谁会想到它的历史会悠久。</p> <p class="ql-block">金代碑刻。</p> 天台庵 <p class="ql-block">天台庵位于一个小山村里,村里干净整齐,新农村模式。村委大院旁边一处土质坛形高台上,看上去就像在村委屋顶上,天台庵就在上面。庵门在高台西北侧,十几级青石台阶又高又长,约一米二左右宽,木门上方的雕刻花纹质朴古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时门锁着,小赵帮忙联系文保员来开门。等待期间,有点无聊,村里附近瞎转转。山村不大,草木苍翠,鸡犬相闻。古老的浊漳河就在附近,景色清幽,空旷人稀。家家门前及空地上成堆玉米堆放,很普通的山中小村。约半小时后文保员来了,因方言沟通困难,请小赵帮我们“翻译”。我和波姐付了点开门费(据说原先都免费,现在收费等等不一)。</p> <p class="ql-block">丰收的玉米</p> <p class="ql-block">进入院内石铺的甬道上,分外静寥凋落。以为有几座庙宇,实际一眼所望,一座小巧玲珑的殿堂孤零零地侧背着,傲然挺立。这就是天台庵仅余的弥陀殿,坐北朝南,方正端庄,朴素大方。短短正脊两端的元代鸱吻,与龙门寺大雄宝殿上的鸱吻相似。天台庵无惊艳之处,吸引我目光的是沧桑古意的翘角飞檐,唐风从四个弯曲飞扬的檐角徐徐漫飘。这座始建晚唐的木构小殿,虽然历年各朝代都有修葺,但基本木构仍保持原物,与佛光寺、南禅寺和广仁王庙合并山西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在建筑学中地位很高。</p> <p class="ql-block">我们想进去看看,文保员说里面空的,没啥看头。从窗栏往里瞧瞧,确实空空如也。同时指殿前一座碑说是唐代的,告知有1150年了,碑上的文字都被岁月磨蚀漫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台庵的背影,莫名的悲凉孤寂,千年的风霜让底蕴更内敛和厚重,那是大唐即将离去时最后的挽歌吧!</p> <p class="ql-block">殿内局部欣赏。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唐碑。歪脖子龟头。碑首璃龙盘绕,下面有三位人物像。</p> 原起寺 <p class="ql-block">浊漳河的水从古流向今,历经历代王朝兴衰,滋养了万物,产生了古老悠远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河流的周边有众多背靠大山的小村。原起寺离天台庵不远,在另一个山村的山上,名叫凤凰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山村脚下,抬头看见山上一座秀美纤细的砖塔在围墙里矗立。波姐没体力爬那么高的台阶,我是即来之则必达,她和小赵在下面等我。上去后寺门关闭,拨通门上电话与文保员联系,对方告知等会过来。等待期间,下了一场雷阵雨,这是进入山西的第一场雨,空气中终于有了湿度。同时偶遇两位大学生请香祈愿诸事顺利。</p> <p class="ql-block">等了半小时不到时间,文保员来开门。进入原起寺,很拥挤的一院一塔一殿一亭,清代配殿挤挨边。与它们一起眺望远方的青山与浊漳河流交相辉映,风景秀美,远近村舍忽隐忽现,山水如画的绝佳观览点。成语“表里山河”的典故应出自此处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名俗称青龙宝塔,宋代密檐式砖塔,塔角有铁铃,风吹发出清脆音。看到此塔,想到晋北辽金圆觉寺的砖塔,不一样的古风美。正方形的亭是明清的,内设香炉,供香客上香,与大殿差不多高,挤得很密。</p> <p class="ql-block">大殿说是宋代的,但我觉得与五代的西配殿相似,朴素自然。无普柏坊,有替木,转角华拱不大,出檐深远,檐角上卷,唐宋之风相结合。亭前有座布满青苔的唐经幢。最让我眼亮的是亭边几块碑,有断碑,也有完好的,图案清晰。文保员说是北魏的,在此寺中遇见北魏的遗珠真是惊喜!从而推测此寺始建年代比建筑更久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的行程还有最后一站~九天圣母庙,离原起寺一小时不到的车程时间。太阳即将落山,如果去了,不知会呆多久,回市区酒店肯定天黑。基于山区路上的安全和明天的出行,我和波姐放弃圣母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魏小佛</p> <p class="ql-block">北魏断碑</p> <p class="ql-block">北魏碑记</p> <p class="ql-block">长治短短的一天不可能看尽所有,一周也不可能,众多历史遗迹在晋东南太多了,人的精力体力也有限。我们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是幸运和缘份。虽也伤感某些遗憾,弥补错过的瞬间就是回去重温有关知识点和书籍,在闲淡的时光中,静享岁月魅力之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晋东南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明天继续遇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