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每到节气更替时,总会引发人们一些期待和遐想。又到立秋日,是期盼一年中丰收的日子,而秋天又或是引发人们淡淡忧愁的季节,"愁"字拆开来是"心"上有个"秋"。秋天草木日渐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步入冬眠,又像一个人进入风烛残年一样。触景生情,人们便伤感起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景抒情,帝王将相也不能免俗。才有了刘禹锡的:"<b>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b>"以及辛弃疾的:"<b>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等的抒情、感伤和感慨。又有南唐后主李煜的:"<b>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b>"像解语花与失意人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言语间透着感伤和无奈。生命短暂,正如同林花一般,匆匆开了又谢了,尔后飘零一地。感叹人生漫长,跟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还。</h1> <h1> 科学是这样解释秋愁现象的:在人体大脑中有个叫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叫"<b>褪黑激素</b>"的物质,这种物质诱导人的睡眠,使人消沉、抑郁。"褪黑激素"还有抑制人体内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其生理浓度相对降低,这样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唤起细胞工作的作用相对减少了,人的情绪随之低落,便也多愁善感起来。松果腺体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过程受阳光调节的因素很大,阳光照射时,可极大限度地减少松果腺体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特别是晚秋,天气转凉且多阴,阳光少、短、弱,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也就相对增多,为此,人的伤感情绪随着阳光的削弱而增强。其实,这只是科学、合理的解释了人们为何悲秋的生理原由,和由悲秋而表现出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而"多事之秋"更多的表现是人们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和因环境情感等方面的因素诱引起的人为或非人为事件的担忧。</h1> <h1> 人的本性和人的责任在现实面前, 有许多东西使我们无法逃避, 令我们明明知道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明明知道那是一个悲剧性的搏斗过程,但我们为了责任,必须义无反顾地去奋斗,容不得我们去喘息。有时候人真的是很累,不知道人的一生究竟活着是为了什么。但是又不能去抛弃了这个责任去逃避,那样会很自私。所以了解自然规律是必要的,屈服于自然规律是不必要的。了解自然规律是为抗争作铺垫,是为了寻求最好的抗争方法。</h1> <h1> 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的脆弱,不小心轻轻一碰就可能化做一地碎片。岁月的长河滚滚向前,世人却挽不住似水的流年,一如挽不住林花的灿烂。林花开了又谢,太匆匆。毕竟开过,灿烂过,虽然匆匆,却已足够。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在步入暮年的时候,不要再概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我们曾经努力过,哪怕如林花般匆匆。花开花谢,只愿留下一路芬芳,润泽大地。</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