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山下乡——(1)难忘“八二一”

晓敏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告别上海 </b> </h1><p class="ql-block"> (写于2013年)</p><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21日,是我离开上海,赴黑龙江建设兵团五十五周年。写一组《我的上山下乡》美篇作回忆。我在北大荒生活了十八年,但真正的回忆,大多是最初的几年。这组文字,是我退休后断断续续写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五十五年前,我告别上海赴北大荒时,在上海北站的留影。中间那位手持语录的就是我。</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很不错的知青告别照片。照片上的,都是我的中学同学,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友。妙的是,老式列车上“上局沪”说明这是一列上海出发的列车;我们五人身穿一样的军装,这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最初的一批知青独有的标志;尤其是,照片十分阳光:没有眼泪,没有迷茫,灿烂的笑容上,闪着青春的光芒,这是当年我们心情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摆拍的照片。8月21日临走那天,北站广场上人山人海。我们在一侧发现一列空车厢,就去拍了这张照片。摄影者已经无法考证了,好像是一位老师。我们离沪后,照片辗转到留沪的同学手里,再寄给了我们。</p><p class="ql-block">说是摆拍,其实也只是偶尔凑到一起。我们五人,有的刚刚认识不久。大家都在告别,亲人们都在等着,不允许我们有时间“摆”。好在,两位女生都是文艺宣传队员,姿势笑容都很自然。其他两位男生,一位是我的班长,另一位是高三的学长,他们都很英俊潇洒,也习惯了镜头。只有我,拘谨得手足无措,急中生智地举起语录本掩饰。</p><p class="ql-block"> 看过无数知青在火车站告别的照片,觉得还是我们这张最神气、最浪漫。别以为我们在造假作秀——当时,我们确实充满豪情,满怀理想和希望。当年,我们六六届大部分毕业生最终分配在上海,我们这些人是自愿报名,有的甚至是写了多次决心书才最终被批准的。</p><p class="ql-block"> 在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和照片中挥舞军帽的姜,以及另一位一起下乡的同学,在学校的院子里一直聊到深夜,以至忘了家中还有客人等着与我们告别!姜是我的学姐,也是我们当年格致中学“赴黑龙江先遣队”的发起人。她属于六七届高中,本没有到毕业分配时间,她的下乡,更是经过了许多争取和周折。</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一批人,即将告别上海,虽然故土难离,虽然别情依依,我们依然掩饰不住自己的欢乐,压抑不住自己的激动。我望着天空,心中想的是什么?大概是电影《年轻的一代》中的最后一句台词:“我们走了,我们带着你们的希望和嘱托,去创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责疑我们当时的冲动,担心我们能否经受北大荒风雪的考验。我们用事实作出了回答:我们五人中,除了那位邻班的小女生因为当兵稍早离开了北大荒外,其他四人都在北大荒战斗了十年以上。照片后排的两位男生,七七年在建设兵团通过高考进入华东师大,而我和姜两人先后在北大荒成家立业,知青大返城以后,我们继续在农村工作了八年,直至八六年才离开,我们在北大荒奉献了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当一切都烟消云散以后,我们有没有对当年的选择感到后悔?我没有问过他们。但那两位女生,现在依然关注着北大荒,她们是上海“黑土情艺术团”的台柱,还参加了赴第二故乡的演出。而我的班长,现在是五十团知青网的总版主。至于我,执着地认为:我的青春无悔!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北大荒这块富饶的土地,北大荒也给了我最珍贵的一切:我享受过飞扬的青春,锻炼了坚强的筋骨,丰富了人生的阅历,收获了浪漫的爱情,这样的青春,凭什么后悔!</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这五个人再聚在一起,重新穿上军装,找一列老式列车,按当年的位置再摆拍一张照片。我估计,历经四十七年,画面上最笨拙的依然是我……</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八二一”的随想</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7.8.21) </div> <div> 今天,接到老战友姜忆琴的电话。劈头一句就是:“你还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br> 当然记得,今天是“八.二一”,三十九年前的今天,我们告别了故乡上海,满怀豪情地奔赴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br>前几天,在饭桌上谈起上山下乡,一位年轻人同情地说:“每个时代,总会牺牲一批人”。我反问道:“你凭什么认定我们是牺牲者呢?”<br> 是啊,起码我们从黑龙江建设兵团回来的人,很多没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有很多人认为那时候很苦。但是,经过了那么多年,许多人依然有深深的北大荒情结。<br>历史最终将如何评价上山下乡,我不知道。但是,我们是被国家“牺牲”了,还是我们在青年时代为祖国作出过牺牲,这是两个概念。那十年里,我们确实为此荒废了学业,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蹉跎。我们确确实实用自己的青春改变着北大荒。由于在知青大返城后,留在北大荒又多干了八年,我的体会更深一些。<br> 明年的“八二一”,是我们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战友们准备建一个自己的网站,用网络联络更多的战友,期望能组织一次四十年后的北大荒之旅。网名我已经起好:《情系查哈阳》。查哈阳,我最初下乡的地方,尽管我仅在那里工作了三年,但我在那里度过了真正的上山下乡岁月,在那里经历了难忘的三个秋冬春夏,在那里结识了那么多可爱的战友,在那里走上了最后我一生为之奋斗的教育岗位!我忘不了那纵横一千二百米整齐的农田,冬春一片白,夏季一片绿,秋季一片丰收的金黄。忘不了在广阔的田野上挥洒汗珠,忘不了旷野里那纵情的歌唱!<br> 我留恋这片黑土地,是因为她给了我很多很多。<br> 首先,当然是黑土地培养了我坚强的意志。应该说,几乎所有有知青生活经历的人,都会认为农村生活磨练了用以立身的坚强意志。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准军事化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庞大的知青群体、紧张的集体生活,使我们在艰难困苦的生活锤炼过程中避免了沉沦。<br> 其次,我们在北大荒学会了包容。因为北大荒人与生俱来的宽广胸怀,也因为知青兄弟都来自五湖四海。200多名知青、100多名老职工,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观念,大家天天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每个人都逐渐学会了包容。刚开始,可能会有新老职工的矛盾,会有知青们因为语言和生活习惯产生的矛盾,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城市,我们无法躲避,大家在共同生活中学会了宽容。<br>第三,是北大荒人那种豁达、爽朗的个性。知青聚会的日子,如果你在一旁冷静地观察,就会发现北大荒知青身上那种共同的个性,这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或许,有的人也学会了北大荒特有的狡狤。但是,起码,与北大荒人打交道,不必用尽心机、处处设防。<br> 我留恋这片黑土地,还因为我们在黑土地上留下了许多。<br> 在这片黑土地上,我们留下了汗水,留下了青春,留下了友谊,有的,还留下了自己的初恋。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留下的所有这一切,都比不上我们留下的知青文化,她会从根本上影响北大荒一代人以至几代人的生活!<br> 黑河地区的一位领导曾经这样说:“我们这里受过两种文化的影响,一是上个世纪初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一是知青文化的影响,相比之下,知青文化的影响更大一些”。知青对黑龙江农村的影响,可能只有生活在当地的人才有深切体会。我经常这样傻想:当年“扎根边疆”的想法,可能幼稚了一些。年轻人还考虑不到城乡两元体制对未来人生、家庭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像当年一样不乏对祖国、对人民的激情,我们的国家每年能调动十万、几十万的大学毕业生到偏远农村工作几年,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将会快的多吧?<b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致格致中学首批军垦战友 </div><br> 五十五年前,格致中学有29名战友,乘坐同一列火车奔赴了黑龙江。<br> 五十五年过去了,一切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近在眼前。随着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临近,我对老同学、老战友的思念,一天天地在加深。<br> 忘不了当年总是那么充满激情的姜忆琴、刘家英,忘不了总是那么沉稳干练的倪永刚和刘凯明,忘不了总是勤恳踏实的杜传贤和朱勤鲁,忘不了我们初三(2)班朝夕相处了三年的六名同学,也忘不了邻班两个会唱会跳的小女孩金捷与蔡耘……<br>忘不了那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峥嵘岁月,我们在一起学习主席语录,交流豪言壮语,畅谈青春理想;我们去曹阳中学赴黑龙江先遣队串联,我们到太仓学习顾阿桃,我们到龙华医院见务农标兵张韧的母亲;我们在学校办墙报、出版报,我们把屯垦戍边、扎根边疆的标语从学校刷向社会,一直刷的黄浦江边。最后,我们义无反顾地一同奔赴了黑龙江……<br> 五十五年过去了,我们成熟了,我们成长了,回顾那段日子,我们或许为自己当时的幼稚而脸红,但绝不会为当年上山下乡的举动而后悔。我依然认为:上山下乡,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次轰轰烈烈!<br> 下面,我把旧日记中有关记载摘出,赠给当年一起下乡的战友,希望你们也一样没有忘记一九六八年的那些日日夜夜。<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5.14</div> 晚上,我和姜忆琴、高吉权、倪永刚、钱品石、朱新璠、姜素英、刘元心、杜春和、贺兰等几个人在一起毕业前途的问题,我们的态度都十分明朗,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准备办一个业余学习班,不但要坚定自己的决心,还要点一把火。<br>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痛快。近两年来,心中有许多思想和苦闷,今天,有那么多志向相同的同志在一起,畅谈理想,暴露思想,我从心底感到快乐!<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5.18</div> 今天上午七时,我们一行九人从学校出发,步行去朝阳中学串联。朝阳中学的战友们组织了一个“赴黑龙江战斗队”,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如何组织起来,抓住思想一闪念,断绝私字后路的。<br> 晚上,我们在一起总结了今天的收获,并正式为我们的组织定名为“赴黑龙江先遣队”。<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5.25</div> 今天,区革会召开大型毕业生座谈会,我们都去参加。上午,马颜骏老师希望我们能在会上表一下决心。中午,我受大家委托起草了决心书,内容如下:(有影印件,略)会上,姜忆琴代表我们宣读了决心书。<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6.7</div> 今天,得知上海市赴黑龙江的小分队已经回沪,据说,要组织二、三百人的赴黑龙江先遣队,我们马上到区里请战。晚上,我写了请战书,准备明天一早交到区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7.2</div> 今天,市里召开毕业生工作大会,会上,市革委会负责同志传达了毕业生分配方案:全市将有一万人去黑龙江军垦农场,三万人去崇明农场。其中,黑龙江军垦先走三千人,第一批15日编队出发。从种种迹象看,我们当初的先遣队中,我批准的希望是比较大的。想到自己的心愿即将实现,心儿已经飞向了远方。<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8.13</div> 今天终于收到了区革委的上山下乡“通知书”,我们被分配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五团!<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8.15</div> 今天办完了户口手续和报到手续,从道理上说,今天开始,我已经是一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8.21</div> 今天上午,我们告别了家乡。临别的时候,不少送别的同学,也包括我们北大荒人,都哭了。父亲和叔叔来送我,他们没有哭,我也没有哭。是啊,那么多日子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我们出发了,穿上绿军装,迎着红太阳,告别黄浦江,挺进黑龙江!多么好啊。<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8.24</div> 今天凌晨抵达拉哈车站,受到首长和当地人民的欢迎。<br>下午二时左右,到达新立营,受到老战友的热烈欢迎,营部召开了欢迎大会,赠送了纪念章。<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9.4</div> 我们于今天上午到了这里——我们永远扎根的家——新立营第一连。<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