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高立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按照市关工委进一步推动“传红双访”活动走深走实、持续推进传承红色基因工程的要求,县关工委及“五老”报告团骨干成员一行于6月23日踏上河北红色研学之旅,开展“寻访红色足迹、传承奋斗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新中国从这里走来!”</b></p><p class="ql-block"> 23日,迎着清晨的第一缕朝霞,我们踏上赴河北的征程,经过7个多小时的颠簸,于下午4时30分,抵达研学的第一站——红色革命圣地西柏坡。</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西柏坡平坦的旅游大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绕的群山,茂盛的丛林,仿佛是革命圣地的守护神,为圣地增添了一层庄严、神圣。看着眼前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深感西柏坡真是个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9点,纪念馆一开馆,我们开始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这是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前的最后一个指挥所所在地。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党中央和毛主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决定性胜利。在这里,孕育出新中国诞生前最后一批重大决策的产生,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走进院落,我们依次参观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以及中央军委作战室、新华通讯社旧址。一间间土墙泥顶的小平房,一件件隽刻着岁月痕迹的用品,再现着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时期的艰苦岁月,彰显着先辈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艰苦卓绝不懈奋斗的精神。我们仔细聆听讲解员叙述当年的故事,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74年前,毛主席曾在此向全党发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谆谆告诫,仿佛在耳边响起。</p><p class="ql-block">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我们凝视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回望当年会议召开时的情景,感悟西柏坡精神,重温入党誓词,表达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旧址,我们来到西柏坡纪念馆。纪念馆广场,巨大的红色门景映入眼帘,“新中国从这里走来”8个黄色大字熠熠生辉,绿色青松屏障前五大书记巨幅雕像巍然耸立,我们仿佛能看到五大书记在一盏盏油灯下彻夜不眠的灯火。大家在雕像前默默肃立,并向五大书记塑像三鞠躬。 </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排队走进宽敞的纪念馆大厅,迎面墙壁上是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将士们的巨幅雕像,站在雕像前仿佛能聆听到当年在炮火隆隆中,先辈前赴后继的投身到革命事业的身影。踏入展览大厅,那一幅幅历史老照片、战役图以及那土枪、土炮、战利品、模拟战场等一系列实物出现在眼前,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西柏坡光荣的历史,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静默沉思,深情回顾我们党艰难走过的革命之路,深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想到当年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奇迹,不由心中充满了敬佩、感激与动力。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个驿站,不仅仅是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见证,更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记载的永恒,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所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埋伏下神兵千百万”</b></p><p class="ql-block">“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25日下午1时,我们来到研学第二站——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电影《地道战》中铿锵有力的红色主题歌曲响彻上空。</p><p class="ql-block"> 地道战不仅表现了当时冉庄人民抗日的英勇,更有他们在极端艰苦险恶环境下展现出的高超智慧。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锅台石头堡等各种作战工事,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3000米地道以及卡口、翻眼、因笼、陷井、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p><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弯着腰沿着狭窄的地道口,慢慢地往下走。瞭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兵工厂、指挥室、作战室、休息室……历史的图画也一点一点清晰起来,我们敬佩冀中人民对敌作战中表现出的智慧和英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军对华北平原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侵略,为了防备敌人的袭击,冉庄的群众开始挖筑隐蔽洞,4条主干线和24条支线,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进能退。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冉庄地道战遗址,1995年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p class="ql-block"> 从地道里出来,我们步行来到冉庄古朴宁静的村道上,巷道两边墙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反蚕食、反扫荡、反封锁”等抗日标语以及那陈旧斑驳的石碾、隐于房根墙角的枪眼工事清晰可见,似乎还在默默诉说着这个普通村庄在当年那个峥嵘岁月里的战斗传奇。</p><p class="ql-block"> 村中间丁字路口,千年古槐,无言伫立,铮铮大钟,垂挂其上,电影《地道战》里老钟叔壮烈牺牲的情景立刻浮现在脑际。如今,老槐树已经枯死,只留下干枯的枝干直挺挺地伸向天空,记录着冉庄的烽火岁月,它是中国人民英勇顽强、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雁叫长空敌丧胆”</b></p><p class="ql-block"> 26日8时,我们来到红色之旅第三站——革命圣地白洋淀景区。</p><p class="ql-block"> 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安新县境内,水域辽阔,烟波浩渺,风景绝美,有着优美的生态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徐光耀的电影《小兵张嘎》、孙犁的散文名篇《荷花淀》、小说《雁翎队》讲述的都是冀中人民在白洋淀英勇抗战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购票处办好购票手续,然后乘坐景区公交,5分钟车程抵达白洋淀码头,又转乘画舫前往荷花大观园,我们在万亩荷塘水道中穿行,两边芦苇密集,沟濠纵横,碧水浩森,水乡村寨,错落有致。荷花大观园,翠柳环抱,鸟语花香。漫步在荷塘岸边,观看荷塘美景,共同感受着白洋淀优美的生态文化。</p><p class="ql-block"> 10多分钟徒步,来到大观园里的孙犁纪念馆。纪念馆坐北朝南,正门前是孙犁先生汉白玉坐姿雕像,高3.3米。先生手拿书籍,面部慈祥,双目炯炯有神。正门中间挂着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孙犁纪念馆”牌匾,纪念馆主展厅共7个部分,展示着孙犁先生生平、创作和革命历程。</p><p class="ql-block"> 孙犁先生一生的革命文学创作,始终与白洋淀密不可分。他的优秀作品彰显着白洋淀人民勤劳、朴实、真诚、善良的传统美德和在八年抗日斗争中所焕发出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善于战斗的优秀品格。 </p><p class="ql-block"> 在散文集《荷花淀》展板前,我们驻足沉思,抗日战争时期,有无数像水生一样的战士们,为了这淀子的安宁祥不被战火灼烧,毅然诀别故乡,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战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午1点40分,我们坐船穿过一望无际的芦苇滩,来到“文化苑”,观看了大型户外情景剧水上表演《痛打保运船》,该剧讲述的是雁翎队在芦苇荡里痛击侵华战争中的一艘日军保运船的故事。形象的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恶行,雁翎队的英勇机智。 随后,我们参观雁翎队纪念馆。纪念馆门前“雁叫长空敌丧胆,翎飞大地我扬眉”的对联格外醒目。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在白洋淀,雁翎队的故事妇孺皆知,这首表现雁翎队神出鬼没打击日伪军的歌谣,至今仍在白洋淀传唱。“淀上神兵”雁翎队,以其辉煌战绩,在白洋淀抗战历史上写下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篇章。 </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活跃一只水上游击队——雁翎队,队员们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辗转茫茫大淀,用大抬杆、火枪、渔叉等武器同日军展开了一场场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打日寇、锄汉奸、端岗楼、打伏击,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有31名雁翎队战士为了民族独立和祖国的解放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壮歌。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雁翎队纪念馆边走边看,馆内陈列着大量反映雁翎队员作战和生活情况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实物。雁翎队曾经使用的大刀、土炮、步枪等真买再现了当年小兵张嘎和淀上神兵雁翎队端炮楼、截汽船、捉汉奸、打鬼子的光辉历程。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小兵张嘎原型李波的成长历程,感受了烽火硝烟中的雁翎队的英勇气慨,感受到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机智勇敢、坚韧顽强、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内心升腾着一种庄严、神圣的激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b></p><p class="ql-block">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这首著名革命歌曲《解放区的天》创作于晋绥边区。是刘西林于1943年根据冀鲁民歌曲调填词而成,作为晋绥边区战斗剧社创作演出的秧歌剧《逃难》主题歌,在全国解放后被广泛传唱。</p><p class="ql-block"> 6月27日,返程途中,我们参观了山西兴县蔡家崖村,这也是我们红色之旅的第四站。 </p><p class="ql-block"> 山西兴县蔡家崖村作为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有着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质,保留着有关抗日、土改、解放战争等众多的革命历史文化旧址和革命故事传说。有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晋绥党政军民12年光辉斗争史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晋绥干部会议旧址等,记录着晋绥边区人民奋斗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时许,我们开始参观晋绥边区军政领导机关旧址。旧址原为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的宅院和花园,抗日战争时期全部捐献给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120师暨晋绥军区司令部进驻此院后,军区主要领导人贺龙、吕正操等长期居住在这里。1948年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迁往西柏坡时曾路居这里。我们有序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路居以及晋绥干部会议旧址、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旧址等,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感人的照片、一段段震撼的历史事件中,详细了解了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作用、军民斗争史等,深切回顾老一辈革命者的战斗生涯和奋斗历程,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伟大人格和革命情怀。</p><p class="ql-block"> 院子的正北面为倚山建造的六孔石窑洞。西北面石窑,为当时军区司令部增建的礼堂,院子的西南有瓦房八间。70年前的1948年4月2日,就是在这些普通的窑房内,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晋绥干部会议”,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重要谈话。毛泽东从全党和全局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党报性质任务和功能作用、办报方针原则和策略方法、报纸风格及新闻工作者作风等有关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成为毛泽东新闻论述中的力作名篇,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对今天的新闻舆论工作来说,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在蔡家崖特别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蔡家崖是英雄圣地、革命摇篮,为抗战胜利和人民解放建立了卓越功勋,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吕梁英雄们的斗志和精神激励我们的工作热情。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短短几天的红色研学实践,我们追忆红色足迹 汲取精神力量,收获满满,信心倍增。县关工委主任关英才表示,这些红色革命纪念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我们要以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增加关工委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踔厉奋发,开拓创新,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为临猗关工委工作作出积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