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中国画

杨文彬

<h3>图文:杨文彬</h3> <p class="ql-block">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和情趣,表现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不拘泥于细节,构图开合起伏,运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35✘40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138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34✘69cm</p> <p class="ql-block">隶书69✘138cm</p> <p class="ql-block"> 中国山水画与一般意义上的西洋风景画在表现的内容上有相通的方面,例如,都把自然风光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但风景画的主要对象是第二自然,如乡村与城市风光;而山水画则以第一自然,即自然生成的山山水水为主体。中国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在审美追求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技法特点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差异。这就构成了中国山水画所独有的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意境的追求、独特的观察方法、笔墨技法体系。</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3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隶书69✘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 中国山水画重意境,早在南北朝时期,宗炳在所著的《山水画序》中就提出了“畅神’说。畅神是画家的精神情感借山水予以抒发之意。山水画的意境,是作品通过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由此而达到畅神。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中“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倡导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倪瓒提出“逸气”说,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境理论的发展,使中国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有了双层结构:一是客观景象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这个“意境”,既不是客观景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正是这一特征,使中国山水画与一般意义上的风景画有着本质上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138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具有独特的观察方法 四维的时空观。</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所主张的观察方法与西画的观察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别。西画中不管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创作,强调表现瞬间时空中的景象。其观察方法也在于把握特定时空中的景物特征,不论是整体观察还是局部深入观察研究,都要求是定点的。在画面上则力求再现这一特定空间的景象,所以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透视理论、光色理论等。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最主要的特征是“边走边看”,在看的过程中不断揣摩、构思,迁想妙得,方可形成构图。清代画家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体现了他强调深入大自然观察、体验的重要,同时也渗透了边走边看的观念。“搜尽奇峰”是个过程,只有通过反复观察,方可进入创作的阶段,这是宏观上的主张。具体到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也要进行动态的观察,边走边看,记录最触动心灵的景致,而后构图时,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不同角度)的景物构筑在一起,创造出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画面。在这里,画家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三维的空间,而是一个包含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或者说,中国画构图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可以把不同的空间景象和不同时间存在的景象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而毫无拼凑之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  “遗貌取神”是中国画创作中对待丰富、繁杂的生活景象进行大胆取舍,提炼的精神。清代画家李方膺曾有“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题梅诗句。是说满树的梅花,在画家心目中最动人的却也就只有几枝。对待自然山水,尤其如此。中国山水画的取景,不提倡用取景框去套取某一具体空间,而是强调进行大胆取舍,选取最能体现个人精神情感的景物入画。这种取舍,是依赖于运动的观察方法才有可能达到的。中国山水画的观察方法中,还注重形象记忆能力的训练,对待大自然,强调“目识心记”。黄宾虹说:“写生只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只有把万千丘壑装入胸中,才有可能在“闭目沉思”中领略其精神,也才有可能出现吴道子在大同殿画千里嘉陵江“一日而就”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对“意”的追求,使山水画的画面构成具有超时空的极大自由度,不论是传统构图理论中“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处理,还是现代提出的所谓“散点透视”法,都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象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由此,才产生了像《溪山行旅图》《青卞隐居图》《庐山高图》等把层层大山组合在一起的雄伟构筑,也才有可能把“千里江山”“长江万里”描绘在一个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69✘69cm</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笔墨技法体系</p><p class="ql-block">笔墨,指用笔用墨的技巧及由此创造的艺术效果,从广义上它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的笔墨是历代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山水画自身具有一套完整的笔墨技法体系,山石、树木、云水等都已形成了各具风格的程式符号语言,例如树法、石法、云水法等,尤其是表现山石的皴法,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这些笔墨技法,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同时还蕴含着不同时代画家的不同审美追求。它是构成中国画传统的基础,是中国画形式上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笔墨技法是通过长期积累而丰富起来的,因此笔墨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人类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思想情感也随之变化,用以表达时代情感的艺术语言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提倡“笔墨当随时代”。</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是与中国画特有的工具材料性能分不开的。宣纸所具有的渗化功能和对墨色层次的良好反应、较长的保存性等特点,使笔墨技巧得以发挥并流传下来;墨的优越性能使画家可以仅用黑白的变化表现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也正是这些特点,才使文人画家崇尚笔墨逸趣成为可能。中国画用的毛笔品种之多、性能之全是任何其它绘画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以至于它本身也成了艺术品。正是毛笔的这些功能,使笔墨技巧得以实现。但是,工具材料只是中国画的一个条件,而且也在不断改革发展,它不能决定画种的特点。那种认为凡是用毛笔和宣纸画的画便是中国画的观点,是十分片面的。</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45✘69c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