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地道的广东人,“乸”这个字可谓是见惯不怪,不过这个字具体有什么意义,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而且,原来这个字的左右部分转换之后,还能形成另一个中文字“毑”。这个字,可能客家人、湖南人和陕北人都比较熟悉。</p><p class="ql-block">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官方语言还有各地极具特色的方言,在方言中曾有很多现在很少使用的汉字,但它们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至今仍在方言文化中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看看“乸”和“毑”这两个字到底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乸”,普通话拼音是nǎ,</b>粤语拼音是naa2。这个字虽说是生僻字,但在广东的粤语方言中非常常用。不过,“乸”字一般需要组合使用,它的意思是雌性、母的。因此,我们常常让“乸”和一些动物进行组合,例如鸡乸和牛乸等,是母鸡和母牛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乸”字还可以和“型”字组合成一个词,但这个词带有贬义,形容男生不够阳刚、过于阴柔,甚至有些娘娘腔。“乸”字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方言口语中使用,书面语中甚少见到它的踪影,而“毑”字比“乸”字好一些,还能在一些文本上看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毑”,读音是jiě。</b>《说文解字》对“毑”的释义是:“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其实“毑”就是“姐”,不过不是指姐姐,而是母亲。在古代蜀地,人们称呼母亲为姐,而淮南地区则称社,不过“社”的读音和姐相近。</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姐”在古义上也是母亲,只是后来才被引申为姐姐的意思,代表年长的女子。“毑”也是一般和其他字组成词使用,例如在客家方言中,称呼外公为“毑公”,外婆是“毑婆”。</p><p class="ql-block">而在湖南一些地区,<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毑”和“娭”(āi)</b>字结合,“娭毑”的意思是奶奶。陕北同样会使用“毑”字,是晚辈对母亲娘家的称呼,奶奶的娘家也可以称为“老毑家”。</p><p class="ql-block">和“乸”和“毑”类似的生僻字、方言字还有很多,虽然我们经常只能在口头上听说,但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有它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耀眼夺目,我们应该好好传承,不让优秀文化流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