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探路,并在宏赐堡定了车之后,我们便返回大同,入住大同宾馆。虽然第二天早上到宏赐堡要跑40多公里,但住大同比在堡子里居住要舒服得多。这一晚上怡然失眠了,主要是心里压力大,六只脚轨迹上从镇边堡到宏赐堡要27公里,怡然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长城。</p><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入住大同宾馆。</p> <p class="ql-block">早上7:00,我们如约到了宏赐堡,但是昨天晚上约的车主不去了,说是从来没有去过镇边堡,没把握,但他给我们联系了另一面包车,车主叫老赵。因为探过路,今天算是轻车熟路了。</p> <p class="ql-block">一个多小时到达镇边堡,老赵说80块钱车费太少了,得加20块钱,这来回有100里路呢。结果我们又加了20块钱,并约好明天还用他的车,把我们从宏赐堡送到二十一墙村,我们从那里走回宏赐堡。</p> <p class="ql-block">镇边堡是内五堡最东侧的军堡,两年前阳高之行的最后半天便是从长城乡走到镇边堡。这一次我们从镇边堡村牌楼旁匆匆掠过,眼光轻轻一瞥,四年前的回忆便一股脑涌现出来:东、西两门一簇新一沧桑,主街道是修复的明代一条街,还有西门外那棵“古榆树”、“阁庙碑记”、地上散落着庙宇上的石构件……“镇边堡一段”长城与文保碑两度相见,算是前缘再续。</p> <p class="ql-block">——镇边堡边墙重续前缘</p> <p class="ql-block">放在这里的是四年前的照片,逍遥游老师说如果重复到一个地方,照片就保留最美的那张。四年了,对于长城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怡然与火燕来说,却沧桑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走长城开始,我们今天承接镇边堡1段,沿着长城走,经过镇边堡2段、元墩段、三墩段、官屯堡段、镇川口段、西寺段、宏赐堡段,到宏赐堡,全程是二十七公里。火燕说他今天不放飞机了,我们也尽量少拍照,专心致志走长城!</p> <p class="ql-block">镇边堡2段长城,是我们今天的起点。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四年前我们走完了镇边堡1段长城。</p> <p class="ql-block">好广阔的晋北平原!春末夏初,京城已是春花凋谢、满目葱绿,但晋北大地依然沉寂,但我们分明看见长城内外郁郁葱葱,这是成片成片密密的松林,这是松木苗,应该是准备移栽到别处用于植树造林吧。</p> <p class="ql-block">这翠绿的松苗将黄土高原,将长城与敌台点缀得格外漂亮!</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长城上遇到的第一朵马兰花。“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 不喜”,忽然想到了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长城特别平缓,长城在晋北大地上延伸,但越是平缓的地方越难以防守,前文已经说过,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从守口堡进犯之后,便也是由此长驱直入的,曾使大同全镇告急。可以想象,当时这一平缓地带的防守令朝廷怎样的绞尽脑汁,竭尽全力!</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行走在这一段长城上,但见墩台林立,烽燧相望,虽然经过了五百年的雨雪风霜,长城与墩台仍然尽忠守职,顽强屹立于晋北的朔风中。</p> <p class="ql-block">“长城主线内外都有墩台,而且都相当密集,竟然出现了三排墩台齐头并进的态势,而其规制更是一点也不逊色于长城主线上的墩台,这是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把长城以内的墩台称为“火路墩”,其作用是用烟火传递信息,但是长城主线外为什么也修筑这么多的墩台呢?</p> <p class="ql-block">后来翻阅张珉老师的《明朝那道墙》,终于找到了答案,全文搬来如下:这其实是长城在修建过程中,战术思想不断演变的结果。明朝初年,墩台以骑墙为主,墩墙一体,内蒙古境内的早期大边即是明证。</p> <p class="ql-block">—明代中期翁万达重修大同边墙,鉴于鞑靼连年南下,敌军攻墙,必先取墩,于是墩台不再骑墙而立,而是内收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以墙护墩。可惜实战效果不佳,墩台内收变相缩短了射程,影响了视线,当边墙被敌军攻击时,反而不得其力。</p> <p class="ql-block">—仅仅几年之后,新任宣大总督许纶决定,在边墙之外数十米至百米余处新筑墩台,配备士卒靠前防御,以墩护墙,以期御敌于边墙之外。然而,实战效果更加不堪,独立墩台孤悬于边墙之外,面对鞑靼骑兵漫天卷地的冲击,守墩士卒深感势单力孤,不敢发一矢拒敌。</p> <p class="ql-block">—20年后的万历初年,长城的最后一轮大规模修缮开始,兵部在对宣大总督的回复中,要求墩台改为骑墙而立,并按照蓟镇包砖空心敌楼的样式和标准建造。墩台之于边墙的位置,就这样用了200年的时间,里里外外、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起点。于是,这一带的敌台出现了墙内、墙外、骑墙三排不同时期修建的墩台并列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到了元墩段长城。元墩段长城黄土夯筑墙体依然十分坚固,人为破坏较少,所以保存较好。因地势较为平缓,高大的土筑墩台十分密集。</p> <p class="ql-block">长城内侧的墩台保存很好。</p> <p class="ql-block">这个墩台有个小小的口,像不像月亮?残缺使原来整齐划一的敌台变得各具特色,于是残缺便具有了美感!</p> <p class="ql-block">到了长城三墩段长城,三墩长城位于大同市新荣区,与丰镇市官屯堡乡的王家营村为邻。这里仍然是敌台密集,烽台连望!</p> <p class="ql-block">保存很好的敌台依然高大,且有包砖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密集的墩台。</p> <p class="ql-block">官屯堡段长城。这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长城官屯堡段”</span>是全国文保,处于内蒙与山西交界的这段长城,内蒙申报了全国文保,所以内蒙段的长城都是全国文保单位。而山西没有申报,所以长城文保碑都是山西省级的。</p> <p class="ql-block">官屯堡位于丰镇市东部,西距丰镇市27公里,东距山西阳高县34公里,南距大同市43公里,历史上曾是驻扎军队的地方,官屯堡因此得名。这是官屯堡村残存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这是宽阔的河道,关于河道的防守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能看到河道两岸互相呼应的墩台。</p> <p class="ql-block">过了河道有一座簇新的屋舍,近前一看,并不是人间烟火,原来是一座小庙,只是庙门禁闭,也不知道供奉的是哪方神仙。</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座小庙,继续寻长城,发现一砖砌拱门,难道是长城的水关?</p> <p class="ql-block">近前一看,时间标识特别明显,“1965”,原来是1965年修建的水利设施,只是已经荒废,不过看着依然很坚固!明长城500多年,这水利设施50多年,现在看来,二者可以媲美!</p> <p class="ql-block">到了镇川口长城段了。</p> <p class="ql-block">镇川口长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与丰镇市官屯乡十五坡为邻,修建于成化三年(1467 年),修建者为总兵王玺。这一地区为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p> <p class="ql-block">修筑于三个阶段,形成三排墩台并列的情况,在镇川口一带最为突出,也更加壮观,有些展示山西长城的摄影及宣传片,都以这一带长城为范例。</p> <p class="ql-block">在镇川口一带长城上,其实看不见镇川口城堡,镇川堡距离镇川口长城2.5公里,但是昨天我们参观的壮观的镇川堡仍然历历在目,“镇川堡所辖长城沿线地势平衍,无山河之险可凭借,故易受侵扰”,因而在防守上始终是格外用心,这三排密密排列的敌台则足以证明,边墙、敌台与镇川堡共同组成了互为犄角的交叉防御网络,但是它阻挡住马背上民族的凌厉攻势了吗?</p> <p class="ql-block">过了镇川堡,便是西寺儿梁段长城,长城由平缓地带陡然上升,于是在防守上也似乎松了口气,墩台只修筑于关键的山脊之上,群山环绕,敌台相望,虎视耽耽,互为犄角。</p> <p class="ql-block">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壮观的长城映入眼帘,四周群山耸立,山青水秀。</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后是一座保存很好的高大敌台,敌台中间有一空洞。</p> <p class="ql-block">近前一看,里边并没有上升的台阶,就是一窑洞,里边似有人居住过,应该是后人挖掘,以避风雨。</p> <p class="ql-block">发现一段石墙,出现得很突兀,也非常难得!</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长城也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长城脚下的一户人家,在走长城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见长城脚下人家,比如在十三边、三十二边,都有这样孤独的长城人家。</p> <p class="ql-block">他们孤独地坚守着,保留着最传统畜牧方式,倚靠着坚固的墙体,拥有着广阔的草原,牛羊成群、鸡鸣犬吠,仿佛世外桃源,但也不乏现代文明的印迹,比如各种机动交通工具,并不影响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络。</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遇到几处界碑,上面刻着“方山永固陵306号界碑”,“方山永固陵”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时间紧迫,暂时存疑。</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我们的疑问在一天后便得到了解答。一天后,我们参观了大同博物馆,其中“方山永固陵”有实物展示,关于北魏文成帝及文明皇后冯氏也有资料介绍。北魏文明冯太后(441-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鲜卑化汉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病逝于平城(今大同),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皇太后”。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年),历时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490)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遗址面积为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文明皇后冯氏陵墓“永固陵”及陵庙“永固堂”、孝文帝虚宫“万年堂”、陵园门阙基址、“思远浮屠”遗址、灵泉宫池遗址以及登山的御道等遗迹。以“魏陵烟雨”被列为古“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几树好烂漫的桃花啊,你出现得竟如此突兀,在黄土高原上与赭黄色墙体的衬托下,格外灿烂、格外妖娆,“常恐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正是春天的靓丽,一时间迷失了自己,不知是要走进春天还是从春天中走来!</p> <p class="ql-block">渐渐的,宏赐堡段长城到了,我们已经远远地看见了宏则会堡了,怡然有点惊喜,我们这是要走完了吗?“这距离还远着呢”,火燕清醒地说。</p> <p class="ql-block">宏赐堡是大同镇防御的关键支点:其东是镇川堡,北是得胜堡,西是镇河堡,南是大同城,一度宏赐堡的军事地位最高,设参将。嘉靖、隆庆年间蒙古贵族多次率兵南下,为打通道路,都是先攻下此堡。</p> <p class="ql-block">“宏赐堡东接镇川堡十九墩”,“分守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我们没有数台子,但觉高山险壑,敌台高悬,桃花点缀,多彩多姿。当长城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便只有审美价值了!而在我们的心中,这是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长城被这谷中的河流冲断,虽然现在不过是涓涓细流,但也有汹涌奔腾的时候,500多年了,足以沧海变桑田,坚固的长城禁得住时光的雕琢,却禁不住摧枯拉朽洪流!</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沟谷的风景不错!</p> <p class="ql-block">到了宏赐堡段长城了。这个出口应该是后人挖开的吧!</p> <p class="ql-block">先是有河流的冲刷与切割,再有人为的破坏与损毁,这一段长城已经变得支离破碎,残破不堪。</p> <p class="ql-block">好容易又寻到长城的轨迹,又完全遁形,这是一个什么工厂,一片平展展的空地,长城的形迹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正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发现在草丛中有红布条,这是户外团队留下的痕迹,那便是长城的踪迹了!</p> <p class="ql-block">这不算是文保碑,只能算是一种标志吧!</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下沟,到机耕路,便又见到了长城!高大的墙体、巍峨的敌台,壁垒森严。</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有火车鸣笛而过,原来这正是京包铁路。</p> <p class="ql-block">过了铁路涵洞,继续前行,便到了宏赐堡村口了。</p> <p class="ql-block">有御河从村边流过,这是桑干河的支流,也是大同附近最大的一支河流,这次走长城我们几度与它相遇并相伴而行,也曾阻隔过我们,这是后话。现在我们可以有一简易的小桥,走过小桥,我们就走进宏赐堡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次我们从堡子南边进入,宏赐堡的南墙保留一段很高大的墙体,还有一座东南角墩。</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穿堡而过,这是我们三进宏赐堡。晚上5:30,我们坐上了停在村子里的“坐骑”,疲惫而有轻松又快乐!今天我们完成了既定计划,行走24.05公里,山西长城行走的第二天,圆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