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常用“行云流水”来评价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这个很恰切。云在行走,忽左忽右,忽疾忽徐,一会儿独自飘浮,一会儿又与它云聚集。溪水在流动,一会儿从崖头蹿下,一会儿在山间疾走,一会儿在平地静淌,左突右奔,随着岸势的走向,曲曲折折,忽明忽暗。“行云”也好,“流水”也罢,它们都是动态的物象,是人们眼中自由无拘,气脉相连,恬淡洒脱的诗意画面。</p><p class="ql-block"> 对 巜兰亭序》这幅天下公认的第一行书,一开始我是不喜欢的。一是不会欣赏。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欣赏它,反而对它的几处涂改抱有几分嗤笑的心理,都抹成那样儿,还称“第一”?二是临写不了,王羲之的笔画绕来绕去,我实在转不过笔来。即使有写像的,也是描画出来的,不能掌握它用笔的规律,不能达到他八面出锋的水平,所以对于巜兰亭》,我心理上总是疙疙瘩瘩的。我既想探秘它的高处,又为自己没有欣赏它的眼光而苦恼。</p><p class="ql-block"> 直至我遇到了在久。“在久”这个名字很特别,它是一个书法老师的艺名。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二十节巜兰亭序》课程里,我渐渐了解到了巜兰亭》的魅力:笔画的多变,单字的欹斜,字组的疏密,行列的一气贯通,篇章的浑然一体。我仿佛迷路已久的人突然间碰到了一个熟人,在她的带领下,我找到了欣赏行书的康庄大道。</p><p class="ql-block"> 在久是一位年轻的女性老师,或许还不曾在书法界露过头角,但她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如醍壶灌顶。我有了顿悟,我曾想到过孔子的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或许正是我处于“愤”与“悱”的焦灼状态,在久的“启”与“发”就如同甘醴般让我享受不尽了。是的,我拿到了一把欣赏巜兰亭》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道家说,道法自然。学书之道同样法照大自然。“锥画沙”说的是用笔的力度,笔锋要像尖锥画沙一样深入到纸张内部。“屋漏痕”说的是笔画的形状,要向墙水一样向外扩拓。“折钗股”说的是曲形笔画中饱含的张力。“点如高空坠石”说的是点画的质感与力量······以上种种,都告诫人们学书要向自然界取法,大自然是书法之师。难怪上乘书法作品要用“行云流水”来评价了。</p><p class="ql-block"> 不光如此,书法作品还要有音乐性,似那巜高山流水》,有节奏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轻重缓急。笔画粗了细了,字形收了放了,墨色浓了淡了,字组或密集或疏朗了,字行或左顷或右侧或曲了或折了等等。</p><p class="ql-block"> 除了字形的关系处理,情感的加持是书法作品的灵魂。好的书法作品都表现了创作者内心的情感,或喜悦自在、舒缓从容,或哀情婉转、悲愤交集。</p><p class="ql-block"> 巜兰亭》创作之前,羲之酒正酣,情正畅,架字构文,胸中已有丘壑;巜兰亭》创作之时,书圣笔墨俱,书已老,起承转合,纸上龙凤立就。那情那景那帮文人上巳节“曲水流殇”诗情画意碰撞出的气氛火花统统融于王羲之的笔端,使得天下第一行书横空出世。难怪书圣不能二写巜兰亭》,是情不能再造啊!</p><p class="ql-block"> 笔力雄健,构图合理,字字如画,端庄秀美,一气呵成,气韵悠远。我终于认识了天下第一行书-----巜兰亭序》。</p><p class="ql-block"> 巜兰亭》已识,我心中甚是喜悦,但学书的长道漫漫,我也不免有“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隐忧。</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还是下定决心为书法“上下而求索”,因为我坚信“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