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三)——惠山古镇

🐮豆豆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景区,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西部,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核心区域面积1.09平方千米,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建成的惠山寺,唐代和明清时期在寺旁建有园林、祠堂,形成惠山古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建设锡惠公园。2017年,锡惠公园与原惠山古镇合并,组成惠山古镇景区。</p><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景区从区域功能上划分为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锡惠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无锡惠山老街)、山林保护区(惠山)四个游览区。</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7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2年1月,惠山古镇景区内有寄畅园、惠山镇祠堂、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惠山寺经幢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泉书院等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龙光塔等13处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露天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文物古建筑比比皆是,数量之多,存世稀少。因此,它被认为是无锡现存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的项目。</p><p class="ql-block"> 游览惠山古镇,古镇内的祠堂是必去之地。虽然占地面积只有400多亩,但古祠堂却有118座。有五代钱武肃王祠、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的陆子祠、南宋四大家文建公祠等数十座祠堂。这些祠堂建于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略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古镇的牌楼也是一大亮点。古镇里的牌坊虽然不多,但整个古镇就有十几个左右。这些牌坊不仅美化和丰富了惠山古镇的景观,也为游人了解惠山古镇悠久的历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其中明代的“千人报德坊”和“华氏四面牌坊”是古镇牌楼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b>无锡中国髹金漆博物馆</b>(场馆维修闭馆)</p><p class="ql-block"> 无锡中国髹金漆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髹金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宝善坊</p> <p class="ql-block">  <b>松筠励节坊</b>重建于2011年,为锡山秦氏二十一世孙秦兆甡妻所立。</p> <p class="ql-block">  <b>井水盟心坊</b></p> <p class="ql-block">  <b>秦孝贞女坊和救火义士坊</b></p> <p class="ql-block">  <b>马贞女坊</b></p> <p class="ql-block"><b>  五里香塍坊</b></p><p class="ql-block"> 无锡西门外的五里街,又称绮塍街。是旧时到惠山去必走的一条大道。清咸丰六年(1856),邑贡生窦承焯重修绮塍街,就废坊补书坊额,曰“五里香塍”。</p><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上半部分是木结构,下半部分是石柱,与古镇其他的牌坊风格迥然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面是“五里香胜”,一面是“九峰翠嶂”。</span></p> <p class="ql-block">  <b>惠山文化展示馆</b></p><p class="ql-block"><b> 惠山文化</b>也是包含了多种,像是民俗文化,庙会文化,以及园林文化等等,可以说内涵丰富,曾经康熙以及乾隆两位皇帝也到这里游历了十四次,所以也被称之为是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进入展示馆,首先看到的就是惠山的人文古迹,包括惠山寺,寄畅园等多个景点的介绍,之后还可以看到关于惠山的民间传说,另外还会惠山当地的一些特产,像是惠山泥人,惠山桂花粟等,只要游客能在文化展示馆中游览一番,就可以了解到整个惠山的历史,也能对惠山文化有更多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b>康熙乾隆曾十四次到访惠山古镇</b></p> <p class="ql-block">  <b>乾隆御筆"惟惠山幽雅闲静”</b></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惠山文化展示馆石雕门墩</p> <p class="ql-block">  <b>柳成荫工作室</b></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建筑多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  <b>惠山古镇“孝之行”体验馆</b></p> <p class="ql-block">  <b>高山仰止坊</b></p> <p class="ql-block">  <b>吕东莱先生祠</b></p><p class="ql-block">  吕东莱先生祠,在历史上是一个与朱熹齐名的大儒,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是著名的“浙东学派”的先行者,开创了“婺学”,最重要的就是开启了反对空谈心性,提倡学以致用的宋明理学。与朱熹合著了《近思录》,并由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等传世之作,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156个人配享孔庙,吕东莱就是其中代表宋代的11位大儒之一,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  <b>吕东莱先生祠</b></p> <p class="ql-block">  <b>龙图阁学士坊</b></p> <p class="ql-block">  <b>陆宣公祠</b></p><p class="ql-block"> 陆宣公祠是属于无锡陆姓总的祠堂,是一座坐西朝东的祠堂,三进的建筑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许氏家族的人在看守祠堂,据说,这座祠堂是在宋代开始修建的,到了清朝又开始重新修葺,里面有戏楼,还有十分精致的石桥,是为了纪念陆贽修建的,这是唐代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而且也是唐代的一位宰相,因此这座祠堂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中六个宰相祠堂的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陆宣公祠</b></p> <p class="ql-block">  走入祠堂内部,就可以看到一个大大的匾额悬挂在正中间,这块匾额还是乾隆皇帝御赐的。据说,陆贽的思想也一直都被历代的皇帝所赞同,尤其是清朝年间更是受到推崇,除了这块匾额外,还有一块世代忠良的匾额,不过后期被毁掉了。</p> <p class="ql-block"><b>  东岳行庙</b></p><p class="ql-block">  东岳行庙就位于惠山古镇的直街上,庙门前的牌坊也很高大气派,上面赫然写着“位尊五岳”四个大字,整座牌坊也是大理石材质,四柱三间,三层檐,雕刻精美,四根柱子上写着两副对联。这里是供奉东岳大帝和泰山神黄飞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倪云林先生祠</b></p><p class="ql-block">  倪云林先生祠,位于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城西五里惠山古镇核心区綉璋街,建筑坐北朝南。始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系裔孙倪凤来等奉檄在原明王大益之园而建。祀元代著名画家倪瓒。</p><p class="ql-block"> 倪云林先生祠进门是镂空雕花屏风,正中是圆形的铜版画,上书“画坛宗师”。</p> <p class="ql-block">  <b>思敬堂</b></p> <p class="ql-block">  倪云林先生祠为三开间,四进,硬山顶,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104.548平方米,建筑面积523.44平方米,主体结构为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b>  马文肃公祠</b></p><p class="ql-block">  马文肃公祠 又名马忠肃公祠 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乾隆二年(1737)重修。主祀明甲申殉难谕德、赠侍郎马世奇。附祀与马同殉的朱、李二妾孺人等。马世奇殉国后,其子马壬玉依据父亲生前夙愿,特购明王园太虚阁为父榇停放处,后即以阁为祠。</p><p class="ql-block"> 马世奇(1584-1644),字君常,号素修,无锡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自幼颖异过人,好学有文名,历官至左庶子。为官清廉,有名节、声望。甲申年(1644),明都北京攻陷,崇祯帝自缢于煤山。马世奇悲痛欲绝,整肃衣冠,捧所署司经局印信,北拜辞主,南拜慈母,戒子善事祖母,与朱、李氏妾同时引帛自缢身亡。卒赠礼部侍郎,谥“文忠”。清康熙十年,赐谥“文肃”。乾隆四十年,改谥“忠肃”。</p> <p class="ql-block">  <b>马文肃公祠太虚阁</b></p> <p class="ql-block">  <b>唐朝无锡诗人李绅题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照壁</b></p> <p class="ql-block">  <b>德贤聚茶楼</b></p> <p class="ql-block">  <b>虞薇山先生祠</b></p><p class="ql-block"> 虞薇山先生祠位于惠山寺塘泾南岸史家弄中段,东与顾洞阳公祠相邻,西面紧靠张文贞公祠和杨藕芳先生祠,祠堂大门隐于巷间,自有一番清静。虞薇山先生祠原址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位于无锡城内东林书院道南祠侧。乾隆二十四年移建于惠山,不久毁于火;至乾隆四十一年重建,历时五年,于1781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  <b>薇山书院坊</b></p> <p class="ql-block">  <b>"清孝"照壁</b></p> <p class="ql-block">  <b>张中丞庙</b></p> <p class="ql-block"><b>  春梅玉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范文正公祠</b></p><p class="ql-block"> 范文正公祠位于惠山古镇的横街,门额的题字也是为了纪念北宋的名相、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而建造的祠堂,公祠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咸丰年间被战火摧毁,现在所见的这座祠堂是在民国时期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范文正公祠从前至后分别为敦叙堂、后乐堂、报本堂。敦叙堂和后乐堂以石板桥相连,而后乐堂与报本堂之间则暗藏一座江南园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此名句相对应,“后乐堂”西侧长廊转折处有“先忧亭”,堂东侧围墙上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书砖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范文正公祠敦叙堂</b> </p> <p class="ql-block">  敦叙堂之后是“后乐堂”</p> <p class="ql-block">  暗藏的江南园林,水亭花园、筑山池、亭台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园林结构,给人的感觉很小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浚泉亭</b></p><p class="ql-block"> 报本堂东侧还有一座“浚泉亭”,亭前有一古井,毕竟惠山有很多名泉,被称为“九龙十三泉”。古井内应该也是惠山泉水吧!</p> <p class="ql-block">  <b>芳茗园林茶楼</b></p> <p class="ql-block"><b>  海瑞的恩师顾洞阳(顾可久)公祠</b></p><p class="ql-block"> 祠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毁于火。五世孙顾敦重建,乾隆二年(1737)重修。三开间,两进。后进为两层,系砖木结构。内院有四面牌坊石柱四根。四百多年的古银杏一棵。祠堂占地面积1616.808平方米。老建筑面积814.05平方米。主体结构为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  <b>顾洞阳公祠宝忠堂</b></p> <p class="ql-block">  <b>顾洞阳公祠</b></p> <p class="ql-block">  <b>顾洞阳公祠</b></p> <p class="ql-block">  <b>惠山古镇记忆馆</b></p><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记忆馆(设在顾洞阳公祠内)里陈列着近百帧惠山古镇的历史旧影,和部分市民捐赠的旧物器具一起进行展示。这些历史照片汇集了自清代末民初至古镇启动修复前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街区形态、建设场景及市井风俗。</p> <p class="ql-block">  <b>惠山古镇记忆馆浴日泉</b></p> <p class="ql-block">  <b>惠山古镇古华山门</b></p><p class="ql-block"><b> 惠山寺庙古华山门</b>,1954年重建,面东(惠山直街)而立,梵黄园墙式,设三拱门,中大,两侧略小。</p> <p class="ql-block">  <b>绣嶂阁</b></p><p class="ql-block"> 绣嶂阁位于惠山古镇绣嶂街跟秦园街的交界处,正对着锡惠公园的古华山门,也是整个古镇最标志性的建筑之一,顶部飞檐翘角,共分为两层,一层架空设为戏台,二层为栏杆回廊,比较典型的“阁”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b>  孝友传家坊</b></p> <p class="ql-block">  <b>人杰地灵牌坊</b></p><p class="ql-block"> 人杰地灵牌坊,为惠山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寄畅园邻虚阁与龙头河之间,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牌坊,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一座为纪念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而兴建的牌坊,当时邹迪光曾主持科举,且桃李满天下,因此这座牌坊又称为“千人报德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牌坊是全大理石材质,四柱三间,三层翘角屋檐,牌坊有着非常精美的雕刻,除了四根柱子,雕刻几乎布满整座牌坊,雕刻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檐顶也装饰了火焰图案,整体上高大精美。</p> <p class="ql-block">  <b>龙头河</b></p><p class="ql-block"><b> 龙头河</b>源于惠山脚下,又名惠山浜,向东北流向京杭大运河,据说康熙乾隆下江南就是乘船由此上惠山,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  目前这条街正在改造扩建,据说2024年4月前后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  <b>溪山第一楼</b></p> <p class="ql-block">  <b>黄斗南先生祠</b></p> <p class="ql-block">  <b>过郡马祠</b></p><p class="ql-block"> 过郡马祠位于惠山古镇内惠山寺大门南侧,高高的白墙隐于树间,一座三开间的门楼上悬挂着“过郡马祠”的匾额,仅仅是站在门口也能感受到祠堂的历史悠久。门前的石板路上游人来来往往,脚步跨入祠堂后却仿佛隔绝了外界喧嚣。</p> <p class="ql-block">  钱王祠</p><p class="ql-block"> 钱王祠为惠山古镇118座祠堂中最高规格的王祠,祀主五代十国吴越国王,武肃王钱镠五位钱王。祠堂中陈列着国家唯一家训类非遗《钱氏家训》,这部家训从个人,国家,社会,家庭对钱氏子孙一一做了详尽要求。</p><p class="ql-block"> 祠堂共有锦树堂、御书楼、五王殿三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  <b>惠山寺石经</b><b style="font-size:18px;">幢</b> </p><p class="ql-block"> 惠山寺石经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惠山寺山门外,共有两尊,分别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和宋熙宁三年(1070年),分别简称“唐陀罗尼经幢”和“宋大白伞盖神咒幢”。</p><p class="ql-block"> 唐陀罗尼经幢,高6.26米,共19级,底部直径1.48米,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幢身、幢基、幢顶三部分构成,为双层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宋大白伞盖神咒幢,高6.22米,同为19级,底座直径1.40米,刻有《大白伞盖神咒》。两尊经幢并列竖立,间隔约10米。</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惠山寺经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b>江南第一山</b></p><p class="ql-block"> 惠山南朝时称历山,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山,后西域僧人惠照曾居此处,惠山名由此而来。山顶三峰并立,蔚为壮观。主峰高328米,依次称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别称九龙山。又因山上多泉,故以“九龙十三泉”而名噪天下,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誉。康熙和乾隆皇帝曾七下江南,十四次君临惠山,对此地情有独钟。乾隆皇帝在评述江南诸山水时,认为“唯惠山幽雅娴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山下有建于南北朝的惠山寺、青山寺、明阳观;有建于唐代的“天下第二泉”,宋代的东坡诗石,元代的忍草庵,明代的双塔寺、寄畅园、东林书院;黄公涧边有近代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君墓、锡惠公园和惠山古镇景区。</p> <p class="ql-block">  张义士祠</p><p class="ql-block"> 祠明义士张翼,并把翼子尚书张筹,锦衣张策。又以台州通判张明卿配祀。</p><p class="ql-block"> 张翼,字飞卿,面赤长髯,魁梧雄壮,读书尚气节。明徐达命胡廷瑞率l0万大军攻无锡,锡城张士诚部守将莫天桔固守;眼见屠城在即,张翼与士人徐绩、徐续挺身而出,面见莫天幸占,晓以大义,剖以利害。为全城百姓计,天乖占接纳张翼谏言,开城出降,一举救数十万百姓于荼毒、杀戮之惨祸,无锡民众无不感戴张翼义士大德。翼年97而终。</p><p class="ql-block"> 张筹,字惟中,号一梧。张翼子。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江浙乡试第一。明初,由詹同荐授翰林应奉,改礼部主事,转员外郎。后升礼部尚书,湖广参政。精通历代礼仪制俗,善诗能文。</p><p class="ql-block"> 张明卿,元天台人,字子晦。教授里中,终日危坐。不窥户庭。平生精研朱熹之学,且精于画艺。张义士祠明万历间败坏废。后经高攀龙等奉敕重建.不久又废。清乾隆三年(1738)华希闵再度倡建,终由张氏后裔建成。</p> <p class="ql-block">  <b>李忠定公祠</b></p><p class="ql-block"> 李忠定公早在明正德年间被邵宝祭祀于惠山十贤堂,后专祀于二泉书院。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后裔李廷煌等合族奉檄建祠于香花桥侧。</p> <p class="ql-block">  李纲(公元1083年——1140年),宋无锡人。字伯纪,别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市人。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进士,授镇江教授,累仕国子正、监察御史、太常少卿、起居郎兼国史编修官,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高宗任命李纲为尚书仆射兼中书侍郎,至拜为相,加封开国公。学行功名为中兴第一,力主抗金,李纲的行为引起朝奸们的不满,高宗为其所敝,贬谪李纲,遂避居邵武、福州。后历经坎坷沉浮,最终罢官。</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春在旧址修复祠门楼、享堂,保留雍穆堂遗址及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雍穆堂碑记。祠内展示李纲生平业绩。有联赞之:望重三朝持亮节,书成十事秉丹心。</p> <p class="ql-block">  惠山寺,又称“慧山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初为“历山草堂”,始建于南北朝;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被改建为佛教场所;于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年)改称“惠山寺”;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由李鸿章在原址上建为祠堂建筑;2002年7月进行修复;2004年4月24日修复完成,恢复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  <b>惠山寺庙御碑亭</b></p><p class="ql-block"> 惠山寺庙御碑亭,在金莲池西,重檐歇山顶建筑,高大敞轩。墙上开设十二个墙洞。</p><p class="ql-block"> 此亭最早记载见于清光绪间手抄本《惠山景》(市图书馆藏本)推算该亭建造年代应为清光绪年间(约1900年前后),亭中矗立乾隆游惠山御笔诗碑,碑高3.4米,宽1.1米,厚0.33米。原碑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82年恢复,由舒同书“御碑亭”额。</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六次南巡,途经无锡,每次都写下游历惠山景物诗章,御碑东西南北分别刻有乾隆1751、1757、1762、1780年下江南游惠山寺时御书诗篇。</p> <p class="ql-block">  “西竺留痕”景名由无锡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颜冬宝先生所题,字迹集自赵孟頫书法。其意为:佛教来自我国西面的印度,古代称之为天竺国;惠山旧称西神山,早在晋朝就有西域高僧卓锡宏法。千年过去了,惠山这方净土依然经声佛号,香火飘渺,颇有丛林之气息,可谓西竺留痕。</p> <p class="ql-block">  <b>愚公谷</b></p><p class="ql-block">  愚公谷在清初已毁。1985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对愚公谷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拆除了破旧祠寺,改建成滨湖山馆、金粟堂、荷轩、慧麓草堂。保留改建了泰伯殿、华孝子祠、碧山吟社。广植树木,建成一组“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古典园林。1960年,郭沫若为“愚公谷”书写了匾额,置于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b>  华孝子祠</b></p><p class="ql-block">  华孝子祠,位于无锡市锡惠 公园内的古惠山寺内侧,祀东晋无锡孝子华宝。 南齐建元三年(481),齐高帝赐华宝故宅“孝 子”额,载《南齐书》。</p> <p class="ql-block">  唐时建专祠,内塑童髻长须 华宝像。该祠屡有废兴,现建筑始于明,成于清,保 存基本完整。祠东向,门前立四面牌坊,俗称无顶 亭,单间、正方形,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 族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 三年(1748)。祠门牌坊式。庑殿顶、置竹叶玛瑙地盘 陀石。过架有溯源桥的承泽池,西娩有八角形石砌鼋池,池壁南北各装饰石蛎 首,吐纳二泉水,故又名双龙池。池西为主建筑享堂,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 (1485),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落架翻修,仍保持明代风格;三间八架、 歇山顶、楠木结构,但方柱及柱基均为石质,装饰色朴典雅。其内壁嵌明清碑刻35方,大部分为1984年复制。</p> <p class="ql-block">  <b>天下第二泉</b></p><p class="ql-block"> 惠山泉相传经中国唐代陆羽亲品其味,故一名陆子泉,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p> <p class="ql-block">  <b>天下第二泉</b></p> <p class="ql-block">  <b>寄畅园</b></p><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又名风谷行窝、凤谷山庄、秦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文物古迹区内,地处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毗邻惠山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无锡市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寄畅园又名秦园,位于惠山横街,面积15亩。1988年1月13日,寄畅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b>“山色溪光 ”“玉戛金枞”</b></p><p class="ql-block"> 寄畅园中尚保存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御书石匾额各一方。</p> <p class="ql-block"><b>  含贞斋</b></p><p class="ql-block"> 含贞斋曾经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耀的书斋。</p> <p class="ql-block">  <b>知鱼槛</b></p><p class="ql-block"><b> 位</b>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凌虚阁</b></p><p class="ql-block"> <b>凌虚阁</b>位于寄畅园的东南部,万历十九年(1591)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字舜峰)改筑寄畅园时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在的凌虚阁是2000年重建。阁上悬两块横匾,上匾为阁名,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1924~2004年)书;下匾“江南胜迹”,为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07~2000年)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凌虚阁是寄畅园园内最高的建筑物,登楼俯视园内外景色,近看惠山街景,远眺惠山、锡山的最佳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  <b>锦汇漪</b></p><p class="ql-block"><b> 位</b>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