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忆趣(4)-高中撷趣

吴新民

<h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br>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r> —《诗经·采薇》<br>  夜色阑珊,万家灯火。人生如梦,趣事多多。分享亲友,快乐你我。</h3> <h3>  2016年12月,正值我们从邯郸一中高中毕业40年之际,举行了一次“一中76高七班”同学大聚会。同学们久别重逢,无比珍惜这次难得的相聚,重续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尽享重逢的喜悦。使我不禁唤起青春的回忆,精彩有趣的高中生活一一闪现……   <br>  1974年9月,我们从建工局子弟学校初中毕业后,按片整体升入邯郸市第一中学,直至1976年7月,在这里度过了两年高中生活。邯郸一中老校区坐落在市中心丛台西路,与丛台公园一墙之隔,从成立之初就是大学生的摇篮,但那时上大学却与我们无缘,时值文革后期,缩短了学制,早已取消了高考。值得自豪的是,文革后,我的两个妹妹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邯郸一中。  <br>  入学后运动不断,除了批林批孔、评《水浒》批宋江、评儒反法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还有学工、学农、学军,修跃峰渠和挖防空洞等活动,真正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已被挤占的所剩无几了。<br>  </h3> <h3>(文革时期邯郸一中校门)<br>  在有限的文化课程学习期间,一中的几位有个性的老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除了两位和蔼可亲、认真负责的班主任郭老师和白老师外,身着中式对襟褂,操着一口浓重邯郸话讲“古代巴比伦”的老“教授”历史老师,衣着合体、发型时尚的漂亮英语女老师等都给我们留下了鲜活印象。那时一中教师里有不少因反右、文革初期被下放的专家学者,他们确有真才实学,可谓“藏龙卧虎”。教我们“生理卫生”课的是从市医院请来的医生李赣骝老师,他是国民党将领李烈均的儿子,戴着一副近视镜,借助人体模型,一口南方普通话,眉飞色舞,把课讲得生动有趣。他后来担任了邯郸市副市长,直至到北京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不时在报刊和电视上出现。<br>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邯郸联防片的几所学校,从不相识到彼此熟悉,又经过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有一次学校组织文艺汇演,我们班排练了一个器乐小合奏《过雪山草地》,有三把小提琴,三把口琴,我在合奏中吹奏笛子,可谓中西合璧。《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一首歌曲,曲声悠扬,娓娓动听。我们的演奏获得了成功。现在听到“雪皑皑,野茫茫,高山寒,炊断粮……”的悠扬歌曲还倍感亲切。<br>  我那时担任班级语文课代表和小组长,因家庭出身问题,小心谨慎,低调做人。有一次漂亮的女团支部书记找到我说:“你写篇入团申请书吧!我做你的入团介绍人”,我心中暗喜,倍感温暖。女团支书是我在班里为数不多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同班的老同学,那时男女生很“封建”,很少交流。团支书主动找我谈入团的事,还做我的入团介绍人,焉能不喜?我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后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介绍人除团支书还有韩同学,我从心里感激他们。后来高中毕业,无论下乡、上学、工作,我与团支书都有联系,保持着纯洁的友谊。<br>  那时学校响应伟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开门办学,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趣事。<br>  学军。一中一入学,学校便组织我们到驻邯某坦克旅“军训”。我们吃着高粱米、唱着打靶歌走进军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坦克、装甲车等军事装备,钻过狭窄的坦克驾驶室,体验军旅生活,颇有收获。记得我刚进军营感到十分新鲜,便拿起画笔记录了我们训练、听课以及业余生活的各种场面。时任年级主任的段老师专门找到我说:“听说有个学生成天啥也不干,专门画画,就是你吗?”看到我画的速写大加赞赏,提议向《邯郸日报》投稿,后来我整理了一套“邯郸一中军训记实”的速写作品,由班主任郭老师投到《邯郸日报》后石沉大海。回校后,段老师亲自组织我们几个“能写会画”的同学组成宣传组,承包了年级黑板报墙报的编排、书写上墙工作。后来我还参加了学校美工组,在美术老师指导下,绘画、书写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段老师后来升任了一中校长。</h3> <h3>(吴新民军训写生)<br>  学工。我们先后在邯郸轴承厂、棉纺厂和纺织机械厂参加学工劳动。体会到了工人师傅的辛苦,一同洒下了劳动汗水。在棉纺厂跟着三班倒,纺织车间闷热气燥,在里面呆一阵儿便要出来透透风。有的女同学就是因为提前体验到了棉纺女工的辛苦,再也不愿到棉纺厂工作,与学工活动的初衷事与愿违。</h3> <h3>(吴新民学工写生)  <br>  学农。我们除了夏天到农村帮助收割小麦支援三夏外,还在秋天农忙时到农村参加三秋劳动。1975年,我们背着背包步行30余里来到城郊牛叫河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粮食来之不易。田间劳动的场面逐渐淡漠了,但有一件趣事还记忆犹新。   <br>  一天下午,班上组织学习农业课后,我和要好的张同学去村附近的小河沟游玩。走到河边,张同学突然大喊:“鱼,有条大鱼!”,只见在没脚脖深的溪水中有一条一尺多长的大鱼一动不动。我们没有急着行动,首先对周围情况进行了观察,这一片水不深,宽有七八米,长有十多米,虽然是活水,但两头较浅形成一个水潭。经过商量,我们先在两头较浅处用石头排成隔断线,确保大鱼跑不出去。然后脱鞋下水悄悄靠近,大鱼因水冷等原因一动不动,我们两人一头一尾双手猛一掐,鱼在水里劲儿非常大,迅速一跳跑掉了,溪水混浊一片。我们迅速上岸,因提前做了功课鱼跑不出去了。等流动的水清了以后,我们如法炮制,又大战了几个回合,还是前功尽弃。怎么办?经过商量我们改变了战术,趁大鱼停在岸边不远处,轻轻趟过去,两人不再一头一尾,而在大鱼一侧同时发力,四只手一起将鱼向岸上掀去,终于成功了!大鱼被掀上岸翻滚跳跃,我们迅速上岸摁住防止跳回水里。经过几个回合斗智斗勇,我们赤手空拳终于将其制服。回到村里,一位老大爷说,这鱼足有十多斤,我活这么大还未见到过这么大的鱼。原来这是条草鱼,听老乡说,前两天下大雨,鱼从附近涨水的牛叫河水库里游出,大水退后搁浅返不回去了。  <br>  修跃峰渠。“跃峰渠”是继河南“红旗渠”后邯郸集万众之力在太行山区人工开挖的又一水利工程壮举。它西起涉县合漳乡,终至武安淑村镇,渠长245公里,始建于1975年春,于1977年9月建成,解决了数十万人畜饮水、60余万亩农田灌溉用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我们做为邯郸一中学生,有幸参与了这一宏伟工程的建设。那是1977年初,我们背起行李卷,顶着凛冽寒风,开赴峰峰矿区界城公社孙庄大队驻扎下来。虽然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城市学生,但像农民工一样抡大锤,打炮眼,点炸药,凿石方,干得有模有样。</h3> <h3>(吴新民写生 跃峰渠施工)<br>  我们男生驻扎在孙庄村东当做小学校的破庙里,睡的是用课桌拼起来大通铺。时值寒冬,冰天雪地,室内虽生着炉火,还是寒气逼人,洗脸盆的水冻得结结实实。虽然艰苦,精神生活却很丰富。我们班有单同学、王同学和刘同学三位小提琴手,受过专业训练,每逢夜晚,小庙四周静悄悄,宿舍里却不时传来他们悠扬娓婉的“梁祝”和“新疆之春”等小提琴独奏曲。还有单同学不时吟唱当时还不公开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三套车”等老歌,唱得低沉婉转,现在还不时迴响耳边:“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br>  就这样,我们苦战50天,圆满完成任务,共同朝夕相处结下了同学兄弟姐妹般的友情!</h3> <h3>(吴新民写生 孙庄)<br>  2016年12月,我们在当年的女团支书尚同学和班长陈同学的召集下,举办了“邯郸一中1976届高七班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我也积极参加了筹备和组织工作。那天,从祖国天南地北汇聚过来的36名同学欢聚一堂,把酒言欢。班上才子程同学主持妙语连珠,企业家宋同学出资相助,有的毕业40年来第一次相见,情意绵绵,女同学喜极而泣,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们悼念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英勇牺牲的李志刚同学和其他英年早逝的老同学。历史让我们有幸相识相知在邯郸一中校园,成为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可磨灭的怀念和记忆。我们载歌载舞,尽情歌唱!在“相逢是首歌,同行你和我”的乐曲中恋恋不舍,久久不愿离去……</h3> <h3>(1976年7月邯郸一中高七班同学毕业合影)</h3> <h3>(2016年12月邯郸一中1976届高七班同学毕业40周年聚会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