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p class="ql-block">  你是否曾为《长安三万里》这部壮丽史诗所深深吸引,或是为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所打动?两个多小时的时长,美轮美奂的背景,与自己头脑中大相径庭的人物性格,处处伏笔,点点铺垫的手法使用,令我心潮澎湃,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唐诗家喻户晓,从牙牙学语知识就开始背诵唐诗,能背诵几句唐诗更是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在浩瀚的历史星空里,有太多的诗人如星光般闪耀。</p><p class="ql-block">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唐诗的名义穿越回大唐那个诗人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以高适与李白几十年的友情为主线,见证了盛唐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在电影中,李白的生命好像浇不灭的火,任性飘逸,潇洒不羁,他在喧嚣中矛盾挣扎,可却又跳脱在喧嚣之外。命运虽然多舛,却不失乐观向上的精神,才情满怀,豪情万丈,纵饱览诗书,阅万里江山,怎奈出身商贾之门,身份永列贱民之行,无缘科举,无份行卷。我羡慕李白的文采斐然,李白作诗是脱口而出,绝对是盛唐中的顶流;我羡慕李白的豁达,即使他壮志未酬,有“万古愁”,可那首《将进酒》,纵有万古之愁,依旧恣意快活。所以李白的《将进酒》穿越千年,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依旧是那么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高适和李白相识于一场追逐,一场较量,他教他高家枪法,他教他相扑之术,自此他们相伴前行,与夕阳暮色携手同行,走向自己心中的路。</p><p class="ql-block"> 他们初次来到黄鹤楼,那时的李白仍是个少儿郎,是那个会因崔颢写出的千古名诗而生出一见高下的心,是那个别离时会对高适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白衣少年。</p><p class="ql-block"> 在李白眼中的高适是什么样子的?是“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笑傲江湖,还是年少时文采不好,但心中仍有一团锦绣的模样,还是那个尽得高家枪法真传,武艺高强的高三十五呢?</p> <p class="ql-block">  你看高适,人品贵冑,武艺傍身。奈何家道中落,一心为国,纵祖上有功,父辈争强,怎奈上阵枪非舞场棒,岐王有主玉真无意,弃武从文,忍辱负重,剑走偏锋,出将入相。</p> <p class="ql-block">  在影片中许多书本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一一登场,好似一幅幅诗人图谱,他们从诗歌中走来,从单纯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p> <p class="ql-block">  《长安三万里》一共有48首诗在片中出现,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可以说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当这些熟悉的唐诗从片中人物口中一首首引出时,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回想起光靠文字的解读,是不能深刻感受其中之意的,反倒是在电影中人物身临其境吟诵出来的诗更能打动人感染人。</p> <p class="ql-block">  唐朝是诗的朝代,更是诗人的朝代。中华文明使我自豪又骄傲。我为我的国家而骄傲,我为我自己而自豪。自豪的原因是我平时生活中也很注重古诗的背诵,背诵古诗时,我感觉自己置身在这幅由诗展现的画中,遨游在唐诗宋词中使我感到快乐,同时也为这些诗词所叹服。</p><p class="ql-block"> 《长安三万里》以精美的画面,深情的音乐,动人的诗句,将唐朝的繁荣,宋朝的积淀以及明清的繁华尽收眼底,诗篇中洋溢着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对家国情怀的抒发,让人陶醉其中,这部壮丽史诗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历史的颂歌,一本民族精神的教科书,让我们一起在《长安三万里》的诗篇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家国情怀,让这份情感在我们心中激荡发酵,共同为我们的家国情怀喝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