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探幽𣁽星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魁星山,就在我家附近的中山公园内。虽然在厦门已生活四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去过,其原因,应该是这地儿太不“显山露水”了。</p> <p class="ql-block">说是山,其实就是个由数块大石头构成的小山包。它树木茂密,浓荫蔽日,隐藏在公园的旮旯边,几乎不被游客所留意,就连许多“老厦门”也都不知道有这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日,到公园散步,见休闲运动的人特多,为避喧嚣,有意绕道而行,沿着蜿蜒曲折、人迹罕至的小径,拾阶而上,想到𣁽星山探个究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仅行数十步,只见奇石古木交错,茂林掩映,别有洞天;攀上山顶,有凉亭石櫈,可供休憩观景;抬眼望去,四周绿峰环拱,苍翠可掬……好一个曲径通幽、闹中取静、驰目骋怀的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心动的是,每行一处,摩崖题刻跃然眼前,让人禁不住驻足品读,游兴倍增,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山小地窄,摩崖石刻只有十来处,多刻于清代及民国年间,但题刻精美意远,书法遒劲洒脱,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摩崖石刻有个鲜明的共同点,就是所有石刻几乎出自当年厦门的“最高行政长官“之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宪德题“三巡鹭江”,他是清同治年间曾三度出任厦门巡道的官员,其字遒劲有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莲题“万壑云根”“石瘦松肥 、云痴鹤老”,他是清光绪年间的厦门巡道。“万壑云根”也是所有题刻中字体最大的一方,飘逸洒脱,气势不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题写“山林逸趣”的潘骏章,题写“鸿雪”的徐兆丰,题写“峭碧”的庆蕃,题隶书“静观”的姚文倬,题写“石欹岑曲"的吴山等,皆出任过道署长官(道尹、巡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些道署衙门长官,有的留下“清誉”,有的背负“骂名”,还有的则是附庸风雅的“庸碌之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史料价值而言,有一块字数最多的隶书石刻最引人注目。它为同治年间兴泉永道道尹潘骏章所题。题碑记述了清代兴泉永道署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军占领,至同治癸亥(1863年)始归还,其后,曾宪德重建道署,潘骏章建造休闲场所的经过。是为厦门的重要史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史载,魁星山因当年有一巨石,形似魁星踢斗而得名,是清代设于厦门的“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海防兵备道署”的后花园。当年的道署官衙历经雍乾嘉道咸同光,多次修葺拓建,颇具规模。这地方也就是后来的公园南路2号,上世纪厦门市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见,这里地灵人杰,自古至今,许多地方历史名人和官员领导都曾在这里任过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厦门市重要领导当今大大就在这里工作过三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道署官衙的设立和魁星山的题刻中,我们可以知道,厦门虽开发较晚,但优势得天独厚,历史地位不低,甚至后来居上。雍正5年(1727年)原在泉州的兴泉道移驻厦门。乾隆32年(1767年)加兵备衔。道署衙门长官称“巡道”“道尹”或“道台“,级别较高,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可见那个时候,厦门就“高套”为相当于“副省级城市”了。此为趣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魁星山,一个曾经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一个与清代道署官衙相连的风水宝地,蕴藏和演绎了厦门乃至台海的历史风云。随着人们对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视,小小𣁽星山引来越来越多人寻幽探胜,愈发显示出其不凡历史文化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