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一种痛苦和恐怖——《小团圆》中九莉前半生悲剧浅读

雨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张爱玲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刚要掩卷之际,惊奇地发现此书开头和结尾是一段完全相同的文字:“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的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考前的等待确实像军队作战前的黎明,也确实是一种恐怖。张爱玲不但洞悉人性,更是将复杂的人性通过精准的描写生动地表达出来。张爱玲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小团圆》的开头和结尾的行文?是首尾呼应,以文字结构的“团圆”来反讽人生的不团圆?还是更有深意?这个问题值得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表达顺序是先果后因,强调的是“因”——等待。开头的时间节点是九莉十九岁那一年,在香港读大学的九莉当时的确处在大考前的“等待”之中,因此这里应该是写实;而结尾呢?此时九莉已经三十岁了,人生经历了差不多一半,这个“等待”的涵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它更多的是指人生中的“等待”。琢磨到这,我似恍然大悟,小说女主人公盛九莉的前半生不就是一直处在等待中吗?——亲情的等待和爱情的等待,作者就是要通过九莉前半生“等待”过程的痛苦和恐怖、等待结果的落空,传达出一种苍凉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待”二字,正是全书的点睛之笔!我们抓住“等待”二字,慢慢品味全书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却要用一生治愈童年。”很不幸,九莉恰好属于后者。从小就等待的亲情,最后都落了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莉出生在一个末落的旧贵族家庭。虽是“末落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按理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只要父母双全,童年一般都会幸福的。九莉确实父母双全,可她的父母不是一般人。母亲卞蕊秋是一个新派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上追求自由,行动上洒脱不羁。父亲却是满清遗少,成天不是躺在烟铺上抽鸦片,就是流连于风月场所,从没去认真做过事。一个新派女性,一个满清遗少,九莉父母的离婚似乎是在所难免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能说母亲不爱九莉。在与母亲有限的相处时间里,母亲常念叨她那套营养学,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好的身体;出钱让九莉上学,希望女儿受到良好的教育,做一个独立自强的人。但是,她的严苛的教育方式,让九莉不但感受不到她的爱,反而倍感疏离。最重要的是,如果要她母亲在爱孩子和爱自己之间做选择,她肯定选择爱自己。而现实恰恰是需要她做出选择,于是她选择了远走高飞,选择了离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九莉母亲原型——张爱玲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孩子哪有不渴望母爱的?九莉第一次听见母亲卫护她的口吻,她“竭力不露出喜色来”,因不想流露自己的感情,她要把这“喜色”藏起来,但这“喜色”却是要“竭力”才能压下去的,可见平时她是多渴望母亲的“卫护”。为了这份“卫护”,九莉在努力博取母亲的欢心:母亲节到了,小小的九莉到花店用她仅有的钱,买回一朵她认为像母亲一样美丽的芍药,小心翼翼地送给母亲。九莉很想母亲分享她的快乐:在香港上大学时,她收到老师安竹斯给她的800元奖学金,对她来说,这800元是她安身立命的保障,于是她等不及地拿去给母亲看,让母亲分享她的喜悦。母亲还是九莉心中的偶像,她从小崇拜母亲,甚至成年后画小人,画来画去,都是母亲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莉表面好像风平浪静,但她的内心其实一直在等待,等待母爱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所有的等待,不过是一次次失望。九莉很小时母亲就远走出国。九岁时母亲回国是来办离婚手续的,接着又马上出国了,把年幼的九莉姐弟丢给了父亲和后来的继母。母亲来来去去,留给九莉的永远只是那个收拾行李来去匆匆的身影。失望一点一点在积累。有一次她生病,几天都没退烧,母亲却骂她:“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九莉听后没作声,但她听着像诅咒。而当母亲不顾她的死活,将老师安竹斯给她的那安身立命的800元赌博输掉之时,九莉的内心就已经是完全绝望了,800元事件成了压断她和母亲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知道完了,一条很长的路走到了尽头”,她的漫长的等待之路走完了!她下决心等将来自己有赚钱能力后,要把母亲花在她身上的钱全部还掉,以此来割断她们母女俩的所有关系。积累的失望越堆越高,最后变成了一座恐怖的大山,压得她透不过气来,直至“想死给她母亲看:‘你这才知道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九莉的父亲呢,这个浪荡颓废的满清遗少,不但几乎没有给过九莉父爱。而且经常毒打他们姐弟俩。一次九莉到母亲那住了一夜,回家后继母说她夜不归宿,打她一耳光。九莉想要反抗,继母反诬九莉打她。于是父亲不分青红皂白,竟将九莉毒打一顿,然后还把她锁在屋里,致使九莉大病一场,差点要了她的命。父爱,对于九莉来说,那是一种奢望,是再等也等不来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九莉父亲原型——张爱玲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莉与弟弟九林,是一根藤上的两颗瓜,本来关系也是很亲近的。小时候,九莉很是疼爱九林,分糖给他吃,亲吻他漂亮的小脸蛋,甚至有一次在九林被父亲打了之后,九莉做着“白日梦”,梦想着等到自己有很多钱,就可以带弟弟逃离这里。但在等待中,她渐渐发现九林懦弱、不上进,没志气。甚至全然忘了继母对他们的不好,与继母、父亲相处得似乎很融洽,把她这姐姐反而排斥在外了。这让倔强的九莉隐隐感到了他的背叛。于是姐弟关系越来越疏离。等到九莉那次被父亲毒打关起来后,发现九林写信给表哥说“家姊事想有所闻。家门之玷,殊觉痛心”时,九莉对弟弟的最后一点亲情也荡然无存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张爱玲姐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莉与三姑楚娣的关系相对较近,但“楚娣向来淡淡的”。九莉住在她那里,也是因为与父亲和继母决裂了没钱另外租房子。她们姑侄之间界限分明,不但钱算得清清楚楚,而且九莉还要处处要留神,不要“喧宾夺主”。看着是住在一起,但姑侄关系并不亲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九莉三姑原型——张爱玲的姑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份份亲情,就在这一次次等待中消失殆尽。被亲情抛弃的九莉孤苦伶仃,香港沦陷时,一颗炮弹就落在了街对面,九莉差点被炸死。可她想到如果想把这件事告诉别人,都没人可告诉。告诉谁?难道是韩妈?韩妈只是一个佣人;告诉三姑楚娣?楚娣向来淡淡的,也不会当桩事;至于母亲父亲弟弟她根本就没想起。亲情,对于她来说,就是空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亲情的等待,使九莉对未来充满了恐怖。她曾悲哀地对她的闺蜜比比说“我怕未来”,但“人生总得要去过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一场更痛苦更恐怖的爱情的等待却悄然而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书的结尾处,在描写大考的噩梦之前,张爱玲还描写了九莉的另外一个梦。那是一个“小团圆”的美梦:“在影片《寂寞的松林径》的背景中,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孩子都是她的。邵之雍出现了,把她往松林中的红棕色的小木屋拉,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她忽然羞涩起来。醒来后,她快乐了很久。”在她和邵之雍的那场恋爱里,她等待的就是梦里这样的一夫一妻一群孩子温馨的“小团圆”结局。张爱玲借大考前的噩梦和“小团圆”的美梦来概括九莉的前半生,大考前的噩梦是她前半生等待的痛苦和恐怖的真实存在,而“小团圆”的美梦却纯属那等不到的只存在于梦中的一个泡影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战爆发,香港沦陷后,在香港读大学的九莉回到上海,以写作为生。在汪政府当官的邵之雍激赏她的文字,到她的寓所来看她,对她说如果她是男人,也要去找她,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于是从小极度缺爱、2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就毫无悬念地沦陷在邵之雍“英秀”的眉眼里,甚至“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捡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那邵之雍是什么人?一个年近40结过三次婚、有着两位现任妻子的有妇之夫;一个可以洋洋得意地告诉九莉他怎样爱着现任妻子、怎样恋着另外的情人的无耻渣男;一个战时汪伪政府的官员、战后到处逃亡的汉奸!可怜这恋爱脑的九莉呀,还飞蛾扑火般地等待着与邵之雍最后的“小团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九莉与邵之雍的原型——张爱玲与胡兰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场爱情的等待过程中,最令九莉痛苦的还不是要忍受邵之雍的风流,而是要在邵之雍无耻地跟她分享他与妻子、情人的快乐的时候,她一面“心理乱刀砍出来,砍得人影子都没有了”,一面却要温柔地微笑着用各种自欺欺人的方式迎合着对方:当邵之雍在她面前赞叹他的情人小康“她那么美!”“连她洗的衣服都特别干净”时,她虽然“从心底里泛出鄙夷不屑来”,但表面上却装着若无其事;当邵之雍带着他的情人辛巧玉到她的寓所来介绍给她时,她矫枉过正地陪着笑脸,甚至为了表示自己不吃醋,主动给巧玉画像——尽管此时她嫉妒痛苦得要死;甚至在邵之雍无耻地说起在他逃亡前夕小康怎样一直躺在床上痛哭,哭得很美时,她还在暗自推测他们应该没有发生关系。她是想做一只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当什么也没发生,只是邵之雍连鸵鸟都不让她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爱玲曾说,爱情使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作为自传体小说,张爱玲将自己的这种爱情观写进了盛九莉的骨子里。九莉为什么会爱得如此卑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原生家庭的伤害,从小都没得到过爱的九莉,面对情场老手邵之雍的甜言蜜语和花花手段,就如同久旱逢甘霖,让她沉醉其中而不知自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光是卑微,有时甚至没有起码的人性。二战要结束了,可是她希望二战永远打下去,日本人不要投降,这样,作为汉奸的邵之雍就不用东躲西藏,自己就可以永远和他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情就像施了魔法,让九莉这位天资聪颖、性格敏感细腻,又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变得没有逻辑,没有底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张爱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场爱情的等待中,更让九莉恐怖的是,“小团圆”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一开始,邵之雍就敷衍着说可以与太太离婚,而后邵也确实登报和两位太太同时离了婚。毫无恋爱经验的九莉天真地以为只要他离了婚,自己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与他“小团圆”。他们也确实私下买来了一张婚书,在婚书上写上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字样。可对于这段婚书压箱底、从没公开过的婚姻来说,“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就是一个天大的讽刺。邵是与两位太太离了婚,但他还有情人啊,而且一直在不断地找情人,这让九莉表面虽还“微笑着”,但“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可对邵之雍的花心,她毫无办法,只有等待,看能否等到他花心收拢的那一天。而且是积极主动的等待,日本人投降后,邵躲藏在偏远的小城,她不避风险,不怕艰难地去看望他。可当她坐山轿、转货车、乘航船、再乘独轮车,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邵之雍面前的时候,她看到的是什么?是邵在逃亡路上的“桃花朵朵开”,她感觉到的是什么?是邵觉得她穿着的臃肿和面容的疲惫使他在他的情人面前丢了脸!九莉“小团圆”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最后她不得不让他在她与他的情人之间做出选择,但邵却说“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邵之雍要的是像传统才子佳人的剧目一样,落魄书生赴考高中,最后娶回二美三美繁花似锦的“大团圆”,而九莉要的却是一夫一妻感情专一的温馨“小团圆”。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对于一个第一次恋爱、又深陷其中的年轻女性来说,是多大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痛苦和恐怖中,九莉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麻痹自己。她从不主动问起邵之雍的几位妻子和他的那些“莺莺燕燕”,甚至推想着邵与他的情人们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关系。还把邵之雍在逃亡的过程中接二连三找情人的原因归咎为“他在危难中抓住一切抓得住的”。有时候她又想:“他是这么个人,有什么办法?如果真爱一个人,能砍掉他一个枝干?”她在笔记簿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麻痹只是暂时的,忍耐总是有限度的,痛苦和恐怖到了极点就可能爆发,难免就起了杀心——他杀和自杀。夜晚看着熟睡的邵之雍的脊背,她想过把厨房斩肉的板刀或切西瓜的长刀拿来,“对准了那狭窄的金色脊背一刀”;“自杀的念头也在那里,不过没让它露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杀心起了,但没让它露面。而痛苦和恐怖的刀却一刀又一刀,把她的心戳得七零八碎,她再自欺欺人也修补不好了。一向喜欢给邵之雍写长信的她,最后写了一封简短的分手信,坚决地与邵之雍分了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待的痛苦已经变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东西了,分手后,她从来也不想起邵之雍,但是,那痛苦有时候也无缘无故地来。“都不想起之雍的名字,只认识那感觉,五中如沸,混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潮水一样的淹上来,总要淹个两三次才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痛苦,实在令人恐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张爱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邵之雍留给九莉的痛苦还延续到她的第二次恋爱。前途一片光明的演员燕山对她的爱情,还是败给了“汉奸妻”的恶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莉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固然是缺爱的原生家庭造成了她的恋爱脑,另一方面也是她的运气不好,恰好遇到了一个大渣男。不过最后九莉坚决地与邵之雍分了手,结果还不算最坏。九莉的爱情悲剧虽是特殊个例,但女孩子呦,真要“防火防盗防渣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情和爱情,两场人生最重要的等待,九莉都输得一塌糊涂,这就是她前半生的悲剧,小说首尾都用同一段文字来说明“等待”的恐怖,真是大有深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自传体小说,九莉的原型就是张爱玲,九莉的遭遇基本就是张爱玲的遭遇。对于天才作家张爱玲来说,“天生我才”应该是她成功的主要原因,那么,特殊的人生遭遇是不是她成功的重要原因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真是福祸相依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团圆》的情节不像普通的“大团圆”故事有着条理分明的“起承转合”,而是采用近乎意识流的写法,情节结构跳跃跌宕,一般读者初读真会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说的语言也极具蕴藉性,简洁凝练,客观冷静。文字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隐晦的象征。但是,抓住了“等待”这个“纲”来反复品味,就会觉得纲举目张:表面凌乱的情节结构,慢慢变得有条可循了;看似模糊的人物形象,也一个个鲜活起来;含蓄隐晦的文字也渐渐变得清晰明了。而在这品味过程中,你会被张爱玲的创作才华折服,那些新颖的意象运用,那些含蓄的象征暗讽,还有那些细腻的心理揭示,是那样的出其不意,又是那样的精妙绝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蓓&nbsp; 2023年8月1日写于中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