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罢官鹅沟森林公园,甘南之行接近尾声。下午驱车前往西州重镇天水,正行间一场暴雨不期而至。“一天一个暴,田埂上都长稻”。小时候我们江南一到梅雨季节三伏天,天天午后有雷暴雨。这种现象已经久违了。没想到这次在陇上江南又碰到这种天气,几乎每天午后都有一场暴雨来袭,今天也不例外。十分钟后,雨过天晴。</p><p class="ql-block">旅行中有诗情画意的浪漫,也有残酷现实的无奈。就是这十来分钟的暴雨,造成前方山体滑坡,堵车多时,夜半才到天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雨过落霞染,夕阳山外山。驻车不辞<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晚,陇</span>上胜江南。(天水道上堵车赏夕阳)</p> <p class="ql-block">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拥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和石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更是构成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当地人对外介绍天水时,往往会自豪地说:看中国三千年的历史就去北京,看5000年的历史去西安,如果要知道中国8000年的历史,那就要来天水。</p><p class="ql-block">的确,古往今来,天水的毓琇俊美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游客,纷纷为之赞美歌颂。</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它堪称"华夏第一庙",伏羲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伏羲大帝 是华夏民族的始祖, 历史上常说的"三皇"为伏羲、神农、轩辕,伏羲为三皇之首。他是书面记载中最早的传世神,传说他人首蛇身,在世期间有 着创立八卦、发明文字乐器、制定婚姻习俗、划分领土并完善社会管 理制度等等功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羲大帝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思想家和发明家,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过去人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就这一句话,一下子把人带到了旷世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把人带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使人精神为之一振。</p><p class="ql-block">在伏羲庙中最吸引眼球的几个字当属"一画开天",这四个字的意思即伏羲开天,也就是盘古开天。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实则就是伏羲立道。</p> <p class="ql-block">羲皇故里碑乃中书协首届主席舒同题写。他被毛主席称为红军一枝笔,马背书法家。曾被内定为台湾省委书记。甘肃另一名胜炳灵寺的题字也出自其手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时正碰到先天殿维修,不得已拍下侧门的两幅对联,西侧横幅为“道启鸿蒙”,东侧为“开天立极”。</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里遍植草木,其中最出名的要属数十棵侧柏树了,它们树龄最小的也有八百年,树龄大的已逾千年。古柏树形奇特,扭结上耸,若虬蟠旋,苍古葱郁。我游寺院古殿时,十分看重其处古树名木,如有秦松汉柏更是一见钟情。盖树有生命,与寺庙宫殿相守既久,相互见证,灵气由然而生。老杜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道出古柏和祠堂的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伏羲庙建于明代,建庙之前应该已是“柏森森”了。据记载,祭祀伏羲自秦人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鄜畤。”后经历朝历代,相延成习,从未间断。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柏就是伏羲庙承前启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由仪门进入中院,数十株古柏直插入云,苍老挺拔,苍柏古槐,总让人有一种历经沧桑的感觉。传说,伏羲庙最早在庙宇各院内共有64株古柏,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现存37株,它们被称为伏羲卦柏。走出伏羲庙,回首望去,松柏掩映中的琉璃瓦顶,飞锁重檐,在日光下更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耳边时而飘来古乐秦腔,使人不禁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远古之地,伏羲画卦之时。</p> <p class="ql-block">雨过云天醉,夕阳山外山。驻车不辞晚,陇上胜江南。(天水道上堵车赏晚霞)</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风景区峰岭峻拔,叠嶂重峦,林深草茂,泉碧溪清,景色优美,风光奇佳。既有北方峰峦的雄浑气势,又具江南山水的明媚秀容,是我国西北内陆的一处风光胜地,被誉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号称"陇东小江南"。麦积山每当雨过初晴之时,烟雾弥漫,若隐若现,益增加其神秘幽奇之美,人称此"麦积烟雨", 被列为"秦州八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宋朝人李昕的太平广记对麦积山的石窟胜状和险峻进行了记载。"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援而上至此者,则万中无一人"。古人登麦积山就像现在的攀岩运动,且没有安全保护,非常危险。所以晚唐王仁裕 只身登上麦积山的天堂后不无自豪地题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题麦积天堂</p><p class="ql-block">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p><p class="ql-block">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p><p class="ql-block">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p><p class="ql-block">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所在的秦州(即天水)是东西交流的枢纽之一,既有凉州西部消息,又直接受中原文化影响;又是南北交会之处,比其他地区受更多南朝影响;秦州还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地区,艺术上具有多民族因素。登上凌云栈道,走近洞窟凝望,一尊尊造型独特、形神兼备的泥塑彩绘栩栩如生,“胡风汉韵”艺术风格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从早期的犍陀罗风格到北朝后期和蔼可亲的秀骨清像,从隋唐的雍容华贵到两宋的严谨矜持,各个时代营造重塑的石窟艺术瑰宝,集中陈列在麦积山崖之上熠熠生辉,千百年来迎接着丝路商旅,增强着百姓信仰。</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犹如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和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第98窟:西崖西侧上部的摩崖大像,初建较早,为石胎泥塑。佛面方额宽,神情庄严。立佛与胁侍均已经后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近摄第98窟摩崖大佛。</p> <p class="ql-block">第13窟:是位于东崖中心的摩崖大像,高约十余米,主尊为倚坐佛,两侧胁侍菩萨身材短粗,具有隋代造像结实敦厚、造型简洁明快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4窟:在东崖最高处,又叫“散花楼”,此窟为一长廊,廊顶藻井画佛传故事,东西两侧各塑一力士,各高达4.5米,半裸上身,腰束战裙,挥拳怒目,形象威猛,为宋塑杰作,亦不失唐代遗风。</p> <p class="ql-block">窟外一天神,虽经宋代重修,仍不失隋塑的光彩,他双目圆睁,英姿勃勃,俨然是一名忠于职守的武士,而且是西域少数民族武士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和敦煌、凉州、龟兹等地石窟造像大都是泥塑,但就是泥塑也有不同特点。龟兹泥塑夸张、生动,富于变化;凉州造像寓纯朴寓粗矿;敦煌彩塑精湛绚丽,含慈祥于庄严,藏纯洁于端丽。而麦积山造像尽捏塑之便捷而重其神似,彩塑极妆銮之明丽而去其浮华。特别是“似刻浮檀、如攻水玉”的泥塑,曲折而又丰富地反映了时代与地区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的艺术价值成为众多大学美术雕塑专业的教学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第5窟:一宏伟壮观的大窟。两窟内均为一坐佛二菩萨,造型饱满厚重,虽经重妆,仍较好地保留了隋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191窟:这是一身迦楼罗,即金翅鸟,在佛教艺术中被人格化变成人首鸟翼的形象。他双目圆睁,毛发卷曲,似西域胡人形象。</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洞窟都用铁窗纱蒙住了,既看不清楚也不好拍照。只能隐约感觉其朦胧美。</p> <p class="ql-block">第60窟:坐佛,身体为西魏原作,双手紧贴身体,着通肩大衣,衣褶为阴刻线,纯中原风格。佛头为北周补塑,轮廓圆润,肉髻扁平。</p> <p class="ql-block">第147窟:龛内一坐佛,作说法相,面形和身躯均甚修长,覆于座前的悬裳衣褶显示出丰富的层次和非凡的韵律感。这些柔和流畅的衣褶,不只是为了交代衣着和形体的关系及服饰的变化,而且有利于人物神情的表现。悬裳下垂重复的曲线,富于装饰性,且真实合理;既显示了衣袍的重叠、层次与质感,而又加强了静穆和神秘的宗教气息。精彩至极,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我隔着密集的铁窗纱好不容易拍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伎乐散花飞天,是麦积山独有的薄肉浮塑,即天人脸面手足等裸露部分的肉体浅浮雕,最厚的地方仅约5-6毫米,肌肉的起伏变化仅见于纤毫之间,而衣饰等用彩绘表现。塑绘巧妙结合,虚实相生,使天人矫健活泼,立体效果毕具,飞天脱壁欲出,成为这一壮丽佛窟中最吸引人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艺术点评摘录《中国艺术地图》)</p> <p class="ql-block">从拥挤的麦积山石窟下来,站在瑞应寺山门回首望去,峭壁上密集的石窟像无数只佛的眼睛。那里是圣洁的佛国天界,也是一座美妙绝伦的艺术殿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