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阅读之光——第二届阅读教育交流心得体会

东城 齐占伟

<p class="ql-block">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回来是为了下一次出发。——题记</p> 初到厦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蓝,海蓝,八月的鹭岛分外蓝,天空中还飘着一抹纯净的担当蓝。因为对这抹蓝的深爱,我们一行六人如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乘着八月的海风,向着它,赴一场浪漫的约会。我们来了,如约而至的还有来自四面八方同样渴望生长的小种子们。</p> 遇到美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1号,是担当者行动第二届“阅读教育交流会”的第一天,在前一晚的“五湖四海见面会”上,老师们通过彼此的民族和口味互相认识,在一个个有趣的互动游戏里玩得像是孩子。云南会泽的老师们带来了《祝酒歌》,请全场老师喝下这一杯醇酒,欢迎你们,朋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1号上午,在一段稚嫩而清亮的诗朗诵中,交流会正式开幕,《有一个孩子开始向前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带着这份美好,让阅读在每一个教室真实发生!</p> 仰望星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间教室的容量”,干老师提出教室的边界只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场所,实际的教室是宽广无尽的。从全人教育的维度,一间教室的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在这个过程里,关键在于吸引学生进入学科之中,把学生放在他所热爱的领域之中,质量应优于总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阅读的角度来看,一切理解都源于语言的理解,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教室或许会由于些许条件而受限,但是做好“带孩子读好书”这件事,抓住了最紧要的东西就等于把一切都做好了。读什么书将决定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便是一个连书都没有的教室,孩子也可以阅读老师,一个教室的容量取决于老师的容量,取决于老师思维水平的高度以及热爱度。老师就是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p> 童诗阅读 <p class="ql-block">罗美晨老师《儿童诗教学的几点思考》</p> <p class="ql-block">一、闻</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儿童诗的引入不是从读开始的,而是从听开始。听在古代即“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还未见到春日的暖阳时,声声悦耳的鸟啼已将耳朵唤醒,然后缓缓睁眼才见“花落知多少”。再回想我们小时候,最早接触有韵律感的语言,便是母亲的摇篮曲,听着那温柔的旋律就睡着了。大一点,当我们“牙牙学语”,也是先由耳朵负责接收精准的发音才开始模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从聆听开始”,打开耳朵去听,我们看到的文字才会跳跃出色彩从而扣动我们的心弦。那在儿童诗的教学中,我们听什么,怎样听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诗人读诗,赏诗的原味。儿童诗有大人为儿童创作的,也有小朋友创作的。听大诗人读自己的诗,可以感受语言的精妙、意境的独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小诗人读自己的诗,可以感受童声的纯净、想象的奇特。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荐学生在网页上搜索相关音频。对着文字听,闭上眼睛听,课间听,午间听,睡前听,听听儿童诗原有的节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老师读诗,赏诗的精髓。“短小”是儿童诗的一大特点,在课堂上听老师读诗,体验每一句诗之间细微的情感变化,学习读儿童诗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同学读诗,赏诗的趣味。诗是自由的,对诗的解读同样也是自由的。同样一首儿童诗,不同的孩子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孩子读,不同的孩子听,也会有不同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童诗尤其是描写自然的儿童诗,每一首都是一张精彩的照片。作为儿童诗的教学者,同时要成为一个旅行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我们要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和镜头捕捉的能力,这样才能给学生呈现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下的自然之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我们可以把我们捕捉到的画面以照片的形式出示给学生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我们可以带学生走进田野去观察。再逼真的图片都不如“亲眼所见”,把学生带出课堂,真正走近自然才能激发出他们最生动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童诗的躯壳很小,内核却巨大。在其浅显的语言背后,潜伏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朗读儿童诗,可以啧吧出诗人按捺在文字里的情感。而猜读儿童诗,则可以和诗人来一场思想上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语言积累,营造氛围;观,镜头捕捉,提高审美;读,思维碰撞,灵感迸发。那么写,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虽然说,学诗不是为了写诗,但“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既然是诗人,怎么能不写诗呢?灵感迸发的来源有很多,看图说话、田野写生、主题创作,从模仿借鉴到信手拈来,诗意就会在笔尖流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天精神大餐的沐浴,感觉自己在成长,听着五湖四海老师的分享,反思着自己日常的教学生活,想到自己就是那个汲取者,没有创造,而雪野老师所说的“要教儿童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想不到的”这个创造性思维门槛自己好像还没进,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只要起步,就是最好的时机。今天近距离地聆听学习,真的回味无穷,受益颇多。徐老师、高老师、罗老师三位老师的同时教学经验分享如此的扎实,儿童诗的教学原来可以如此活泼有为,过去的一年我的童诗教学只是带孩子读诗,备课预设上没有打开思路,心中虽然装着文本,但是没有跳出文本,赏析童诗时,缺了这种童诗的味儿。听着雪野老师和郭晓莹老师的童诗赏析,真让我着迷,一首童诗经老师一赏析,活泼泼地脱颖而出,如此的有慈有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训练学生从聆听、朗读中获取语感,在声音的高低顿挫中培养孩子的语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尽量做到不要齐读,要强调学生个体感受,注重经典引领,设置问题要严谨,鼓励学生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心中装着文本,心中装着学生。只要心中有信念,迈开步子坚持走下去,相信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样子。阅读就是孩子的眼睛。也许“看见阅读之光、看见学习之光”是最好的解答。</p><p class="ql-block"> 努力生长,寻找你的诗意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图片:学习群</p><p class="ql-block">撰稿:齐占伟</p><p class="ql-block">初审:王远征</p><p class="ql-block">终审:毕云学</p>

儿童诗

老师

教室

学生

孩子

教学

阅读

读诗

诗人

语言